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安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陈岩岩
随着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基于幼小衔接视角,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视角也发生着重大变革,从关注幼儿“学什么”转向研究“怎么学”。当我们重构“教”与“学”的视角,并不断努力探寻时,改变在悄然进行,数学幼小衔接教育的变革也在不断推进。
皮亚杰的数学观认为,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和表达是习得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最佳载体。故此教师应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打造融合数学元素的生活环境,实现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为增进幼儿对时间的感知,幼儿园可开展多样化、层级式的“每日签到”活动。小班设置签到墙“火车嘟嘟”,以车厢顺序直观展现幼儿的来园先后情况;中班使用“送你一朵小红花”的签到方式,不同时段入园的幼儿得到不同饱和度的红花;大班通过“守时宝宝”活动,在签到环节不断调整、优化“签到表”,熟练掌握高效、正确签到的方式,并运用统计表评选出每周的“守时宝宝”。活动中幼儿巩固了对周和月的理解,深切感知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同时,通过签到台上“数字卡片”的暗示,幼儿数字书写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教师组织大班幼儿进入厨房备菜间,根据全园各班每天的实际来园人数帮助分发所需的点心、准备食材,按任务卡上的数字数出需要的数量,幼儿在生活实践中自然而然理解了数群概念并熟练掌握了按群计数的方法。
幼儿在数学学习中需要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结果,更需要亲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获得主动学习的能力,锻炼数学思维。故此教师要聚焦蕴藏数学智慧的生活事件,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主建构数学经验。
“健康小卫士”。幼儿入园后上下午各需测温一次,这也是在生活中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的良好契机。大班教师在班级门口的签到台加入“额温枪”及“体温监测记录表”,引导幼儿学习自主使用额温枪,了解正常温度值,自主测温并记录,并在检测中协助测温,判断体温值是否正常,帮助小班幼儿按每队10 人的标准排队并清点核验等,让幼儿经历从数学抽象到数学应用的过程,感受数学的有趣。
班级财产大统计。新学期,教师与幼儿共同设计“班级财产簿”,并组织幼儿按班级材料分成“乐高组”“自制区域材料组”“图书组”“巾杯组”等,分工清点并记录数量。当教师将财产统计的任务交给幼儿后,也意味着教师将主动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幼儿,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有用。
“一日生活皆数学”,家庭及社会环境中有着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需要家长与幼儿共同解决:家里来了两位客人后需要增加几套碗筷?家里有几种类型的杯子?家里哪种玩具数量最多?玩具车坏了3 辆,又买回1 辆,玩具车数量跟原来比是多了还是少了?等等。此外,超市购物、分食蛋糕等事件都是幼儿积累运算经验、提升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的良好契机。生活中的数学实践可以帮助幼儿的数学学习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让他们能够自信、快乐地适应小学数学学习。
数概念抽象难懂,如果不借助语言或符号表达就很难被理解和掌握。在幼儿园生活中教师要创造机会,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过程,不断提升幼儿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如“小小调查员”活动,教师在“数字信箱”里收集幼儿以符号、绘画等表征的“问题”,由“调查员”筛选出问题并开展调查。如,“丛林挑战区里哪种器械最受欢迎?”需要“调查员”合作设计表格,运用数学知识统计每种器械被借出的次数后得出结论,并建议教师更换最不受欢迎的器械。又如,围绕“星期五下午的点心吃什么”这一问题,幼儿收集了近一个月的点心食谱,发现了每样点心出现的频次与规律,然后进行合情推理,从而得出周五点心应该是“八宝粥”的正确结论。在调查实践的过程中,幼儿能将自己的思考及推理过程用语言或图示清晰地表达出来,推理判断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学会了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清晰表达观点。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数学学习更多关注评价对幼儿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评价的内容也从以往偏重对知识、技能获得的取向,转向注重对幼儿的数学思维、推理意识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的检视。同样,教师也能根据评价的回馈,反思从关注怎样让幼儿获取知识转向探索如何使幼儿理解、体验数学的本质,用已知的认识和经验来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数学幼小衔接工作在生活中的自然渗透。
综上所述,“在生活中学数学”是一种理念,而不是框定的策略。“在生活中学数学”不是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去讲解数学知识,不是单纯地运用生活材料进行技能的反复练习,而是要珍视儿童视角,从思维发展、生活实践、对幼儿园与小学数学学习差异的认知等方面来开展幼儿园数学幼小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