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ECD学习罗盘2030”的护理本科实习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以专利申请为例

2023-11-14 10:36:10杨湘英钱丽华
护理与康复 2023年11期
关键词:罗盘实习生本科生

杨湘英,林 瑶,张 茜,钱丽华,宁 丽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科研创新能力是科研能力的核心能力,是护理学科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截止到2017年我国注册护士中研究生/本科学历占比0.2%/18.4%[1]。由此可见,本科学历人员仍是临床护理科研的主要力量,也是未来临床护理队伍中承担科研的主力军。多项研究[2-3]显示,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整体偏低,创新意识淡薄,且科研创新参与程度不高,积极性不足。加强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进一步充实临床护理人员科研实力的关键,其意义重大。目前,护理教育领域涌现出了创客教育[4]、体验式科研训练[5]等创新教学模式,在创新思维培养课程设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等诸多问题[6]。为了实现大健康战略的需求,探索新形势下多要素融合的护理创新教育是发展与提高护士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7-8]。“OECD学习罗盘2030”是将学习框架比喻为“罗盘”,不仅仅强调技能和能力的获得,更强调的是如何利用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应对复杂多变的需求,其核心为挖掘学生的个人主体精神,并鼓励发挥合作体间的协作主体精神,实现人生的自我导航,而非被动地接受外部的指示,可有效调动护理本科生对科研创新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弥补即有培训中单向灌输的劣势[9-10]。本研究基于“OECD学习罗盘2030”对护理本科实习生(以下简称实习生)进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在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本科生;无严重精神或心理疾患;在校完成护理科研相关基础知识培训。排除标准:专升本的护理本科生;在调查期间因病假、休学等因素退出实习的实习生。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2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日制实习生55人,其中男9人、女46人;年龄(22.31±0.75)岁。本研究经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件号:ZN-20230717-0150-01。

1.2 干预方法

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法,对实习生采用基于“OECD学习罗盘2030”的科研创新课程培训模式,比较干预前后实习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1.2.1组建培训师资团队

创新培训师资团队为医院护理科研创新团队成员:设1名培训负责人,负责课程设计及执行;医院护理创新发明小组、循证实践组、课题论文组、研究生指导组护理骨干各1名以及5名临床护理科研骨干负责相关培训。另聘请1名经验丰富的负责科研教学的护理部副主任担任全程顾问,负责团队的运作指导、学生培训时间调度、答疑解惑及信息咨询。1名高校健康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医疗科技成果商业化孵化平台负责人,负责医工协同、产品设计咨询等。12名师资团队成员一般资料:学士3名,硕士7名,博士2名;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副主任护师3名,主任护师2名,研究员1名;具备扎实的科研基础,获得过2项及以上专利和/或曾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参照2022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发表论文≥2篇,且具备乐于奉献精神、较强的创新意识及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有师资团队成员均进行同质化培训。

1.2.2基于“OECD学习罗盘2030”的科研创新课程培训

1.2.2.1 建立师生协同共建学习小组

根据“OECD学习罗盘2030”的设计核心——“个人主体精神”和“协作主体精神”[11],成立师生协同共建学习小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对多交流进阶”模式,以教师与小组沟通、组内和组间讨论的形式及时反馈问题,以实现自主答疑,协作学习。通过问卷星调查学生一般资料、科研能力、特长等,根据结果将55名学生分为10个小组,每组5~6人,组内人员各有特长,组间能力均衡。每组各配备1位导师,导师由师资团队成员担任,负责小组成员答疑及指导;每组各设组长1人,负责与导师的沟通协调、督促课后学习及作业的完成。

1.2.2.2 制定学习目标及设置课程

根据“OECD学习罗盘2030”中课程能力的内容——核心基础[12]、知识[13]、技能[14]、态度与价值观[15],制定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及思政目标,学习目标见表1。基于学生科研基础与需求制定针对性、模块化的培训课程,分为线上和线下课程,课程包括5大模块,涵盖知识领域和技能实操领域,培训课程内容见表2。

表1 学习目标

1.2.2.3 实施师生协同共建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OECD学习罗盘2030”设计提出了“预期-行动-反思能力发展循环圈(anticipation-action-reflection cycle,AAR)”[16]。基于此,师生协同共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遵循计划、行动、反思和归纳的循环激励效应,渐进式完成培养。具体实施以专利申请为例,按照以下5个流程进行。第一,知识预习、教师主讲。较易理解的课程以线上模式进行,教师发布课程后,让实习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学并在小组群内接龙,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观点和存在的问题;线下课程时,教师给予点评和解答,实现“以学定教”,鼓励学生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展,主动结合课程内容探寻护理器具创新的新思路和新问题。第二,分组协作,自主答疑。组长及导师负责小组内成员课程的完成,并进行专题式的探究性讨论学习;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对于存在的问题,实习生可在小组微信群内进行讨论,要求组员对其他成员观点进行提问、讨论、反思,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成员间的差异性促进知识建构的全面化。第三,综合结果、计划形成。小组成员汇总结果,得出实施计划和方案,组内导师会对小组成员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与最终指导,实现全程链式学习。第四,行动实施。各小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专利项目的申请。第五,复盘反思。每一模块内容之后都设有复盘反思环节,确保每一部分知识的有效吸收。整个实施过程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护理科研能力评价

在培训实施前及实施3个月后由研究小组成员采用潘银河等[17]编制并修订的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对实习生进行科研能力的评价。该量表共包含6个维度,3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赋值为0~4分,得分越高代表自评护理科研能力越强,总分最高120分,0~40分为低等水平,>40~80分为中等水平,>80~120分为高等水平。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1,Cronbach's α系数为0.769,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护理创新能力评价

在培训实施前及实施3个月后由研究小组成员采用创新行为量表[18]对实习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测评。创新行为量表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总分最高36分,均分最高6分,均分≤2.25分为创新行为极低,>2.25~3.50分为创新行为较弱,>3.50~4.75分为创新行为中等,>4.75分为创新行为较强。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854~0.870,具有良好的信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实习生科研能力得分及程度分布比较

培训前后实习生科研能力得分及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培训前后实习生科研能力得分及程度分布比较

2.2 培训前后实习生创新行为得分及程度分布比较

培训前后实习生创新行为得分及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培训前后实习生创新行为得分及程度分布比较

3 讨论

3.1 基于“OECD学习罗盘2030”的科研创新课程培训可提高实习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基于“OECD学习罗盘2030”的科研创新课程培训,实习生的科研能力得分和创新行为得分相比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ECD学习罗盘2030”目前在教育领域尚未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其核心“个人主体精神”和“协作主体精神”为导向[11],构建了学生自主参与和师生协同共建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一方面强调“学生自治”“学生选择”“主动学习”,即基于学生科研现状与需求制定模块化的培训课程,赋予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责任,调动其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通过合作共建发挥积极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和配置专属导师的形式来实现协同共建,并且保证组内人员各有特长,组间能力相对均衡,这与毛景焕[19]所提出的分组优化策略相契合,即组内成员存在差异,组间竞争完成难度相似的任务,既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性,又能利用各自差异性在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知识建构的全面化,也促进了组间的良性竞争,且相比传统的“同质分组、因材施教”形式更注重保护学生的心身发展。此外,该教学模式依据“OECD学习罗盘2030”设定知识、技能、态度和思政目标[13-15]。知识方面通过专利申请的线上课程内容来提高实习生对专利类科研创新的认知,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技能上通过线下课程实操使实习生掌握相关技术(例如文献检索和专利撰写);态度和思政方面,通过让实习生自主承担责任、互评、质疑、反思和复盘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强化实习生运用自身知识、技能和对科研的求知、创新与合作意识来应对多种复杂情境的能力,这对于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行为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我国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教育体系亟需进一步扩展和完善

科研创新能力对于护理人员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之一,护理本科生作为当前我国护理行业人才的主要来源,接受系统的科研创新教育必不可少。但当前我国针对护理本科生的教育多涉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对于科研创新教学的课程数量不足、覆盖范围小,且形式多为单向灌输,难以使学生对科研创新感兴趣[20]。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多年来一直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护理本科生科研教学模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科研训练“三阶段培养体系”,包括科研启蒙阶段、科研知识讲授及初步尝试实践阶段、最终的科研实践阶段,该体系贯穿全学程,多层次和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研能力[21]。本研究的基于“OECD学习罗盘2030”的科研创新课程培训模式与其前两阶段存在相似之处,也在短期内提高了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不足在于培养时间较短,强化力度不足,远期效果难以确定。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探索针对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如增设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开设具有层次性、互动性和趣味性的护理科研创新课程,可将“OECD学习罗盘2030”嵌入其中,同时需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教育导师制,还可开展相应的科研创新比赛,以赛促学,全面提升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基础和能力。

猜你喜欢
罗盘实习生本科生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不宜上课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印尼《罗盘报》之中国国家形象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苍蝇脑中有“罗盘”
中草药房实习生带教工作探讨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最牛实习生
探索财富(2013年11期)2013-12-27 06: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