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3-11-17 22:08孙嘉阳
辽宁高职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院校

孙嘉阳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高校的思政教育,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已经被各高校所接受并付诸实践。《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重大意义,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1]。这一表述,确立了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但是在课程思政推广过程中还是有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何、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过程中的育人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效果等问题还存在误区,对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辨析。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辩证关系

“新时代,虽然我们倡导并主张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许多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会贯彻落实,但仍有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埋头专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忽视和其他课程教师的沟通和交流。”[2]尤其是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和思政课程中的“思政”辨别不清,导致“课程”和“思政”简单叠加。因此,要想搞好课程思政教育,对于什么是课程思政以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要厘清。

至于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课程理念,还是教学体系、教学活动,学术界尚未统一。作为课程思政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的上海大学教授顾晓英指出,课程思政从上海发源,刚开始的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体系进行定义的,但是随着其不断发展,课程思政内涵不断丰富,至今也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课程思政建设,最终是为国家和党培养德才兼备、热爱祖国、热爱党,一心要为国家作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有所不同。首先,授课内容不同。思政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三门专业思政课程为核心,进行有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一直以来进行政治教育的依托。而课程思政教育是以除了以上专业政治教育三门课之外的其他课程为载体,“在专业教育实践中,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把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接受教育”[3]。其次,授课主体不同。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为主要力量,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程和思想政治专业课程上进行授课;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在学校所有专业、课堂进行教学,所有任课教师都可以是传道者,从而打造全面育人格局。

“进入新时代,必须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理念,既不断巩固思政课程的主渠道地位,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从而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保持政治方向、育人目标和内容要求统一。”[4]总体来说,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方面,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的价值意蕴

高职院校推行课程思政,具有实现传道、授业和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实现高职院校思政育人主体的能动性的有效激活等育人价值。

(一)实现传道、授业和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理念家喻户晓,这个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进行的过程中统一三者关系,三方面缺一不可。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大,高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传道”却越来越被忽视。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多以教授学生某一专业知识、技能理论为主;而实践课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技能本领。至于学生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养成,以及精神世界的需要,更多地被束之高阁,得不到重视。

课程思政之所以受到重视,就是因为认识到了“传道”的重要意义。当前国家着力培养现代工匠,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这既是高职院校的机遇,也是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应深刻反思“只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和行为的考核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考核评价,以笔试取代考核,一卷定成绩”[5]这个错误倾向,解决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层现象,实现传道、授业和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在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反向推进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锤炼。例如,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以大国工匠精神为引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深层次的精神动力;同时加深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将自身从普通人才认知向工匠高度提升,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进而更好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二)变被动为主动——激发思政育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的提倡不限时间,也不分国界,既有孟子强调的“存心养性”,也有苏格拉底把培养道德视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政教育逐渐成为思政教师的专属任务,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分化成为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师比本科院校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相比之下却普遍略显不足,这是职业院校教师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为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再加上教师能力欠缺,因此,在高职院校的课堂上思想道德教育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再加上学生素质水平相对较低,使教师对课程思政产生畏难心理。这种现象在课程思政出现后将得到有效缓解,甚至改变。无论是大政方针的引领,还是学校的积极推动,都会成为高职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触发点,使其明确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自觉深挖教材,寻找课程中的育人关键点,从而激发教师主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三)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可以找到理论依据,“马克思设想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境界并不是什么空中楼阁,发展的目的是人,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是自由的而不是异化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真谛”[6]。课程思政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依托,最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需要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关系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当代大学生对于个人发展的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发展成对知识的需要和对精神世界满足的需要相伴而生。学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认可,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之一。

其次,要想满足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因人施策,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普遍特征和学生的特殊个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编排,如此才能与学生个性相契合,找到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优解。与此同时,因人施策还要求教师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将其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课程思政主张寓教于课,在感人事迹、正能量故事等课程中,进行快乐学习、自主学习,是因人施策的最好例证。

再次,学生要想实现自身发展,必然要经过社会的重重考验,无论是碰壁还是收获教训,都会助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强调全面育人,这必然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这一目标是通过社会实践课来实现的。课程思政教学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如参观红色景点,让学生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怀,树立爱国之情,也可以设置社会问题调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盲目的理想主义,看到社会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古以仁德治国,在对士大夫阶层的要求标准中道德是很重要的一项。对于现代青年来说,更应该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标准,通过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匹配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当今社会。

除以上几点外,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有利于改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土壤,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一起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三、多种途径共同实施,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本文拟从以下五个途径来探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基础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有正确的实践结果,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作指引。针对某些教师心中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如“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思政老师的责任,和其他课程教师无关”,或者“在专业知识尚未轻车熟路的情况下,增加课程思政教育,是否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两败俱伤,既没有很好地融入道德教育,又丢失了专业性”等等,高职院校应自上而下转变观念,认识到思政教育并不是专业课的“累赘”,相反会在多方面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思政具有专业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高尚的教学目标,这都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推广的正确性和有用性。课程思政通过专业课程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思想上得到补给。高职院校应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有关理论,学习其他学校的典型案例,同时进行校内教师的培训深造,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指导教学实践。

(二)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如果缺少了“课程”,又何谈“思政”。由此可见,抓住课堂教学十分重要。高职院校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把握好课堂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将道德教育与知识讲授有机结合,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

第一,按照“知识即美德、技术即价值、技能即素养”的教学理念,深入挖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找到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既可以是古圣先贤们所讲的道理,也可以是抗疫战场的感人故事;既可以是大国工匠的科学精神,也可以是高职学生的奋斗故事;既可以是家国情怀,也可以是个人理想信念。总之,但凡是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修养良好的品德、激发人生动力等方面的关键点都可以引入教学中。但要注意二者的有机融合,不能简单叠加。

第二,要注重教学形式的丰富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教师会在教学中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线上线下相结合。例如,采用问题链教学法,层层设置问题,一环套一环,引导学生层层揭开谜面,最终自行探索问题的终极答案。这种教学法能极大调动学生兴趣,最后的学习效果也十分卓著。采用案例教学法,选择大国工匠、行业领袖、身边典型等作为案例,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和奋进动力。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增强独立思考能力,更加理解教学内容和价值导向。采用课前线上调研,分析学情,了解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有何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还可以采用学生课堂主讲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接触和了解思政教育,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的视角理解思政教育的意义。

(三)抓好教师这一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关键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7]政治坚定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自己都政治立场不坚定,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更不能使其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教师只有明确职业理想和使命,才能发挥教学主动性,而不是做被动的执行者。

教师要深植情怀。教师的情怀决定课程思政的温度,教师只有自己充满家国情怀、传道情怀,才能给学生做榜样、树表率,打动学生。如果一位教师只会嘴上讲着情怀,而生活中却纪律不严、人格不正,只会起反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之,更要践行之,无愧于做“有情怀”的老师。

教师知识积淀要深。课程思政教学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对思政元素要深入挖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还要具有政治敏锐性、视野宽广性;能够正确分析世界大势,正确理解国家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掌握学科发展最前沿,积极借鉴最新、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总之,“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8]

(四)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支撑——实现育人效果的科学评价

课程思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立德树人。如何检验课程思政是否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也是评价课程思政的难点所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只看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教育;要制订符合学院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评价标准。要坚持以育人效果为评价旨归,调整不同学科的评价侧重点,制订专有的评价标准。

从学生侧来说: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要深刻考查学生的思政获得感、情感获得感以及个人满足感;既要关注学生课堂表现,也要实时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无失范表现,实现对学生全过程评价。

从教师侧来说:首先,“师德教育要成为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将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作为每个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依据”[9];其次,做到考核科学,要从学校、院系、专业、学生、教师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实现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再次,做到评价“从宽”,要给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更多的激励和宽容,允许其有探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支持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合作开展教学教研。

(五)强化制度体系建设

首先,从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一个教师的事情,而是需要学校整体规划、系统整合各学科进行思政教学。因此,制度体系建设要高屋建瓴,要具备统领作用;要立足高职院校教学规律,构建课程思政教学组织机制,形成自上而下,党委领导负责、各部门协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其次,制定课程思政配套制度。大力推进校内课程思政发展,深入挖掘校内、学院内的示范课程,为其他学院、学科提供借鉴。打造课程思政教学合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之间的跨学校合作、交流。最后,积极构建公正、公平的课程思政奖励机制。以教学效果为导向,定期、定量对优秀成果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激发学院、专业学科和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关注教学、投身教学的热情,形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10]

综上,面临新变化、新矛盾,学生思政教育也要因时而变。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育人效果、特点和困境。本文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针对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方面提出了五方面的实施策略,阐明了高职院校要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特点,以便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并在与思政课程共同发展过程中,协同育人。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教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攻克思政教育路上的难关,培养新时代合格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