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合并与超局部性现象研究

2023-11-14 11:55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同位语线性化句法

叶 狂

引言

“局部性”是生成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成分X 与Y 之间的句法依存关系距离最近或最小(Chomsky,1995:296;Aboh et al.,2014:1-31)。如果X与Y 之间出现了Z,且Z 与X 是同一类型,那么X 与Y 的局部性关系就会被阻断。由于局部性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特征,生成语法各类句法关系的建立都涉及局部性限制,如格特征的核查、题元特征核查等。

但是,语言中有不少不遵守或超越局部性的情况,本文称为“超局部性”现象。如跨板wh 提问(across-the-board wh-questions)(见例1a)、右节点提升(right node raising)(见例1b)。

例1

并列结构是孤岛,其内部成分是不能提取的,但跨板操作却把what 从两个小句中移出,生成例1a。例1b 同理,pictures of Fred 从两个并列小句的宾语位置提升到了句末。

这些超局部性现象激起了学界极大的兴趣,也引发了广泛争议。本文旨在介绍一个能更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新理论。本文将首先介绍平行合并的主要内涵以及生成中的关键环节,接着讨论平行合并对跨语言超局部性现象的解释力,随后讨论此类研究对汉语研究的启示。

一、平行合并的内涵及句法生成

1.从“合并”到“平行合并”

生成语法自20 世纪50 年代兴起以来,一直坚持句法自主的原则,但在句法生成方式上却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从最初的深层—表层结构发展到管辖与约束时代的X’结构,再发展到最简方案时代的光杆结构。句法的任务变得越来越单一,生成方式也越来越简洁。在最新的生成模式中,句法工作坊里的核心操作只剩下“合并”,其余工作如加标(labeling)等都交给接口处理①Chomsky(2013/2015)认为,加标算法(labeling algorithm)不属于狭义句法,是运行于句法与语义和语音接口处的操作。,如图1所示。

图1 语言生成模式(de Vries,2013:151)

Chomsky(1995)指出,合并就是把两个实体结合起来,输出一个新的实体,合并是二分的,具有递归性,通过反复操作,最终生成需要的结构,然后经接口阶段处理,生成实际听到的句子。Chomsky(2013/2015)把合并定义为例2。

例2

合并(X, Y) = {X, Y}

(X, Y 是词项Li,或者是由合并生成的句法体SO)

({}表示合并的结果是一个无序集合)

由这个定义可以推出如下合并方式:

(X 是合并形成的句法体,Y 是合并形成的句法体,同时Y 包含X)

外合并、内合并都生成无序集合,因此可以统称为集合合并(Set Merge)(张连文,2019)。

Citko(2005/2011)认为,根据合并的定义,必然可以推导出另一种合并:平行合并(Parallel Merge),即把一个词汇项(或根)与一个根结构的一部分结合起来。如例3 所示,a、b 两个图没有本质区别。具体来讲,外合并α 和β 后,如果再拿β 与δ 合并,那么这一合并既涉及内合并(β 合并过一次),又涉及外合并(δ 第一次合并),是二者的糅合。

例3

平行合并{X=Li, Y=Part of SO}

从例3 可以看出,平行合并产生的结构是多统辖(multi-dominance)结构。在管辖与约束理论时期,这种结构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其中有共享成分且结构交叉。但在最简方案下却没有问题,因为最简方案的基本操作只有合并,对结构没有规定。实际上,平行合并是把合并操作从非对称推广到对称,从二维推广到三维。从三维观察,例3 中的结构并没有交叉。Citko(2011:43)用两个平面(plane)来形象地描绘平行合并,如图2 所示:K 在平面A 外合并而成,L 在平面B 平行合并而成,参与两次合并的共享成分γ 是中枢(pivot)。

图2 平行合并(Citko,2011:43)

Carnie(2010:193-194)用图3 来描绘通过平行合并生成的句子。

图3 平行合并生成的句子(Carnie,2010:194)

平行合并思想最早萌芽于Wilder(1999)。de Vries(2005)、van Riemsdijk(2006a/2006b)、Wilder(2008)都有类似主张(de Vries,2009a:348),但他们使用的术语不同,van Riemsdijk(2006a)用“嫁接”(grafting),Wilder(1999/2008)用“共享”(sharing),de Vries(2005/2009a/2009b)用“外部再合并”。支持并运用平行合并的还有Carnie(2010)、Chung(2011)、Heringa(2011/2012)、de Vries(2013)、Hiraiwa & Bodomo(2008)等。

Chomsky 本人似乎对平行合并持保留看法。Chomsky(2013:40)指出,“合并只有两种情况:外合并和内合并。多统辖、迟合并(late Merge)等都是对合并的进一步扩展(extension of Merge)”。Chomsky(2015:6)又指出,“应该对多重维度、迟合并、侧向移位等持谨慎态度,包括把各种节点连接起来的复杂树形图,这些不是合并的特别情形,而是新的操作,需要更多证据”。Chomsky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平行合并、多统辖结构一方面会导致句法工作坊的操作复杂化,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导致生成力过强,加大接口的工作量。但Chomsky的意见并没有影响学界对平行合并的认可和运用,新近涌现的研究有Kim(2014)、You(2016)、Bacharach & Katzir(2017)、Citko(2018)等。尤其是You(2016)一文发表在生成语法的代表性期刊Linguistic Inquiry上,该文研究了西班牙语的描述类次述谓结构,所用的方法就是平行合并。这也证明平行合并有语言事实的支持,有存在的必要。

2.句法生成

在句法生成中,平行合并涉及3 个关键环节:格特征核查、题元特征核查和线性化。

(1)格特征核查

在最简方案中,格特征核查是通过探针与目标之间一对一操作完成的。平行合并有共享成分,如何核查格呢?Citko(2005/2011)认为,根据Hiraiwa(2001/2005)的一对多一致理论,如果共享成分是宾语DP,有一个未赋值的格特征(用uC;_表示),那么它就可以接受两个探针v的赋格(宾格);同时,DP 具有φ 特征(用φ: val 表示),可以给两个v的φ 特征赋值(如数、性等),称为多重探针核查。如图4a 所示。如果共享成分是探针(如T),如图4b 所示,T 可以同时给两个未赋格的DP 赋主格,称为多重目标核查。Citko(2011:47-50)认为,一个DP接受两个探针赋格,通常情况下所赋的格是相同的。如果不同,该结构会在形态层被淘汰。但是,如果两种格是一种形式(syncretism),也不会有问题,如:波兰语的宾格和领属格标记都是Kogo,两个探针核查,一个赋宾格,一个赋领属格,但形态结果相同,也不会出问题。

图4 多重探针与多重目标的特征核查

(2)题元特征核查

共享论元的题元特征如何核查?de Vries(2013:160)在讨论右结点提升结构时,认为题元准则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及物动词的内论元提升到主语位置,这样它既是受事又是施事,生成就会崩溃。但就目前所讨论的多统辖结构而言,他认为,可以假定一个论元能参与多个事件并与多个述谓发生联系是有益无害的。我们认为,如果能排除施事兼受事的情形,那么按照Hornstein(1999)的观点,一个论元带两个题元特征也是可行的。当然,这一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线性化

线性化是多统辖结构面临的最大难题,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共享成分应该在哪一个位置输出,能不能在两个结构中都输出?具体来讲,如果共享成分在进入语音层前从中枢位置移出,打破了对称性,形成非对称结构,那么,线性化时就不会出现问题,如Hiraiwa & Bodomo(2008)对Dàgááé 语连动式(serial verb construction)的研究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但如果留在原位,就会出现问题,因为按照Kayne(1994)的线性对应公理,只有非对称的成分才能在语音层线性化输出,如图5 所示。

图5 “C”为共享成分

如果从A 节点观察,a 统制(C-command)b、c、d;从B 节点观察,b 又统制a、c、d,因为A、B 是对称的。因此,在线性化时,就会出现矛盾。有3种线性化可能,但应该排除例4a、例4c。

例4

a.acdb (将C 节点下的c、d 线性化为A 下的成分)

b.abcd (将C 节点下的c、d 线性化为B 下的成分)

c.acdbcd (将C 节点下的c、d 同时线性化为A、B 下的成分)

Wilder(1999/2008)、Gracanin-Yuksek(2007/2013)、de Vries(2009a)、Citko(2011)都讨论了多统辖结构的线性化。Citko(2011)认为,Wilder(1999)引入的新概念“完全统辖”(full dominance)较有解释力。完全统辖的定义见例5;在此概念下,统制也有所修订,见例6。

例5

a.X 完全统辖α 当且仅当X 统辖α 而且X 不共享α。

b.α 被X 和Y 共享当且仅当(i)X 和Y 不互相统辖,(ii)X 和Y 都统辖α。

例6

a.X 统制Y,只有当X 不完全统辖Y。

b.终点的集合都被A 完全统辖。

(Wilder,1999:590-591;Citko,2011:53)

简言之,如图5 所示,这一重新定义的目的就是让A 不完全统辖C 下的节点,去掉了序列,只线性化B 对c、d 的完全统辖,这就排除了例4a 和例4c。Citko(2011/2018)和de Vries(2013)都认为完全统辖可以解决共享结构的线性化问题。

二、对超局部性句法现象的解释

跨语言的研究表明,语言中存在很多超局部性的句法表现。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4 类:右节点提升结构、杂糅句(amalgamated sentences)、连动式以及同位语结构。

1.右节点提升结构

右节点提升结构最早由Ross(1967)发现,特点是整个句子最右端的一部分要解读为两个并列句的右端部分。右节点提升结构是跨语言现象,英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和Tagalog 语等都有。如例7 所示。

例7

传统分析认为,例7a 中两个动词后的“a new movie by Woody Allen”会同时作右向提升,即右向的跨板移位,如例7b 所示。但这一分析不能解释为什么右向提升有时会不遵守局部条件,如例8a,甚至最右的结构不是一个句法成分,如例8b。

例8

a.Anne knows someone that loves __ and Jules knows someone that hates__,this man.

b.I borrowed __ and my sister stole __a total of $3000 from the bank.

(Citko,2011:71)①from the bank 是和动词borrowed、stole 相联系的,位置高;不和a total of $3000 构成一个成分。

有人因此提出这不是移位而是省略,即在PF 层删去了动词后的一些内容。但是,这一分析与语言事实不符,因为英语及物动词的宾语不能自由省略,如果省略可能会形成动词悬空(de Vries,2013:150),如例9 所示。

例9

*Anne loves this man, and Jules hates__.

de Vries(2013)、Citko(2011/2017)都主张右节点提升结构实际上是平行合并生成的多统辖结构,既不涉及移位也不涉及省略。例7a 中的宾语a new movie by Woody Allen 先与前一分句的动词合并生成,同时与后一分句的动词平行合并。这一分析的优势是它不但避免了前人的问题,也去掉了提升或省略等额外操作,符合最简精神。

2.杂糅句

Layoff(1974)对杂糅句作了全面研究,随后,学者们陆续发现英语、荷兰语等语言中都存在类似句法现象(van Riemsdijk,2006a;Kluck,2011)。杂糅句分为两种:荷恩句(如例10a)和安德鲁句(如例10b)(de Vries,2013:163)①根据Layoff(1974:321,324),之所以称为安德鲁句、荷恩句,是因为这两种句法现象分别由语言学家Avery Andrews 和Larry Horn 发现。。

例10

在例10 中,主句都含有一个“闯入”的小句(方括号内),其特别的地方是在主句与闯入句共享一个成分,称为“内核”(下画线成分),因此,这类句子会出现结构难题:实义动词get 只选择一个名词性成分作补足语,如Anne got a didgeridoo for her birthday,不能选择小句,而例10a 括号中的成分却是一个句子,但是例10a 却是合法的句子,因此闯入句并不是get 的真正宾语,get的真正宾语是a didgeridoo。同理,例10b 中的闯入句也不是get 的真正宾语,真正的宾语是instruments。荷恩句的内核是闯入句的最末成分,安德鲁句的内核instruments 不是最末成分,它是一个截省(sluice)成分。如果还原,闯入句本来为how many instruments Anne got。

杂糅句对生成语法一直是个难题,平行合并提出后,这一难题得以解决:内核是平行合并的中枢;在PF 层,该中枢在闯入句中线性化输出。这一解释既简洁又贴近事实。当然,这种平行合并还受其他因素制约,此处不作赘述。但Kluck(2011)持不同看法,他认为杂糅句不是多统辖句,而是省略句,如例11a 是由例11b 省略而成的。

例11

按照这一分析,动词后有一个无定代词,其指称解读来自闯入句;同时,闯入句涉及截省,且内核短语a zither 要先焦点化。这一分析的好处是解释了动词的宾语选择,同时也避免了闯入句与主句形成结构难题:主句动词get 与闯入句中的a zither 没有直接的依存关系,因此还可以预测它能否往更深的位置内嵌。但de Vries(2013:164)指出这一分析存在问题,因为在复杂的主句结构中,省略会遇到困难,如例12 所示。

例12

按照Kluck 的分析,例12a 就应该分析为例12b;但是例12c 显示,例12b中的从句是不合格的,即孤岛中的宾语不能焦点化出去,因此,Kluck 的分析不正确。但例12a 在平行合并理论下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最早合并策略”会让合并对孤岛不敏感——孤岛的形成是在平行合并后才形成的。

3.连动式

连动式是指一种同时有几个动词且没有显性并列或主从标记的句法结构,也表现出超局部性的句法特点。这种结构连动式也是跨语言现象,在非洲、东南亚、巴布亚新几亚和南太平洋群岛、美洲、澳洲等很多地方的语言中都存在(Haspelmath,2016)。Hiraiwa & Bodomo(2008)研究了尼日尔—刚果语族中Dàgááé 语的连动式,如例13 所示①缩略语:Nml=nominalization 名词化;F=focus 焦点;C=complement 标句词;3Sg=third person singular 第三人称单数;Pst=past 过去时;FEM=feminine 阴性;Sg=singular 单数。。

例13

例13 中Dàgááé 语连动式中有两个动词roast、eat,共用一个宾语meat。这是跨语言中常见的一类连动式。Hiraiwa & Bodomo(2008)认为该结构就是平行合并生成的,其中宾语是中枢,如图6 所示。

图6 Dàgááé 语连动式的生成结构

宾语meat 受两个动词的对称统制。支持这一分析的独立证据就是移位。Hiraiwa & Bodomo(2008)发现该语言中的两个动宾结构V1P、V2P 都能与宾语meat 一道,构成一个成分,并前置到句首,如例14 所示。

例14

这一研究不但证明前人曾经提出的三叉结构分析、有pro 的分析都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些分析中,V2与宾语都不构成一个成分),也为平行合并理论提供了独立支持。

4.同位结构

同位结构的特点是一个名词短语(即锚定语,anchor)带一个同位语(apposition)成分,二者之间以及同位语后常有一个停顿,同位语的语调也要略次于锚定语(Heringa,2012)。同位语结构也是一种跨语言现象,英语、荷兰语、俄语、捷克语和朝鲜语等都有这种结构①英语的同位结构有紧同位,如my friend John;也有松同位,如“my friend, a linguist”。本文只介绍松同位。。如:

例15

a.Mike is watching a movie, a thriller.

b.John, my neighbor, is a nice guy.

Heringa(2012)认为,英语的同位结构是由平行合并生成的,因为锚定语与同位语之间既存在并列关系也存在主从关系。她给出的相关证据如下:

例16

如例16 所示,在锚定语与同位语之间可以插入并列词and、or,证明锚定语与同位语涉及并列关系。例17 显示锚定语与同位语之间可以插入副词once、currently 等,这些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述谓成分,证明同位语a drug addict、my subject 都作谓语成分。加上其他一些相关证据,Heringa(2012:572)认为同位语结构如例15a 的生成结构为图7。可以看到,同位语a thriller 是平行合并的中枢。

图7 同位语结构(Heringa,2012: 572)

以上简要介绍了4 类超局部性句法现象。实际上,语言中的此类现象还有很多,如Citko(2005/2011)研究了跨板wh 疑问句(例18a)、缺空句(gapping)(例18b)、自由关系从句(free relative)(例18c);Gracanin-Yuksek(2007/2013)研究了多重疑问句(multiple wh-questions)(例18d);de Vries(2013)研究了荷兰语的次从属句(insubordination)(例18e)、You(2016)研究了西班牙语的次述谓结构(例18f)等。在平行合并理论下,这些句法现象都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

例18

三、对汉语的启示

就汉语研究而言,学界虽然对局部性研究较多(胡建华,2010),但对超局部性现象却关注较少。但汉语中的确有很多超局部性现象可以用平行合并来分析,如Cheng(2011)研究的右节点提升结构(如:张三喜欢但李四讨厌句法)、赵元任(1979)提及的兼语句(如:我们派他做代表)和连动句(如:买一份报看)、沈家煊先生(2019a/2019b)指出汉语的驴子句(如:玛丽介绍谁,我们雇佣谁)和话题句(如:这个男人,安娜知道有人恨,裘莉知道有人爱)等。

下面以学界关注较多的同位语结构(李劲荣,2013)为例作一简单分析。在例19 中,“我”与“一个小小的镇委书记”、“她”与“一个孤身女人”分别构成同位结构。

例19

李劲荣(2013)认为,同位结构中的同位语“一个NP”表示类指,李文浩(2016)进一步指出,相对于光杆NP 这种常规类指形式,“一个NP”是一种有标记的类指形式。既然是类指成分,“一个NP”就可以单独做主语、宾语。如例20 所示。

例20

a.一个小小的镇委书记,怎么请得动人?

b.张玲本事可大着呢,你可不要小瞧一个孤身女人。

我们进一步发现,“一个NP”具有述谓性,至少有两条证据。

第一,同位结构的两个成分之间可以插入副词状语,如例21 所示。副词状语是修饰述谓成分的,不修饰指称性成分,证明“一个NP”是做谓语的。

例21

第二,“一个NP”允许结构内外同标(英语用i-within-i 表示)。按照Heringa(2012:557),述谓结构允许结构内外同标,而论元成分不允许。如例22 所示,英语的同位结构允许这种同标,说明同位语具有述谓性。

例22

a.[Hisiown worst enemy]*ilost the elections again.

b.Johni, [hisiown worst enemy]i, lost the elections again.

例22a 显示,在主语位置时,his 不能与his own worst enemy 同标,也就是说,这二者不能指同一个人。而在例22b 的同位结构中,John、his、his own worst enemy 都指John 这一个人,因此,同位语his own worst enemy 有述谓性,不是指称性论元。我们认为“一量名”也具备这一特点。为了更自然和维持语义对应,这里用“本人的”来译own。在例23a 中,“他”不能与“他本人的最大的敌人”同标,而在例23b 中可以,这证明同位结构有述谓性。

例23

a.[他i 本人的最大的敌人]*i又一次败选了。

b.约翰i[一个他i 本人的最大的敌人]i,又一次败选了。

这样看来,人称代词是双层主语身份;“一个NP”既是述谓,也是主语,也具有双重身份,这在经典的合并操作中是无法生成的,只有通过平行合并(都是合并中枢)才能圆满生成。①沈家煊先生在给笔者的电子邮件中指出,“一个NP”也可能是主语。沈先生还在多处引用本文初稿,认为“平行处理的设想十分重要,对汉语尤为重要”(沈家煊,2019b:314)。他甚至认为,Citko 提出的只有一个中枢的对称结构可能还不够,就汉语而言,有很多句子有两个以上的中枢,比如四言回文格式“你来我往”,“你来”与“我往”互为中枢,这样才能解释出该句还有“你往我来”的回文语义。“主人下马客在船”表示的是主人与客人一起下马一起来到船上,这也需要平行合并和两个中枢。笔者对此非常赞同,下面两个图可以进一步支持这一观点,两个结构的线性化必然涉及三维对称视角。

结语

超局部性结构是常见的跨语言现象,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学界一直争议不断。Ciko(2005/2011)提出了平行合并理论,为更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平行合并的主要内涵、句法生成涉及的关键环节,然后重点讨论了平行合并对4 类跨语言超局部性现象的新解释,最后讨论了该理论给汉语超局部性现象尤其是同位语结构研究带来的启示。总的来看,平行合并理论在超局部性研究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理论潜力还需要更多语言现象来检验。

(本文初稿曾得到沈家煊先生的点评和指教,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以及匿名审稿人的意见!)

猜你喜欢
同位语线性化句法
浅析同位语从句的用法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线性化”在多元不等式证明与最值求解中的应用
Brain remembers language better if you sing it
基于反馈线性化的RLV气动控制一体化设计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EHA反馈线性化最优滑模面双模糊滑模控制
空间机械臂锁紧机构等效线性化分析及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