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意蕴的深度体验

2023-11-16 06:50杨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西厢宝黛西厢记

杨艳

【导学设想】

美籍华裔学者李欧梵有一句名言:“《红楼梦》中,每一顿饭都有诗意。”其实,在《红楼梦》中,日常生活无一不洋溢诗意的光辉。即便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吵架,在曹雪芹的笔下,也宛如一首动人的歌。

人教版统编教材在“阅读指导”与“学习任务”中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有如下规定:梳理情节、赏析人物,把握小说“情节主线”、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日常生活细节”。

本设计聚焦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吵架”场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吵架”为抓手,设计了如下三大学习任务:赞歌——梳理相关情节;牧歌——细读品味诗意;挽歌——体会悲剧之美。通过上述任务引导学生联系全书,细读文本,体察宝黛爱情故事中蕴含的丰富意蕴,有效落实教材预设的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1.梳理“吵架”情节,把握宝黛的叛逆性格,感受二人心意相通之美。

2.品赏“宝黛共读《西厢》”相关情节,体会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把握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冲突,认识“宝黛爱情”的价值及其悲剧意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红楼梦》一书,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中心,谱写了一首关于爱情的赞歌。宝黛爱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有意思的是,宝黛之间美好的爱情,多半是以吵架的形式来表现的。在争吵中,宝黛相互印证、强化并升华了情感。这些故事,谱写出爱之交响乐章。

任务一:赞歌——感受爱之变奏

活动1.“吵架”集锦

通读《红楼梦》,研读“宝黛吵架”的相关片段,完成如下表格。

小结:通过梳理,我们发现“宝黛吵架”主要有十次。有意思的是,最后一次(第三十二回)吵架之后,两人基本上不再吵架了。

活动2.绘制吵架图谱,解说情感内涵

1.绘图谱

宝黛爱情宛如跌宕起伏的戏剧。在这出爱情大戏中,“吵架”竟是主线。请依据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顺序,将上表中的十次吵架填在合适的位置上。

【示例】

开端:两小无猜亲密无间

发展:爱情萌芽逐步深化(“西厢”——表情之吵;葬花——倾诉之吵;药方——有证之吵)

高潮:刻骨铭心此生唯一(元妃——赏礼之吵;提亲——摔玉之吵;)

结局:放心——交心之吵

2.说情感

思考讨论题:上述情感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应着十次宝黛争吵。请选择你印象深刻的几次争吵,分析其中包含的深厚爱意。

小结:在“共读《西厢》”之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二人经常小吵,不过是小儿女的关系亲密。直到“共读《西厢》”,宝玉以戏文中的爱情双方作比,他们的爱情才清晰起来。经过葬花倾诉之吵、元妃赏礼之吵,吵得越来越激烈,感情反倒越来越浓烈,直至提亲摔玉之吵,达到顶点,二人的感情却也更巩固了。在第十次的“放心交心之吵”后,两人不再争吵了。宝玉挨打后,宝玉派晴雯送黛玉两条旧手帕,从此两人形成深深的默契。

如果说在葬花倾诉之吵前面,还是由于二人的疑虑误会产生的矛盾,那么,到了元妃赏礼之吵、提亲摔玉之吵,他们愈发感到来自外部的障碍。某种程度上,也为他们的爱情悲剧做了铺垫。到了放心交心之吵,宝玉明白,世间知音唯黛玉一人。他们爱得如此坚贞深刻,却又阻力重重。

宝黛的感情,几乎就是以吵架的形式来增进的。他们爱得无畏,又那么拘谨;爱得坚贞,又那么艰难。

活动3.评述宝黛争吵,体会爱之深情

思考讨论題:

你对他们的哪一次吵架印象最深?请在“最________的吵架”题目下,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次吵架,确定一个关键词,加以分析阐释。

【示例1】最深情的吵架——提亲摔玉之吵

提亲摔玉之吵的原因有二,一是清虚观张道士给宝玉提亲,宝黛二人都不高兴;二是宝玉选了一个金麒麟(打算送湘云),黛玉因此不快。由此引起两人大吵。宝玉狠砸通灵宝玉,黛玉哭到大吐。这次吵架,宝玉向黛玉发出了“你死了,我做和尚”的誓言。一次大吵,成了一块试金石,感情反而得到升华,彼此感情更稳固了。

这次争吵,惊动了贾母、王夫人,贾母抱怨“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而一向对黛玉冷淡的王夫人因此对黛玉更生嫌恶,于是把怒火撒在了和宝玉调笑的金钏身上。

【示例2】最默契的吵架——放心交心之吵

因为宝玉的地位和身份,周围的人几乎都劝他追求仕途之道。父母自不待说,宝钗对仕途经济自然很热衷。袭人对宝玉也是多次规劝。就连湘云也曾劝说宝玉要热心仕途,多结交官宦。只有黛玉蔑视封建道德伦理规范,与宝玉心意相通,具有叛逆精神。宝玉一句“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她生分了”,让黛玉惊喜悲叹、五味杂陈。惊喜于二人的心灵相通,悲叹于孤苦无助的身世和金玉良缘的宿论。

任务二:牧歌——细读品味诗意

在宝黛十次争吵中,第五次“西厢”——表情之吵,最具诗情画意与思想内涵。品读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4.细读文本,寻觅诗意

短文写作:“宝黛共读《西厢》”被历代读者奉为《红楼梦》中最唯美最具诗意的场景之一。请从自然环境、人物情感、艺术境界三个方面选择其一,写一段导读文字,帮助读者欣赏。

【示例1】

优美典雅的自然环境:小说此回的描写,故事发生在醉人的季节,文本呈现出唯美的画面。小桥横跨,流水潺潺,桃红柳绿,落英缤纷,美不胜收,读来让人产生无限想象。或是东风摇曳,落花如雨;或是游丝软系,杨柳生烟。唯美诗意的景色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充分的铺垫和烘托。

【示例2】

纯洁真挚的人物情感:在“共读《西厢》”之前,关于宝黛,写的都是斗嘴赌气、天真无邪的孩童生活,爱情成分不多。而“共读《西厢》”,两人都沉浸在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里,宝玉甚至以张生自比,把黛玉比作莺莺。这次含蓄而又炽热的表白让黛玉“不觉带腮连耳通红……薄面含嗔”,这是青春期的少女被说中心事之后的嗔怪。此时,二人关系已由天真无邪的两小无猜飞跃到了纯洁真挚的恋爱阶段。

【示例3】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西厢记妙词通戏语》一回,写的是小说主人公宝玉、黛玉以《西厢记》为媒介,互相吐露心中衷曲。作家为两人心心相印的动人故事营造了情景交融的优美艺术境界。两人所读之书,是名作《西厢记》,讲述的是张生与莺莺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读书的地点,是“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读书的季节,恰是桃花盛开、“落红成阵”的美丽春天。可以说,这个故事里,处处散发出唯美浪漫的气息。优美的景致和宝黛纯真的情感相契合,情景完美交融。小说内容、人物都具有诗的特质,桃红柳绿、落英缤纷的景致增添了浓郁的诗意氛围。或许,这正是《红楼梦》被称为“诗化小说”的原因之一。

活动5.研究叙事方式,体会作者深意

问题讨论:第二十三回,在叙述“共读《西厢》”这一故事之际,有一叙述手法非常耐人寻味:回目中提及《西厢记》,但在正文部分却写成了《会真记》,这一叙述手法究竟有何深意?

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正文: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资料链接:

《会真记》是《莺莺传》的别称,《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由元稹编撰,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悲剧故事。

《西厢记》是元代王实甫创作的杂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思考题:根据回目提示以及正文中叙事,可知宝玉所读确实是《西厢记》,小说为何要刻意使用“会真记”这一别名呢?(提示:可从小说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心理等方面加以分析。)

师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从時代背景看,《西厢记》在当时是一部禁书,这类被视为“诲淫诲盗”的书无法公然亮相,因此,选择不太引人注目的书名“会真记”就非常必要(这也可能是书商的一种营销手段);从宝玉的身份来看,他无法公开阅读《西厢记》这样的禁书,因此,选择可以在一定意义上避人耳目的“会真记”就显得颇为高明。从宝黛两人读书时的表现来看,二人都对《西厢记》如痴如醉、爱不释手,这是二人志趣相投的证明,是二人真性情的一次相会,因此,用“会真记”还具有特别的象征隐喻意味。

“共读《西厢》”是《红楼梦》中“宝黛爱情”觉醒的标志,作者故意以《会真记》称《西厢记》,让二者混名,更是含义深远。这样的艺术构思,无论是对于展示宝黛二人大胆叛逆的性格,还是彰显作品反封建礼教的深层意义,都不仅得宜,而且堪称高妙。

活动6.创意填词,再现诗意

写作练习:请以小说中故事发生的时间“三月中浣”为开头句,尝试填写一首小词(词牌任选),再现“宝黛共读《西厢》”的景与情,传达出你对这一场景的感受。

【示例】

清平乐?宝黛共读《西厢》

三月中浣,东风长天漫。沁芳桃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西厢妙语有凭,虽盟木石难成。执念却如春水,迢迢曲曲难平。

任务三:挽歌——体会悲剧之美

宝黛共读《西厢》,如诗如画。但其中也蕴含了悲剧的因子。你能体会出来吗?

活动7:研读唱词,体会情感

下面是宝黛共读《西厢》时的两句对话,也是他们争吵的缘由,请分析宝黛二人说话时的内心活动。

A.宝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B.黛玉: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

明确: A句是《西厢记》中张生的唱词,宝玉借剧本台词抒发自己的感情,用两个“就”字加强了对自己和黛玉的指向性,这里并不重在强调相思和美貌本身,而是重在爱情关系的确定。宝玉的爱情萌芽了,他的表现既含蓄又炽热。

B句出现在《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拷红》中,是红娘指责张生没有担当没有用,嘴里说着深爱莺莺,但到了要和老夫人摊牌时却打退堂鼓。黛玉的发怒是对宝玉示爱的不满,还是另有深意?联系曲词原文,黛玉引用的这句或许正取笑了宝玉在家长面前的胆小和无奈,亦表达了对这份感情的难以把握和隐隐担忧。从小说之后的情节看,黛玉的担忧确实是有道理的。

活动8.比较三种爱情的特征

思考题:了解作品第二十三回所提《西厢记》和《牡丹亭》的主要情节,比较“张崔”爱情、“柳杜”爱情和“宝黛”爱情的异同。用一个词概括他们各自的特点。

小结:“宝黛”爱情不同于“张崔”爱情的“一见钟情”,也不同于“柳杜”爱情的“美梦成真”,而是建立在共同反对封建道德规范基础上的“志同道合”,这是二人耳鬓厮磨,彼此不断深化了解的结果。不借助一见钟情的感觉,也不依仗虚无空幻的梦境,相对过去“佳人才子”式的爱情故事,《红楼梦》对爱情的表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了本质的突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总结:为什么说“共读《西厢》”是牧歌,是赞歌,也是挽歌?

【提示】

共读《西厢》,至真至纯,浪漫唯美,是牧歌;大胆叛逆,挑战礼法,是赞歌;注定昙花一现,则是挽歌。从“共读《西厢》”开始,直至后来的元妃赏礼之吵、提亲摔玉之吵,宝、黛二人大胆叛逆的性格清晰可见,宝黛的爱情一直走在反对封建礼教的艰难道路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与时代不可兼容的矛盾,注定了其悲剧的结局。

共读《西厢》,既催化了爱情,也歌颂了爱情,但同时也暗示了这份爱情的注定会被毁灭。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一中)

猜你喜欢
西厢宝黛西厢记
回西厢
西厢故事
阅读《红楼梦》“宝黛参禅”的感悟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西厢”瓷画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与接受研究——兼论《西厢记》的早期西传
放风筝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王季思注本《西厢记》补证(续一)
陈继儒评《西厢记》的刊本流变及其真伪
《西厢记》释词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