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企业基础研究现状调查

2023-11-13 09:28王楠倪秀碧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中国 2023年10期
关键词:四川省基础研究

■文/王楠 倪秀碧(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历史上两次科学革命及由此引发的三次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交互推进,使人类先后进入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时代,充分验证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产业变革之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呼之欲出的当下,基础研究已成为占据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和竞争前沿,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就是抓住了发展主动权。同时,基础研究还是我国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外部依赖必须补的一课。

近年来,四川省企业研发活跃度不断提升,先后于2011年和2013年成为全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支出第一大主体和R&D经费投入第一大主体。但是,企业基础研究规模长期处于较低水平,2010—2019年的十年企业基础研究规模仅占全省总量的3.3%。2018年国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后,四川省企业基础研究明显提速,2019和2020年基础研究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1倍,2021年也有18.2%的较好增长。为推进企业基础研究持续走强,课题组从企业基础研究支出、研发队伍结构、承担政府基础研究计划项目,以及科技型企业科研课题等多个角度,对现阶段四川省企业基础研究状况进行了观察。

一、四川省企业基础研究情况

(一)从研发支出看

一是企业研发活动以产品和技术创新为主,基础研究比重较低。相对于企业R&D支出的快速增长,基础研究在企业研发活动中的低比重没有根本性改变,2021年仅占企业R&D经费支出的1.37%,分别比2015、2010年提高0.77和1.29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四川省企业基础研究经费支出(2010—2021年)

二是各行业基础研究规模普遍偏小,仅少数行业有持续研究。在工业领域2021年有R&D活动的40个行业大类中,有18个行业开展了基础研究,其中制造业行业15个,有5个行业支出超过1000万元,合计占到制造业基础研究支出的93.7%,依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79亿元),医药制造业(0.81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0.39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0.34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2亿元),与四川省工业“5+1”重点产业有一定契合,但相对于产业规模,基础研究投入非常薄弱。在R&D投入总量或强度较高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高技术制造业,基础研究在研发中的占比也处于较低水平,仅医药制造业高于1%(见表1)。

表1 四川省制造业领域R&D投入强度较高的行业基础研究支出(2021年)

从2019—2021年3年看,医药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10个行业大类每年有基础研究支出,但只有上述4个行业年均支出超过1000万元,仅前3个行业3年支出超过R&D总额的1%,分别为1.4%、3.0%和3.9%。而从2017—2021年的5年时间跨度看,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3个行业每年有基础研究支出,年均支出在1000万至4000万元之间。

(二)从研发人员队伍看

企业研发人员学历结构偏低,开展基础研究短板明显。随着企业研发活动日趋活跃,企业R&D人员队伍快速壮大,2021年达到19.5万人,折合全时当量12.1万人年,占到全省总量的60%以上,但高学历人员拥有量较低,硕士、博士学历R&D人员分别仅占全省总量的24.6%和6.0%。企业R&D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61.2%,分别比科研院所和高校低21.5、35.9个百分点(见图2)。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人员的比重分别仅为0.9%和7.7%,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8和11.9个百分点。丰富的人才储备是开展基础研究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前提,企业研发人员学历结构与从事基础研究对科技人员较强的学术教育背景需求存在一定距离。

图2 四川省分执行部门R&D人员学历构成(2021年)

(三)从政府基础研究计划看

企业承担国省级计划项目少,竞争性基础研究缺位明显。2020年和2021年,全省获取近3500项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仅有1家具企事业双重身份的转制院所承担了7项,占总量的0.2%。

从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原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近5年支持项目情况看,企业参与比例很低,5年获立项81项、经费1201万元,项目数和经费仅占计划总量的1.4%。共有54家企业承担项目研究,其中6家承担了3项及以上。课题组按照R&D活动类型分类定义对81项课题逐一甄别,认为仅36项属于基础研究范畴,介于定向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其他均属技术创新。36个基础研究项目由25个企业承担,以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为主,其中约1/3为转制科研院所。

(四)从创新产出看

一是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产出少。基础研究成果因其应用前景模糊而被视为人类共同财富,一般表现为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SCI、EI和CPCI-S收录论文统计虽然包括了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等较大范围的论文产出,但由于企业进入技术前沿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因,可以从中一窥企业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前沿领域的创新水平。2001—2020年的20年,全省企业发表三大收录系统论文2583篇,仅占全省总量的0.85%。

二是鲜有高水平基础研究成果。从基础研究类成果奖励看,2011—2020年,全省共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9项,其中仅1项成果有1家转制院所企业参与。四川省自2014年设自然科学奖,至2022年共奖励85项成果,其中,仅有1家企业参与获得一等奖1项,占奖励成果的1.2%;1家转制院所于转制前参与获得二等奖1项。

(五)从科技型企业研发活动看

课题组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制科研机构统计调查、上市公司公报等信息,对建有国家级研发平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创板上市企业的近两年研发项目进行梳理,发现基础研究占比均未超过5%,包括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

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4家转制院所2021年和2022年开展235项各类科研项目,其中40.4%为新技术、方法或新服务的推广与示范,35.7%为研发新产品、服务、技术/方法或标准,10.6%为改进已有产品、服务和技术方法,8.9%以申请发明专利为目标,仅3.4%(8项)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供科学依据,仅占两年项目经费内部支出的0.4%。企业自行判断有10项属于基础研究,占项目数的4.3%和经费支出的3.0%,但经课题组按照标准判断,其中9项为产品或生产技术的开发,明显不属于基础研究,仅1项涉及技术原理研究。

2020和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开展10.6万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其中,企业自行判断的R&D项目6.7万项,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166项,仅占全部科技项目的0.16%、当年经费支出的0.09%,企业自认开展基础性研究的程度极低。课题组按照科技活动分类定义对166个项目进行逐项甄别,认为仅18项属于基础或定向基础研究,涉及8家企业,仅1家企业两年均有基础研究课题。课题组重点对3家设有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2021年的684项科技课题进行了人工判别,仅1家企业的14项课题可认为是定向基础研究,占课题总数的2.0%、经费支出的0.3%。

1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022年年报公开了当年在研或结题的295项研发项目,经课题组判断均属于产品研发或升级、系统开发或优化等试验发展类项目。科创板上市企业处于企业发展的起步或上升关键期,研发活动偏重尽快形成盈利能力,在投入周期长、风险大、不确定性高的基础研究领域仍鲜有涉足。

二、四川省企业基础研究的基础性短板

调研反映,四川省行业领军企业数量较少、行业领域覆盖面小、科技型企业群体不大、企业创新投入水平不高、优质人才储备不足,由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触发基础研究的积累比较薄弱、能力仍然欠缺,尚未对基础研究形成体系化布局。对部分龙头企业的调研反映,缺乏研究人才、科研条件以及研发资金不足是制约企业基础研究活动的主要因素。

一是创新领军企业数量较少,产业创新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难以系统开展基础研究。以进入全球研发2500强榜单的企业为例,四川(13家)仅约为广东的1/10、浙江的1/6、山东的1/3,少于安徽、湖北。在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仅长虹进入家电行业榜单,而在占榜单企业约1/3的软件服务、硬件设备、通信等相关行业,无1家川企。同时,四川上榜企业与行业研发龙头企业相比所占市场份额偏低、竞争力不强。如,化工领域的昊华科技2021年销售额仅为德国巴斯夫的1.2%、荣盛石化的4.1%,四川路桥为中国建筑的4.5%,通威股份是瑞士雀巢的10.3%,四川长虹是美的集团的31.8%,攀钢是宝山钢铁的3.7%,科伦药业为瑞士罗氏的3.8%。

二是科技型企业群体不大,由渐进式创新向突破式创新转变仍须量的积累。在规上工业企业中,四川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仅约为江苏、浙江、广东的18%,安徽的60%和湖北的70%,占比(29.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居第15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为广东的20%、江苏的1/3、湖北的70%,比安徽少5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约为江苏的20%、广东的30%、浙江的50%。

三是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偏低,难以吸引集聚基础研究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等优质创新资源。高研发企业受限于经济体量,与全球研发榜单中的行业领先企业研发体量存在明显差距,最接近的四川长虹研发费用也仅为本行业领先企业的20%左右,研发投入强度有1.2个百分点的差距;生物制药领域研发投入最高的三叶草生物不到瑞士罗氏的2%,是国内首位百济神州的20%。全省高新技术企业R&D经费仅为广东的14%、江苏的24%。17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022年户均研发费用仅约为全国科创板上市企业平均水平的一半;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户均拥有发明专利62件,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促进四川省企业基础研究的对策建议

基于四川省企业科技创新现实水平,强化企业基础研究仍须持续夯实企业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循序渐进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内生动力,形成以应用为导向的科学问题提出和解决机制,进而获取技术优势,形成市场正向反馈,而不能采取外部挤压式发展。因此,应在全省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基础上,在适合企业参与的领域、层次和环节有重点地强化企业基础研究制度设计和资源供给保障,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关注度,引导鼓励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基础研究中来(见图3)。

图3 促进企业基础研究的对策建议框架

一是完善地方基础研究布局,建立需求导向的课题形成机制。统筹优化基础研究资助供给侧的体系架构,构建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高效有序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一方面稳住自由探索基本面,并注意加强基础研究成果与相关产业领军企业的信息对接服务,提升企业吸收知识、识别“新赛场”“新赛道”的能力;另一方面,把面向企业需求的科学问题作为全省组织开展基础研究的重点方向,强化市场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

二是强化财税引导激励力度,建立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一方面稳定提高基础研究在政府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切实落实公共研究领域的政府职责;另一方面,加大企业基础研究后补助力度,提高基础研究加计扣除比例,激发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动力,积极进行公益捐赠,参与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委托、合作或独立开展基础研究等,进而强化高校院所优质科技资源集聚,促进形成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局面。

三是优化基础研究支持方式,提高长周期稳定支持力度。探索设立基础研究特区,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鼓励企业以冠名等形式联合投入。建立健全面向企业需求的基础研究课题形成和组织评价机制,提高企业基础研究出题人、决策人作用,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用户评价机制。

四是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动力和能力。在打造科技型企业、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基础上,着重提升产业领军企业、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等部分重点企业的基础研究意识和能力,以量提质、以点带面提高企业基础研究规模和水平。鼓励领军企业深度参与天府实验室建设、建设专业化孵化器,缩短由原创成果到孵化衍生初创企业的周期,打造完整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未来产业技术创新源。同时,应加强创新型企业家培育,打造浓厚的企业创新氛围。

五是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构建“无障碍”基础研究环境。通过消除创新要素流动壁垒,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特别是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鼓励高学历人才到企业研发机构就业。通过信息化建设、专业化服务、开放评价考核等措施,落实财政投资的科技基础条件、科技报告、科研数据等资源面向社会的共享义务。

猜你喜欢
四川省基础研究
“不等式”基础巩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整式”基础巩固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