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男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新区小学 35001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课程理念”板块明确提出“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针对这些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聚焦课程目标,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基于整体视角确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组织课堂教学等,使学生在结构化、系统化的数学课堂中获得提升与发展。大单元教学模式契合这一教学要求,将其与课堂教学深度整合到一起,能够有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束缚,促进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上的“落地生根”。
大单元教学立足于单元整体教学,目的在于改变“碎片化”教学的不足,引领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关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笔者结合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对其进行了总结:大单元教学模式聚焦新课标,遵循教材知识逻辑框架,以及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从整体教学思想出发,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并对其进行拓展和补充,最终依托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在多样化的课堂学习中,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的理解、迁移和内化。
与传统“碎片化”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集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应用于一体,呈现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注重整体关联性。大单元教学打破“课时”教学模式,聚焦某个核心知识点,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结构化、系统化。同时,更加关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整合,使学生在关联整合性的学习中,获得提升与发展。第二,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教师立足于单元整体视角设计教学方案,聚焦核心素养内在要求,立足于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规律,从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不同角度出发,灵活选择多样化教学手段,并调整教学模式,彻底将小学数学课堂从“低效化”状态解放出来。第三,更加关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内容延伸至实际生活中,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促进数学知识迁移和内化,并在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
鉴于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数学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原则一,整体性。与以往“课时”教学模式设计截然相反,大单元教学以整体观念作为基本思想。从教师维度来说,教师需要从整体视角,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安排、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进行设计,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指导;从学生维度来说,大单元教学倡导将零散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以便于学生自主构建起更加完整、系统化的数学知识体系,使其在综合性学习中,通过理解探究、迁移应用等活动,最终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
原则二,主体性。大单元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属于新型教学模式,旨在强化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以小学生基本学情作为教学设计出发点,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最终归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结合学习效果预测,制定相应评价标准,并设计与其相契合的教学活动。
原则三,真实性。大单元教学契合了素质教育理念,与传统应试教学下的“课时”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模式更加真实。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立足于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引领学生利用教材上所学的内容分析、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使学生在知识应用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领悟,并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原则四,活动性。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鉴于此,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应坚持活动性原则,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实践、探究等活动中深化数学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师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前,应仔细研读新课标内容,熟悉数学大单元教学基本构成要素,并由此确定大单元教学基本思路。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大单元教学设计之前,按照上述原则,首先对新课标进行深入探究,明确本单元所要掌握的两个核心概念,以及学生通过本单元学习应该具备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等。从空间观念角度上来说,通过本单元学习,旨在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体积的表象认识,并由此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形成深刻认知。同时,基于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过程中,还应引领学生开展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并据此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而推进其空间观念发展。从逻辑推理角度上来说,本单元以体系概念入手,引领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逐渐建立起“三维图形的大小即为体积”的认知,最终促使学生在演绎逻辑推理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在分析大单元教学要素之后,教师应聚焦新课标要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区,科学、合理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之前,教师不仅要对新课标、核心素养展开深层次解读,还应设计出与大单元相契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大单元教学目标引领下,更好参与到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应注意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大单元目标应具备整体性,并非将课时目标简单罗列到一起,而是将课时目标置于大单元中进行考量,使大单元和课时目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次,优化和完善三维目标。在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将三维目标视为整体,并在教学目标中增加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比例,促进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中落地。最后,大单元教学目标应具备清晰化、可操作性特点。教学目标是方向,是纲领,唯有保障大单元目标清晰、可操作,才能保障大单元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大单元教学中,根据上述要求,教师可将大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体积的内涵,认识描述体积的概念;能够联系实际构建起有关体积的概念,并感受体积的概念的守恒;明确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对其进行转化;掌握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并运用这一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体积公式的推导,强化数学归纳思想、空间观念,提升推理能力;运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并强化应用和创新意识等。(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依托体积公式推导学习唤醒探究热情,并促进理性思维水平提升;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发展主动探索的意识。这一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内涵,并以三维目标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明确、可操作性的单元目标引导下,更好地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中。
新课标明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倡导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基于大单元教学内涵,灵活借助实践性、综合性、主体性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建构知识、拓展思维、提升能力等。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大单元教学为例,为了落实预期大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情境教学法。在大单元导入时,基于情境教学内涵,先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为学生呈现一个长方体游泳池。接着,以“游泳活动”为学生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游泳池会用到多少水”。这一情境契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发展区,学生讨论积极性非常高。在积极讨论中,在真实情境中,学生逐渐建立起“体积”观念,并进入新知识学习中。
第二,实践化教学。由于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知识建构体系中面临极大困难。借助实践化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一项课后实践任务,引领学生在课后选择长方体、正方体的物体,先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其体积是多少,之后利用卷尺进行测量,并运用所学计算公式展开验证计算。如此,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数学知识的深度建构,也发展了核心素养。
第三,任务化教学。为了落实大单元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大单元教学时,还应以任务形式将教学目标呈现出来,引领学生在含有内在逻辑性的探究任务引领下,建立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并从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大单元教学中,为了引领学生完成“体积计算公式”探究学习,教师可为学生提供12个棱长为1cm 的小正方体,引领学生动手摆一摆,摆成各种长方体,并将长、宽、高记录下来。之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聚焦“长、宽、高和体积关系”展开思考、探究和交流,最终在深度探究中完成提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单元教学方案的落实,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还应避免当前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例如,过分关注成绩,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成长;过分关注教师评价,忽视学生参与等。而新课标人才培养方向也已改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最终目标。鉴于此,教师必须积极推进大单元教学评价改革。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学业质量标准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聚焦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维度,并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标准能够将小学生真实学习状态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使教学评价面向每一个学生。同时,在主体性原则下,教师应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评价,促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身全面成长。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契合了新课标要求,可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更好建构知识,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深层次解读大单元教学内涵,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单元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上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