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羽茜 覃永瑜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来宾 546100)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1]课程作为教育思想、目标及内容的主要载体,其发挥的价值引领作用,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以名著阅读为重心的课程如“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亦充分发挥出其育人功能,体现其育人价值,通过教育名著引导师范生与教育家伟大思想和言论对话,领会对时代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内涵,在名著阅读中涵养师者匠心、厚植教育情怀,以此发挥教育名著对师范生成长的价值引领作用。
教育名著往往体现教育家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回答,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厘清教育名著的内涵,挖掘教育名著对师范生成长所具有的价值,是充分发挥教育名著价值引领作用的必要前提。
基于永恒主义教育家艾德勒对“名著”的界定及判断标准,秦欢在结合众多学者观点及词典中对“名著”的解释的基础上,认为“名著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较广的接受度,包含永恒主题且经久不衰富有教育、启迪意义的经典作品”。[2]王有升认为“教育名著是经过历史验证、得到世人公认的优秀教育著作,它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淀着深邃的思想精华,传达着丰富的教育智慧。”[3]基于此,本文认为教育名著指的是经得起历史验证的、被广泛认同与接受的、具有较高艺术性且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经典教育著作。教育名著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时代性与永恒性统一。各个时代的教育名著都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淀及考验才形成其经典地位的,谈论的都是教育领域中一般的、具有普遍意见的问题,其思想往往具有深刻性,经历时间的流逝仍对各个社会阶段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及显著的现实意义。正如赫钦斯所说“一本名著在任何时期都具有现实的意义,这就是其经典之所在”[4];二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名著是关于教育领域的杰作,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富含美的表现形式,加之其或文笔隽永或凝练细腻、或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无不彰显出其艺术与魅力。如教育名著《学记》,其对教育问题的说明多用比喻、类比的表述方法,语言通俗易懂,文字常读常新,极具艺术价值。三是教育性。教育名著是教育家们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其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教育名著,教育家思想与智慧的内涵和意义得以向读者展现,读者得以通过教育名著的阅读体会教育思想,在与名著对话的过程中丰富教育知识,形成教育理念,启迪教育智慧等。
基于教育名著的内涵及其所具有的特征,围绕“”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本文认为教育名著对师范生成长所具有的重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名著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历久弥新的教育智慧,还蕴含着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执着的信念,往往是教育家对某些教育问题的系统论述,而这些丰富的内涵不仅直接表现在文本中,也间接体现在教育家的生平经历中。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经典性的中外教育名著,师范生可了解教育家的生平事迹以及名著的内容、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等,揭开教育发展的进程,增强及完善自身对于教育史实、教育规律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在这样的教育名著阅读过程中,师范生的知识底蕴得以丰富与提升。
教育名著与教科书文本不同,教育家在书中往往充分完备对其观点展开论述,而不仅是简单地概括。阅读教育名著的过程既是全面了解教育家思想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名著阅读以思辨为中心,引导学生在获取教育名著资源的基础上去阅读文本、分析文本,在文本阅读中了解教育家思想并进行一定思辨。在阅读与感悟教育名著的过程中,师范生应发现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合规律性,即通过阅读而“求真”,寻求教育家教育思想中“真”的成分及内涵;其次是发现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合价值性,即通过阅读而“立善”,通过理解教育家的观点与立场,对教育家教育思想所体现的价值进行排序,寻求教育家教育思想中“善”的成分及内涵,从而得到启发。在此过程中,师范生还应逐渐学会超越文本中具体事件的束缚,实现更高层次的自由,即达到自身审美的追求。由此可见教育名著的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高阶性、挑战性的特点,对于师范生提高自身资源检索能力、掌握分析方法、培养思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课程,师范生通过对教育名著的阅读、理解与把握等,可从多种途径养成其价值观,帮助建立专业理想与专业自我。首先,师范生可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典籍的深入阅读和中外教育名著的对比,体会文本中蕴涵的中国文化特点,立足文化根基,养成公民意识,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树立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意识。其次,在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教育家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立足师范本色,养成博识敦行、立德树人的为师素质,追求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树立服务地方基层教育的教育理想。最后,在学术阅读训练过程中更能立足专业发展,建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为学品格和持续反思、终身学习的专业自觉。
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应切实践行师德规范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增进师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引导师范生以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作为学习目标。教育名著对师范生成长具有提高知识底蕴、提升能力、助力养成价值观念等重要价值,因此在“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中致力于让教育经典文本成为揭开教育进程的工具,通过使师范生与教育家伟大思想和言论直接对话的方式,引导其领会教育名著中对时代有重要影响的重要思想内涵,为师范生巩固教育基本理论知识、涵养良好师德、养成学术兴趣、形成教育思维和经典阅读习惯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教育名著对师范生成长的价值引领作用。但从教学实践来看,师范生在阅读教育经典名著时会遇到诸如“文本篇幅太长”“文本语句难以理解”“文本阅读时间太短”以及“文本涉及理论艰深”等问题,因此在教育名著选读课程中针对经典的教育名著“巧选角度、拓展深度、透出温度”,使教育名著的价值引领作用得以发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以“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为例,课程中对教育经典名著的选读,巧选角度的关键在于将冗长的文本转化为教育家的生命实践感悟,来帮助师范生解决阅读兴趣弱、感悟少的问题,促使学生能够通过从跨越文本的角度去挖掘教育名著的永恒价值,建立教育名著文本与人的关联、与教育的关联、与世界的关联。其中,建立教育名著文本与人的关联主要指使师范生通过教育名著与教育家对话,了解教育家生平经历、思想形成背景等重要内容;建立教育名著文本与教育的关联主要是指使师范生与教育名著中所涉及的具体事件以及蕴含的教育思想对话,以加深对教育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教育思想的体悟;建立教育名著文本与世界的关联则是使师范生通过教育名著的阅读,学会站在中国的立场乃至站在世界的视野来感悟教育名著的内在思想、智慧与价值并理性、辩证地看待与理解它们对当今时代教育的重要启示及意义。
以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作品为例,蔡元培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历经了中国社会急剧的动荡与变革,既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又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化的洗礼。作为民国初期教育改革的总设计师,蔡元培认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为根本目标,对封建专制教育进行了民主主义性质的改革,他秉持学术自由及“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的一篇教育经典作品,是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发表的,开宗明义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这篇作品极富针对性,有着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体现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转型,同时蕴涵了一代教育家对家国光复的使命担当、对大学教育的深刻认识、锐意改革的开拓创新精神。在该作品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蔡元培的生平经历来感悟其主要的教育思想;通过把握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时代背景、《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体现的改革宗旨,理解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通过对作品框架的把握、文本内容的精读,理解蔡元培先生在作品中提出的对青年学子的要求与希望;通过将教育文本与自身学习及生活日常对照的方法,增强教育经典阅读与当代教育实际的联系意识,提升自身反思能力。通过以上巧选的角度,促使学生基于文本挖掘名著的价值,感受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家的奉献情怀,树立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并且学会对照自身正确认识求学目的,形成“博识敦行”的求学宗旨。
精心准备课程教学内容,在组织师范生对教育名著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注重围绕教育理论与实践重要话题精选教育名著篇目,从经典性、时代性、价值性等方面挑选出高度支撑育人目标的教育经典著作来组织师范生进阶式的文本阅读,所选篇目呈螺旋式组织形式,围绕中国教育文化、教育目的、乡村教育等教育理论相关的基本话题与教育现实相关的热点不断深化。梯级递进,从教师指导阅读到学生借助导读单自读,再到小练笔。努力在课程中把名著阅读、学科思考与学术写作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学习深度。围绕主题开展整体阅读,提升信息检索能力。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一作品时,带领学生深刻理解与体会蔡元培先生在作品中对青年学子提出的要求与希望,为学生树立教育楷模,帮助学生理解近代教育实践、明确自身求学目的,把教育家的爱国精神、责任意识内化为自身精神追求,外化为学习和生活的自觉行动,将学习的深度不断拓展。
教育名著不仅是教育家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也是其教育情感的美好体现,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教育名著的过程中,结合教育家重要生平事迹,聚焦教育名著中核心教育思想,将名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伟大精神充分展现,以提升教育名著育人的温度,在名著阅读中培育师范生人文情怀,帮助其树立家国认同与文化认同。比如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这一经典名著作品,如前文所说,该作品有着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体现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转型,同时蕴涵了一代教育家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学习该作品时,挖掘教育变革中体现出的教育求真、育人至善的客观规律与教育家奉献、担当的精神,并跨越时代联系当下教育变革,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在关注教育家及教育经典作品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学习及反思,理解与体会教育家的精神、美好品质以及教育经典里所蕴含的教育思想、人生道理等,同时认识到经典阅读的意义,以此透出教育名著育人的温度。
要使得教育名著阅读对师范生成长起到良好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非常重要,且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思考与感悟,善于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启发,进一步思考将所学内容、思想等运用到实际中去。以上所呈现的教育名著教学案例通过对教育家蔡元培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导读,引导师范生在学习作品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与体会蔡元培先生在作品中对青年学子提出的要求与希望,使学生通过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身求学目的、对照自身日常学习及生活行为等方式培育和践行爱国、文明、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恰恰体现了教育名著对师范生成长的价值引领作用。
经典的教育名著是教育家们基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基于他们的经历,基于他们对于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回答,其内涵丰富且其中蕴含的思想经过时间的考验与沉淀后仍然给今天的我们众多启发,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亦始终产生深远的影响。经典教育名著的阅读对于师范生来讲就是其与教育家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的形式与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产生共鸣,通过对话走进教育家,通过反复的阅读领悟文本背后关于教育家的坚韧的教育信念,从而汲取蕴含在经典的教育名著中的教育智慧和教育信念。“阅读经典教育名著,不仅是读教育家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更是读懂他们为什么坚持对理想教育的执着追求,阅读的过程也就是确立教育信念的过程。”[5]这也正是教育名著阅读对师范生成长的价值引领的重要体现。
在日益强调“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教育名著所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正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充分体现与发挥,其对师范生成长的价值引领作用也值得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