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语文”为素养而教
——由《理解为先模式》想开去

2023-11-13 02:17王金发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逆向习作作文

文|王金发

近日,我阅读了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的《理解为先模式》一书,深受其逆向设计逻辑思维的启发。书中的“理解为先促进教学设计模式”既是教学理念,又具有很强的操作指导意义,可以成为实现“本色语文”教学思想的操作策略。

“理解为先”理论认为:当教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理解可迁移的概念和过程,给其提供更多机会将理解的内容应用到有意义(即真实的情景)的情境时,才更能获得长期的成就。故“理解为先”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真正地吸收新知,而不只是复述或者套用模板,最终达到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顺利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情境中的现实问题。“理解为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或者 “呈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证明学生已经获得理解并进行了迁移。这让我联系到语文的积累,所有的积累都要在运用的过程中才有意义。

目前我们的教学设计偏重于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授课顺序的安排,站位较低,只注重知识和技能落实,对于更高级别的目标关注甚少。而“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要从勤学苦练转变为注重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有效学习;要从死记硬背到概括性原理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广泛应用;要从公式或模板套用到用核心概念、原理、规律来解决问题;要从覆盖教材内容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比如语文教学中的背诵,要从单纯的背诵走向背诵后的仿写与创作。

该书中,逆向设计的板块构成基本单位是单元而不是单课,而单元整体教学已是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研究者普遍意识到只有一个比“课”更大的单位,才能作为承载学科素养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细胞。这本书中,作者用三段研究者和教师之间的虚拟对话巧妙地揭示并纠正了教师的误解。三段对话分别对应逆向设计的三个设计阶段。单元整体设计遵循的是“整体→部分→整体”的逻辑,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要首先“明白为什么要学”,然后“按需要学习各部分”,最后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以往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整体。整体是贯穿部分之间的线索,有了这条线索,后面的部分才有学习的意义。作者认为,教学要追溯长期的目标,最终是为了学生能解决真实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考虑本单元的预期结果。从预期结果来倒推学习设计,这也就是本书所阐述的逆向设计思路。

理解逆向设计思想后反观笔者所在工作室提出的“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再联系2022 年版课标的教育理念与具体要求,笔者有了以下关于写作学习任务群方面的全面思考。

2022 年版课标提出一个新概念——学习任务群。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二层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群”都有明确的教学提示。就写作教学而言,与旧版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写作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说真话等方向性指导不同,本次“教学提示”分任务群从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评价三个方面给出了明确的操作指导。

每一个写作学习任务群,或者是每一个写作学习任务,都可以用逆向设计的逻辑进行设计,同时还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对逆向设计进行丰富与深化。一是情境教学: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写作情境,评价要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交流、表达能力;二是鼓励创意:在主题情境中,开展阅读创意表达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评价时要关注研讨、交流以及创意表达能力;三是整合资源: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与论说。笔者就如何在学习任务群理念观照下运用逆向设计思维优化写作教学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优化写作内容

2022 年版课标、统编本教材和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优化写作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为此,在预设结果时可以进一步拓宽范围,明确要求。

1.借助新技术,创造素材

写作的理想状态是在真实情境中产生的,但由于时间、空间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具有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可遇不可求。教师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VR)引入到课堂写作教学中来,用虚拟设备创设出拟真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和虚拟人物进行交流协作,如进行攀登雪山等虚拟体验,获得相应的经验再进行知识建构。这种具有交互性的体验式学习是建构主义在写作教学过程中的生动体现。

在备课阶段,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撰写VR 教学脚本。撰写脚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所需场景的构建。构建多种场景供学生选择,不仅仅是教材中提出的场景,材料中没有给出的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都应该包括在内,并设置场景选择的功能,让学生能够在该虚拟学习系统中自由选择自己想写的素材,同时在撰写脚本时要确定场景中的相关设施及相应参数。二是虚拟角色的设计。可以在虚拟场景中将人、动物或者物品作为虚拟角色的一种,能有和人一样的行为动作语言,在情境中学生带领自己的同桌进入房间,并向他介绍情况。教师要将虚拟角色的五官、身高、衣着风格,以及物体形状、颜色、材质等信息标注清楚,最后还要标注加入声轨。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以及构想性的特点,将习作教学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借助VR 技术的特点与优势,可以创设写作需要的情境,丰富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

2.整合教材,提炼素材

整合教材内容指把几个单元的习作整合成一个主题的习作,这是内容的梳理与提升。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第六单元、第七单元的习作主题分别是“那一刻,我长大了”“他_____ 了”“形形色色的人”“神奇的探险之旅”“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笔者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将这五个单元习作整合成一个主题系列“学林的秘密”,指导学生围绕与学校有关的人和事展开写作,创作出一篇同一主题下不同情节的“长作文”。

“长作文” 除了整合不同单元的习作内容,也可以整合一个单元内的小练笔。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可分四次完成,学完《观潮》之后仿写自己看到过的钱塘江大潮景象,学完《走月亮》之后仿写自己见过的月下场景,学完《繁星》之后写星空,单元习作写“推荐一个好地方”。每一次习作从内容看可以形成并列推进的气势,从方法看可以不断巩固,从学生心理看可以克服畏难情绪。

每一次“长作文”构成写作任务群的一个点,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任务群,围绕一个“群”可以提炼多个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写作素材,不但丰富了写作内容,而且可以形成不同的序列。这是落实逆向设计思想中“部分”的基础。

3.创新主题,发掘素材

学习任务群下的写作教学鼓励学生创意表达。笔者认为,创意表达不只限于表达方法和作品呈现方式,还应包含主题和选择素材方面的创意。

创新主题指的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改编、自创写作主题。创新主题实质是根据主题选材让学生自主立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拟题目,组内交流素材,基于生活实际放飞思想,拓宽写作空间。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写科幻作文,但也有少数学生对科幻作品不感兴趣,觉得无话可写。基于此,在教学中可以重点指导“插上”与“飞”之间如何勾连,至于“翅膀”的类型不应作限制,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可以在城市飞,也可以在乡村飞……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特长与爱好确定主题,比如《插上文学的翅膀飞》《插上美味佳肴的翅膀飞》《插上风的翅膀在海面飞》。主题不同,思考的角度就不同,思考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各具特色。

二、强化写作指导

强化写作指导就是强化逆向设计三阶段中第二阶段“按需要学习各部分”,而写作过程即运用语言的过程。强化写作过程指导是落实“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关键,实际教学中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指导。

1.读写结合,不断创新

从2022 年版课标中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将阅读与表达放在一起阐述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理解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根据文本语言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表达训练,为写作做好铺垫。读写结合的“写”主要以仿写、补写、续写三种方式展开。

(1)仿写。朱熹曾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作之。”而通过简单模仿课文语言,举一反三,进行运用性的写话练习,可以内化课文中新的语言图式,在实践中习得新的语言。(2)补写。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为读者留出了空白点,这些留白往往带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成为语文教学中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3)续写。就是根据提供的文章开头,通过合理想象,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接写故事情节,写成事件完整、连贯的作文。

读写结合是写作的基础,但是光有模仿和延续显然是不够的,学生写作更需要创新。这就要求教师有创新精神和行动,在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指导寻找习作素材之后不必进行细致的方法指导,而应在作文讲评时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将其与课文对比,肯定学生习作中的创新写法,鼓励学生在借鉴名家名篇的同时敢于突破。笔者在教室内设置了“习作创新园地”,以此激励学生勇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世界。

2.创意表达,多样呈现

创意表达是指写作表达时有新意,有个性,不落俗套;多样呈现是指作文的呈现方式可以各不相同,比如图画配文字、文字配贺卡等。一篇有创意的文章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如何有创意地表达与呈现呢?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写作指导:(1)选材要新颖,写别人没有经历的内容或者别人想不到的内容,可以选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也可以写自己有独特感受的、富有感情的小事;(2)角度要新奇,选择独特的视角,以小见大,出其不意;(3)语言表达要新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多用描写;(4)表现形式要创新,除了常规的记叙文,可以采用寓言、童话、书信、日记、采访记录、活动报告等形式。

在做好创意表达、多样呈现细节指导的同时,持续跟进评价与反馈,将每一篇作文教学设计成学习任务群中的一个项目学习,最终积累成若干个项目群。

3.圈内交流,互评互改

“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把握学习难度,组织学习活动。”从2022 年版课标“教学建议”中“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落实学习任务群要重视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开展习作学习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即习作主题明确,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体现合作学习的价值。其次要组建“写作圈”,做到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各组要设计好成果评价办法。然后开展学习活动,要求先独立写作再“圈内”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对作品的互评与互改。通过携手互助的横向“写作圈”完成纵向排列的“学习任务群”,每一个交集点都将迸发出思维的火花,闪现文字的光芒。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以更好地实现逆向设计三阶段中的第三阶段“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要求。2022 年版课标指出 “过程性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据此,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高度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1.客观评价,方能行稳致远

习作教学中的评价不能只评判学生作品的优劣,而应肯定其努力的细节和成长的事实,所有的评价都应基于事实。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具体写作行为进行评价,或肯定,或提出建议,如学生自我修改习作或互改习作后及时鼓励,再如组织学生开展作品展示、交流活动,对学生在参展过程中的行为态度进行全程评价,不断激励。同时,教师本人也要满怀热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进步作文,展示圈画的语句。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以播出的数量评选优秀通讯员。

丰富多彩的过程性习作评价体现了习作教学评价的多元主体、多种方式的特点,不但全面考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而且检查了学生习作的发展水平。

2.分层评价,满足不同需求

2022 年版课标指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在习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因此,对作文的评价要分层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对写作优秀的学生可以送上这样的评价:“你真是写作高手,阅读你的文章是一件幸福的事。”对写作有进步的学生可以写这样的评语:“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几处细致的心理描写已经标注,你的写作态度让老师感动。”对于作文写得比较差的学生,需要降低要求,当看到字迹整洁的作文可以写这么一句评语:“你端端正正的字迹,让老师看到了你的耐心。”这些细微无声的评价,蕴含着教师真诚的赞许,激励着每一朵迟早都要开放的花。

3.多种评价,增强整体效果

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作文评价不是对结果打等级就可以了,而是对写作过程进行多次、不间断的评价。笔者在习作教学实践中自创了“五评融合法”: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先用 “学林图” 画出各自写作计划进行自评;写作过程中按照学习小组成立“ 写作圈”,圈内互评;教师通过“学林案”即时点评,适时鼓励;课堂上请学生登上“学林台”朗读习作,树立自信;教师给学生颁发“学林卡”,积分奖励。从五个角度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交叉融合、循环反复评价,通过不断肯定与激励,提升学生写作的热情,实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教学目标,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

影响学生写作态度和写作质量的因素有很多,以内容选择、过程指导和评价导向为重点设计学习活动,是笔者在学习《理解为先模式》与2022 年版课标后,根据本校学生发展特点采取的教学策略,是“本色语文”在写作教学方面的探索,以期在教学中实现新的突破,最终实现为素养而教的目的。

猜你喜欢
逆向习作作文
逆向而行
习作展示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