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共生
——探索粤北采茶戏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2023-11-15 05:58刘忠海
大众文艺 2023年18期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剧种

刘忠海

(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文化馆,广东韶关 512400)

采茶戏是由采茶歌舞发展而来的一种传统戏曲,是我国地方戏曲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国采茶戏分布广泛,在江西、福建、安徽、广东等地都有自己的采茶戏,由于传统采茶戏通常都是由当地方言演绎,因此采茶戏通常以地名进行戏曲的划分,如粤北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赣东采茶戏等。其中粤北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已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采茶戏形成了自己完善的艺术体系与表演方式,在各地民间演出中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一、粤北采茶戏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色及生态环境

据记载粤北采茶戏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据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粤俗岁之正元,饰儿童为采女,为队十二人,人持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縆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可见在乾隆年间采茶戏已经成为粤北当地流行的戏曲形式。采茶戏为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早期的发展缺乏记载,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清代乾隆年间,采茶戏的表演已经基本成形。早期的采茶戏多有民间艺人组织,在演出的时候通常是由两三名演员来完成相应的表演,表演的过程中通常会伴有扇子舞或者彩巾舞,因此也被称为唱花灯或者唱花鼓。随着采茶戏表演逐步受到人们的欢迎,越来越多的艺人参与到了采茶戏的创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夫妻采茶》《装雕》《阿三看姐》等经典曲目逐渐成形,采茶戏中扇花、吊马等程式动作也基本确定,此时的采茶戏也被称为“三脚班”。

粤北采茶戏在早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三十多个专业的戏班,超过两百的专业艺人从事采茶戏的演出。在民国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乱采茶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十分重视传统艺术的传承,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成立粤北民间艺术团来进行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在此期间粤北等地的采茶剧团积极进行采茶戏的研究和传承,从民间收录到传统剧目超两百个,曲调超两百首[1]。在这个阶段得益于国家对粤北采茶戏的重视,很多优秀的曲目得到了发展,如《补皮鞋》《王三打鸟》《借亲配》等;采茶戏艺人还积极学习其他戏曲的优秀曲目,改变了《刘三姐》《牛郎织女》《红叶题诗》等曲目;部分年轻的艺人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将实际生活与传统采茶戏结合,创作了《玛瑙山》《刘介梅》《血榜恨》等曲目。可以说在这个时期采茶戏迎来了黄金时期。

到“文革”时期,采茶戏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采茶戏又重新焕发了新得生机,新时期得采茶戏表演艺术家将传统采茶戏表演与现实生活进行充分的结合,创作、改变了一批剧目,如《女儿上大学》《阿三戏公爷》《人生路》等,采茶戏在新时期并没有没落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风潮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采茶戏的关注开始降低,人们开始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放松,采茶戏的发展又一次进入了低潮期。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部分年轻的采茶戏艺人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来重新提高人们对于采茶戏的认识,但由于剧目无法有效吸引的足够多的年轻人而收效甚微。粤北采茶戏作为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虽然在新时期采茶戏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随着采茶戏剧目的与时俱进,相信在新的时期采茶戏仍可以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二、粤北采茶戏的传承现状

虽然采茶戏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进入新世纪后粤北采茶戏的发展与传承并不乐观。粤北采茶戏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其具有独特的魅力,在长期的发展中对我国粤剧以及江西采茶戏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社会环境的转变,传统的戏剧模式一时间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粤北采茶戏在新时期的传承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新时期的粤北采茶戏传承存在社会关注度不足、缺乏优秀的传承人以及剧目创新不足等问题。

首先是社会关注度不足,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粤北采茶戏的传承中,我国很多地方剧种的传承都遇到了这个问题。进入新世纪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挣钱”的事业上,社会面整体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的关注。粤北采茶戏作为粤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其发展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粤北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审美取向,关注粤北采茶戏本身就是对粤北地区人民的关注。在2017年广东省地方政府就关注到了粤北采茶戏的发展危机,联合七省为采茶戏的发展“把脉”,同年还成立了全国采茶戏艺术联盟来开展社会面采茶戏的推广,2019年采茶戏录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单[3]。可以说地方政府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号召社会各界对采茶戏以及各类地方剧种的关注。

其次是缺乏优秀的传承人,粤北采茶戏作为一种艺术,其传承不仅需要广泛的社会关注,更重要的是需要优秀的传承人来帮助采茶戏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由于粤北采茶戏受众较窄,使得粤北采茶戏的学生群体不断萎缩,导致粤北采茶戏表演团体出现了人才断层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就是粤北采茶戏采用传统的师徒教学的模式,一方面家长一般不愿意送自己的孩子接受采茶戏的培养训练,另一方面部分优秀的采茶戏表演者并不适合进行课程的讲述,这两方面原因导致采茶戏的新生代优秀演员不断减少。传统文化传承的根源就在于新鲜血液的加入,只有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粤北采茶戏的学习中,进一步优化采茶戏培养体系,才能够实现粤北采茶戏的长久发展。

最后是剧目创新不足,在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老文化的冲突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势与不足,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粤北采茶戏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多次创新发展,这些创新大都是结合时代特点对剧目的创作进行创新、改编等,通过创新、改编剧目来提高新时代采茶戏的受众,推动采茶戏的进一步发展。在网络媒介盛行的当下,进行采茶戏的剧目创新已经称为了采茶戏进一步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在进行剧目创新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新时代媒介的传播方式,创作出优秀的全新剧目。

三、探索粤北采茶戏的多元发展格局与路径

粤北采茶戏虽然有记载是在清代乾隆年间,但清代的采茶戏已经基本成熟,甚至发展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这说明采茶戏已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采茶戏最早应该是起源于采茶歌舞,其早期内容也大都与群众劳作相关。粤北采茶戏的发展甚至已经称为了茶文化的一部分,这给了采茶戏顽强的生命力。纵观粤北采茶戏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采茶戏在时代浪潮中能够历经波涛仍充满魅力,其根源在于不断地创新,从剧目的创新来提高采茶戏的文化内涵,通过曲目的创新来提高采茶戏的艺术水平。

1.戏曲形式与文化内涵的共生发展

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人们可以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中国戏曲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虽然地方剧种有着较强的地方特色,但其在发展中也在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特点,如京剧就是越剧、秦腔、徽剧等多类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优秀剧种。粤北采茶戏虽然是粤北地区的剧种,但其发展对各地地方戏剧都形成了重要的影响,甚至影响了中国戏曲的发展。据相关研究由于粤北与赣南相邻,在清代之前粤北采茶戏就已经传入了赣南,对赣南地区采茶戏的发展形成了直接的影响。赣南的大余县古称南安,是汤显祖《牡丹亭》的原籍出生地,可以说赣南采茶戏直接影响了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早期的采茶戏大都与劳动人民的劳作相关,因此采茶戏中有不少剧目都直接表现了当时茶农的劳作,这使得采茶戏成了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

戏曲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根基是音乐和舞蹈,总体的指导思想以美为上,所以在音乐、舞蹈、服饰、剧本上都有美学价值。传统戏曲是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的戏曲剧目情节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有许多传说故事,观众都可以从戏曲中窥探其具体内容。戏曲不但是文化的综合体,而且本身就缔造了一种文化,我们常说的“有板有眼”“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等俗语成语都是由戏曲而来。戏曲往往有文人参与,可以从旁成为许多学术问题的佐证,这使得戏曲拥有了一定的学术价值。戏曲在我国古代的主要作用是大众娱乐,因此戏曲本身就有非凡的娱乐价值[4]。戏曲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在发展中已经摆脱了单一的娱乐属性,拥有了一定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可以说戏曲已经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2.戏曲音乐与演奏乐器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戏曲不同于戏剧的关键在于戏曲不仅有曲目还有独特的剧目,古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将音乐融入了戏曲的演绎当中。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粤北采茶戏从最早的无伴奏发展为简单的乐器伴奏,在于赣南采茶戏融合的过程中又融入了胡琴、铜锣等乐器,可以说正是通过与不同乐器的融合才使得粤北采茶戏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新世纪后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层面,人们开始用钢琴来代替编钟、用吉他代替了琵琶、用架子鼓代替了锣鼓等等。在面对这类文化冲击的过程中,我们不应简单的分辨本土与外来,而是应该分析两者的优劣,在保持自己独特性的同时吸取其他艺术形式的优势,以此来推动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粤北采茶戏在新时代的发展也应如此,要认识到独居魅力的粤北采茶戏正是通过不断融合新的表演形式才成了如今的模样。

在新时代传统戏曲的发展,也应积极探索新乐器、新方式的可能,通过在戏曲表演过程中探索新乐器的融合来提高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戏曲的认知。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在新时代通过与摇滚乐的结合,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上重新焕发了生机,人们通过电视、手机等设备就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来自两千前的文化冲击[5]。粤北采茶戏的发展也应借鉴秦腔的发展,通过将传统乐器与新乐器相结合来提高曲目的层次,丰富采茶戏表演的内涵,更重要的是用年轻人听得懂的方式来向他们讲述采茶戏中的故事,提高社会大众对采茶戏的认知。

3.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传统戏曲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时代发展的特点。在进行粤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进行探讨,纵向的创新发展包括教育模式的创新、剧目的创新等,横向的创新发展主要是指借鉴其他大众艺术的特点来推动粤北采茶戏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是采茶戏纵向的继承,纵向的继承首先要实现的就是教育体系的优化,通过现代化教育理念与传统戏曲配件方式的融合,打破传统师徒制的限制能够有效实现采茶戏的有效传承。其次是剧目的创新,部分传统的剧目由于年代久远,普通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难以产生共情,针对这一情况采茶戏演员应结合时代背景,创作出一批符合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剧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众对于采茶戏的关注度。最后是传播形式的创新,传统的采茶戏演出都是舞台的形式,这一形式明显不适用于互联网时代大众文化的传播,因此在推动采茶戏的创新发展也必须重视传播途径的革新,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对采茶戏传播方式的革新。

其次是采茶戏横向的借鉴发展,横向的借鉴首先是观众市场的发展,可以借鉴锡剧的发展,锡剧作为苏南地区的特色剧种,其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观众市场萎缩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苏地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锡剧,当年的“小锡班”成员已经有几位成了专业锡剧演员。相信十年下来,会培养一代代喜爱戏曲的观众,他们将充实未来戏曲的观众市场。其次是商业模式的发展,商业模式的发展可以借鉴相声的发展,以德云社为代表的新一代相声团体,通过企业化的运营实现了对相声这一艺术的振兴。德云社是戏曲界值得学习的团队。假以时日随着戏曲商业运营机制的逐步完善,比如国有戏曲社团和商业运营机构的改革,戏曲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将一并显现,戏曲将成为文艺创新的IP,成为市场抢手的香饽饽。最后是文化内涵的拓展,戏曲的唱念做打、诗词歌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社会风尚、审美情趣、伦理道德和政治理想。是更注重提炼、夸张的“神似”的中国式表达方式。[6]随着文化自信的逐步恢复,戏曲一定实现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突破,成为民族复兴的第一声。

结语

综上所述,粤北采茶戏在漫长的发展中通过不断与其他地方戏曲的交流不仅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历史价值,还有效推动了其他剧种的发展与成熟,可以说粤北采茶戏对我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代粤北采茶戏的发展应从横向继承与纵向的借鉴,通过学习其他剧种甚至是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路径来探索出新时代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猜你喜欢
粤北采茶戏剧种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