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困境与策略

2023-11-15 02:12孙惠娟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摘  要:近年来,工匠精神已成为各行各业特别是制造业的热词,国家也在宏观层面上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备加关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主动承担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使命。文章厘清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培育内容,分析总结了当前工匠精神培育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最后从育人主体协同、培育方案体系化设计、评价机制构建以及校企合作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困境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8-0157-04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其产生和发展与古人的劳动实践紧密相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个人被局限在狭小的生产活动范围之内,源自农耕文明和手工业时代,与小规模生产相关联的传统意义上全工序匠人生产劳动场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线的碎片化生产与劳动[1],一方面碎片化有利于效率与质量提升,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生产割裂了劳动者与最终产品的情感链接,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甚至导致了匠人精神价值追求的缺失。在世界范围内,工匠精神培育问题在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都普遍存在,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在全社会着力追赶世界先进工业化水平的过程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的推进,工匠精神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李克强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在时代转型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培育过程面临诸多挑战。

一、新时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传统工匠精神相关联的生产活动,生产劳动规模不大,生产过程相对简单,工作场景中没有机器流水线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所带来的压迫感,时间相对舒缓,利于匠人沉心静气,不断打磨自己的产品,至臻完美。在时代不断变迁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生产活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我们呼唤回归的工匠精神,除了对传统概念下的匠人文化精神进行弘扬,还包含适应当前时代需求而赋予的新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探讨,现有中文文献中,对工匠精神的研究讨论,最早出现于2001年,此后相关研究文献逐年增多。薛栋把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尚技”和“崇德”两个层面[2],刘霞等从“匠心、匠术、匠德”三个维护对工匠精神进行研究,归纳出工匠精神表现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专注坚守、协同合作、敬业乐业、厚德载物”等六个核心素养[3]。李宏伟等认为工匠精神包含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等五项特质[4]。综上,本研究认为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内涵应包含四个方面:

(一)爱国为民、崇德尚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业以及岗位不断变迁,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许多技能技术日趋专业化,特别是在信息服务、精密制造、航天科技等领域,掌握着先进技术的劳动者,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匠人群体,更应注重规范职业行为,在推崇职业技能的同时,应始终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精神风范,确保技术能够真正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正向支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二)爱岗敬业、勤奋专注

爱岗敬业的态度是各行各业工作的根本,在社会分工越发细化的当下,热爱本职岗位,以敬执业显得更为难能可贵。爱岗敬业是爱岗与敬业的总称,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干一行,爱一行,应深刻认识到自己所负责的生产环节对整体生产的重要性,在细分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严格遵循作业规范,坚守质量标准,力求不差分毫。在持之以恒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努力钻研,完善改进。

(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当今世界,“碎片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生产活动的普遍形式,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服务,在制造或实施过程中被细分为许多环节,为保障最终产品以及整体服务的品质,需要每一个环节的劳动者不仅要各司其职,还需认真细致,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力求做好每一个细节,如此才能推动整体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品质生活的需求。唯有在核心技术领域不断追求卓越,才能真正成为制造强国。

(四)团队合作、协同创新

团队合作是时代赋予工匠精神的新内涵。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统工匠之间的竞争关系演变为企業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关系。竞争越发激烈[5],影响范围越发深远。企业内部必须要有整体的质量意识,而不能仅仅囿于单一局部的生产环节,要团结一致,紧密合作。譬如在制造行业,设计环节要考虑制造工艺环节的成熟度,不断磨合调整设计方案,而工艺环节也可根据制造实践对设计方案及流程提出改进意见,如此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高效协同,创造创新,最终使得产品与服务不断提升,形成竞争优势,树立企业乃至国家品牌。

以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四项内涵中,爱国为民的品德是前提,爱岗敬业的态度是根本,精益求精的追求是核心,协同创新的精神是升华,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生产实践中内化成为稳定的价值信仰,持续践行,贯穿于匠人的一生。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高职院校作为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天然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能否有效实施工匠精神的培育尤为重要。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开始关注在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然而整体而言,培育成效不够明显。从企业的招聘用人反馈来看,应届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职业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感较弱,与当前新时代下社会与企业所期望的职业技能人才应具备的工匠精神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文化价值认同不高、工匠制度完备性不足以及相关激励机制滞后等外部环境的问题之外,从高职院校视野来观察工匠精神培育实践,目前仍存在诸多内部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机制

高职院校中参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除了教务部门与教学院系以外,还涉及学工部、校团委、图书馆等横向职能部门,这些相互独立的部门在组织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题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因为缺乏校级层面的统筹规划与协调机制,只是从部门自身出发或者有少量的沟通协同,最终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培育主题雷同、活动连续性差等问题,从而无法达到持续有效促进工匠精神培育成效的目的。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活动环节缺乏体系化设计

近年来,高职院校响应政府和社会的需求,积极开展工匠精神培育实践,譬如在营造工匠精神文化氛围方面,邀请相关领域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进入校园举办讲座,通过优秀匠人的工作事迹与精神风貌感染学生;又如在低年级的思政课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在高年级的职涯规划课程引入职业素养的主题;再如在第二课堂,开展一些与工匠精神有关的主题活动。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和人生态度,其培育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需长期学习实践方能养成,以上零散未成体系的培育活动,可能会在短期内激发学生追求工匠精神的热情,但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知易行难、缺乏毅力的弱点,若没有体系化的课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将无法轉化成践行工匠精神的恒定行动力,最终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对工匠精神的认识普遍停留在概念和宣传层面,并未真正内化成为职业素养的一部分。

(三)学生的工匠精神养成情况缺乏评价与应用机制

尽管目前工匠精神培育活动开展较多,但普遍缺乏培育成效的检验机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工作态度,敬业勤奋,追求卓越等工匠精神品质方面缺乏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因而无法有效引导和激励学生践行工匠精神。部分课程虽然在教学目标中融入了工匠精神方面的元素,但在课程考核环节缺乏针对工匠精神设计明确的评价规则,大多与主动学习习惯、团队精神等混为一谈,评价依据与结论科学性有待商榷,评价结果对于企业用人参考意义不大,无法形成工匠精神培育的闭环,难以切实发挥培育成效。

(四)校企合作未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培育效能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实践操作环节,在企业定岗实习环节中,具体的产品打磨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工匠精神与优质产品的联系建立直观的感受,因而企业实习实训环境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极佳场所。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实际上普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一方面学校只关注解决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问题,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只是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校企双方只站在各自立场上各取所需,这就导致学校很少跟踪指导在校外企业实习的学生,企业也很少真正开展车间内的师徒传承与指导,白白浪费了实习环节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机会。

以上问题虽然涉及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诸多层面,但核心症结在于当前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未能遵循其内在的整体性规律[1],一方面未能有效协同各培育主体进行参与;另一方面缺乏科学体系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方案、片面零散的培育元素或活动,以及高低年级前后离散开设的培育课程,与工匠精神培育的横向整体性与纵向持续性的内在规律相背离,最终导致虽然工作开展次数频繁,但未能形成联动协同效应,培育成效难以彰显。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一)协同校内育人主体,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校级组织机构

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不仅仅是社会对高职院校期望,更是其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学校应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态落化实推进,应设计构建校级层面的专门机构或者挂靠相关部门进行合署办公。该机构一方面向内全面管理和协调全校与工匠精神培育相关的各项工作,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及教学院系的工匠精神培育活动,对活动主题进行梳理分类,对教学周期内定期活动以及拓展性主题活动进行分类统筹管理,对相关活动的纵向时间维度以及横向学生参与广度进行宏观指导;另一方面对外研究学习国家及各级政府的相关方针政策,对校内的工匠精神培育工作进行指导。在院系内部,应建立任课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之间的融合互动机制,促进合力育人。

(二)基于整体性思维,构建时空全域的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要将工匠精神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并细化工匠精神的培育细则。从学生入学导引、职业规划、专业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就业培训等各个教育教学环节持续引导和渗透工匠精神的培育。其次要抓好学生的第二课堂,围绕工匠精神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针对就业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开展展现工匠精神的各类技能比赛;成立面向专业的学生社团,引导学生营造追求精益求精的学习氛围。打造特色活动在院系及专业班级层面定期开展,形成品牌传承效应,让每一届学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最后要借助网络技术与信息化手段,推进资源建设,提供生动鲜活的工匠精神培育素材,宣传优秀技能人才、往届学长以及身边师生在工匠精神方面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接受并认同工匠精神的内涵,为其践行工匠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工匠精神的多元评价与应用机制

设计一套全面的工匠精神养成情况评价机制,对学生自我强化并渐进内化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激励和引导意义。为保证评价结果在后期的有效应用,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评价,第一,要引入多元评价机制,素质教师、任课教师以及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评价,以保障评价的客观科学性。第二,评价的形式应侧重采用过程化的评价方式,以展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具体活动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可以借助区块链技术将学生成长过程中相关记录以档案的形式如实录入,并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评价。由于区块链中的记录具有不可更改性,未来学生毕业时可自动生成高可信度的工匠精神养成履历,如此一来,一方面企业可以将其作为遴选人才的重要参考材料,另一方面也可督促学生在日常重视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践行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品德。

(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实践环节的工匠精神培育成效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一方面,当前每年就业学生规模庞大,就业形势逐年严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应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要立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不是简单地从解决学生的实习教学任务出发,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环节适度前置到企业生产场景,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安排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实时沟通,做好校方的服务保障工作,联合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共同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职业状态,养成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具体的生产操作过程相结合。由此校企双方可以获得双赢:一方面促进了学生个人的成长;另一方面也为企业未来选用优秀的人才提供保障,最终必将促进校企长效深度合作。

四、结语

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工匠精神是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从学校和学生而言,工匠精神也是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增强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然而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是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学校无法独立承担培育的重任。要真正培养出大批具备匠人精神的技能人才,除了学校内部遵循工匠精神培育过程的整体性规律,还需要政府与社会从外部在工匠精神的宣传引导、工匠待遇与地位的提升、优质消费市场的培育以及诚信社会环境的建设等方面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驱动与支撑。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使职业院校学生潜心培育工匠精神,为未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优势提供长效人才保障,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姜勇. 从“自在整体性”走向“自为整体性”——“碎片化”世界工匠精神培育的现代性困境与中国方案[J]. 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2):26-32.

[2] 薛栋. 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 職教论坛,2013(34):94-96.

[3] 刘霞,邓宏宝.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形成机理及培育方略[J].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4):126-132.

[4] 李宏伟,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08):54-59.

[5] 李慧萍. 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理论内涵、逻辑框架与实践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43-48.

(荐稿人:顾美娟,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21 SJA0695)。

作者简介:孙惠娟(1983—),女,硕士,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