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二幼儿园 侯 晓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美术教学的作用不断凸显。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名画欣赏活动对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刺激幼儿感官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重视在幼儿园中开展名画欣赏活动,带领幼儿探索名画里隐藏的宝藏,培养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及美术素养。文章结合幼儿园教学,分析名画欣赏活动教学策略,以期切实培养幼儿的艺术修养。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群众对社会文化建设的要求有所提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及家长开始重视美术教学。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培养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带领幼儿欣赏各种名画,可以使幼儿在名画欣赏中领略不同色彩、架构及形状。为此,教师要重视创新名画欣赏活动,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激活其艺术细胞,培养其审美能力,使其在感官和心灵上获得双重美的盛宴。
艺术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离不开右脑支持。从本质上来讲,3—6岁的孩子在思考问题时,普遍应用右脑的功能,活跃的右脑能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知丰富色彩的颜色,提高艺术的创造性,这无疑是对幼儿右脑智力发展的一种有效刺激行为。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右脑智力和思维,保证其思维敏捷,使创造性思维贯穿幼儿左右脑,形成艺术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更好地体会艺术的魅力,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欣赏,从而提升其艺术表达能力。
幼儿的绘画表达能力能否得到提高,与其绘画兴趣、绘画成就、绘画愿望有密切关系。组织幼儿对名画作品加以欣赏,能让其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有更多和名家交流接触的机会。在其中不仅可以对线条、造型、色彩进行鉴赏,还可以学习更多的艺术语言,产生良好的感官体验。在名画欣赏学习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先通过色彩以及构图来了解背后所蕴含的绘画手法以及艺术语言等等,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幼儿的绘画表达能力。
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在组织名画欣赏活动时,最大的问题是未选择合适的作品。由于幼儿园都是三到六岁的孩子,其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对美术的感知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安排名画欣赏活动。一般来讲,名画作品可以分为印象派、表现派、写实派、抽象派、荒诞派等。然而,教师并未从孩子视角出发选择适合其欣赏的名画,往往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随意将其用于名画欣赏活动的素材,影响了幼儿园名画欣赏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教师需以人文精神为核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名画。然而,幼儿对美术作品尚未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缺乏正确的认知力和判断力。在名画欣赏活动中,教师常常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描绘名画,有时会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直接告诉孩子,不利于激发幼儿名画欣赏的兴趣和自主探究意愿。
在幼儿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师幼主次地位未得到有效区分是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往往把自己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将幼儿置于次要地位,误以为名画欣赏活动的成功取决于师幼之间的合作,而忽视活动的本质目标是培养幼儿欣赏名画的能力。同时,教师仅关注幼儿对名画的记忆程度,却忽视培养幼儿主动思考及分析的能力,导致幼儿在名画欣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较低,影响幼儿欣赏名画的兴趣及能力。
在幼儿园教育中,美术教育所发挥的作用较为突出,并且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模式越来越成熟。名画欣赏可以让幼儿与名家作品有更多亲密接触,在欣赏名画的过程中体会名家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高超的绘画技艺。然而,要想使名画欣赏的育人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教师必须运用正确的名画欣赏教学方法,选择科学的方法,让幼儿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名画作品,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分析能力和观看能力,从而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名画欣赏任务,在其中学有所获。
一般来讲,在每一幅名画创作的背后,所包含的背景和故事非常的丰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背后的故事太过深奥,幼儿会无法理解,幼儿教师可以利用通俗和生动的语言向幼儿讲解名画背后的故事,点燃幼儿的热情,让其对欣赏名画的相关活动保持更强烈的自信和探究欲望,这样就能在班级内营造趣味十足的名画欣赏活动氛围,吸引更多幼儿的关注。
例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野牛图》就有一些趣味小故事。1879 年,一名西班牙工程师带着女儿来到了洞穴中,采集了一些比较稀有的化石之后,活泼可爱的女孩和爸爸越走越远,随后进入了更低矮和狭窄的洞穴,四周是非常漆黑的。这个小孩内心充满了恐惧,但是也充满了探索的好奇心,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火把,随后看到公牛站在石头墙上,小女孩发出了一声尖叫。爸爸用手电照了一下石壁,惊奇地瞪大了双眼,这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史前洞穴。教师通过绘图、视频等方式,使故事更具趣味性和亲和力,引起幼儿的注意,使其对作品进行细致观察。
在给幼儿讲述名画作品时,教师需有合适的停顿,让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多加考虑,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促使其对名画中的内容进行有效理解和吸收。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剧情的差异,在讲述名画故事时融入表情、语气和动作,让幼儿身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
可见,通过故事叙事的方法欣赏名画,可以使幼儿以名画背后的故事为基础,获得相关的创作灵感,配合着自身的想象能力,进行多样化的创作,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名画中的景物、人物,都是从作者生活经验中得来。在欣赏名画时,教师需从幼儿生活经验入手,将其与作者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新的认知,深层次地挖掘背后的艺术内涵。
例如,在欣赏卡拉瓦乔的《一篮水果》作品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幼儿展示有关作品的相关信息,也可以组织小型展览活动,让幼儿通过倾听的方式先对作品有一定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幼儿的直接体验作为主要学习特点,现场重现《一篮水果》的场景,为幼儿准备与作品中相关的各种水果,让幼儿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来进行物体的摆放,并且还需要注重周边环境和摆放物体之间的协调性,以这样的方式使幼儿整个学习过程能够具备较强的生动性,无论是静物还是动物,均能够反映大自然的特点,能挣脱前人规则与范例的束缚,追寻自身想要表达的一种心灵状态。尽管苹果外表有些破损,但那种色泽及天然质感依然让人忍不住想要采摘。通过此种教学方式,幼儿可以真实、具体地感受作品的静物布局、构图、明暗及颜色,对名画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也有所提升。
科文学院校园网络采用分层模型拓扑架构,包括核心、汇聚和接入3个层次.网络主干采用光纤千兆连接,服务器与交换机之间采用Cat6双绞线千兆连接,接入交换机与用户之间采用超5类双绞线百兆连接.核心交换机采用思科的智能多层模块化交换机Catalyst6509,提供48个千兆RJ-45接口,16个千兆SFP接口;汇聚设备采用中兴通讯的ZXR10 5228,提供24个千兆RJ-45接口,4个千兆SFP接口;接入交换机选用ZXR10 2928,支持24个百兆RJ-45接口,2 个千兆RJ-45接口.
音乐和绘画密不可分,两者都是艺术家内心微妙、复杂情感和对客观事物审美经验的一种体现形式。所以,教师要注重结合其他的形式来刺激幼儿感官体验,如通过音乐活跃现场的气氛,使幼儿对欣赏名画作品更加有兴致,便于幼儿积极地投入其中,积累更为丰富的审美经验。
例如,在欣赏米勒的《春》时,该作品里面有纯粹的山水景色。其中,一片绿油油的树林宛若一面墙,嫩绿的小芽和细长的树枝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作品色彩鲜艳,结构合理,富有诗情画意。在引导幼儿欣赏名画时,教师可以将其和奥地利著名音乐人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结合起来,这是一首充满活力的曲目,与米勒《春》的创作主题一致,两者互为补充,可以提升幼儿美术欣赏力,有效培养幼儿艺术素养,促进幼儿艺术潜力的不断发展。
在名画欣赏活动过程中,教师需结合真实的题材,引导幼儿进入名画欣赏的情境中,通过对比和追问的方式,使师幼与名画进一步“对话”,使幼儿名画欣赏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例如,在欣赏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时,对于有条件的幼儿园教师可以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幼儿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向日葵,了解其果实、叶子、色彩及生长结构等特征,并在课堂上将《向日葵》与幼儿绘画作品、摄影作品进行有趣互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可以通过“画上有什么?”“你对这幅画的第一感觉如何?”等问题,促使幼儿体会名画作品的和谐与优雅。通过简单的对比,可以看出《向日葵》所描绘的并非仅为一捧向日葵,而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同时,教师还需让幼儿留意色彩的运用,使其通过分析画作的色彩,感受其所传达的炽热情绪,这是美术创作的重点。最后,在引导幼儿进行比较欣赏时,教师需先从画作的画风上找出欣赏要点,再提出美术方面的知识,促进幼儿的高效率学习,让其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名画所蕴含的美感和魅力。
1.结合幼儿年龄和生活经验,选择名画教学素材。
幼儿主要通过形象思维进行思考,当看到一幅名画作品时,那些颜色鲜明、造型丰富、形象灵动的画作会更容易吸引自身的注意力。在选用名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基于幼儿年龄、心理特征,还要结合幼儿的需求为其选择适合其这个年龄段欣赏的名家作品,避免幼儿对名画作品产生畏难情绪。
2.挖掘名作所蕴含的审美元素。
艺术家在创作名画时,往往会给这些名画加上不同文字。对名画作品的分析,教师要做好科学的指导以及引导,让幼儿能够整理不同的美术工具认真地剖析在名画背后所蕴含的鉴赏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把握名画背后的内在美,通过对色彩和构图的了解,认识各个元素之间的关联性,积极地配合教师来完成相关知识内容的学习,即使是同一时期的名画中也会包含不同的审美元素,但部分审美元素之间可以互相映衬。
3.关注专题活动内容和目标。
开展名画欣赏活动之际,教师要注重合理地选择相关的素材,特别是与主题有直接联系的作品,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对与题材相关的名画产生深刻认知。例如,在以“白天——夜晚”为主题组织名画欣赏活动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欣赏米罗的《星空》,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与生活进行相互的连接,品味作品意蕴;在“马路边边”名画欣赏主题活动中,欣赏吉田胜的《人行道》等作品,由于这些美术作品包含的色彩非常丰富,在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试着分析一下各个色彩所代表的事物特点以及作家的情感表达方式等等,使幼儿能够在实践中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提高幼儿的能力。
1.通过多种途径体会名画,发掘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在名画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充分地利用幼儿当前的感官体验,让幼儿能够积极地投入欣赏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欣赏《盲女》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双手遮住双眼,或闭上双眼,聆听教师讲述的自然之美,让幼儿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明”感受,让其与名画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赏析,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2.重视音像结合,积累欣赏经验。
美术和音乐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紧密,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名画赏析中通过音乐以及图像,降低幼儿的赏析难度。例如,在欣赏《百老汇的爵士乐》时,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听一段爵士音乐,让其尽可能地进行模仿,并享受其中。在此基础上,教师需为幼儿讲解该画作的名字和主题,使其在爵士乐气氛中积极地创作。
3.倾听与接受,对幼儿进行巧妙指导。
每个孩子在欣赏名画时,都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需多倾听孩子的想法。例如,在欣赏西班牙毕加索的名画作品——《格尔尼卡》时,我们发现作品用黑色、白色、灰色三种颜色表现出强烈的愤怒情绪,在中央用几何图形、人形和半个野兽表现当时的残酷。当幼儿看见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小孩时,会产生疑问,如小孩睡着了吗?这小孩有什么疾病吗?小孩妈妈在说什么呀?当幼儿提出这一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解答,让幼儿能够在揣摩过程中了解绘画作品背后的意义,能对幼儿的审美情趣等进行有效的激活。
综上所述,引导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培养画家,而在于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培养审美意识,能自觉地创造美。在开展名画欣赏活动时,教师需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名画,鼓励幼儿通过欣赏名画的形式提高对美的感知、加深对名画中美好元素的认知,积累相关的名画创作技巧和使用经验,真正达到启蒙幼儿美术学习的目标,为其日后高效学习美术和创造出精美的作品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