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喻研究的理论前沿与发展动向

2023-11-14 11:56魏在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借代隐喻语法

魏在江

引言

20 世纪80 年代,认知语言学家只是在论述隐喻时顺便提及转喻。20 世纪90 年代以后,情况大为改观,转喻研究领域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专著和论文集。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转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手段,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它比隐喻更能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动(Panther & Radden,1999;Taylor,1995;Radden & Kövecses,1999)。同时,转喻可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例1 和例2。

例1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

例2The White Houseisn’t saying anything.

(Lakoff & Johnson,1980:38)

例1 中的“饭碗”代指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例2 中的The White House 用来指代美国政府,两个例子都具有转指的特征,也非常生动形象。传统修辞学称此类现象为借代,认知语言学则称其为转喻,并在其前加上“概念”,称为概念转喻。20 世纪80 年代以前,隐喻和转喻的研究主要是在修辞学的范围内进行的。Lakoff & Johnson(1980)所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具有划时代意义,大大提升了隐喻和转喻研究的层次,突破了原有的研究范围。可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概念转喻的研究仅仅是从属于概念隐喻的研究。近年来,情况大为改观,Taylor(1995)、Panther & Radden(1999)等语言学家认为转喻比隐喻更为基本、更重要。概念转喻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到认知的巨大发展和飞跃,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英语和汉语中的实例,就概念转喻研究的最新进展、转喻的认知功能、认知与体验基础进行论述,并阐释汉语的转喻特性,分析其发展脉络,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

一、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修辞到认知

概念转喻的研究以往主要是在修辞学的范围内进行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都注意到了隐喻和转喻,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第一次确认了隐喻与相似性、转喻与邻近性之间的直接联系(Jakobson,1971)。Metonymy 一词是从古希腊语μετωνυμία(metōnymía)派生而来的,意思是“名字的变化”(a change of name)。《韦氏新国际大词典》(第3 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3rdEdition,1971)将转喻定义为:一种修辞格,用一个事物的名字替代相关的另一个事物的名字。根据《大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85),转喻是一种修辞格,指的是一个物体的名称或一个概念被一个与原来的名字紧密相关的词语所替代。《牛津简明语言学词典》(第3 版)(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3rdEdition,2014)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格,是指一个词语或表达法正常地或非常严格地被用来替代与之相关的事物。陈望道(2001:82)在《修辞学发凡》中论述了借代修辞格,第一次明确地将借代定义为:“所说事物纵然同其他事物没有类似点,假使中间还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作者也可借那关系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的事物。如此借代的,名叫借代辞。”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16 个字进行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和以事代情。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3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温庭筠,《梦江南》)

例4 Twoheadsare better than one.

(英语谚语)

在例3 中,“帆”属于船的一部分,用“帆”代替船; 例4 中的heads 属于人体的一部分。二者都属于部分代整体的转喻。

②特征代本体:用事物突出的特征代替事物本身

例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例6The kettleboiled and bubbled.

(Littlemore,2015:1)

例5 用“黑发”代指年轻,用“白首”代指年老,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将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例6 中kettle的常规语义“水壶”用来转指“水壶里的水”,用常识或平常的日常知识“壶”来说“水开了,冒泡了”(boiled and bubbled),属于用容器代替容器里的内容。

传统的转喻定义包括3 个方面:①转喻主要在命名上运作;②转喻包括一事物与另一事物名称的替代;③两个事物紧密相关,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传统的修辞学将转喻定义为一种修辞格,意指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过程,忽略了转喻的认知功能及其作为思维工具的价值。这种观点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受到认知语言学的挑战。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转喻的研究。转喻是一个过程,它允许我们使用一个已知的方面来代替事物的全部,或者用某一方面来代替与之密切相关的方面。转喻是一个工具,我们用它来思考和交流我们的思想,它是我们概念和语言系统的特征,是形成概念的主要方式。Lakoff & Johnson(1980:35-39)认为,人们用某一事物来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转喻,如例7 和例8。

例7The Timeshasn’t arrived at the press conference yet.(= the reporter fromThe Times)

例8 Mrs Grundy frowns onblue jeans.(= The wearing of blue jeans)

(Lakoff & Johnson,1980:35)

同时,Lakoff & Johnson(1980)把转喻分成了7 种:①部分代指整体;②产品出品人代指产品;③使用的物体代指使用者;④控制者代指被控制者;⑤机构代替负责的人;⑥地点 代替机构;⑦地点代替事件。Lakoff & Johnson(1980)中的分类不够全面,仅仅限于指称,他们将转喻置于隐喻之下,仅用了9 页的篇幅论述转喻,明显低估了转喻的作用。Radden & Kövecses(1999:21)提出了一个广为接受的转喻概念:

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一个概念实体(源域)提供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的心理可及。

与传统的定义相比,这 一定义凸显了转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的特征,强调转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下源域凸显或激活目标域的认知过程。转喻不仅仅是语言的,更多是思维的和认知的,如例9—11:

例9 We need a couple ofstrong bodiesfor our team.

例10 There are a lot ofgood headsin our university.

例11 We need somenew bloodin our organization.

(Lakoff & Johnson,1980:36)

例9 中,名词短语strong bodies 指代strong people。例10 中,good heads指称intelligent people,二者具有概念上的近邻性。例(11)中的new blood 指的是new people。再如,例12 和例13 中的“手”与“面孔”都是转指概念“人”。可以看出,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域(domain)中的一种“代替”(stand for)的关系。转喻的目标义是凸显的,而来源义是作为背景的。

例12 最近单位来了许多新手。

例13 新学期我们班来了很多新面孔。

Gibbs(1999)强调,我们用转喻说话和思考,转喻是人们平常说话和思考的方式。语言学家从多维理论视角对转喻进行了分类研究。Panther & Thornburg(2003)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将转喻分为3 类:指称转喻(referential metonymy)、谓词转喻(predicational metonymy)和言外转喻(illocutionary metonymy)。Wachowski(2019:1-2)认为转喻主要有以下特点:①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概念现象;②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转喻模型中一个概念不仅是另一个概念的替代,通过解读其与另一个概念的关系,使得该概念更容易被理解;③转喻体现在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中,是一种相邻关系;相邻关系不仅仅是物理性的,而且也是概念性的。这些论述和Panther 等人关于转喻的分类大大拓展了转喻研究的范围。这些研究提示我们,转喻并不局限在指称转喻这一类,应从更广更宽的角度着手,重新认识转喻的地位和作用。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语言的词汇、句法、语义、语用和语篇中都非常常见,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语言现象。

二、概念转喻研究的前沿热点

近年来,概念转喻的研究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学者们更加关注概念转喻的认知功能、语法转喻的作用以及汉语的转喻特性。

1.概念转喻触发语的认知语用特征

在语用学上,预设有预设触发语。如今的研究表明,概念转喻也有触发语。Hernández-Gomariz(2018)认为,简单地说,概念转喻触发语(conceptual metonymic trigger)就是导致概念转喻运作的因素。概念转喻触发语可以分为两类——上下文共有知识(co-textual)和语境知识(contextual other than co-textual),包括语法结构知识(knowledge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框架[frames/ICMs(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s)]、认知文化语境(cognitive-cultural con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交际语境(communicative context,如参与者、话语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交际目的和修辞目的(communicative aim and rhetorical goals of the speaker/writer/genre,etc.)、其他语境/语用因素(other contextual/pragmatic factors)。第一类概念转喻触发语包括所有语言的、语篇的因素,即实际的概念转喻表达法,可以加强概念转喻的认知运作。第二类不容易辨认,需要依赖语境因素。下面借助例14—15 加以简要说明。

例14Buckingham Palaceissued a statement this morning.

(Hernández-Gomariz,2018:81)

例14 中的转喻是用地点代替机构,即用英国王室办公的场所或官方机构的地点(Buckingham Palace)代指英国王室(the British monarch)。这一概念转喻是被谓语动词issued 所触发的,没有这个谓语,Buckingham Palace 就不可能用来指称女王的官方办公室,概念转喻就不可能运作。谓语“签署声明”(issued a statement)触发并使读者认识到这一概念转喻:主语不指称建筑物本身,而是指称身处其中的人或者这些人所代表的机构,这便是上下文共有知识触发的概念转喻。

例15 a.Go to the bathroom.

b.The childgoes to the playground.

(Hernández-Gomariz,2018:81)

例15 中的概念转喻是用目的地代替目的。这一概念转喻的运作是由构式to go + location 触发的,它连接了目的地与特殊目的。基于语境,读者会发现,例15 中的两句话尽管有同样的结构,但是两个句子中转喻的目的明显是不同的。小孩去操场通常可以被理解为The child goes to the playground to play,因为操场的基本功能就是供孩子玩耍的,这便是依赖语境因素而触发的概念转喻。尽管Hernández-Gomariz(2018)提出了转喻触发语的概念,但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如转喻触发语究竟有哪些类型?其认知语用特征是什么?

2.概念转喻的认知交际功能

上文探讨了概念转喻是什么以及概念转喻是如何运作的,本部分将对概念转喻能够做什么进行阐述,探究概念转喻在交际场景中的功能。Littlemore(2017)认为,概念转喻除了具有相对直接的指称功能之外,还可以实现多种交际功能,如评价、关系建构、幽默、讽刺以及委婉等。下文以Littlemore 的观点为基础,通过在语境中分析概念转喻的例子来探讨这些功能。

(1)概念转喻的评价功能

概念转喻经常被用来传递评价(the evaluative function of metonymy)。其中一种通常的方式是建构一种“特征代替人”的转喻关系(TRAIT FOR PERSON relationship),通过一个物体和一个人的特征来指称整个人,以引起注意。在一些语境中,概念转喻通常表评价意义,用来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从人们的情感来说,首都城市的名称更有可能用来转喻性地表达一个国家(Brdar &Brdar-Szabó,2003),如例16。

例16 “Sleeping Joeand the Democrats,” Trump said, would raise the crowd’s taxes, destroy their joerode U.S.borders.

(Cable News Network,CNN)

“瞌睡乔”(Sleeping Joe)是指2020 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拜登,转指拜登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适合做总统,这样的定语具有明显的评价功能,对拜登的竞选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句中的概念转喻传递了强烈的消极意义。

(2)概念转喻的社会态度承载者功能

概念转喻能够传递说话人的评价及态度,因此也能够表明隐性的社会态度,如例17—18。

例17 He actually bumped intoHer Indoors, who peered, looked bewildered and retired.

例18 I promisedthe missusI’d be home by eleven.

(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

例17 和例18 属于“特征指代人”的转喻(TRAIT FOR PERSON)用法。Her Indoors 意指大多数时间在家里度过的家庭主妇,missus 的意思是the mistress of a household,即汉语中“内人、太太、夫人、老板娘”的意思。两个词的意思都含有消极意义,通过概念转喻机制传递了潜在的偏见。概念转喻充当社会态度承载体的另一种方式是用作表示委婉的工具,如going to the bathroom、the little boys room、the cloakroom、spending a penny 等都是委婉的说法,转指的是上厕所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避免直接谈论一些羞耻之事,概念转喻传递和承载了社会态度的功能。传统修辞格中的委婉语、移就和双关等都可以归为概念转喻,委婉语作为概念转喻用来转指具体的行为本身。

(3)概念转喻的身份认同功能

概念转喻不仅具有评价和传递社会态度的功能,同时还具有身份认同的功能。

在例19 中,概念转喻eyes and ears 是用部分代整体,指的是公民的注意力,聚焦公民的施事角色,强调每个公民都能够出力保卫自己的祖国(homeland)。Georgew Bush 很明显是在呼吁“集体意识”(in-group awareness)。政治家经常使用概念转喻来强调集体身份的积极特征,凸显集体之外(out-group)的负面特征(van Dijk,1998)。除政治家外,新闻记者、外交家等也经常使用概念转喻来为自己说理、辩解和开脱等。在修辞性语言、体裁和语域的研究中,Littlemore(2015/2017)的研究阐明了概念转喻如何经常被用来创造小组身份、凝聚小组成员之间的共识、将非成员拒之门外和起到一种身份认同的作用。

例19 Add youreyes and earsto the protection of our homeland.

(Address to the Nation given by Bush,2006)

(4)概念转喻的调侃和创造性使用功能

人们使用转喻的目的是建立和保持关系,创造性地发挥其语言游戏(language play)的功能。Littlemore(2017)论述了语篇信息处理中概念转喻的创造性使用,辨别区分了概念转喻的两种互不相关的创造性使用形式:一种是基于意义,一种是基于形式。例20 是基于意义的概念转喻创造性使用的例子。

例20 She just wanted to nestle up close to him and feel his prickly black beard and breathe in the heavy smell ofiron duston his clothes.Iron dust was what made the work, but once, when her mother complained, her Dad said, ‘Don’t argue with ourbread and butter,’ and Liza had wanted to laugh, it was so funny, her Mam arguing with a piece of bread and butter.

(Littlemore,2017)

这里,iron dust 指称人们艰苦的体力劳动,另一个转喻bread and butter 指称人们挣的钱。两个转喻指称包括了行为转喻,为的是取得喜剧的效果,具有调侃和幽默的作用,也是概念转喻创造性的体现。

(5)概念转喻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

图书馆是为学校科研和教学提供文献资源的基地,只有采用科学的图书书次号标注方法,才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提高服务效率[5]。种次号是按照图书馆的客观原则来标注的,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能直接反映出一个馆各类藏书的数量,取号操作简单不易出错,便于读者查找。利用种次号进行计算机编目已得到高校图书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各馆编目效率,推进了图书馆的发展。

概念转喻的另一个功能是维持语篇衔接与连贯,这一特征已经在文学和日常用语中体现出来(Al-Sharaf i,2004)。概念转喻中的源域发挥了认知参照点的作用,让读者能够完成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联想与理解,也就是域可及原则(Domain Availability Principle)(Ruiz de Mendoza Ibán~ez & Pérez Hernández,2003),如例21。

例21 A:The Cabinetdecided in favour of an increase in petrol prices yesterday.

B:Theyanticipated a lot of protest from the people, though.

(Al-Sharaf i,2004)

在例21 中,B 口中的they 是一个间接前指指称,指向一个单数的无灵先行词(a singular inanimate antecedent),这违背了代词they指称复数的基本特征,因为they 通常用于指称复数先行词。此时,通过概念转喻阐释,读者便能理解语篇关系中的衔接与连贯关系。内阁(the Cabinet)实际上是一个表层名词短语(noun phrase,NP),指代一个潜在的深层名词短语the ministers in the Cabinet。这样,代词they 与the ministers in the Cabinet 就一致起来了,形成了自然的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照应关系。

3.语法转喻的研究

比较而言,语法中的转喻研究一直未能得到重视,正如Brdar(2007:67)所言,语法中的转喻研究几乎还是一块未开垦的领域。Langacker(2009:41)指出语法在本质上是转喻性的。Ruiz de Mendoza Ibáñez & Otal Campo(2002)、Brdar & Brdar-Szabó(2003)和Brdar(2007)等学者对语法转喻的理论架构作出了贡献。Panther et al.(2009)认为,语法转喻是对功能词、语法词素和词类的分布属性产生影响的概念转喻。沈家煊(1999)认为,语法中的转指本质上就是转喻,转喻这种一般的认知方式在语法上的体现就是语法转喻。张辉、卢卫中(2010)注意到了转喻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语法转喻可以对句法结构产生影响。杨成虎(2011/2015)和吴淑琼(2013)在语法转喻方面研究成果丰富,他们就汉语动宾结构、动补结构、祈使句等句法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跨语言对比研究将为建立语法转喻的一般理论提供更有力、更独特的依据。

要谈语法转喻,必须提及谓词转喻。Gibbs(1999)认为,转喻大量存在于文学作品、诗歌创作和日常用语——特别是一些普通动词(ordinary verbs)——当中。这些词汇可以被人们创造性地使用,以转喻的方式拓展其外延,并丰富其内涵,新词新语的表达往往是基于转喻的机制而创造出来。名词动用是最典型的谓词转喻,如例22。

例22 Do you want me topencil you infor the time being?

(Littlemore,2015:2)

在例22 中,pencil you in 被用作动词,转喻性地用来表达make a provisional appointment 的意思。秘书一般会主动提供铅笔来写预约信息,而不是用钢笔,以便顾客改变预约信息。因此,短语pencil in 可用于代指一个人用铅笔临时记录或备注。词语you 在此也是转喻性的用法,用来指称顾客的名字(your name)。该例是日常语言中的一种典型转喻。作为交际的工具,转喻允许人们运用已有的世界知识,并用最少的语言来交际,以达到经济性的效果。例23 是汉语中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动用型谓词转喻。

例23 两个年轻人又去“花前月下”了。

例23 中的“花前月下”被用作动词,代指“谈恋爱的事情”,属于名词动用,和例22 中的pencil 一样都是谓词转喻。这一现象说明,概念转喻提高了现有词汇、句法的使用效率,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名词动用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体现了人类基本的转喻思维模式。

例24 He is going toOJhis way out of his marriage.

(Gibbs,1999:65)

例24 中,OJ 实际上是指O.J.Simpson,他是美国著名足球运动员兼演员,被指控谋杀了他的妻子。因此,该句话可以这样理解:He is going to murder his wife in order to get out of his marriage。类似这样的新词语往往都是概念转喻的用法,用凸显的特征代替整体特征。换一个角度看,名词动用引起了整个句法结构的变化,原本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在此“活用”成了动词,后面也带上了自己的宾语。再如例25 和例26。

例25 Please open the windows andairthe room.

例26 Hechairedthe meeting.

(Gibbs,1999:65)

Air 和chair 的基本词性是名词,在此处被用作及物动词,并都带上了宾语。例25 中的air 含义为“使通风”,chaired 在例26 中的意思为“主持(会议)”,都属于谓词转喻,也是一种语法转喻的体现和用法。概念转喻是认知参照点能力的语言学体现,其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语法转喻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语法结构本身与语义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从认知的角度揭示思维方式与一般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

4.汉语的转喻特性研究

近年来,汉语的转喻特性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Huang(1994)提出了“汉语是转喻凸显的语言”这一观点,熊佳娟(2007)通过对《牛津英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隐喻和转喻用法进行统计分析,证实了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张拱贵等(1993)主编的《汉语代语词典》认为,在语言表达中,我们常常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替代,由此而形成的替代换称性词语都称为“代语”。被代本词不出现,人们通过代体联想并领悟其中的含义。韩陈其(1995)的《汉语借代义词典》认为,汉语的借代义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全面深刻地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袁毓林(2018)认为,汉语中诸多难以说明的现象都可以通过转喻来解释。

指称转喻是最常见的一种转喻类型。用事物的部分代替其本身,或者用事物的图像特征代替其本身,是此类转喻的主要特点。这类转喻主要发生在命名层面,存在一个指称转换(referential shift)的现象,比如《水浒传》里面的人物绰号可以说都是指称转喻的用法。汉语中这样的现象特别普遍,汉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指称用语特别繁多,如对“妻子”的称谓就有“内子”“内人”“贱内”“发妻”“内助”“贤内助”“糟糠之妻”“寒荆”“拙荆”“老婆”“太太”“夫人”“婆娘”和“堂客”等诸多说法,这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值得深入研究。

例27 中“云雨”一词的意义很多,主要有:①“云雨”即云、雨、天空;②“云雨”代指离愁别绪;③“云雨”代指“男欢女爱”。因此,“云雨”的转喻义很多,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辨认。例28 中的转喻是用物代人(也是用形式代典故、个别代一般)而形成的借代义。例29 中的“桑麻”是用典型的事物来代替田园生活,属于非常有代表性的转喻用法,可视为常规转喻。例30 中的“布衣”是用穿着代替身份的转喻。

例27 云雨:以云雨表示男女合欢,这是用专名代通名,代其所涉及的动作行为而形成的借代义。

(韩陈其,1995:77)

例28 泰山:有时用来指称岳父。《水浒传》第 5 回:来到打麦场上,见了香花灯烛,便道:“泰山何须如此迎接?”

(韩陈其,1995:455)

例29 桑麻:主要用于指称乡下的田园生活。桑麻植于田园,因以桑麻表示田园,这是用植物代其所在之处而形成的借代义。

(韩陈其,1995:422)

例30 布衣:古代平民穿布制之衣,不能衣锦穿绣,因此以“布衣”借指“平民”。

(张拱贵等,1993:127)

总之,汉语中成语、歇后语、谜语、俗语、相声中的“抖包袱”等都可以说是概念转喻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历史与文化积淀过程中而形成的。有些成语、歇后语和俗语经过人们多次的使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语境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种含义的改变就是概念转喻机制作用的结果。汉语的转喻性特征非常明显,认识汉语的转喻特性有助于深入把握汉语的本质特征,这方面还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三、概念转喻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

笔者曾就认知转喻学的研究专门进行过论述,其中谈到了认知转喻学研究的未来路径(魏在江,2022)。近年来,概念转喻的研究尽管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未来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1.一些概念尚需进一步厘清,老问题需要新答案

Barcelona et al.(2018)就转喻研究的趋势作过论述,认为转喻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转喻研究中的一些老问题至今还悬而未决,如转喻与隐喻究竟如何区分等。转喻与隐喻的关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如转喻与隐喻的区别、动词转喻与谓词转喻的区别都需要深入研究。隐喻与转喻有时很难区分,Goossens(2002)用“Metaphtonymy”这一术语来表达二者难以分开的关系。笔者认为,隐喻和转喻的区分是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二者的关联性和区别性,也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二者的认知运作机制。

2.概念转喻的影响、评价、态度和社会功能研究

Hernández-Gomariz(2018)提出了转喻触发语(metonymic trigger)和转喻制约性(metonymic constraints)两个概念,这些新概念以往没有明确讨论过。Radden(2018)区分了概念来源域和(语言)目标域以及外部的与内部的相邻性(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tiguity)。这方面的研究国内似乎无人问津,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3.概念转喻的实证与跨学科研究

概念转喻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非常密切,现已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态势。Denroche(2015)列举了12 个与概念转喻相关的领域,包括批评话语分析、方言、语言变体的转喻、二语习得、社会服务、心理治疗、法律、艺术、数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笔者注意到,概念转喻的实证研究还不多,可以通过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来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同时,概念转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和语言使用等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诗歌、绘画、音乐、童话、寓言和戏剧等众多文学艺术领域。概念转喻的跨学科研究亟待加强。

4.概念转喻研究的数据库建设

概念转喻的数据研究、基于语料库的概念转喻研究、概念转喻词典词条的选择与编写等都还很欠缺,相关领域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如基于语料库的概念转喻认知功能机制,词汇、句法、语篇中的概念转喻及其互动,概念转喻的对比与翻译研究等。Barcelona(2018)基于自建的转喻数据库发现了很多新的概念和属性特征,如转喻层级性(metonymic hierarchies)、转喻触发语和转喻制约性等,但这类研究还太少。概念转喻的研究方法亦需进一步完善,如神经实验法(束定芳,2013)和定量分析法等还不多见。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概念转喻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转喻研究远远少于隐喻研究。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处处存在转喻,概念转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是一个转喻的世界,概念转喻的研究不仅对指称理论和认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普通语言学意义和哲学意义。英国学者Denroche(2015)提出要建立转喻学(metonymics),以进一步提升转喻的地位和研究的系统性,这是很有见地的。

结语

概念转喻研究从修辞转向认知无疑是一次重大的飞跃,真正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革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传统修辞学的核心范畴,我国古人也充分认识到了转喻的重要作用,如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中的“诸葛亮”就是用来转指有智慧的人。自Lakoff &Johnson(1980)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认知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革命。相比之下,概念转喻的研究明显冷清得多,直到20 世纪90年代末情况才得以改变。人们认识到,概念转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它甚至比概念隐喻更为基础、更为重要。实际上,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手段,概念转喻的作用和意义还远未被发掘出来;相比隐喻研究,概念转喻的研究还很不够。需要强调的是,概念转喻的跨语言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汉语转喻的本质特征,发现英汉语言之间的语言类型差异,揭示汉语中转喻与句法建构的个性化特征,增加概念转喻研究的中国元素,丰富世界语言多样化研究,拓展转喻理论与语言实践的互动研究。同时,基于应用实践,研究者可以探讨英汉转喻对比与相关实践领域——如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反过来也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为转喻的认知解释力提供新的佐证。本文探讨了当前转喻研究的热点问题、跨学科研究以及存在的一些挑战,笔者期待看到更多转喻研究的成果。转喻的研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研究者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借代隐喻语法
精练幽默用借代
初识借代手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借代句
跟踪导练(二)4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灯谜中的借代技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