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聚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 妍|重庆市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
郎文静|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
学科课程德育可以分为德育课程德育和非德育课程的学科德育[1]。本文所指的学科课程德育,主要是指在其他学科课程中进行德育的整体设计、目标挖掘、内容设计、组织实施、评价考核等,以全面提升学科课程德育的效能。为推进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重庆市教委进行了“重庆市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该研究从学科课程德育的问题诊断入手,进行理论建构、政策引领和实践探索,以期为德育管理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句话强调了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明确了教学是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当前,课程德育存在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问题,具体体现在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实施主体、实施途径、考核评价等方面缺乏对学科课程德育的观照。中小学在制订德育工作规划时,能够从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但往往忽视学科课程德育的功能与作用。从实施主体来看,德育在学校被视为学生处、班主任、德育课程教学的专门职能,学校德育的途径局限于德育课程、主题班会、德育活动等范畴,导致学校德育的时空、主体被窄化。从考核评价来看,中小学教师往往重视应试学科,加上中、高考的考核目标与德育工作没有有效对接,使得学科教师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学科课程德育的组织实施缺乏科学系统指导。教师的学科课程德育意识薄弱,德育能力有待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合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对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实现,还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方法指导与效果评估。由于受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学科教学改革研究普遍受到重视,但针对如何落实课程德育目标的科学系统指导却显得缺乏,不同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和内容模糊笼统,缺乏学科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具体化、明晰化,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具体要求、具体方法也缺乏具体指导。这造成学科教师的课程德育意识普遍不强,课程德育质量不高。
区域和学校的学科课程德育管理机制不到位,没有形成有效的学科课程德育统筹机制。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必须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科学育人机制。但长期以来,学校课程管理与德育管理各司其职,没有形成统筹协调的学科课程德育机制,学校缺少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政策保障,课程管理和德育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
基于以上问题和现实,本研究将教育研究与行政决策相整合,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相结合,着力解决中小学课程德育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表面化等难点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在2007年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庆市教委推进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系统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整个过程历经理论研究与体系建构、实证研究与初步应用、成果梳理与资源开发、机制建设与全面推广等四个阶段。
推进“课程德育”是重庆市“和谐德育”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学科课程德育的大规模和科学有序推进,就需要准确把握学科课程德育的现实问题与行动指南。为此,重庆市学科德育课程研究项目组在理论研究和体系建构上主要探索了以下内容:一是建构研究共同体,组织由高校德育专家、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德育教研员和学科教研员,以及学科优秀教师在内的专家团队,以学科课程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任务,开展专题研讨;二是开展现状调查与问题诊断,围绕学科课程德育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维度进行调研,并梳理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三是研制系列指导性文本,在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的基础上,重庆市教委印发实施《重庆市中小学课程德育指导纲要》《重庆市中小学课程德育基本要求》,对课程德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等作出整体安排,并对各学科课程如何进行德育提出基本要求。
第二阶段的工作在“重庆市德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展开,意在检验和完善学科课程德育纲要和基本要求。这一阶段的内容包括:一是实行专家引领,开展理论专家引领和教师教学示范活动,进一步明确学科课程德育的教学路径和策略,为教师提供操作范式;二是实行标准引领,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素质等维度完善学科课程优质课评价的标准,开发、实践、完善学科课程德育的测评工具,进行学科课程德育评价的实践研究;三是提升校本化实施学科课程德育的品质,促进各学校基于实施指南开展教学实践,形成质量保障体系。
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教师的学科课程德育观念和德育能力是影响课程德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此,第三阶段的工作是开发系列研修课程,提高研修活动品质,提升德育效果。项目组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基于群体合作的研修活动,强化集体研讨式、问题解决式的研修模式,遵循“选择研修主题—提供研讨素材—组织研修活动—整理观点并表达观点—达成共识或建议—行为跟进”的路径,探索深化研修活动品质提升的策略与方法;二是进一步总结学科课程德育的研究成果,将其提炼为学科课程德育的行动指南和研修课程,形成教师研修与实践的产品,将实践中提炼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与完善,优化产品,将在自上而下的引导下进行的探索转为区域、校级层面的自主实践。
为推进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的长效实施,第四阶段的工作重在完善区域推进机制,扩大学科课程德育影响,打造学科课程德育的重庆品牌。这一阶段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一是借助专家论证,通过逻辑建构,将研究成果明确为理论主张、现实问题、影响因素、提升策略以及保障措施等,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二是针对行为主体的多样性,将学科课程德育的推进策略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策略,明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教师和学生等行为主体在课程改革中的职责;三是为确保机制保障的长效性,进一步突出政策、管理、培训、督导、评价与宣传等方面的机制建立、健全与实效运行;四是以现场展示会、专题报告会以及发表文章著述等多种途径,扩大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
学科课程德育针对中小学学科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目标挖掘、内容设计、组织实施、评价考核,体现了德育面向全学科、跨学段、全过程、全体师生的特点,拓展了德育的实施场域。
1.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没有学科渗透,德育工作就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出现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科教育内容在价值取向上难以融合的现象[2]。推进德育主要有专门课程德育、其他学科课程德育以及校内外主题活动德育等途径。学科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其实施应进一步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育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科课程的本质属性、学习时长、丰富内容等,决定了其作为德育基本途径的价值与功能。
2.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内容蕴含丰富的课程德育元素
中小学学科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课程德育元素,我们既要站在课程的高度观照德育要素的全部内容,发现其纵向的梯度设计和横向的板块关系,做到整体把握,又要深入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编写意图,从单元去分析德育要素的基本分布情况[3]。在此基础上,我们就能进一步挖掘、搜集各学科课程的德育要素,并加以整合实施。
3.中小学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涵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
学科课程德育应该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既应是对课程德育元素的挖掘与学习,又应是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与自我、集体和社会的对话交流。在这个过程,学生学会亲近自我、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文化,不断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4.学科教师的德育素养是学科课程德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学科教师对学科课程德育的认知构成教师进行学科课程德育活动的基础,对学科课程德育的情感影响其在学科德育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在学科课程德育中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学科德育行为[4]。教师学科课程德育素养的培育需要学校营造文化氛围,开展相应的研训活动,并鼓励教师自主发展,实现学科课程德育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全面提升。
1.全面规划学科课程德育的要点与要求
为全面贯彻《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的德育功能和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项目组将德育内容细化到各学科课程教学目标之中,并根据德育目标拟定出中小学各学科的德育要求和要点,厘清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各自具有的明理功能与陶冶功能,为教师找准学科内容中的德育元素提供方便。
2.科学研制学科课程德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项目组在研究的基础上拟定《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评价标准》,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理念,以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引导教师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态度、情感、付出努力的程度及创意性进行评价,抓住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学生展示出真实自我,以达到激励每个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帮助教师通过评价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找到教学中的问题、改进对策,调整教学,不断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为学科课程德育进行了导向与引航,促进学科课程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1.在学科知识内容中寻找恰当的德育切入点
中小学各学科课程的知识都蕴含着道德元素,项目组注重挖掘学科课程内容中的德育点,并进行必要的扩展,给知识注入德育的生命活力,同时把握好尺度,准确把握学科课程德育的广度与深度。
2.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道德教育的生长点
教师应用心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并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生长点。项目组注重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育人细节,敏锐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契机,并运用自身的经验、阅历和知识,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得到及时指导。
3.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知识成为道德生长的基础
学科课程中的知识能否对学生产生明理与陶冶功能,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进行教学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项目组倡导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知识学习与学生个人经验、情感的整合,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使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
4.创建新型的课堂文化促进学科课程德育的有效实施
课堂文化决定了学生的生命质量。项目组倡导“民主、灵动、真实”的课堂文化:课堂要体现协商性,充满尊重、欣赏的气息;课堂要体现互动性,让学生学会合作、交往与对话,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课堂要体现真实性,要以教学情境真实、教师言行真实、学生表现真实实现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
1.完善协同管理机制
针对学科课程德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重庆市建立起“三纵三横”协同管理机制,即纵向上贯通“市级—区县—中小学校”,横向上联通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中小学校,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领导、教科研机构研究引领、中小学校具体实施的管理模式,以推动学科课程德育有组织、有研究、有落实。
2.建立标准引领机制
针对学科课程德育涉及学科多、落实难度大、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重庆市坚持以标准为引领,研制了《重庆市中小学课程德育指导纲要》《重庆市中小学课程德育基本要求》《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标准》《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评价标准》等文件,从行动指南、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指引性、规范性要求,为中小学落实课程德育提供了方向指导。
3.落实专业指导机制
一是凝聚专家队伍,从高校、教科研机构、中小学校等遴选德育和学科专家,组建课程德育教学指导专家库,加强学术研究和教学指导。二是注重学科共同体引领,每个学科组建学科课程德育共同体,通过集中研讨、展示交流等,推进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实施指导和教学成果物化。
4.健全展示交流机制
一是开展学科课程德育优质课大赛,为学科教师搭建赛课平台,以赛促教,推动中小学教师聚焦课堂、总结经验、展示风采。二是开展学科课程德育征文大赛,将学校和教师在学科课程德育建设工作中的经验与做法予以物化,使教育教学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
一是攻克了学科课程德育核心领域的相关问题。本研究在学科课程德育建设规划、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组织管理等学科课程德育的核心领域,厘清了相关概念的内涵、课程内容及实施要求,形成了行动指南,明确了学科课程德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途径方法和保障措施,并配套形成了相应的实施要求、评价标准以及优质资源。
二是形成了各方协同攻关的行动范式。首先是形成了由高校德育专家、教科研机构学科和德育专家,以及中小学学科教师等群体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充分发挥各研究群体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学科课程德育的理论创新与决策咨询。其次是将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组织,一线中小学校的自主探索,以及教科研机构的研究、指导与服务等整合,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三是提炼了学校课程德育的策略体系:一方面形成了“问题诊断+理论研究→顶层设计+机制建设→专家指导+展示交流→提炼总结+广泛推广”的行动研究路径,另一方面形成了包含结合教学内容、优化学习方式、创新课堂文化、关注生成过程和提升教师人格素养在内的学科课程德育方法体系。
通过16年的探索实践,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的目标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得以形成与确立,课程德育实施得到有效推进,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得到明显强化。
一是中小学学科课程德育不断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更新了育人观念,拓展了育人空间和途径,使学校的立德树人通过全课程德育真正落到实处;提高了学科课程德育水平,克服了课堂教学中盲目“贴标签”的现状;增强了学科课程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每一门课程都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阵地,全学科课程德育成为德育常态;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学生在课堂得以健康成长,其思想道德素质与学科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在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重庆市涌现出《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区域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教学育人功能的实践探索》《中小学课程德育研究与实践》《区域整体推进课程育人的南岸实践》等一批课程德育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綦江课程改革、沙坪坝“学本式”课堂、江津“三空间”活力课堂等区域探索实践经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育人功能研究,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
二是形成了一批物化研究成果:出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育人功能研究》;形成重庆市普通中小学、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学科思政实践探索教学案例集;发表《“求同存异”:历史学科德育教育的核心》《“人和”德育体系的校本化实践探索》等学术论文50余篇;形成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其中30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课程名单;建成600G 全市课程德育优质课资源库。通过学科课程德育论坛举办、媒体宣传报道以及参观交流接待等活动,重庆市的学科课程德育研究成果已向全国辐射推广。
推进学科课程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区域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分期逐步实施,鼓励学校聚焦一个或几个学科课程德育的实践探索,形成系列化学科课程德育实施方案、教学范式、教学资源等物化成果,以引领带动本校其他学科或区域内其他学校的德育实践。《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学科课程的育人导向,丰富了学科课程的育人内涵。这些都需要区域和学校持续研究、深化实践,以推动学科课程德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