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改变

2023-11-16 21:55卢丹
客联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育意愿高校学生

卢丹

摘 要: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根据其上课的手稿以及对于生活中的观察记录写下了《生育制度》这本书以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对婚姻、家庭、生育、社会结构进行了考察。通过对高校学生生育观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他们的生育意愿在下降并且把婚姻、性关系与生殖分开,也就是说婚姻和性关系的发生并不保证有后代的繁衍,这与《生育制度》里婚姻家庭本质的中心是保障人类种族绵续大相径庭。并且在影响其生育意愿的调查中发现伴侣参与孩子抚养的频率与生育意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这也说明了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及的双系抚育是必要的且仍然使用于今天。

关键词:生育意愿;《生育制度》;高校学生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生育观的国外文献回顾

西方国家的家庭结构是以夫妻为中心,对于家庭以及生育的观念与我国相比具有较大差异,且针对生育以及生育观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生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方面。比如由美国薄滋和英国施尔曼合著《社会与生育》书中的第五章《生育调整的动力》中,他们就提出了“为什么要生孩子”、“要多少孩子”、“要儿子还是女儿”、“生育的时间与问隔”等问题,即就生育意愿,生育数量以及性别偏好等进行提问。美国的特伦特、波利特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家庭中子女的数量会影响到子女成人后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比如来自子女数量较多的人比来自其他家庭的人希望生育更多的子女,成年的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可能成为只有两个孩子的小家庭。对待生育的看法以及采取生育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边际效用的影响,即把孩子看做是一种商品,会受到成本的影响。这个观点就在贝克尔的《家庭经济分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阐述。在贝克尔的成本效用的基础上,莱宾斯坦得出了孩子的数量代替质量理论“将孩子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是在孩子身上投入的现金或者实物的花费,而间接成本则是由于养育孩子导致的自我时间,休息,机会,投入的减少。还有Miller等学者提出了生育意愿到生育行为的过程,分别是生育动机到意愿,然后是打算,接着是生育行为最后是生育率。除了这些观点Bongaarts(2001)在观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不发达国家的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水平后发现使得实际水平高于生育意愿的原因主要是非生育意愿、替代已故孩子生育、生育子女性别偏好。

(二)关于生育观的国内文献回顾

与国外相反,生育这个话题词在我国不论是在社会上民众的关注度,还是在专家学者选取研究主体对象的范围中,亦或是国家战略重点关注方向上都是一个十分具有热度的词,并且热度从未减退。

对于生育观的研究汪雁、慈勤英(2001)认为生育观是人们对生育的基本看法和态度,生育观变迁是指扭转传统观念,形成更适应社会发展阶段的新生育观的过程。周长洪(2007)明确指出生育观的概念包含了生育意愿,认为生育观念由生育意愿、生育动机和生育需求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中存在后者决定前者的关系。但是有的专家学者并不认同生育观念包含生育意愿这个观点,比如韩永江(2005)认为“生育观对于生育意愿具有一种支配的力量和作用,而生育意愿则受来自生育观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潘丹(2008)在对在校大学生生育观的研究中对生育观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得出了大学生生育观有如下特点:1.对于生育数量更加理性,且重视生育质量;2.子女性别偏好弱化;3.对于生育政策要求是公正和谐;4.理性的生育行为;5.生育目的趋向追求自我完善及精神价值;6.看重家庭和社会对于生育的影响;并且还从个人,高校,社会这三个维度探讨了生育观变化带来的影响。朱洪翠,刘冰通过问卷调查法得到的数据在其《新时代大学生生育观研究》中得出以下观点:1.女性大学生生育意愿相较于男性大学生比较低;2.生育观中以及摒弃了育与否主要受家庭乐趣、喜爱孩子等主观因素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与居住条件、工作压力等。”张松林、白芳铭、田侠重男轻女观念,但是仍然认同儿女双全的传统家庭观念;3.比较认同“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生育意愿比较契合于我国的人口政策。同时还提出应该借鉴帕森斯“AGIL”功能分析框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育观,也应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大学、家庭等四个子系统的作用,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这四个方面的手段,形成政策合力,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生育观。

另外对于生育意愿的研究,也有较多的文献成果。在《在校大学生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辽宁高校的调查》中马玥明、安冬梅就从是否愿意生育孩子、生育时间、数量,性别偏好,动机等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发现大学生中有高于80%比例的大学生具有生育意愿,同时生育政策对于生育意愿是有影响的,只不过其影响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明显呈现出反比关系。任婕在《影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會经济因素分析》中,以大学生的生育意愿调查为基础对影响西南地区大学生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得出了“大学生选择生等认为“针对在校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研究比较少, 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通过研究得出了影响生育意愿的社会经济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二是不断进步的社会婚育理念,三是社会对于人才的理念影响其未来对于子女的期望和要求。根据对以往学者们在生育意愿上的研究来看,我国目前适合生育人群对于生育意愿主要有以下特点:1.生育观更加贴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注重理性生育行为;2.对于子女性别偏好弱化;3.国家制定的生育政策对其生育意愿的影响较小。

从不同的研究对象来看,有专家学者会特地对不同人群进行研究。如严易萍撰写的硕士论文《农村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研究—对贵州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的调查》,就是论述了少数民族人口生育观现状及其影响下的发展态势。还有对于不同代际群体生育观的研究,如刘垚撰写的《国民生育观变迁的动力因素研究》中,利用社会控制理论就生育政策对于国民生育观的影响进行探讨,“生育政策就是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保障了社会人口秩序的稳定,是中国政府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同时建构着国民的生育观念”。在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研究对象中的“70”,“80”,“90”三个不同代际的人群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生育观以及生育意愿,“现代国民的生育目的已基本跟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接近”。除了对于少数民族群众以及不同代际群体的研究外,还有针对青年的研究。周晓燕在《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2002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里提出“高学历青年的婚姻状况常常被人们忽视, 却令人担忧”,并且还着重强调了作为中国女性未来代表的高学历女青年,她们的婚恋及生育对于中国人口质量影响十分直接。

对于性别偏好以及生育目的的研究中,刘中一(2005)认为“性别偏好不仅是传统男权文化的产物,也是多数女人会经历的生育体验”,他通过对一位农村妇女进行个案研究得出农村女性仍然将生育出儿子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本分,她们的生育目的仍然是传统的“传宗接代”。马国庆(2008)从生育理论的角度对性别偏好进行论述,运用孩子成本-效用分析、孩子数量质量代替理论得出要从本质上改变男权文化,扭转“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才能改变性别偏好失衡的现状。风笑天(2018)在二孩政策背景下通过抽样调查的数据得到目前我国生育人群的生育目的已经从“为家庭生孩子”、“为自己生孩子”转变到“为孩子生孩子”,即生育二孩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一孩有个伙伴。汤兆云(2012)在对城乡居民的生育目的进行调查时发现养老、传宗接代、家庭兴旺、增加劳动力任然是最主要的。

二、大学生生育观的调查

(一)调查发现

1.高校学生生育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

由于生育意愿为主观变量难以衡量,所以使用是否愿意生育以及理想的生育子女数量作为可视化的衡量条件。通过收集到的问卷发现仅有51.85%的学生明确表示愿意生育小孩,不过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愿意生育孩子的受访学生中有70.37%的学生理想生育子女数量为2个。

通过对问卷数据可以看到,87.04%的受访学生认为只有当经济条件达到自己认为的最佳水平时才会考虑是否选择生育。

经济水平是最重要的,如果经济条件差,我怎么可能还生孩子,我自己受苦就算了,怎么还会让孩子和我一起受苦。而且小孩开销这么大,生孩子只會让我的经济条件雪上加霜,所以还是先把自己顾好,有钱了再说吧。(15,女,研一)

在个人事业和生育孩子发生冲突时,有61.11%的受访学生明确表示会选择事业。选择事业优先的原因是想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不愿意放弃事业后过着拮据的生活。

如果优先选择进行生育后我以及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那我愿意做丁克一族,着重发展我的事业,因为生育孩子对于我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已。(06,男,大四)

除此以外,96.3%的受访学生表示伴侣参与度在生育孩子中是必要的。

生育和抚养、照料家庭是夫妻共同的事情,需要两个人的共同付出,不能只牺牲一个人,但是也同意某一方付出得相对多一些,不过我强调的是双方都在付出,伴侣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参与者。(09,女,研一)

2.高校学生对于性别偏好不明显

在对受访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发现,77.78%的学生对于性别持无所谓的态度,20.27%的学生希望生女孩,1.85%的学生希望生女孩。

性别偏好不明显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我们国家对于男女平等的提倡使得过去重男轻女的观念有所改变。

男生女生一个样啊,只是性别不同,很多男生女生都从事同样的工作,为什么会认为男生就是比女生好呢。(02,女,大二)

其次是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养老政策的完善使得现在不再需要像传统社会一样只能依靠儿子赡养,老年人可以选择居家养老以外的其他养老方式。

我和伴侣会自己到养老院养老,或者在年轻时多打拼存下积蓄,总之不会要求孩子为自己养老,会尽可能的避免打扰孩子的生活。(05,男,研一)

最后有的是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比如因为传统观念受到过不公平的对待。

我从小就不受爷爷奶奶重视,他们都认为女儿是赔钱货。(09,女,研一)

3.高校学生生育目的注重情感满足

在表示愿意生育小孩的受访者中,96.3%的受访者认为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仅有11.11%的受访者把传宗接代认为是生育孩子的目的之一。

现阶段的高校学生不再认同生孩子是人生的必选项、传宗接代的责任的观念,他们更加希望通过生育行为得到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寄托。

想要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孩子想到家和父母就会觉得治愈,感到放松安全,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样遭受父母粗暴的对待,也算是我在疗愈自己吧。(04,女,大四)

三、基于《生育制度》的思考

“当前的世界上, 我们到处可以看到男女互相结合成夫妇, 生出孩子来, 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这个一系列的活动就是费孝通先生认为的生育制度。费孝通先生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把生育区别为两个动作。其一是生殖,其二是抚育。前者是生物意义上的孕育新的生命体,后者强调的是帮助这个生命体进行社会化,最终进入到社会中去,完成社会的新陈代谢。

但是性行为是人类的本性,并且从性行为发展到生殖上的这个环节是很容易被中断的,也就是说性行为并不能保证生殖行为的发生。比如就要马林诺夫斯基能够断言特罗布里恩德岛上的土人没有人工避避孕的行为,但是对于堕胎就就不敢肯定。当社会的继替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时,运用婚姻作为一种文化的手段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 实现双系抚育,确保新生命社会化环节不被中断。在这里,作者把生育看做一个中间环节,前面是婚姻制度为新生命的诞育做好了生物性准备,后面呢新生命的诞生使得这个家庭由男女双方的婚姻家庭结构变成了一个三角结构,这个三角结构又为夫妻坚实的夫妻关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因为双系抚育不允许这个家庭中确实父母亲中的任何一方。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出现了一系列为了维护家庭、婚姻的法律、制度规定了。

以上是在阅读《生育制度》后作者的一些总结。那么结合今天,特别是目前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在2022年我国人口就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结婚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相比于以往被人们赋予特殊意义的结婚日期,今年在这些日期里办理结婚证的人数大幅下降。比如今年五月二十日在贵阳市民政局办理结婚证的人数相较于去年就下降到了56.27%。

结合对H大学的学生做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愿意结婚的人数占比还是比较乐观,但是愿意生育孩子的人数较之就让人感到生育率形势严峻。结合阅读费孝通先生的《生育制度》来看,目前社会文化已经发生了大转型。年轻一代的思想已经不似过去,他们更加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自我生活的满足。加之目前高房价、高抚养成本的现实因素,所以不论是从感情上还是生理上,结婚甚至生育孩子在新一代人看来是个得不偿失、亏本的买卖。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还是会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一代,他们或许想要一个属于两个人爱情的结晶、希望的传承或者别的什么目的而诞育一个小生命。

当较多的年轻一代选择不婚主义或者丁克时,又会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如何维持社会的运转和继替。这是一个矛盾的命题,个人组成社会、社会又控制着实体,个人的生存发展依赖着社会、社会的维系又依赖着个体生命完成新陈代谢。费孝通先生描绘的一些过去的事实好像在当下不完全适用,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时就说“如果限于狭义的学术经历来说,我觉得我可以用《生育制度》一书来作为我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但是这边书不仅仅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增进对不同社会形态的了解,而且还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揭示了生育是什么,生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维持这一保障社会继替的重要前提。

在阅读这本书以后,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大部分受访学生选择生育意愿不强烈的原因大都是外部因素,比如经济条件、事业发展等。那么如何让个人内和外部环境在这个问题上达到一个平衡呢。

首先从宏观层面出发,国家需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缓解女性职场压力和生育成本。比如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让女性职工在享受产假的同时延长男性陪产假期,这样能够缓解女性遭受职场歧视的现状而且还能让男性更好的参与到抚育孩子的过程;并且还要出台一些税收优惠奖励、补充那些支持或鼓励女性职工生育、为女性职工提供良好工作环境的企业。除了从就业环境上入手,国家还要出台一些有利于生育的政策。比如给予一定的生育补贴、对于困难家庭减免生产费用、对二胎或三胎家庭提供一些营养补贴等。

从社会层面出发,首先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尊重女性、认可女性的社会氛围,女性不仅仅是家庭的半边天,而且在国家的发展上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客观看待不婚或丁克的个人选择,新闻媒体行业要用客观的态度报道。不能为了博取关注、吸引眼球就夸大事实真相,选择性甚至误导性报道,拒绝在社会上营造“恐婚恐育”的社会氛围。

最后从个人层面出发,我们要树立理性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和实际情况,避免被大众情绪和媒体营造的价值观念所裹挟。

参考文献:

[1] [美]薄兹,[英]施而曼.社会与生育[M].张世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10——111

[2] [美]特伦特.(家庭环境与青少年的生育意愿)[M].上海青年与社会,1994年9月,58.

[3] 刘垚. 国民生育观变迁的动力因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4] Miller,W,and Pasta,D. 1995. How does childbearing affect fertility motivations and desires? Social Biology 3: 185 198

[5] Bongaarts, J. Fertility and reproductive preferences in post-transitional societie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7, Supplement: Global Fertility Transition.2001.

[6] 汪雁,慈勤英.中國传统社会救济与城市贫困人口社会救助理念建设[J].人口学刊,2001(05):38-44.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01.05.008.

[7] 周长洪:生育观念的概念逻辑模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报》,2007 年第 2 期.

[8] 韩永江.生育观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J].人口学

刊,2005(02):55-59.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05.02.012.

[9] 潘丹. 贵州在校大学生生育观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8.

[10] 任婕.影响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2(02):34-35.

[11] 朱洪翠,刘冰.新时代大学生生育观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0,38(04):33-39.DOI:10.19903/j.cnki.cn23-1074/g.2020.04.008

[12] 马玥明,安冬梅.在校大学生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辽宁高校的调查[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4(02):19-20.

[13] 张松林,白芳铭,田侠,房妮,张正勇,俱国鹏,李莉.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生育意愿的社会经济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7(06):24-27.

[14] 严易平. 农村少数民族已婚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研究[D].贵州大学,2006.

[15] 刘垚. 国民生育观变迁的动力因素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

[16] 周晓燕.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2002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4):21-26.DOI:10.16034/j.cnki.10-1318/c.2002.04.005.

[17] 刘中一. 性别偏好的生成——一个生命历程理论视角的考察[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114-117.

[18] 马国庆. 生育理论下的性别偏好解释[J]. 人口与经济,2008(S1):37-38.

[19] 风笑天. 给孩子一个伴: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的二孩生育动机及其启示[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8(04):57-65.

[20] 汤兆云,郭真真. 经济水平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分析——一项经验研究:基于621份调查问卷的数据[J]. 人口与发展,2012,18(03):27-33+86

[21]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EB/OL].[2023.02.28].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

t20230228_1919011.html.

[22] 费孝通的《生育制度》及其功能主义社会学.余红,钱灵犀.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0

猜你喜欢
生育意愿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80后”已婚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全面两孩”政策下城市女性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生育二胎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从生育文化角度论“全面两孩”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探究“二胎政策”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