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石成|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钟明珠|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2022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申报有关专项研究课题,深入开展中小学思政课教学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研究[1]。中学思政课教研论文写作不仅是中学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能力,也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学思政课教师要避免思政课教学与科研的“脱钩”,深入解决好教学与科研“两张皮”的问题,做到“实践出题目,科研写文章,成果进课堂”,以科研深化教学,以教学“反哺”科研。教研论文写作正是以专业性文章的方式呈现教育教学理论、实践、经验等教研成果的结晶。通过教研论文的写作,教师能够总结有益的教学经验、科学的教学规律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培育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认同。但当前,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在撰写教研论文时存在逻辑混乱、结构不清等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其一,论文没有以明确的研究问题为主线,导致论文各个一级标题的内容之间,缺乏清晰的内在一致性;其二,论文没有以正确的学理逻辑为基准,导致论文具体问题的归纳和解决之间,缺乏统一的学科逻辑维度;其三,论文没有以适切的逻辑匹配来论证,导致论文各个一级标题下的内容之间,缺乏清晰的逻辑分析论证。基于此,本文旨在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逻辑维度,剖析中学思政课教研论文写作的逻辑所在,为中学思政课教师撰写教研论文提供有益借鉴。
毛泽东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不要相互冲突。”[2]论文写作的逻辑性首先体现在论文整体的内在一致性,表现为各个章节内容之间联系紧密,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统领。这种内在一致性必须以明确的研究问题为基础。作为学术研究的起点,研究问题需要在学科的知识脉络中对研究对象进行定位,将“经验问题和日常问题”进行理论化的提炼与转化[3]。在明确了研究问题后,接下来才是针对该研究问题进行相关的建构,最终形成对该研究问题的逻辑认知框架。因此,研究问题才是论文研究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也是建构论文逻辑框架的基础。唯有此,论文结构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搭建起有“灵魂”的论文骨架。反之,如果没有清晰的研究问题,往往会导致论文缺少一以贯之的理论观照和逻辑主线,从而无法建立起适切的分析框架。而合理的论文框架结构,既有利于作者表达自身观点,条理清晰地展示作者的思维过程,也有利于读者阅读,快速了解论文的思想内容。故论文写作,本质上是一个对研究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过程。一般而言,教研论文写作包括提出问题、表明观点、分析问题和提供应对策略四个部分。论文写作的这四个部分须紧扣研究问题,才能有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遵循层层递进的学术逻辑规范,才使得四个部分环环相扣,体现论文整体的内在一致性。
论文的总体结构一般分为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引论部分重点说明研究问题的背景、意义,提出观点。本论部分是论文的重点论述内容。结论部分是论文的主要结果、论点的总体概括。本文所说的逻辑维度,主要是指本论部分的写作所呈现的结构。本论主要有三种论述形式:并列式、递进式和综合式。并列式是指围绕研究问题的中心论点,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对研究问题进行论述。以笔者的《试论思政课情境创设的有机统一》[4]一文为例,文章围绕“情境创设的有机统一”这一问题,从学科知识、教学目标、学科任务和基本学情四个并列维度进行论述,属于并列式结构。递进式是指对论文所研究问题的论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以笔者的《发挥新课标龙头作用,带动思政课转型升级》[5]一文为例,文章围绕“发挥新课标龙头作用带动思政课转型升级”这一问题,通过对“新课标是什么?”“新课标有何用?”“新课标怎么用?”三个递进式问题的层层论述来论证,属于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要做到围绕核心主题,逻辑层层递进。综合式是指一级标题可以并列式或递进式,但其中二级标题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采取并列中有递进、递进中有并列等形式。
建构教研论文的宏观逻辑维度,需要紧扣研究问题以把握整体布局,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论文的生命和灵魂。如果缺少问题意识,论文则不能围绕一以贯之的主题组织论证。因此,教师在进行论文写作前需要思考以下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为何研究这个问题?他人怎样研究这个问题?我如何研究这个问题?通过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回答以上五个问题,教师就能够明确自身的研究问题及其研究价值所在了。第二,锚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贯穿全文的逻辑主线,教师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通过“去伪存真,剔除问题群中的‘假大空’问题、化繁为简,实现‘问题聚焦’、同行对话,找到论文研究的实践起点”的方式,锚定研究问题,并不断“放大”自己的专业优势,善于从独特的专业视角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始终从自己本专业出发,围绕研究问题进行布局谋篇,形成有特色、有深度的思政课研究成果。第三,搭建总体结构。搭建总体结构的过程是对研究问题本身进行“抽丝剥茧”的过程。首先,中心论点要统摄串联,全文要前后勾连首尾贯通,使逻辑推理具有贯通性。其次,围绕研究问题形成鲜明的论点,内容明细层次有序,重难突出详略得当,使段落之间具有明晰性。最后,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搭建论文总体框架,确定论文一级标题。根据文章所需选取并列式、递进式或综合式结构,对研究问题进行逐层解构,使论文的总体安排具备合体性,最终搭建起教研论文的“骨架”,形成层层深入的完整研究思路。
以笔者的《问题情境下的探究型思政课堂构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为例》[6]一文为例,文章产生于对中学思政课堂实践过程中关于问题情境和探究式思政课堂的思考,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较少文章对这一思考进行研究,但这一思考能够帮助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将这一思考凝练成研究问题:问题情境如何在教学环节建构?在明确研究问题后,该论文的整体架构始终围绕该研究问题进行论证。文章的一级标题分别是“新课导入: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新课讲授:再设问题情境,系统建构知识”“课后作业:运用问题情境,强化学科素养”。由此可知,文章的大框架紧扣研究问题设置,通过研究问题串联起全文,且根据研究问题需要,采取并列式结构,充分体现了教研论文的宏观逻辑维度,即紧扣研究问题把握整体布局。
爱德华·卡尔曾说:“缺乏理论解释的事实就像一个空口袋,你不放进一些东西,它是立不起来的。只有基于理论解释,才能在孤立的事实之间建立联系,孤立的事实才能因理论解释而坚挺起来。”[7]教研论文写作是基于事实阐述进行的学理性阐释。其过程应该展示出环环相扣的论证逻辑和分析理路。要使文章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有力的说服性,关键需要通过理论解释搭建事实间的联系,进而精心设计文章的逻辑与层次。层次标题就是基于同一理论体系下对研究问题的具体归纳和研究内容的观点凝练。思政课教师的教研论文写作,正是通过大小层次标题进行“金字塔”式的建构,从而体现文章的学理性。因此,从一定的学理逻辑进行问题归纳,有助于增强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内在一致性,增强文章的整体逻辑性和层次性,从而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研究架构。反之,如果教师在撰写教研论文时欠缺高屋建瓴的整体把握能力,没有以正确的学理逻辑为基准进行问题归纳,则会使得文章的层次逻辑凌乱、文章前后章节彼此割裂、文章标题处于相互独立状态即“两张皮”的现象。论文具体问题归纳的逻辑不统一,会导致问题归纳的逻辑和对策解决的逻辑之间缺乏一致的学科逻辑维度,各个章节模块之间的相关度不足、逻辑混乱,最终影响文章的整体布局,无法呈现文章清晰缜密的论证脉络。
学科逻辑是中学思政课教师在撰写教研论文时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具备相应的学科理论作为支撑来进行问题归纳,才能使文章的层次之间处于同一个逻辑自洽的建构体系中。学科理论能够为论文写作划定一个科学的理论解释域,教师在这一解释域中选择合适的理论或概念,进行合理的逻辑建构与学理性阐释,可得到研究问题的学理性回答。就中学思政课教师而言,在教研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学科逻辑维度,首先可以从国家部门近三年来的重大文件、思政学科的相关基本理论、新课标要求、教材本身、教学实践以及课程论的研究成果中寻找,从中确定论文写作所依据的学科理论,接着基于这些学科理论建构自洽的学理逻辑,最后进行学理性的具体问题归纳,使问题归纳与对策都处于统一的学科逻辑维度,从而增强文章的学理性。
建构教研论文的中观逻辑维度,需要围绕学科维度以使前后逻辑适配,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熟知与理解学科相关理论。中学思政课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要体现思政学科的专业性和学科性,这就需要学科相关理论作为教研论文写作的理论支撑。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学习学科相关理论,把握学科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将学科相关理论进行深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运用学科相关理论建构学科逻辑,注重理论解释,充分体现出学科特点,突出学科特色,并努力从学科角度捋清思政学科理论的逻辑脉络。第二,依据学理逻辑归纳问题。每一学科都有自己专门的学科术语和学科逻辑体系,教师只有充分熟悉和理解每一学科的术语和学科逻辑体系,才能准确使用学科术语,构成中学思政课教研论文的研究逻辑和话语形式。随着新高考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新课标成为思政学科研究的关注点,教师需要关注落实新课改理念、深入解读新课标、全面理解新教材,以国家政策文件、新课标和新教材作为建构论文写作学理逻辑的重要抓手。具体而言,教师在归纳研究问题时要符合五个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规范,学科教材的语言使用规范,新课标的规范,课程论中的使用规范,教育部文件中的使用规范。只有依据这些学理逻辑进行问题归纳,才能使文章的逻辑处于思政学科的同一维度,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第三,建构逻辑匹配的层次结构。教师基本把握了学科理论并且依据学理逻辑归纳出研究问题后,就需要建构逻辑匹配的层次结构。层次结构组成正文的组织结构,用来标识行文顺序和各段落内容上下衔接以及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而言,中学思政课教研论文的主要层次结构,是由研究的问题模块和问题解决的对策模块构成。文章的问题模块和对策模块需要逻辑一致、相互呼应,保持二者的逻辑一致性。从问题模块到对策模块,要如同阶梯一般自然进阶与建构,避免随意跳跃到不同的维度,否则会导致逻辑不顺。每个模块都需要各司其职,需要从上一模块合理、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模块,需要将同一学科逻辑维度贯穿到底,避免各模块各说各话、彼此割裂的“两张皮”现象,彰显缜密逻辑思维。
以笔者的《对思想政治教材再认识的四重维度》[8]一文为例,文章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研究思路。首先,基于相关政策和新课标等对教材的重要性进行阐释,立足相关理论基础,为论文写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保证。接着,基于课程与教学的相关理论,从教材结构、教材逻辑、教材知识、教材价值四个维度分析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与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这是依据学理逻辑进行的问题归纳。最后,坚持问题导向,基于上述四个问题,遵循从教材结构、教材逻辑、教材知识、教材价值四个维度,对思政课教材进行“初次挖掘”和“二次开发”,提出“分析教材,既重内容又重结构”“重构教材,搭建合适讲授逻辑”“整合教材,融会贯通前后知识”“拓展教材,挖掘教材多重价值”等具体策略,搭建问题与对策逻辑匹配的层次模块。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教研论文作为学术科研成果的结晶,旨在通过论证的方式进行说理。一般而言,教研论文写作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教研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运用论据,通过论证的思维逻辑,开展层层说理来说明论点的论证过程[10]。论证本质上是通过一定的论证方法实现论据与论点的有机统一。论点与论据有机统一是检验论文逻辑是否自洽的重要标准。论文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能够作为有力的论据证明论点的准确性,这样论点才能更有信服力。反之,如果论据和论点不能通过论证方法充分结合,则无法建立有力的论证基础以致逻辑混乱。这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理无证,二是有证无法。有理无证,是指教师在写论文中只讲道理,但不提供理由和论据进行论证;有证无法,是指教师在论文写作中既讲述了道理,也摆出了理由与证据,但由于不会使用论证方法,没有将道理与理由、证据等建立起实际的逻辑关联,使两者处于“两张皮”的状态。教研论文的写作要以论点统帅论据,以论据证明论点,论证材料按各自所要证明的论点进行安排,即把所有的论证材料分别划归到各个分论点下,随着分论点间逻辑关系的明晰及排列顺序的确定,论证材料也能实现各得其位。如此一来,一方面能够体现论文各部分之间的紧密度和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能够更有力、更完美地表达论文的核心观点,体现论文是科学性、严谨性、规范性的有机统一。
实际上,教研论文写作就是通过论证方法,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说理过程。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选取适合的论据,论证才能科学严密,推理才具有逻辑性,才能充分反映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研论文写作中,一般会采取多种论证方法,选取多样化论据来论证全文观点。一般而言,论文写作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通过列举数据、事实、教学设计或者实践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引证法(引用原理、定律、常理、定义、文献等,作为论据证明观点或作为依据阐释观点)、喻证法(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比较法(对比和类比)等。常用的论据主要有:经典论据(经典论述、重要言论、政策文件)、事实论据(历史事实+现实事实)、原理论据(道理+原理+规律)、数字论据(数据+图表)、格言论据(格言+谚语)等。
建构教研论文的微观逻辑维度,需要论据、论点结合以使上下逻辑贯通。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培养论证思维。论证思维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必备品质。所谓论证思维,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论证,二是分析。从逻辑视角来看,论证是论与证的结合。论即是论点,证即是证据。“论证”一词既蕴含论点,又涵盖证据。分析是与论证同步进行的步骤,论证中要有分析,分析中也包含论证。教师要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首先需要培养自身的论证思维,将论证思维运用于研究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以论证思维展开环环相扣的说理过程,逻辑层层递进、内容前挂后联,使论证过程有理有据。第二,采用合理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连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论证的过程需要通过论证方法来发挥作用,如果论证方法使用错误、论证方法单一、验证过程缺乏科学性、方法典型性及综合性不够等,都会导致文章结论的可信度降低,文章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类型的需要和个人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使论证方法成为论证论点的有力工具,始终为论点服务,使论证更具有有效度,也更突出论文的主旨。第三,提炼适切的论证材料。论据作为用来证明论点的有力材料,是论证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支撑材料。在教研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炼适切的论证材料作为论据支撑论点。一是提炼有“高度”的材料,例如有关中学思政课教育研究的政策文件、会议或讲话精神。二是提炼有“深度”的材料,即在研究过程中多问“为什么”,并主动去寻找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材料。三是提炼有“精度”的材料,论证材料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主题素材的选取上要做到精炼而有力,在论述语言上要言简意赅。四是提炼有“温度”的材料,即论证材料既要具有权威性,又要充分结合实际,能够接地气。如果教师在论证过程中能够提炼这四种适切的论证材料进行论证,则有利于提高论据使用的科学性、相关性和权威性,使论据与论点相匹配,从而增强论文的可信度。
以笔者的《例谈情境任务设置的三个层次》[11]一文为例,该文首先根据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对应的策略。在问题—对策的论证过程中,笔者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论证思维开展每一部分的论证。以第一部分为例,首先聚焦问题是什么。该部分聚焦的问题是:教师在情境任务设置过程中未能整合学科知识。基于此,笔者开始论证“知识为基: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托”对策。在论证过程中,笔者首先论述“必备知识是什么?其对于情境创设有什么意义?”,即运用引证法从新课标要求中提炼论据,明晰必备知识的定义及其对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接着,笔者基于文献阅读和自身教学经验,进一步论述“设置基于必备知识的情境任务的方法”。最后,笔者采用例证法,展示“基于必备知识设置情境任务的案例”,使“知识为基: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托”的对策更具说服力。在整个论述过程中,笔者需合理运用例证法、引证法等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述,以新课标、高考评价体系等权威性文件作为有“高度”的论证材料,实现论点、论据和论证充分结合并有机统一。这彰显了论文的严谨性与科学性。
教研论文写作是每一个教师的必修课。撰写教研论文就如同搭建房屋,要从宏观逻辑维度搭建起论文的四梁八柱,从中观逻辑维度建构起论文的完整骨架,而微观逻辑维度则为论文加工润色。中学思政课教师在撰写教研论文的过程中,要努力建构论文的宏观、中观和微观逻辑维度,注重文章的逻辑性,使教研论文朝着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贯通的方向前进,从而撰写出高质量的教研论文以指导教学实践,提升教研能力,成为一名兼具“教育者”和“研究者”双重角色的中学思政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