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山
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随之而来的是皮肤上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淤青。随着时间的推移,淤青的颜色也会逐渐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因何发生?让我们走进淤青的“成长经历”,一探究竟吧。
在医学上,淤青属于一种挫伤,其所在部位遭到了外力作用,皮下的小静脉或小动脉血管破裂出血,但皮肤并未破损,血液留在了皮下组织内,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见的淤青。
淤青的大小、形态和颜色,与受伤部位组织的特点及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有关。例如,在皮下组织较为致密的部位,出血量少,淤青颜色较浅;在皮下组织较为疏松的部位,出血量多,淤青颜色较深,甚至可能因血液积聚形成皮下血肿。
在血管破裂后,流到皮下组织中的血液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淤积的皮下血液会被分解,淤青的颜色也将随之发生阶段性改变,直到血液完全被分解、吸收。这个过程就是组织、细胞中酶的作用过程,以及白细胞的吞噬、消化过程。
人的血液是红色的,这是因为我们血液里的紅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与氧结合后呈现出红色。最初,淤青中留存的血液比较新鲜,如果受伤部位较浅,观察到的淤青是红色的;若受伤部位较深,由于相隔的皮层较厚,观察到的淤青则是青紫色的。
随后不久,我们人体内负责排查异常的“战士”——白细胞感应到了皮下组织中淤积的血液,它们跨过层层阻碍,来到受伤部位,将红细胞吞噬、分解。当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也遭遇分解时,血红素(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管”着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便脱离而出,失去了氧的血红素使淤青逐渐变成蓝紫色。
在这之后,血红素被进一步分解成胆绿素(一种胆色素,为深绿色的色素体),淤青开始变成绿色。
淤青中红细胞的分解过程(绘图/闫丽芹)
胆绿素产生后,它将被转化为胆红素(另一种胆色素,为橙黄色的色素体),淤青又会变黄。先前产生的血红素还会被进一步分解,其中铁元素的部分形成了含铁血黄素(一种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含铁质的棕色色素颗粒)。当胆红素被带到肝脏代谢排出,含铁血黄素的棕色逐渐显现出来,淤青变为棕褐色。最终,含铁血黄素也被吸收,淤青所经历的颜色变化也随之结束,淤青就此消退。
一块淤青的消退,是人体细胞“不懈努力”的成果。那些变化的颜色,成了细胞们的“勋章”,让我们见证了它们的一段“奋斗历程”。
淤青现象是一种非开放性轻微损伤,它对人体健康并无严重的影响,也容易痊愈,故而不需要特殊的治疗。但在法医学上,淤青却具有重要的意义。
淤青是人体遭受外力作用的直接证据,且是暴力的作用点,即被打击的部位。根据淤青颜色的改变,法医可大致推测其形成时间,即遭受外力作用的时间;根据淤青的形状特点,法医可推断致伤物打击面或与体表接触部位的特征,进而推断致伤工具和作用力的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