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跃跃
崩塌与滑坡,是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听到的两种地质灾害。与地震、火山喷发相比,崩塌与滑坡的分布范围更广泛、发生时间更集中。崩塌与滑坡有什么区别?它们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防范呢?
崩塌与滑坡的灾害形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出现了岩石或土体的转移,多半由降雨诱发,时间集中在我国的主汛期,即每年的6~9月。
崩塌是指陡坡或接近直立的岩石或土体,由于浸水或者风化,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山体,发生崩落、滚动,并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石,受地表水或地下水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软弱面(性质较为软弱的结构面)整体或分段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在山区,人们把滑坡形象地称为“走山”。
但是,崩塌和滑坡发生的过程明显不同。崩塌发生突然、下落速度快,破坏作用急促而强烈,高处的岩土碎裂掉落后滚动,运动方式以垂直位移為主。滑坡的发生大多比较急剧,但有时会相对缓慢,且发生的过程有迹可循,滑坡体相对完整且始终沿着软弱面滑动,运动轨迹也以水平位移为主。
崩塌示意图(绘图/骆玫) 滑坡示意图(绘图/骆玫)
岩土类型 花岗岩、闪长岩、石灰岩等坚硬的岩石,可能形成规模较大的崩塌;而泥岩、页岩、泥灰岩等软弱的岩石和松散的土层,往往以漫长而持续的坠落、剥落等形式与山体分离,形成大规模崩塌的概率较小。
地质构造 节理、层面、断层等地质构造,会对岩石土体产生切割分离、挤压破坏等作用。岩石土体中的裂隙越多,越容易产生崩塌,其中竖直或顺着岩石土体走向的那些构造,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地形地貌 发生崩塌的区域通常坡度较大,自然界或人工构筑形成的边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都是容易发生崩塌的地形地貌。
外力条件 地震、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不合理的采矿活动、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都有可能诱发崩塌。
滑坡主要是自然状态下岩土与水互相作用的结果。例如,河流、湖泊等地表水的侵蚀,使岸坡失去支持,继而发生滑坡;降水或融雪时的水分下渗也会浸润土体与岩层,使之滑动。
此外,地下水对滑坡形成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地下水中的孔隙水会降低地层中细颗粒间的吸附力,使地层更加松散;地下水还能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如黄土中的碳酸钙),减小土体黏结力;地下水流动时产生的动压力,会导致岩层间摩擦系数减小、阻力降低,也会促使岩层发生滑动。
滑坡也会受到外力作用影响——不合理的岩土堆积、工程开挖等人为因素会破坏斜坡稳定。而一次大地震常会导致多处大规模滑坡,因此,滑坡是地震主要的次生地质灾害之一。
崩塌和滑坡常发生于地震和暴雨后,因此,在地震或者暴雨之后,应听从有关部门指挥,不去往崩塌滑坡易发生的高风险区。也不应在雨季或雨天停留于陡崖附近,更不能攀爬危岩或在危岩突出的下方躲雨。
在崩塌发生前,山体岩石前缘可能会不断发生掉块、坠落的现象,或不时发出岩石的撕裂摩擦声,我们需要注意观察,及时避开。如果人正处于崩塌体下方,则应迅速向崩塌体的两侧逃生,越快越好。
在滑坡发生前,往往会有这样一些预兆:斜坡的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土体出现隆起现象;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且不断产生新裂缝;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岩土体因为摩擦错动而发出声响,裂缝向外冒气或滋水……此时,我们应该紧急撤离危险地带,并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
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对中国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区开展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例如,在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立了降水监测系统、北斗卫星滑坡监测系统、社区居民群测群防网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崩塌和滑坡这对曾经的地灾“双煞”,在科技手段面前逐渐变得可测可防。让我们利用科学之盾抵御地质灾害的侵袭,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责任编辑 / 代竹蕊 美术编辑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