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培清
美国著名音乐家莫塞尔曾言:“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旋律、节奏及音调获得感官刺激和审美体验,积累音乐经验。这些审美体验及音乐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音乐感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那么,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呢?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能够为同仁提供借鉴。
所谓图形谱,就是利用点线等图形或各种记号、符号,将抽象的音符、旋律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以体现旋律走向、节奏长短、音的强弱、节奏音型等音乐表现要素。例如,在奥尔夫教学法中,音乐线条就化身成了视觉可见的图形谱,教师会利用各种视觉符号代表音乐中多变的旋律,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不妨依葫芦画瓢,展现多样化的音乐图形谱,让学生在欣赏这些简洁、清晰的符号或图画中掌握音乐旋律和节奏,并逐渐深化感知,加强理解,丰富自身音乐体验感。
在欣赏《单簧管波尔卡》这首波卡尔体裁的音乐作品时,笔者利用课件展示了一些与乐曲相关的图形谱,如一圈套着一圈的圆环、跳动的小蝌蚪、像心电图一样起伏不定的线条等,让学生自主欣赏。学生从中就会感受到这首乐曲欢快、愉悦的情感特色,掌握基本的旋律和节奏。随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这首乐曲自主设计图形谱,有的学生将图形谱设计成了美丽的花朵,先画出八片花瓣,再根据旋律变化画出枝叶和花柄等,最终呈现出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正如同这首乐曲一般热情、奔放,从开始的含蓄到后面的完全绽放,将听觉和视觉元素进行了深度融合;有学生根据节奏画出简单的波浪线条,起起伏伏就像芭蕾舞一样轻快、活泼、充满激情;还有学生根据旋律的不断变化画出了燃放的烟花,在绚丽的烟花中人们感受到了愉悦的氛围……学生画出的图形谱各式各样,将这首乐曲的风格描绘的惟妙惟肖。
在欣赏《花之圆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时,笔者同样让学生先欣赏与之相关的图形谱,然后参考这些图形谱进行自主创作。学生根据乐曲的特点画出了各式各样生动、有趣的图形谱,有的像电话线,有的像笑脸,有的像水中泛起的涟漪,还有的像万花筒……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笔者巧妙地运用了图形谱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自主绘画的方式将音乐旋律展现出来,实现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知,为后续的音乐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交融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快速地捕捉音乐形象,进入音乐角色,置身于音乐旋律中,入情入境地感受、体验音乐之美。大部分音乐作品与现实世界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引发学生的音乐想象,挖掘学生的音乐创造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音乐感悟和审美体验,就要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赏析、想象、思考,获得更加丰富、深刻的音乐体验,从中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欣赏《大鸟笼》这首音乐作品时,笔者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森林图,用生动的导入语带领学生走进大森林:“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小动物要在森林里举办一场音乐会,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听一听它们演奏了哪些动听的曲子。”随后,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大鸟笼》这首乐曲,并问道:“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了哪些动物的声音?”学生纷纷说道:“小鸟的叫声。”笔者追问道:“这个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出来的呢?”学生有的说长笛,有的说钢琴,有的说口风琴,还有的说小提琴,答案五花八门。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这首乐曲的旋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笔者又播放了一遍乐曲,让学生认真聆听并说一说这首乐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有的学生说:“我听到小鸟在欢快地歌唱,它们的心情十分愉悦、舒畅。”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鸟儿其乐融融的画面,它们唱着喜欢的歌,享受着美妙的音乐,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有学生说:“森林就是小鸟的家园,在这里它们可以无忧无虑地歌唱、生活。”还有学生说:“原来森林就像一个大鸟笼一样,为鸟儿提供了栖息的场所,是鸟儿最向往的家园,这首乐曲完美体现了鸟儿对自由、对森林的向往之情。”最后,笔者让学生一边听,一边随着音乐节奏画出乐曲中所出现的各种小鸟,再数一数乐曲中一共出现了几只鸟。学生随着音乐想象着森林里有多少种鸟儿,它们分别住在哪里,在想象中逐渐感受到了乐曲的节奏美和旋律美。由此可见,生动的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体态律动教学法又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是由音乐与律动两个模块组成的,简单来说就是将音乐与身体表达能力相结合的一种多元化教学法。“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音乐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爱动的天性,设计生动、有趣的律动活动,让学生随着音乐舞动起来,边听、边动、边演,在身体语言中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积累更多的音乐活动经验,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在欣赏《草原巡逻兵》这首乐曲时,笔者先向学生介绍了这首音乐作品的内容:草原上英姿飒爽的一队巡逻兵,他们骑着战马,奔腾而来,以及巡逻兵战胜困难后怀着愉快的心情策马扬鞭,欢快远去的情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音乐要素,掌握音乐技能,体会旋律美感,激发情感共鸣,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巡逻兵骑马的情形,模仿巡逻兵骑马的动作,通过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学生随着音乐节奏纷纷做出了骑马奔驰的动作、扬鞭拍马的动作,以及驯服烈马的动作等,将巡逻兵骑马驰骋在草原上的场景表现的活灵活现。在活泼、激昂的律动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巡逻兵的威武、勇猛,体会到了乐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律动教学,学生的音乐创造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了,审美体验更加丰富了。
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这首音乐作品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了乐曲所讲述的内容,再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节奏做出相应的动作。有的学生双手靠背、昂首挺胸,体现了玩具兵的傲娇和可爱,有的学生神气十足、东张西望,表现了玩具兵的调皮和活泼。当音乐接近尾声、小主人即将醒来时,有学生又做出手忙脚乱的动作,体现玩具兵玩的忘乎所以,来不及躲进玩具箱的尴尬场景;有学生做出东倒西歪的动作,表现玩具兵的滑稽形象。整个律动表演过程既生动、形象,又十分有趣,学生从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首乐曲的内涵,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多媒体也成为了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通常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片或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或精彩的画面中获得更多的学习感悟。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并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其所涉及的乐器特点及相关演奏技巧等,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作品欣赏中获得更多的情感启发和审美体验。
《密西西比河》是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片尾曲,这首歌由四个规整的乐句组成,速度偏慢。歌曲中频繁地运用附点和切分节奏表现出一种沉重压抑的情绪,使人感受到黑人在沉重压迫下的痛苦心情。第三乐句在高音区出现了以大调主和弦构成的旋律,使压抑低沉的旋律显露出一种潜在的刚强和力量。在欣赏《密西西比河》这首音乐作品时,笔者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一个片段,画面中呈现的是:在广阔的密西西河上有一艘船,船舱里蜷缩着很多黑奴,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惶恐、紧张、慌乱的情绪,那些高大、凶狠的打手正扬起手中的皮鞭,一鞭一鞭地抽打在这些可怜的人们身上,哀嚎、呼救声此起彼伏,汤姆叔叔正身处其中,他悲愤、忧伤,而又无可奈何。在黑暗之中,只能带头唱起了《密西西比河》这首歌,用美妙的音乐声给这些可怜的黑人带来一点鼓励和希望,这就是这首歌的创作背景。此后,笔者又播放了电影的最后一个片段,是这首歌作为片尾曲出现的时候,画面呈现的是:一位名叫凯西的女黑奴中弹死亡后,在天堂用自己美妙的歌声为这些还在忍受苦难的黑人同胞祈福,希望他们可以早日恢复自由之身,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看完这两段视频后,学生的感触很深,他们对电影中人物的悲惨经历及歌曲中所包含的忧伤之情感同身受。随后,笔者让学生仔细比较这首歌曲两次演唱时的区别。有学生说,前者更多的是压抑和哀伤的情绪,黑人在苦难中依然不放弃寻找希望,后者更多的是期盼的情绪,在自己解脱之后,依然不忘为他人祈祷。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获得了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最后,笔者还带领学生一起哼唱电影中的歌曲,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演唱技巧,又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由此可见,多媒体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笔者正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片段的方式,让学生在情节和画面的触动下,逐渐产生情感共鸣,领悟歌曲的深层内涵,丰富审美体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音乐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而乐器教学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教会学生演奏乐器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乐器有各种各样的,如吹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等。乐器是小学音乐教学较为重要的内容,学生在使用乐器的过程中,就会获得更加深刻的音乐体验,逐渐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从美妙的乐器声中积累更多的音乐经验。多元化的乐器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各类乐器,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乐器的特点,进一步欣赏、品味、感知乐曲的节奏和旋律,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理解力和表达力。
在欣赏《花儿与少年》这首音乐作品时,笔者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花儿与少年》的乐器合奏片段,让学生在聆听中分辨其中运用的乐器类型,感受乐器演奏带来的听觉冲击。随后,笔者向学生详细介绍了这些乐器的功能、作用及特点,待学生了解了乐器知识后,让学生自由组成合奏小组,为《花儿与少年》这首乐曲选择适配的乐器,并合作创编新的节奏,创作属于自己小组的“新作品”。很多学生平时都学过一到两样乐器,但很少参与乐器合奏活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在任务分配环节,每个小组成员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乐器才能,展示了自己的表演风采。比如,会弹钢琴的学生负责钢琴演奏部分,擅长吹笛的学生负责长笛演奏部分,喜欢小提琴的学生负责提琴演奏部分,会指挥的学生在团队中扮演指挥手……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实际演奏前,笔者给出了一些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当一件乐器在乐曲中充当‘主角’时,其他乐器就要辅助配合,轮到其他乐器上场时,‘主角’也要适时退出成为‘配角’”的规则,这也是合奏的特点。最终,经过通力合作,学生利用手中的乐器创编了属于自己团队的音乐作品,成功地演奏出了美妙的合奏曲,顺利完成了这项实践活动。笔者正是利用乐器组织学生参与合奏的方式,让学生随着乐器的不断变化,进一步感知音乐的各类旋律,体验音乐的音律美,训练演奏技巧,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总之,欣赏不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还是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有效载体之一。教师要积极采取高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类优秀的音乐作品,用音乐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认识美、体会美的过程中创造美,最终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提升音乐鉴赏水平,让音乐课堂更加优美、生动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