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潜心育人

2023-11-13 02:17文|张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金发王老师花生

文|张 宁

趣无止境

在小学,一般女老师会给自己起各种各样的昵称,如花儿姐姐、糖果老师,而男老师则很少顾及这些头衔。但是,王金发老师的学生都会自发地亲切称呼他为“花生老师”。其因之一:可能是名字的谐音,这也能看出学生在与王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是非常轻松愉悦的;其因之二:你永远不知道王老师何时会从口袋里面掏出一颗花生。看似只是小小的一颗花生,却是孩子们童年记忆中特别的存在。一颗花生,它是课堂的调节剂,原本沉闷、一成不变的课堂瞬间因为这颗突然出现的花生而活跃起来;一颗花生,它让学生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作文。《我的花生老师》《一颗花生》《我的老师》……一篇篇文章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让你不得不感慨这是一颗怎样神奇的花生。当这颗花生从王金发老师手中魔术般地出现时,它变成了不一般的存在。

花生是王老师课堂上的常客,但不是唯一的来客。当上到《鸟的天堂》时,恍惚间会听见几声鸟儿的鸣叫,你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觉,难道文中的鸟儿还能真的来到课堂上不成?等到课堂快结束,此时的王金发老师倒真像变魔术似的把幕布一揭,那笼中上蹿下跳的小精灵不正是文中的鸟儿吗?

王老师课堂上出其不意的小道具还有很多。如果说小道具的加入是给课堂锦上添花,那么,王老师的课堂本就是一朵花。听过王老师的一堂习作课,那是二年级的课堂,学生在看图写话的阶段,大部分只能写出简单的句子。课堂开始,只见王老师并不急着上课,而是给出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借着学生回答正确的契机,王老师将学生好好夸上一番。没回答上问题的学生也因为良好的倾听习惯,端正的坐姿被夸奖了。短短几分钟,学生的精神面貌已经和刚上课时判若两人,一个个眼神专注,小背挺直。

接着进入教学主题,王金发老师只给出一个词语,任学生自由发挥前后添加词语,再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当课堂结束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上一段,而且他们还想继续写下去。在王老师的课上,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感受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课堂的引领者。从学生课后的表现来看,我也深切感受到了这堂课的影响绝不止于课堂,它更是在学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快乐写作的种子。

阅无止境

阅读节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只是某一天的某一个节日,但是学林小学的阅读节是每一天。走进学林小学的校园,只需待上一天,你就会感慨这是一所阅读氛围十分浓厚的学校。而这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正是由王金发老师一手打造出来的。从学校的图书馆到每栋教学楼的书香长廊,这些阅读的硬件建设给学生提供了非常便利的阅读条件。无论是几年级学生,只要他想阅读,都可以在校园的任何一个角落拿起一本书,不限时不限量地随性阅读。开放式的图书借阅也是王金发老师做出的一个大胆决定,有人也因为书籍回收问题反对过,可是,王老师说:“爱阅读之人,定是爱书之人。若真有人爱不释手,不舍得归还,那也是爱书之极。我们的书在任何地方,都会发挥其价值。”

除了推动学校阅读的硬件建设外,王金发老师在软件建设上也毫不懈怠。每月的“书香少年”评比是学生最期待的日子。“书香少年”评比的是当月班级里面阅读最认真、阅读量最多的学生,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份不小的荣誉。借着“书香少年”的评比,我在班级日常语文教学当中也倍感轻松,平时推荐的课内外阅读书目,学生总是在第一时间备齐,并且时不时会有学生追着问能不能再多推荐一些阅读书目。而最让他们期待的当属一年一度的“学林小作家”签售会,这个活动让我不得不再次感叹王金发老师的智慧。“作家”——听起来是多么遥远的称呼,而在学林小学,王金发老师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了小作家。你能想象学生平时的习作练习最后能够集结成书吗?这些厚厚薄薄的学生作品在阅读节上签名售卖,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棒的一件事情。

正是这样的契机,我更加鼓励学生进行表达与创作,也更加留心将他们日常的写作素材保存下来。我虽然教龄不长,我的学生年级也不高,但他们也能够在各类征文比赛中拿金奖、银奖,甚至是特等奖,他们的习作也时常能够发表于报纸杂志。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嘉奖,更是对我的鼓励。常常有老师觉得阅读与写作很难,但是在王金发老师身上你会发现,所有的难题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已。跟着王老师的做法去实践,所有的事情好像都是水到渠成。

学无止境

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总喜欢讲个不停,绝不让教室安静下来,一旦教室里没有自己的声音响起,马上开始心慌。准备的教学内容要么是早早讲完还没下课,要么是下课了还讲不完。初登讲台的我也是,一站上讲台就开始紧张,仿佛今天又要去打一场未知的仗。

后来,王老师告诉我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课堂上不能老师一直讲,这样老师累,学生也很累。课堂安静下来是正常的,学生需要时间来思考,需要时间来消化。我们要敢于让课堂静下来,不要觉得尴尬。他还分享了他的“静静十分钟”理念。每堂课最少留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静下来思考,静下来写作。有些学习任务需要学生在课堂停下来完成,决不能老师满堂灌,没有学生喘息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听了王老师的话,我也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慢慢地,我走上讲台再也没有奔赴战场的感觉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正是要将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有一段时间上完课之后,我总感觉自己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浮于表面,很多设想好的问题在课堂上并不能够如愿提出。学生的基础是扎实了,但是总感觉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这时,王老师和我说了一句话:“学生会的不用教,能学会的不用教,怎么都学不会的也不用教。”我大概明白了是什么道理,但是具体该怎么做还不是很清楚。王老师给我看了一份导学单,里面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包括课前预习、课中练习,以及课后巩固。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放在预学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检查。学生自己不能解决,但是跳一跳能够到的在课堂上重点讲解。最后适当拓展,将课内知识点进行巩固。这样学生的“饭” 也有了,“菜”也有了。教学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王金发老师就是这样,他不会时时在你身边,但却总能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对待教学,他有自己的思考,却从不吝于分享。

研无止境

一天早晨,我正在教室里带领学生早读,窗外突然出现了一个试探的身影,似乎是想要叫我却又不忍打扰。我迟疑片刻便也犹犹豫豫地向门口走去,试探地问着:“是否找我?”王老师边摸后脑勺边递给我一本杂志,说这本杂志很好,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原来是来给我送成长 “秘笈”呀。这样的早晨还有很多次,每次王老师都是毫无预兆地出现在班级教室门口,亲自将杂志送到我手中,有时还会专门翻出里面的某一篇文章和我讨论。在日常繁杂的教学工作中,能有几时闲静下来阅读文章呢?因而,每次讨论之后我都感觉受益匪浅。我想,再也没有这么负责的工作室领头人了吧,这“保姆级”的论文写作辅导,想不写好都难。

在公开课的磨课上,王老师的帮助也是“保姆级”的。记得那次我执教的是《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初次试教之后,听课的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自的意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听起来都十分中肯,但也不乏相左的意见。几个小时讨论下来,我听得云里雾里。此时王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难处,马上出来打破僵局。将各位磨课的老师分为三组,教学内容组的老师负责课堂内容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姿教态组的老师负责课堂教师语言的设计,还有一组老师负责道具的制作及资料搜集整理。这样分工下来,我的脑袋马上清醒了,甚至在一些方面也能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王老师在磨课时说的一句话到现在我都记得:“她是新老师,你们光这样说一下她是不明白的,你们要一句一句告诉她怎么写。”虽然听起来是个很笨的办法,但是那时的我觉得自己真的需要这样的指导。就如同初学走路的孩童,突然有人在背后扶着你往前走。

行无止境

《爸爸带我去行读》 是王金发老师出版的个人著作,里面的主人公是他和他的儿子。这是一个关于远行的梦想,父子俩共同用脚步丈量世界,发现一个比学校更大的课堂。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爸爸”只是他的身份之一,而“朋友”这个词语似乎更贴合他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从身边的公园,到国内的景点,再到国外行读学习,在王金发老师眼中,所有的游玩都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契机,而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却不会有丝毫学业负担,如春风化雨般将知识润进孩子的心田。

做王金发老师的儿子是幸福的,做王金发老师的学生也是幸福的。“跟着同学行读下沙”是王金发老师的省级立项课题,它主要以学校周边资源为支持,带领学生进行小范围的行读。正如王老师在书中所说:“远行不一定要走得远,体验的深度才是远行的本质。”

下沙区域内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众多,如丘比食品工厂、传媒大学朗诵社团、下沙大桥湿地、杭师大绿之翼社团等等,这些地方都留下了王老师和他的学生行读的痕迹。如在“保护湿地物种——行读沿江指南”主题探索课中,王老师让学生从摸得见、看得见的湿地植物入手,看看、摸摸各种湿地植物标本,说出标本的名称和用途,并交流从与湿地有关的植物中想到了什么,或者想知道什么。“行读下沙”项目的重点在于学习方式的改变,在新的学习方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能力。在王金发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样的学习活动岂不幸哉?

猜你喜欢
金发王老师花生
掏花生
奇妙的旅行
有趣的动物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
Design of the Control Circuit of C523 Vertical Lathe on PLC
Fault Diagnosis of Analog Circuit Based on PSO and BP Neural Network
Research on Wind Power Prediction Modeling Based on Adaptive Feature Entropy Fuzzy Clustering
A Location-Based Clustering Topology Control Algorithm in WSN
我们班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