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婵 蒋慧玥
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南宁市 530021
近年来,青少年身心健康得到广泛关注。青春期生理、心理和认知的变化,易使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一项荟萃分析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在逐年升高,采取教育与心理干预手段以遏制青少年抑郁症状升级很有必要[1]。心理咨询与治疗是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治疗手段,其疗效作用持久,但起效时间慢[2],故在青少年出现心理困惑时就应及时处理,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心理援助热线是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热线咨询能降低来电者的痛苦感,缓解抑郁情绪,增加希望感,降低自杀风险[3-4]。心理援助热线的隐秘性、方便性和经济性也有利于青少年放下心理戒备,主动寻求帮助[3]。南宁心理援助热线(0771-3290001)是面向社会的公益热线,服务时间为8:00~22:00,全年无休,主要为市民解除精神心理困惑和心理危机,接线员由精神科护士、心理治疗师组成,所有接线员经过统一规范化培训,取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资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青少年相关来电,总结来电者一般特征和咨询内容,为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1 调查对象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自主拨打南宁心理援助热线咨询的1 616例有效来电进行分析。入组标准:(1)咨询的对象为青少年;(2)通话时长≥5 min;(3)知情并同意本研究者。排除标准:反复来电。常规询问来电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总结青少年相关来电的咨询内容,每次来电聚焦一个主要问题进行处理。每位来电者打入热线时,会被告知通话将被录音,录音仅用于科研和督导,不涉及身份信息的暴露。
1.2 调查方法 应用心理援助热线电脑咨询操作系统记录来电信息,采用自编热线青少年相关来电咨询数据统计表进行统计。咨询青少年相关心理问题的来电者分为青少年、家长、教师和其他亲属四种类型。当来电者为青少年本人时,直接收集其一般特征、来电类型、咨询内容等;当来电者为家长、教师和其他亲属等第三方来电者时,收集来电者本人基本信息及其咨询的青少年的信息。咨询内容包括:拒学厌学、自伤自杀行为、情绪困扰、学习问题、就诊问题、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其他问题等。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来电者的一般特征 在青少年本人的来电中,女性青少年的来电例数多于男性青少年,高职/高中文化程度者的来电例数多于初中文化程度者。在第三方来电者中,家长的来电例数最多,其中女性家长的来电例数多于男性家长,且高职/高中文化程度家长最多,见表1。
表1 青少年相关来电者的一般特征 [n(%)]
2.2 不同类型来电者咨询内容的比较 家长的咨询内容主要是就诊问题,其次是情绪困扰;青少年本人的咨询内容主要是情绪困扰,其次是自伤自杀行为。家长来电中咨询拒学厌学、就诊问题、亲子关系的占比均多于青少年(均P<0.05);青少年本人来电中咨询自伤自杀行为、情绪困扰、人际交往的占比均多于家长(均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来电者咨询内容的比较 [n(%)]
2.3 不同性别青少年咨询内容的比较 男性青少年咨询内容前三位是自伤自杀行为、情绪困扰和就诊问题;女性青少年咨询内容前三位是情绪困扰、自伤自杀行为和就诊问题。女性青少年的来电中咨询情绪困扰、自伤自杀行为的占比均多于男性青少年;男性青少年的来电中咨询就诊问题的占比多于女性青少年(均P<0.05),见表3。
表3 不同性别青少年来电者咨询内容的比较 [n(%)]
青少年处于个体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达28.4%[5]。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功能、自我价值感等,其抑郁情绪可能持续影响到成年[6]。许多青少年将心理援助热线作为首次寻求专业帮助的途径,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有助于帮助青少年尽早识别精神心理问题,获取专业诊疗[7]。
本研究中,女性青少年来电例数多于男性青少年,与既往研究不同[3,8]。这说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不同。本研究还发现女性青少年来电中咨询情绪问题的占比多于男性青少年。青春期女性生理上发生巨大变化,不仅会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还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可能诱发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甚至产生自伤自杀行为[9]。由于女性较为敏感,对自我情绪的关注度较高,且有较强的情绪识别能力,更愿意表达情绪[10]。在面对压力时,女性青少年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困惑[11]。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与家长来电咨询内容存在差异,家长来电中咨询就诊问题、拒学厌学、亲子关系的占比均多于青少年。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是解决青少年厌学的重要资源[12],拒学行为是厌学中较为严重的一种,通常发生在青少年生活的重大转折期[13]。学习是家长最重视的问题,当青少年出现拒学行为后,紧张焦虑的家长不断催促其复学,进一步加重青少年的拒学厌学行为。寻找心理医生咨询是家长应对青少年拒学厌学行为常见的方法,这也是家长咨询就诊问题最多的原因。家长较青少年有更多获得就诊信息的方式,是青少年寻求精神心理咨询的主要途径[14]。在亲子关系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反抗性增强,对父母的权威的质疑,导致原有的亲子关系格局被打破[15]。另外,家长过度关注学习,较少给予情感交流,对于青少年不可控的变化感到担心,容易过度管束孩子,引发亲子间信任危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家长对管教孩子的失控感充满紧张焦虑情绪,更急于向心理援助热线寻求解决亲子危机的办法,以缓解自身情绪痛苦。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本人来电中咨询情绪困扰、自伤自杀行为、人际交往的占比多于家长,青少年本人最关注的、咨询最多的内容是情绪困扰,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7,16]。情绪困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暴躁等抑郁焦虑情绪。青少年情绪表达丰富多变,其情绪调节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复杂性与易感性,情绪发展具有不稳定性,相对成年人来说,更容易受情绪唤醒度调控,产生情绪问题[17]。青少年在面对内心冲突且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时,容易情绪化,但家长常以为是青春期叛逆的表现,忽视青少年的情绪表达,故而家长来电中、针对此问题咨询的占比较青少年少。
此外,人际关系敏感也是青少年抑郁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18]。青少年升学压力的加大和社会竞争的愈发激烈,迫使家长关注考试成绩多于品性、情绪、人际关系等其他方面。在青少年视角中,家长更关心身体健康而忽略了心理健康[19]。实际上,同伴认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其内化心理问题,还会影响青少年的价值感、社会认同感等[20]。青少年是其人际关系的亲历者,比家长更迫切希望找到人际交往的平衡。这提示应加强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关于青少年抑郁等精神心理知识的培训,掌握人际交往技巧,以便在应对有情绪困扰和人际交往困难的青少年时,能准确识别精神心理问题,帮助其正确认识情绪并学会合理表达,缓解人际压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本人来电中咨询自伤自杀行为的占比多于家长,且女性青少年多于男性青少年,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21-22]。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是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23],而女性青少年则表现出更多情绪问题[16]。青少年应对消极情绪时,常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处理,当既往方式无效、未能找到其他有效的方式舒缓情绪时,易产生无助无望无能感,从而产生自伤自杀行为,但他们一方面常隐瞒自伤行为,使家长不易察觉,另一方面他们就诊率低,缺乏专业帮助,为缓解痛苦,青少年会反复自伤,以期获得情绪释放的短期效果[24],但反复的自伤行为让青少年本人更容易习惯自我伤害引起的身体疼痛和恐惧,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25]。这提示青少年自伤自杀风险高,应做好风险评估,及时有效地处理青少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在急性事件后及时做好心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其自伤自杀行为的发生。
总之,青少年情绪问题突出,女性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明显,家长与青少年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所差异。因此,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在接听青少年相关来电时,应个性化处理来电者的问题,做好风险评估,有效处理青少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及时评估自伤自杀风险,做好精神心理知识科普、家长心理健康宣教及资源转介。本研究的局限性:(1)由于电话咨询的局限性,只能收集主动拨打热线的求助者的信息,无法对其他未来电的青少年进行研究;(2)研究对象仅为2021~2022年的来电者,有可能低估了青少年相关来电的占比;(3)部分信息为来电者回忆内容,可能存在偏倚;(4)下一步可针对青少年自伤自杀行为、拒学厌学等心理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