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生活事件与获得感的关系: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和手机冷落行为的调节作用

2023-11-15 03:10何安明詹永吉惠秋平
关键词:公正信念个体

何安明,詹永吉,惠秋平

(信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问题提出

获得感(Sense of Gain)是融合了中国文化和改革新潮的时代热词,是一种以客观获得为基础的主观感受,即因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获得而产生并且能够长久维持下来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1]。研究发现,获得感不但是个体客观物质获得和主观心理感受的代表[2],也是帮助个体形成良好社会心态、对个体社会化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因素[3]。而青少年又处于生理、心理、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4],提升青少年获得感不但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幸福指数,也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促进其社会化发展[3,5]。以往关于青少年获得感的研究大多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出发[6-8],而获得感也是一个具有心理内涵的新生概念[9],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青少年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另外,研究发现,获得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会受到客观环境因素和个体主观因素的影响[2]。因此,本研究拟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生活事件、公正世界信念对青少年获得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生活事件(Negative Life Events)是指被个体评价为对其有害或者是个体无法应对的事件和变化[10],青少年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敏感期,对生活事件具有易感性[10]。同时,对于青少年来说,获得感不仅仅包含丰富的物质资源获得,也包括来自人际交往互动中的心理资源获得[3]。而生活事件包含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情景中遇到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总和[11]。因此生活事件的发生就有可能损害青少年的获得感。根据压力的刺激理论模型,当压力源被评估为压力后,无效应对能够直接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结果[12]。而青少年正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要面对学业、人际交往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但是青少年应对挫折的能力还不足,他们看问题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会因此承受较多压力[13,4]。在生活事件发生时,他们更容易感觉到不幸福,表现出更多不良的情绪反应,从而破坏了个体的情绪系统[14]。情绪是个体在生活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15],因此情绪被破坏就有可能会降低个体的获得感。研究表明,生活事件能够负向预测幸福感[16-17]和安全感[18],而获得感是幸福感和安全感形成的基础[19],这表明生活事件也有可能会影响获得感的形成。然而目前少有研究探讨二者的关系,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生活事件可能会影响青少年获得感。

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是指个体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每个人都能“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20]。有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与个体所处环境联系密切,环境因素影响着公正世界信念的发展,一个安全的、可信任的环境对于公正世界信念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21]。然而,在青少年所处的环境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等[22],那么生活事件作为一种负性环境因素就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23],在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也起到中介作用[24]。具体来说,生活事件的影响作用要通过个体公正世界信念所提供的知觉框架的认知评价才能得以体现,即在负性事件发生时,认知评价被自动激活并发挥作用[25]。所以本研究认为,生活事件的负性作用要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知觉框架评价后才能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根据破碎世界假设理论(Shattered Assumptions Theory),个体在经历生活事件后,其公正世界信念中介认知评价框架会被自动激活,生活事件的负性作用就得以体现并作用于个体的社会认知,破坏他们原有的公正系统[26],不利于个体有效应对生活事件,从而增强了个体对负性经历的消极情绪和消极认知[27],使其不能在生活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最终可能会降低个体的获得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公平认知,可以正向预测获得感[5]。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生活事件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进而影响其获得感。

本研究猜测生活事件可能会挑战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从而降低青少年的获得感,但这种影响在不同条件下是否有所差异?这种作用是否会被其他因素抵消或增强呢?在信息时代,智能手机的作用不容忽视,而青少年行为控制能力较弱,也比较容易受到新生事物的影响[28]。研究发现,手机冷落行为正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在青少年群体中也已经非常普遍[29]。国外学者将手机冷落行为定义为个体在社交场合不注意身边的环境,只顾低头玩手机而冷落了身边的人或事物的现象[30]。根据资源保存理论,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会努力获取资源,而缺乏资源的个体不仅容易受到资源损失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压力也会影响个体其他资源的投入,致使个体资源损失速度加快,进而削弱资源对个体的积极影响[31]。研究表明,手机冷落行为会使行为发出者的人际关系受到损害[32,33]。不良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会构成一种环境压力源[34],在这种环境压力源的影响下会加速公正世界信念这种心理资源的消耗,削弱公正世界信念对获得感的影响作用。按照资源保存理论推论,在积极情景条件下,手机冷落行为作为一种风险因子发挥调节作用,可能会削弱积极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这也符合“杯水车薪”模型[35]。具体来说,高手机冷落行为这一风险因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削弱公正世界信念的积极作用。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手机冷落行为可能会调节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手机冷落行为会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质量[32-33],并进一步对人际对象的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36]。根据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常采用“互惠原则”[37],而手机冷落行为的发生违反了这一规则。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注意力缺失,会被认为是人际交往回报减少的指示器。当个体忽视人际对象时,人际对象会认为自己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可能会触发内心的嫉妒[36],导致人际关系质量下降。而人际关系的破坏会加重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降低个体获得感。这也符合“雪上加霜”模型[35],单一风险因素的作用是有限的,但当风险因素累加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再是两个风险因素的简单相加,而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38]。具体来说,高手机冷落行为在破坏了个体的人际关系的同时,可能会增强生活事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另外,雷雳等人认为,青少年在生活中经受压力和挫折时,能够使用网络社交服务,这方便他们在网络上向好朋友倾诉、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寻求帮助等,这种网络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让青少年产生一种归属感[39]。根据“失补偿假说”,手机能够让个体与周围环境以外的其他人建立实际联系,在现实条件不能满足个体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手机减少不满足带来的负面心理[40],[41]16-17。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冷落行为不再是个体风险因素,而是为个体提供回避生活事件消极影响的个体资源因素。据此,个体资源因素可能削弱生态风险因素的不利影响,也就是手机冷落行为削弱了生活事件的消极作用,符合“雪中送炭”模型[35]。基于上述理论和分析,可见手机冷落行为在消极情景下的调节模式并不单一。由此提出假设4:手机冷落行为可能会调节生活事件与获得感的关系,对具体的调节模式(雪上加霜VS.雪中送炭)仅做探讨性分析而不做具体假设。

综上,本研究拟建构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在生活事件与获得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检验手机冷落行为对生活事件与获得感直接和间接关系的调节作用。具体模型见图1。

图1 假设模型图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广东省、山西省、河南省、江苏省、湖北省5个省的17所学校(11所高校和6所中学)的3 446名青少年进行团体施测,初测问卷发放3 446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3 104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90.08%。其中大学生1 926人占(62.05%),高中生363人(占11.69%),初中生815人(占26.26%);男生1 146人(占36.92%),女生1 958人(占63.08%);平均年龄为18.04岁(SD=2.87)。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

采用刘贤臣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11],测量青少年的生活事件的影响情况。该量表包含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个因子,共2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无影响”,5表示“影响极重”),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生活事件的负性影响越大。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效度检验KMO值为0.95,说明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2.公正世界信念量表

采用苏志强等人修订的公正世界信念量表[24],测量青少年的公正世界信念发展水平。该量表包含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个维度,共有13个条目,采用6点计分(1表示“极其不同意”,6表示“极其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是0.91,效度检验KMO值为0.94,说明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3.手机冷落行为量表中文版

采用惠秋平等人翻译修订的手机冷落行为量表中文版[42],测量青少年的手机冷落行为。该量表包含沟通障碍和手机痴迷2个维度,共10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手机冷落行为程度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3,效度检验KMO值为0.85,说明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4.民众获得感状况调查问卷

采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智媒云图联合发布的民众获得感状况调查问卷[9],测量青少年的获得感状况。该量表共16个项目,采用7点计分(1表示“非常少”,7表示“非常多”),将16道题目的平均分作为个体获得感的当前获得感知得分,得分越高代表个体当前的获得体验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3,效度检验KMO值为0.93,说明该量表信效度较好。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5.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并根据Bootstrap方法以及SPSS宏程序PROCESS对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测量过程中采取匿名、部分项目反向等方式从程序上控制共同方法偏差[43]。此外,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显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1个,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0.82%(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调查发现,生活事件与公正世界信念、获得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手机冷落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公正世界信念与获得感呈显著正相关,与手机冷落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手机冷落行为与获得感呈显著负相关。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n=3 104)

(三)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获得感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首先,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对简单中介模型进行检验。选择model 4检验公正世界信念在生活事件与获得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生活事件负向预测公正世界信念(β=-0.22,p<0.001),生活事件负向预测获得感(β=-0.13,p<0.001),公正世界信念正向预测获得感(β=0.45,p<0.001),ab=-0.10,Boot SE=0.01,95%的置信区间为[-0.12,-0.08],说明公正世界信念在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获得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见表2)。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获得感的总效应值为-0.22,Boot SE=0.02,95%的置信区间为[-0.26,-0.18],中介效应值占总效应值比例为46.14%。

其次,在控制性别和年龄后检验有调节的中介作用。由于调节变量调节的是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所以选择model 15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公正世界信念显著正向预测获得感(β=0.45,p<0.001),手机冷落行为不能够预测获得感,公正世界信念与手机冷落行为的交互项对获得感的预测作用显著(β=-0.04,p<0.05),95%的置信区间为[-0.07,-0.01],生活事件显著负向预测获得感(β=-0.14,p<0.001),同时生活事件与手机冷落行为的交互项对获得感的预测作用也显著(β=0.04,p<0.05),95%的置信区间为[0.001,0.07](见表2)。这一结果说明,手机冷落行为对“生活事件→公正世界信念→获得感”这一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起调节作用。

表2 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获得感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手机冷落行为在公正世界信念与获得感之间所起的调节作用,将手机冷落行为按正负一个标准差分出高低组,作简单斜率检验。结果显示:(1)当个体手机冷落行为程度低时,公正世界信念对获得感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simple=0.52,t=21.86,p<0.001);当个体手机冷落行为程度高时,公正世界信念对获得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减弱(βsimple=0.42,t=15.72,p<0.001,βsimple值从0.52减弱到0.42)(见图2),这一结果表明随着个体手机冷落行为程度的加重,公正世界信念对获得感的正向预测作用呈逐渐减弱趋势(见表3)。(2)当个体手机冷落行为程度低时,生活事件能够负向预测获得感(βsimple=-0.29,t=-8.13,p<0.001);但当个体手机冷落行为程度高时,生活事件对获得感的负向预测作用减弱(βsimple=-0.18,t=-6.48,p<0.001,βsimple值从-0.29减弱到-0.18)(见图3),说明手机冷落行为减弱了生活事件对获得感的负向预测作用(见表3)。

表3 在手机冷落行为的不同水平上的直接效应

图2 手机冷落行为在公正世界信念与

图3 手机冷落行为在生活事件与获得感之间的调节效应

四、讨论

(一)生活事件对青少年获得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青少年群体中,生活事件能显著负向影响其获得感,这一结果支持了压力的刺激理论模型,证实了假设1。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活中的学习压力、人际冲突等方面的事件,对青少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些生活事件作为压力源,使青少年产生焦虑不安、消沉、抑郁等消极情绪,破坏青少年的情绪系统[44,45],而获得感是在拥有一定物质资源基础上产生满足和幸福的积极情绪体验,也就是说生活事件的发生会降低青少年的获得感。另外,根据期望失验理论(Expectancy Disconfirmation Theory),当实际结果不能达到个体对期待的认知评价时,个体会产生一种不满意的心理或情感状态[47]。青少年对人生有很多美好的期待和愿望,在遭遇生活事件时,个体期待的生活与现实生活产生差距使个体容易产生失落感。当生活事件水平较低时,个体对生活满意度较高,个体的所得高于期望,有较高获得感;当生活事件水平较高时,个体对生活满意度较低,个体所得低于期望,获得感较低。总之,当生活事件水平较高时,期待与个人实际获得的差距过大,会使个体丧失信心和勇气,产生不满意的情绪体验,进而导致较低水平的获得感。本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会对青少年获得感产生影响,扩大了获得感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将生活事件对人际对象的影响扩展到了对个体获得感的影响。

(二)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生活事件会降低个体的公正世界信念,进而对青少年获得感产生不良影响。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一,根据破碎世界假设理论和公正世界信念理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个体的公正系统遭到破坏,认知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26],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没有被解决,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会持续存在,势必会降低个体的价值感,影响个体情绪[17],从而降低了个体的获得感。其二,根据Lazarus的压力过程理论(Stress Process Theory),个体在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后,会削弱其内部认知资源(公正世界信念)对行为、情绪活动的指导[47],而公正世界信念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48],在公正世界信念受到影响的同时,个体会因适应不良而导致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降低了个体的获得感。由此,遭遇生活事件,使青少年降低了作为心理资源的公正世界信念,从而影响其获得感。

(三)手机冷落行为的调节效应

研究发现,手机冷落行为在积极情境与消极情境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在积极情景中,手机冷落行为调节了公正世界信念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这与假设3相一致,符合“杯水车薪”的调节模式,验证了资源保存理论。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个体的认知资源,随着风险因子(手机冷落行为)作用增加,随着个体认知资源的积极作用而减弱。另外,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会使个体遵循社会规范行事,因为个体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努力投入并遵循社会规范就能获取应得的结果,还会让个体更多关注于长远目标[49]。手机冷落行为关注于即时满足,手机冷落行为程度高的个体,更加关注立即获得的快感,难以坚持长远目标,对于长久人际关系的关注度不够[50]。因此,手机冷落行为会削弱公正世界信念的积极作用,个体自身也不能感受来自现实世界更多的温情和交流,由此降低了个体的获得感。具体来说,手机冷落行为程度的逐渐加深,削弱了公正世界信念对获得感的正向影响作用。

在消极情境中,手机冷落行为还调节生活事件与获得感的关系,符合“雪中送炭”的调节模式,验证了假设4。随着手机冷落行为程度的提高,生活事件对青少年获得感的负向影响作用会逐渐被削弱。根据补偿满意理论,使用互联网、手机能够弥补个体线下心理需求的不满足[51],反而缓解了个体因生活事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希望得到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倾向于选择自己认同的群体,在遭受过多生活事件时,个体处于高压力环境中,不能很好地处理现实的人际关系,社会认同得不到满足就会选择新的团体[52],即自己认同的网络群体,从而避免高压力环境。也就是说,手机冷落行为达到了暂时回避现实人际交流的目的,使个体暂时处于舒适环境中,能够得到一些即时性满足,增强个体的获得感。因此,手机冷落行为削弱了生活事件对获得感的负向影响作用。

五、研究总结与不足

本研究结果表明:(1)生活事件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获得感;(2)公正世界信念在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获得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手机冷落行为在“生活事件→公正世界信念→获得感”这一中介作用的后半段路径和直接路径上起调节作用。本研究揭示了生活事件对青少年获得感的影响机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价值,对提高青少年获得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理论上,本研究结果验证了手机冷落行为在积极情景中所起的“杯水车薪”调节模式以及在消极情景中所起的“雪中送炭”调节模式,进一步表明环境因素、个体特质以及社会适应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在实践中,本研究从个体层面探讨了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获得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深化了对获得感的认识,为有效提升青少年获得感提供现实依据。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本研究采取的是横断设计,虽然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但横断研究尚不能确立因果关系,今后可采用纵向跟踪设计来进一步检验本研究的结论。其次,由于受条件限制,本研究未能综合运用多种不同方法而是基于大学生的自我报告法,今后可采用多种方法更为客观地收集数据资料。再次,本研究发现手机冷落行为削弱了生活事件对获得感的负向影响作用,有助于减轻生活事件对青少年获得感的消极影响,未来可以探讨其他风险因素是否也能够缓冲青少年生活事件对社会适应、积极情绪感受等的影响。

猜你喜欢
公正信念个体
为了信念
迟到的公正
发光的信念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信念
公正赔偿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弗雷泽的三维公正观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