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悦馨
让幼儿投入到大自然与周围环境中,去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而幼儿园中设置的自然角就承担着向幼儿展示自然、亲近自然及发现自然的功能和使命。自然角可以让幼儿近距离接触和观察动植物,感知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了解动植物的生长条件,激发幼儿对自然、生命及生活的热爱之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自然角的价值,多管齐下,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发展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素养。
自然角是幼儿接触自然和认识自然的窗口,是幼儿科学探索世界的第一步,自然角的创设要以幼儿为中心,明确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自觉参与自然角活动。因此,教师在创设自然角时,应当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广泛征集幼儿意见,鼓励幼儿参与进来,并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然角材料进行相应的布置和养护,真正拉近幼儿与自然角的关系,调动幼儿科学探究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创设自然角之前可以问幼儿:“同学们,我们教室的自然角要重新布置了,大家想在自然角里看到什么呢?”有的幼儿说:“我想看到美丽的花儿,它们五颜六色,看上去特别漂亮。”有的幼儿说:“我想看到含羞草,只要碰它一下,它就会把叶子收起来,特别好玩。”还有的幼儿说:“我想看一些小动物,比如小金鱼或者小乌龟,它们看起来非常可爱。”教师再问:“那大家想怎么照顾自然角呢?”有的幼儿说:“我会给花草浇水施肥,让它们健康长大。”有的幼儿说:“我会给小动物喂食,清理粪便,好好照顾他们。”还有的幼儿说:“我想种一棵自己喜欢的植物,看着它生根发芽,慢慢长大。”最终,经过幼儿的激烈讨论,教师决定将自然角分为三个区域:绿植花卉区,用来种植绿萝、含羞草、海棠花、吊兰等;动物养殖区,用来饲养金鱼、乌龟、蚯蚓、蜗牛等;果蔬种植区,用来栽种水果蔬菜,如草莓、西瓜、土豆、洋葱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听取了幼儿的意见,调动了幼儿参与自然角创建的热情,了解了幼儿不同的动植物喜好,掌握了幼儿目前的大自然感知水平,为之后充分利用自然角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前提。为自然角的环境布置创设一个明确的主题,不仅能够迅速调动幼儿兴趣,还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探究活动,赋予自然角更多乐趣。因此,教师在创设自然角时,可以充分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主题,巧妙配置资源,合理利用空间,在确保自然角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自然角赋予主题化意义,将自然中具有生机、富于变化、符合客观规律的种种现象通过主题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
例如,在创设自然角时,教师发现幼儿都喜欢看动画片,对卡通人物和动画场景比较熟悉,相关话题讨论度很高,于是便提议大家打造一个以卡通人物为主题的自然角,果然激发了幼儿参与热情,纷纷推荐起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布置一个以哆啦A梦为主题的自然角,并取名为“哆啦A 梦的奇妙花园”。接着大家分工协作一起布置自然角,有的幼儿负责绘制哆啦A 梦图案的种植标签和区域标记,有的幼儿用橡皮泥捏出可爱的哆啦A梦玩偶,将不同的植物错落有致地摆放在其周围,等等。在布置过程中,幼儿发现,绿箩、吊兰、常春藤等植物垂挂下来更好看,于是便把它们挪到了高一些的展示架上,铜钱草、马蹄莲等植物需要经常浇水,放在下面会比较方便打理,绣球花有很多不同的颜色,养护的方法不同颜色也就不同,有的还会变色。自然角布置好后,幼儿对它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凑过来观察,给花草浇水,看看它们成长的速度,好奇绣球花什么时候能改变颜色。生动有趣的主题化自然角环境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吸引着他们不断发现、探索和改造,既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增加了幼儿生活经验,还锻炼了幼儿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人的思维总是由问题激发的,幼儿学习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能够促使幼儿发散思维,积极思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精心筛选,引导幼儿围绕感兴趣且有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究,帮助幼儿建立科学的探究思维,学会科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一次自然角活动中,教师拿出了一盆蕨类植物,只见它叶子枯黄,看上去毫无生机。教师问幼儿:“大家猜一猜,这盆植物现在是活着的还是死的呢?”于是幼儿开始围着植物仔细观察起来,小声探讨起来。有的幼儿说:“它一定是死了,你看,叶子都已经泛黄,而且连立起来的力气都没有,和这里绿油油的植物一点也不一样。”有的幼儿说:“叶子发黄不一定就是死了,它只是很长时间没有人给它浇水干枯了而已,只要坚持给它浇水,它一定还能活过来。”教师对幼儿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自然界有许多不同的植物,它们习性不一样,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也不一样,表现出来的状态也不一样,我们在判断植物状态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它的习性,然后再进行判断。大家不妨仔细看一看,查一查,再试一试,答案自然就出来了。”幼儿仔细观察植物的样子,记下植物的名字,画下植物的样子,回家之后和家长一起搜索相关资料查阅它的习性,了解到蕨类植物生命力顽强,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不良环境下生存,干枯的时候只要多浇水就能恢复生机。于是幼儿便每天坚持不懈给它浇水,终于有一天,它重新活了过来,幼儿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从问题出发,让幼儿自己看一看,查一查,试一试,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科学探索思维,锻炼了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活动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有趣的实验,不仅能够让幼儿充分锻炼动手能力,轻松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还能帮助幼儿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使幼儿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因此,教师在开展自然角活动时,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参与各种实验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鼓励幼儿自己动手,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寻找答案,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例如,在一次种植活动中,教师拿着土豆和洋葱教授大家种植的方法,这时有幼儿提出:“绿箩既可以栽种在水里,又可以栽种在土里,那洋葱和土豆也可以在水里栽种吗?”听到这个有意思的问题,教师便带领幼儿一起探究,“洋葱和土豆到底能不能在水里栽种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不妨一起动手做个实验,这样一来不就知道结果了吗?”于是教师和幼儿把土豆和洋葱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种在土里,一部分放到水里,并把它们一起放在了自然角,然后幼儿仔细观察一段时间,看看土里的洋葱和土豆与水里的洋葱和土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一周之后,幼儿发现:土里和水里的土豆都抽出了嫩芽,但是洋葱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于是幼儿便继续观察和等待,十天过去了,洋葱还是没有动静,有的幼儿已经开始着急,渐渐产生了怀疑,有的则想再继续实验,等待结果。又过了十多天,土里和水里的洋葱终于开始陆续发芽了,幼儿非常兴奋,争先恐后跟老师说:“土里和水里的洋葱和土豆都发芽了。”在实验中,幼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带着科学探究精神参与实验过程,主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
记录是一项常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一项基本能力,通过记录,幼儿能够得出更准确的结果,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开展自然角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教授幼儿灵活多样的记录方法,如录音、录像、摄影、绘画、文字等,指导幼儿进行持续深入的有效观察,提醒幼儿注意比较事物的变化,分析事物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升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一次自然角活动中,有幼儿从家里带来一只蚕宝宝,大家都好奇地上前围观。教师对大家说:“蚕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它从小小的一颗卵历经几次成长与蜕变,吐出洁白的蚕丝把自己包裹起来,然后破茧而出,成为一只蚕蛾飞回大自然。”幼儿听到后都非常感兴趣,好奇这条白胖胖的小虫子怎么长出翅膀变成一只蚕蛾的。于是教师提议大家制作一本观察手册,记录蚕宝宝的一生,这样就能知道蚕是怎么成长蜕变的。听到老师的提议,大家都非常积极。有的幼儿选择用相机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给蚕宝宝拍照,记录蚕宝宝的变化。有的幼儿擅长绘画,于是便采用绘画形式记录蚕宝宝成长过程。也有幼儿选择摄像形式,不仅每天拍摄蚕宝宝的形态,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蚕宝宝的动态,比如吃了多少、动了几下、活泼还是安静,等等。在连续记录的过程中,幼儿了解到蚕宝宝的成长要经历“卵、小蚕、眠、蜕变、茧、蛾”几个步骤,领略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学到了蚕宝宝成长蜕变的自然规律,掌握了科学的记录方法,锻炼了科学的探究能力。
自然角对每个幼儿来说都有独特的魅力,幼儿在自然角中兴趣不同,任务不同,分工不同,因此成长不同,收获自然也不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定期组织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让幼儿说明或者讲述自己在自然角的探究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体验,帮助幼儿梳理探究经验,理清事物之间的联系,提高总结概括的能力,锻炼科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负责饲养乌龟的幼儿向大家分享他观察到的乌龟的一些趣事:“乌龟虽然懒洋洋的,移动也非常缓慢,看上去很笨重,但它其实非常灵活,遇到危险的时候会非常迅速缩进壳里。乌龟的壳很坚硬,能保护它不受伤害。乌龟还会翻跟头,把它四脚朝天放在地上,它会先探出头,然后把头伸向后面,往地上一顶,身体就会翻转过来,乌龟其实可聪明了。”养护绿箩的幼儿说:“绿箩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几天不浇水也不会死,但是叶子很容易泛黄,要及时进行修剪。绿箩不能放在阳光下狠晒,夏天被太阳晒个半天,叶子就会变得皱皱的没有精神。绿箩的藤能长得很长很长,只要剪下一段放进水里,没几天就能长出白白的根须,不久后就能长成一盆新的绿箩。”还有的幼儿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观察记录手册,在手册中他详细记录了自然角里的土豆和自己家里的土豆的生长变化情况,自然角的土豆长在泥土里,发芽比较快,而自己家的土豆放置在外面,发芽比较慢,因此土豆还是更喜欢有泥土的生长环境,而且他还和大家分享了妈妈告诉他的知识:土豆发芽了会产生毒素,食用了可能会食物中毒,所以要及时丢掉,不能再吃了。通过交流活动,幼儿相互分享了自己学到的知识,获得的经验,在讲述过程中,又对掌握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了复习、巩固和强化,锻炼了思考能力,训练了表达能力,提升了科学素养。
小小的自然角是大自然的浓缩,有播种就有收获,自然角结出的果实是教师和幼儿辛勤劳作的结晶,凝结着幼儿的经验与智慧,是幼儿学到的动植物知识和科学探究经验的累积,是幼儿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可以在自然角丰收的时节带领幼儿观察、品尝果实,回顾其生长过程,和幼儿一起将生长过程中开展的探究活动、学到的植物知识、总结的经验教训整理成资料,生成新的教育资源,推动后续幼儿科学探究的不断深入。
例如,自然角种植的蚕豆成熟了,教师及时开展了品尝蚕豆的活动,带领幼儿采摘蚕豆。在采摘的过程中教师让幼儿仔细观察蚕豆荚的外形。有的幼儿说:“蚕豆的枝上挂满了蚕豆荚,蚕豆荚碧绿的,长长的,圆圆胖胖。”有的幼儿说:“蚕豆两头尖,中间鼓,有一个个小鼓包,摸上去比较光滑,鼓包的地方摸上去硬硬的,其他地方软软的。”接着教师又鼓励幼儿剥一剥,闻一闻,看一看,蚕豆在蚕豆荚里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幼儿说:“蚕豆荚比较厚实,里面还有一层白白的软绵绵的垫子,蚕豆一颗颗整齐地躺在里面,像一个个小宝宝。”有的幼儿说:“豆荚的壳厚实牢靠,保护着蚕豆不被鸟儿虫子等吃掉,豆荚圆鼓鼓的,但是蚕豆却扁扁的,颜色也是绿色的,但是比豆荚要淡一些。”还有的幼儿说:“蚕豆有一种特有的豆香味,跟其他植物的味道也不一样,不知道吃起来味道怎么样。”接着教师带领大家烹饪蚕豆,和幼儿一起品尝蚕豆的味道。品尝之后,教师让大家拿出之前做的蚕豆生长观察记录,将这次新观察的内容补充进去,和大家一起制作了《蚕豆成长日记》PPT,并放进班级资料库保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品尝劳动果实,总结探究过程,生成完整的课程资料,充实了幼儿园课程资源,为后续深入探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微观缩影,是幼儿开启科学探究活动的窗口,是幼儿开展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的基地。在自然角,幼儿可以尽情探索动植物生长规律,体验游戏的快乐与自由发现的满足,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学习知识,收获经验,得到锻炼与成长。教师要不断整合和创新自然角教育资源,始终以幼儿为中心,提供丰富的、可供探究的环境,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用心记录、开心分享、大胆提问、及时总结、深入探究,全面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