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策略探析

2023-11-15 04:35霍泳贤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26期
关键词:流程信息化优化

霍泳贤

(广州花都宝井汽车钢材部件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800)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制造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其内部控制策略,以促进企业稳健发展和合规运营。因此,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策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新形势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以应对不确定性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制造企业面临着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如市场需求不确定性、供应链风险、政策风险、技术变革风险等。因此,制造企业必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控制和降低风险,以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

风险管理是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各制造企业的实际状况,量身定制适当的风险应对方案,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架构,进一步提升企业在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方面的能力,减缓风险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能够协助制造企业有效地面对各类风险,降低企业运作风险,确保企业财产和利益安全。此外,还能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升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供应链、物流等环节的控制,降低供应链风险和物流风险,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1]。因此,为了应对不确定性,提升风险控制水平已经变成了制造企业优化内部管理的关键策略之一。

(二)强化成本控制以提升盈利能力

在新形势下,制造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成本压力的增加,强化成本控制以提升盈利能力已经成为制造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的重要策略之一。降低成本是保障制造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有助于企业有效地控制费用,减少运营开支,进而提升盈利。此外,加强成本管理还能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提升产品差异化优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以及扩大市场份额。制造企业应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采纳各种有效策略,通过控制生产费用和运营开支,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而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目标。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规范企业运营

在新形势下,制造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监管要求的提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规范企业运营已经成为制造企业优化内部控制的重要策略之一。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管理制度,其目的是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的运营行为,防范各类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明确责任和权限,规范企业各项运营活动,防范各类风险,有助于保护企业利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其次,优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管理与运作效率,进而减少企业的经营开支,从而提升盈利水平。最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信誉度,提高企业的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2]。制造企业应该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控制的精度和有效性。

(四)提高经营效率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优化不仅能够规范企业运营,降低风险,提高盈利能力,还能够提高经营效率,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新的环境中,制造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剧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提升经营效益被视为企业内部管理优化的关键手段之一。此外,提升经营效益是企业内部管理改进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不完善

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制造企业正面临越发严峻的内部管理挑战,尤其是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的不健全。简单来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通常由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管理流程及内部监管工具等组成,这些方面的缺失将会对企业的内部管控产生直接影响。例如,在设立企业内部监管制度时,可能会忽视某些关键环节,导致控制手段不够全面;在内部控制流程上,可能某些重要环节缺乏详细的操作规范,进而削弱监管成果,这些问题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各种风险,如窃盗、财务舞弊等。

另外,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不完善的原因主要涉及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在构建内部控制机制和流程时,可能未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特征及运营状况,导致制度与实际需求不相符,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其次,一些制造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可能存在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足,导致对内部控制的投入不足或者对制度流程执行情况不够关注。最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不完善也可能是由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不足,例如缺乏专业人员或者内部控制工具不足。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缺失

在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然而,许多企业存在着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而言,制造企业往往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和方法论,无法全面的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同时,企业中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和技术手段,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这种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缺失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首先,制造企业的风险意识不足,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对内部控制的要求不高。其次,企业内部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和技术手段,缺乏全面和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方法论。最后,企业中可能存在着信息共享不畅、沟通不畅等问题,阻碍了对潜在风险的准确把握[3]。

(三)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制造企业中,内部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规范企业的运营过程、确保资产的安全性以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等方面。但是,一些制造企业却存在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

首先,一些企业可能会认为内部控制是烦琐的程序,对企业的运营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忽视了内部控制的作用。其次,一些企业可能在内部控制方面缺少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导致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最后,一些企业可能对内部控制的实施难度过高,也会降低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不足,可能会造成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和损失。深化对内部管理体系重要性的理解,对于制造企业优化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企业只有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才能够有力地改善内部控制机制。

(四)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影响控制效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需要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技术来支持其运营。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制造企业仍然没有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来加强内部控制,导致控制效率受到影响。

首先,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导致信息化程度较低。许多企业依然采用手工或半自动化的方式处理数据和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分析数据,也难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这些问题限制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一些制造企业缺乏相关信息技术人才和专业知识,无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支持内部控制。另外,许多企业没有及时更新和维护自己的信息技术系统,导致系统老化、过时,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和数据泄漏的风险。

最后,一些制造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误区,只将其视为生产过程的辅助手段,而忽略了其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些企业往往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生产效益上,却忽视了内部管理的关键性。制造企业需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完善信息技术人才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信息技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并将信息技术纳入内部控制体系中,实现内部控制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提升内部控制效率。

三、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策略及实施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流程

第一,制造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体系结构,确保该体系涵盖企业各个层次及各个环节。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内控目标、内控原则、内控职责和内控程序等方面,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企业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和修订,以适应市场环境和业务发展的变化[4]。

第二,企业应明确内部控制的流程标准,确保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流程标准应以业务需求和风险防控为导向,旨在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和质量。企业应该持续改进流程规范,以不断提高内部管理的水平。

第三,企业应当创立完善的内部审核体系,以保障内部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实施成果。内部审计应侧重于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合规性、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企业应定期对内部审计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第四,制造企业应加大对员工内部控制培训与教育力度,增强员工的内控意识,提高执行能力。

(二)强化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制造企业应建立全面的风险识别机制,对企业内外部各种潜在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识别。企业可通过收集行业信息、分析企业历史数据、跟踪市场动态等手段,发现可能对企业运营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风险识别应作为企业日常运营的重要环节,确保风险的及时发现和处置。

第二,企业应当构建健全的危险评估机制,对已经辨认出的危险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明确危险的层次、特点以及可能引发的损害。风险评估体系应结合企业特点和行业特性,以科学的方法和标准进行评估。此外,企业应定期对风险评估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以适应市场和企业环境的变化[5]。

第三,针对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风险,制造企业应当拟定切合实际的应急方案,其涵盖预防风险、转嫁风险、承受风险以及避免风险等手段。企业应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潜在损失,合理分配资源,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实施效果。同时,企业应密切关注策略执行过程中的变化,及时调整应对策略,以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第四,制造企业应建立风险监控系统,对企业运营中的风险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风险监控系统应具备实时性、全面性和预警功能,确保企业对风险的及时发现和处理。此外,企业应不断优化风险监控系统,以提高监控效果和准确性。

(三)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

首先,企业应深入领会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战略发展的关键环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管理层需要强化内部控制意识,并大力推动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实施,这样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稳健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其次,企业应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文化,营造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内部控制的氛围。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内部控制网络。

最后,企业应与外部监管机构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关系,积极参与行业内的内部控制研讨和交流活动。这样,企业可以及时掌握行业最新的内部控制动态和要求,为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持。通过与外部监管机构的合作,企业能够不断完善和强化自身的内部控制能力,从而实现长期稳健地发展[6]。

(四)推广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第一,制造企业应加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内部控制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平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来源。

第二,企业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企业内部及外部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支持内部控制决策。通过大数据分析,企业可以实现对潜在风险的预测和预警,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精确性。

第三,企业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技术,以提升内部控制的效能。企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异常交易、风险行为和违规行为,实现内部控制的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

第四,企业应建立信息化审计机制,对内部控制中涉及的信息化系统、数据和流程进行全面审计。审计机制应包括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对系统漏洞、数据异常、安全风险等问题进行监测和检查。企业应定期对信息化审计机制进行评估和完善,以确保信息化审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五,制造企业应推广内部控制信息化工具的应用,如内部控制软件、风险管理系统等,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便利性。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内部控制信息化工具,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使用指导,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第六,企业应建立信息化保障机制,确保内部控制信息化工作稳定和安全。企业应加强信息安全管理,防范信息泄露、黑客攻击等风险,加强对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升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多元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企业必须致力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不断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此外,企业还需要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培育一种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企业在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同时,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信息反应速度,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综上所述,制造企业只有在不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降低成本、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流程信息化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