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社-家协同共育的价值和路径

2023-11-15 14:29董小红
课堂内外·初中教研 2023年9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双减政策

董小红

本文系河北省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社-家共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201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教育工作者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创新协同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学生的良好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及社会对学生的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目前,如何创建校-社-家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配合育人的价值,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文章分析了创建“双减”政策下校-社-家协同育人生态的价值,探讨了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校-社-家;协同育人

一、校-社-家协同共育的价值

(一)是遵循“三全育人”理念的必然要求

时代发展对育人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打造“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生态,是全社会各群体的探索方向。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不仅契合新的育人需求,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被证实可以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协同育人新模式涵盖了学校、社区和家庭等多元的教育参与主体,实现了多方主体的高效有机联结、沟通,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实现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新型方式。在校-社-家协同育人的模式中,不同的参与主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联结关系,在学生个人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在具体实践中,各方有不同的权利和责任。虽然各主体的教育功能存在差异和相对独立性,但是也可以相互补充、相互监督、相辅相成。

例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给予家长委员会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允许家长群体对学校的教育机制、培养理念、教育教学方式、价值教育以及学生日常的生活管理等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教育的优化和改革。学校可以与社区互相配合,依靠自身的教育优势为社区教育提供发展方向,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路径,拓展社会教育资源,打造教育氛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区文化的熏陶。社区可以依托居委会、村委会等职能部门监督家庭育人的环境,及时发现家庭教育的不足,经常邀请专家学者等,针对家长开展教育培训等公益性课堂,帮助家长解决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共同助力学生的发展。

(二)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手段

协同育人新模式是符合教育本质要求,挖掘教育内涵价值,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向来被认为是建立在过程形式基础上的一种行为,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教育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石。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变革以往的教育范式,不能唯考试论,只看重结果,要不断强化过程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指标。如果忽略了教育的过程属性,将很难在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真正把握教育的内涵价值,也不利于达到育人标准、实现教学目标。这意味着,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以往以结果为导向的固有思维,逐步摒弃不适应时代发展、具有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回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建立起以过程价值为主要导向的师生探究新型教育评价体系。在新型校-社-家协同育人的模式中,包含了学校、社区、家庭等三大主体,涵盖了学生个人成长的主要接触环境,其将教育融入了学生成长的全过程,保障了教育工作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全面正向监督和引导,实现了全过程的育人。

(三)是實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校-社-家协同育人机制要求充分利用学生现实成长的各种场所来发挥育人价值,而学校、社区、家庭等三个区域是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主要空间,这三个主体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构建校-社-家协同共育的新模式,是实现学生综合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方位育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在当今新时代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得网络社会迅速崛起,学生接触的不再是传统的学校、社区、家庭环境,而是线上社交、游戏娱乐等虚拟网络环境,许多中小学生可以熟练地通过各种电子设备接触外界,网民的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生接触到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化,应对这种新挑战、新机遇,中小学教育必须正视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将全面发展的理念融入中小学生教育体系。校-社-家协同育人因主体多元化、教育方式新颖独特、教育过程全覆盖和育人成长全方位等特点,加强了育人主体与教育对象的沟通交流,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壁垒,从而构建了一个边界相对开放,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教育场域,这为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塑造、知识体系形成、能力方法提升、思维模式形成等方面带来了积极意义,从而实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四)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客观需要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引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风口浪尖上,人才培养的需求已完全不同于以往。面对新形势、新背景、新需要,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全面育人、协同育人、智慧育人、终身育人。基础教育对塑造个人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终身教育理念指出,一个人应该终身保持学习,构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对终身教育的理解,不应该只涵盖狭义上的学校教育,也应该包括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类教育。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深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对培养个人终身学习的意识、方法、能力与习惯,实现终身教育,促进个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全面配合,可以构建出“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终身学习型社会。

(五)是推进教育智能化的实然诉求

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教育逐渐转向了信息化、便捷化、智慧化,这意味着基础教育要不断应对社会发展的冲击,主动进行变革。而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为实现基础教育的智能化,构建反应灵活、高效运转的育人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施路径。此外,在智能化教育模式中,个人教育的范围不应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上教师设计推进的常规课程教育,还应该包含社区、家庭以及社会各群体调动的丰富多元教育资源,以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为实现学生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发展提供桥梁和通道。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实现五育融合发展,而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对践行“五育”全面融合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德、智、体、美、劳教育融合培养的理念中,并不只是这五种教育理念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在多方位、全角度上实现教育理念的全维度融合。只有实现了各教育主体的全面融合,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将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学校、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及其相关的教育资源统一在同一视角中进行了考虑,为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校-社-家协同育人实施路径

(一)融合校-社-家参与主体育人理念,打造协同育人生态

教育环境氛围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学习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是构建学校—社区—家庭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基础。要想创建良好的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不仅需要得到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个参与主体的认可、参与和共同努力,还需要得到全社会各群体的共同接受和支持。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将全社会各群体的育人理念统一在同一价值理念下,协调制订各主体共同认可的育人目标。

在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各主体育人目标和育人理念的有机统一,把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的评价标准。因此学校、社区、家庭三个主体要转变传统的育人思想观念,形成合力,共同释放育人潜能。同时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这三个主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凝聚多方利益共识,扫清在培育学生过程中的盲区和死角,打造全场域的育人模式。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的内在核心价值,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强文化的交融,促进协同育人行动中育人理念内涵式的发展。在育人的过程中,各方要寻找到规则纪律与情感价值的平衡点,使得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文化能够相互协同发展,既不过分迎合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又不过分苛责学生,从而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自然发展。

(二)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协调主体作用

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是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教育发展模式,它以三方共同教育为基础,以共同的育人理念为重要前提,是一种平等互补的现代教育合作体系。学校、社区、家庭三大教育主体,应该以共同协作育人为己任,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履行自身的责任。

首先,要健全有关协同育人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对社区教育方面的法律建设,在法律层面给予社区教育合法性地位,保障社区教育能够平稳、顺利地运行和发展,以及各参与群体的管理者、执行者和参与者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要在以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来指导、规范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厘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合理地分配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多方参与主体的资源,根据各方的育人需求,建立健全多元主体的资源维护体系。具体而言,学校教育要坚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的理念,重视教育资源方面的创新与开发,加强教师在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参与度,健全教师培训体系,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社区资源筹建应该建立在政府支持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多渠道的筹资方式;鼓励社会企业进行捐赠,加大各地方政府的教育投资力度;要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教育经费的使用权利,加强全社会的监督,从而营造出清朗的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优化共同交流的渠道,强化主体育人氛围

校-社-家协同育人是以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为主线,建立起的以学校、社会、家庭为参与主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其能够完善教育功能,整合教育资源。为实现校-社-家共同育人模式的良好协同,必须打破学校、社区、家长三个群体之间的沟通障碍,增强各主体的交流互信,提高合作效率。具体而言,要优化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渠道,以分担学校的教育压力:要拓展以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全程在线交流通道,改变以往交流少、沟通弱的不利局面。

三方互通交流平台的建立,可以实现三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方便三者实时交流有关学生培养、发展的观点,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方面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减少学校的育人压力。在打造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教育主体的活力,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使其成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的重要基石,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学校、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和谐共生。

三、结语

在当今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中,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纷纷将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作为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创新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必然要得到全社会各群体的共同支持。校-社-家协同育人新模式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学校育人主体,而且涵盖家庭、社区等多元主体,能够调动协调各方,搭建起高效沟通的渠道,这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传递,从而整合了教育资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提供了保障。尽管在校-社-家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各教育主体育人观念存在差異、主体责任模糊不清等因素,导致该协同育人模式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但随着各参与主体的努力,未来将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打造出和谐的共生环境,创建出更加良好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霍雨佳. 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机制 推动家庭教育协调发展[J]. 中华家教,2022(06):14.

[2]祝玉云.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困境与路径[J]. 新课程研究,2022(36):68-70.

[3]李娜.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 新校园,2023(05):21-23.

(责任编辑:孙晓林)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