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间批评理论源于文化地理学,在文学研究方面,主要涉及作品中的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体空间。在《魂断蓝桥》中,作者威尔逊以一战时期英国伦敦的城市空间为背景,对主人公生存的社会空间和个体心理空间进行描述,从而表现出女主人公在压抑空间中实现非理性救赎的行为。从空间批评理论角度分析人物在外部空间的生存状态,指出空间具有强大的管理和统治功能,揭示出空间对人的禁锢和规训,表达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主人公的怜悯及对其生存的忧虑。
【关键词】空间批评;《魂断蓝桥》;景观空间;社会空间;个体空间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8-0032-04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2023年教育专硕—学科教学(英语)培育团队项目(项目编号:LPSSY2
023XKPYTD07)。
《魂断蓝桥》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以及学界的喜爱与关注,被誉为一部凄婉的爱情悲剧。作为一部经典佳作,该作品主要讲述发生在一战时期的一个爱情故事。男主人公英国陆军上尉罗伊·克劳宁在滑铁卢桥邂逅女主人公芭蕾舞演员玛拉,正当二人准备结婚之际,罗伊却奉命要奔赴前线,瑪拉因为要送罗伊去火车站耽误了当晚的演出,她因此被开除而失业,生活日益困苦,加之后来看到报纸上刊登罗伊已经阵亡的消息的巨大打击,她迫于生活的压力而最终沦落风尘。战争胜利后,玛拉在车站拉客时却意外与罗伊重逢。令玛拉未曾想到的是,罗伊不但没有死,而且对玛拉的爱依然如故,他决定带着玛拉回家乡准备结婚。然而,女主人公玛拉不堪忍受自己羞耻的过去,备受煎熬,最后不得不选择离开,在景观空间滑铁卢桥滚滚的车轮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空间批评理论注重空间的社会文化内涵等属性,在文学作品解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是一种具有多维含义的指涉系统,意味着带有抽象隐喻的景观,是社会文化和人们价值观的象征系统,代表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与感知。本文拟结合空间批评理论的观点,通过分析作品中出现的富有象征意义的景观及景观空间、人物活动的社会空间和个体心理空间,阐释作者对当时相关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以及通过景观空间隐喻所表达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及威尔逊对一战时期西方社会时代风貌、社会文化观念及其精神弊端的敏感与批判。
一、空间批评理论
空间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吸收了后现代文化研究等众多理论精髓。它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空间以及空间隐喻背后的历史、权力和社会文化等,关注空间是如何反映出文本中所体现出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从而展示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层社会意义。正如列斐伏尔所说:“空间是为社会所生产,同时也生产了社会。”[1]在福柯看来,现代社会是“一个空间化的社会,是一个个规训性空间并置的社会,是通过空间来统治和管制的社会”[2]105。由此可以看出,空间批评注重研究文本空间中的权力、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作为指涉系统、象征系统等多层次的逻辑关系,着重从社会文化角度解读文学空间,“强调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各种关系,通过文化作为中介、平台、生活圈等等空间隐喻,将文化研究空间化”[3]。本文分别以剧本中出现的景观空间、社会空间和人物个体的心理空间三个方面为切入点,阐释一战时期英国伦敦社会空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的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规训作用,并通过寓意丰富的空间隐喻,揭示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人们的生存困境。
二、《魂断蓝桥》中的景观空间
在文学研究中,空间批评将文本中的景观看作是空间隐喻。对于空间批评来说,景观是一部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具有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多重属性,主要包括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而非物质景观又包括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等多种因素。景观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以地域、故事场景等形式出现。威尔逊为了揭示一战时期英国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对人们尤其是女性生活的影响,他巧妙地运用了滑铁卢桥、滑铁卢车站以及其他相关自然景观等,使之成为揭示剧本主题思想的空间素材。
剧本中的故事情节发生在男主人公罗伊在战争期间对往事回忆的框架里。滑铁卢桥、伦敦的空袭警报……男女主人公罗伊和玛拉走到了一起。残酷的战争不仅没有让玛拉和罗伊放弃他们的浪漫主义激情,反而让他们在面对战争时仍对生活充满信心。剧中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但因他们处在严酷的战争环境里,所以人物命运又是跌宕起伏的。在剧本的最后,罗伊独自站在滑铁卢桥上,回忆过往,思绪万千。正是在这座桥上,玛拉初次遇见他;在这座桥上,她开始向陌生的男人媚笑;也是在这座桥上,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在滑铁卢桥上浪漫相识,又在这里经历生离死别,这一切都与景观空间滑铁卢桥息息相关。桥原本应该是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桥梁”,而在剧本中,这座优美而动人的大桥—景观空间,却向读者诉说着无尽的悲伤与惋惜。女主人公玛拉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这座带有战争痕迹的滑铁卢大桥上。同时,她还把自己的信念、爱情与灵魂也留在了这座桥上。
作品中无处不在的空间场所——城市空间、乡村空间和地理区域空间等,构成一种密闭的,具有隐秘空间特征的权力机制,持续不断地影响着其中的每一个人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在《魂断蓝桥》中,城市空间充斥着权力、战争与衰败,充满了压制和规训。“黑沉沉的马路,居民们在专心地听着广播。马路两旁堆放着沙袋,战争的气氛充满着周围。”[4]1“滑铁卢桥上,天空上方有些雨滴有些冷。雪弥漫着,大地混混沌沌,前方的路也什么都看不清楚。雾,像纱幕蒙盖着街道、房屋、滑铁卢桥。”[4]40与之相反,乡村空间则充满了和谐与宁静。“田野。空气恬静、清新。”[4]46滑铁卢桥、伦敦市区与乡村的空间进行鲜明对比,其中滑铁卢桥、火车站等景观空间投射有战争的影子,反映出一战时期伦敦社会的沉闷压抑甚至是令人窒息;而在描写玛拉和罗伊回到家乡时,作者呈现出英国乡村一幅美好又和谐的景象来暗示未发生战争的地方社会的光明,表达了人们对乡村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三、《魂断蓝桥》中的社会空间
社会空间是文本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的人物总是要走进社会,不同人物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一部作品的社会空间[5]426。解读文本中的社会空间以及空间背后所蕴含的社会、道德、文化等属性,可以挖掘出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伦敦地区景观空间中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交锋、不同人物之间的规训和反抗。社会空间充满了各种意识形态蕴涵和权力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结果。“空间具有人们能看见能触摸的物理实体性质,它还生产出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弥漫于空间各个角落的社会关系、权力运作乃至人的思想观念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方面内容,空间又是这些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的关键。”[6]在一战时期的英国,社会上一些传统的婚嫁风俗观念是遍布在社会空间人们日常生活每个角落的潜在力量,尤其突出体现在女性的日常生活当中。在当时父权统治的社会里,女主人公玛拉被传统道德标准所规训,无法与社会传统婚嫁标准和社会等级门第观念相抗衡,最终她不堪忍受社会空间权力的监视与规训,毅然选择结束生命,以实现她的非理性救赎。剧本所反映的整个社会空间是人物个性被禁锢的空间,既定的社会规则在这里是人们一切行动的准绳,并限制其成员离开其空间范围。因玛拉执意前去车站为罗伊送行而耽误了演出,于是笛尔娃夫人大发雷霆,她无法容忍演员有芭蕾舞以外的世界。笛尔娃夫人说:“我的世界只有芭蕾舞,你要跟我在一起就得跟我一样。这一条纪律对玛拉已经不再适用了。”[4]30她的好朋友凯蒂也因替她仗义执言而遭遇被辞退的下场。
社会空间为剧本情节提供了发展的广度,人物思想的异化在社会空间留下了精神迷茫的色彩。福柯的“圆形监狱”被看作为是人们生活中的“空间隐喻”,构成一张张盘根错节的大网,以极其隐秘的方式覆盖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权力则隐藏在权力对象无法企及的空间中,有着巨大的威慑力,“现代规训技术的有效性使人类陷入无法逃遁的权力知识罗网”[7]298。每个人都处于监视之下,无所逃逸。“她跳得真漂亮,是不是?”“她的本行嘛!”圆柱旁椅子上坐着一个胡须全部都变白的老猎人和一个上了年龄的贵妇人也在议论,“你注意了公爵不在,对于这件事,公爵并不喜欢。”[4]49在苏格兰克劳宁家里,罗伊的母亲克劳宁夫人高兴地迎接罗伊和玛拉两人。晚上,在克劳宁家舞会大厅里,芭蕾舞演员玛拉优美的舞姿尤其引人注目。而在大厅其中一角,有几位贵妇人却在低声议论着,罗伊要娶一位舞蹈演员,她们对此感到不可思议。意外的是,公爵也来参加舞会并慈爱地邀请玛拉一起跳舞,这说明公爵是赞成这门婚事的。在同玛拉的交谈中,他还不停称赞她的善良以及她对罗伊的忠诚。他还告诉玛拉,克劳宁家族一直都非常看重门第观念,但对玛拉却是例外。传统的门第观念认为“舞蹈演员太离格了……可惜,你不能符合他们的标准……”“他们都是老传统,改不了他们的老眼光。凡是阿弗烈大帝认为好的,他们都认为好。”[4]52玛拉的言行受到大家的密切注视和监督,空间中“权力的眼睛”时刻盯着其中的每个人,尤其是当时的舞蹈演员玛拉。正如福柯所言,现代社会是一个纪律社会,而空间则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场所。“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机制”就使监视权力即使在监视停止的时候也会持续发挥作用。“断枪,我们团的臂章,也是罗依的,它代表传统。”[4]52“……你宽厚、善良,你是肯定不会辜负这个臂章的。”“玛拉看着罗依,视线迅速移到罗依的臂章上。她的眼睛里闪现出难以察觉的恐惧、忧虑、痛苦、失望,虽然脸上还罩着淡淡的微笑……”[4]53玛拉在片刻的平静之后又陷入了忐忑不安之中,罗依的臂章就像一把利剑一样审判着她的良心。玛拉深知自己曾经的经历是不可能被英国上流社会所谅解的,她也不愿意破坏自己在罗依心目中的好形象。从福柯关于权力其隐晦的表达来看,在全景敞视空间中,规训无处不在,这种权力是微观的,像一个巨大的无形的网,束缚着空间中的每个人。
福柯在他20世纪70年代的重要著作《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宣称:“我们的社会……而是一个监视的社会。”[8]139“……其中的每个人都发现它本身处于‘一个封闭的、复杂的和分等级的庞大结构之中,受到监管和操纵的持久统治……规训生产出顺从的和训练有素的身体,即‘驯良的身体。”[8]140玛拉知道当时上流社会的人们是不会谅解她过去的那一段经历的。这种家庭的自然空间被打上了社会等级的烙印,能生产和塑造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并对他们进行规训。空间批评理论认为“空间”是在特定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随之进入到主人公玛拉的心理空间。通过分析社會空间中无处不在的权力对人们的限定,揭示出封闭僵滞的社会空间对人的规训与禁锢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情绪。玛拉对于贞洁的理解以及西方社会中的等级门第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玛拉产生极大的影响,她认为自己已不再纯洁,沦落风尘后也不敢告诉罗依的母亲实情。后来玛拉虽然知道罗依不嫌弃她过去的经历,但由于社会空间权力眼睛的监视,她的心理空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她也认为自己辜负不起罗伊对她的好,玛拉只能以死来求得其精神上的解脱。这种强烈的传统贞洁观念似社会空间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玛拉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封闭的、割裂的空间,处处受到监视。在这一空间中,每个人都被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任何微小的活动都受到监视,任何情况都被记录下来,权力根据一种连续的等级体制统一运作着,每个人都被不断地检查和分类。”[9]221探寻作家笔下城市社会空间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表征和日常生活内涵,分析作品空间中无处不在的权力对主人公的限制,揭示出封闭僵滞的空间对人的规训与禁锢,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生存空间的批判,对理想社会生存空间的期待。
四、《魂断蓝桥》中的心理空间
空间批评拓宽了文学作品解读的视野,解读文本中人物的心理空间,可以深入挖掘文本所揭示的个体反抗和顺从。在克劳宁家,玛拉的言行举止深受当时男权思想的影响,呈现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这也表明女性要想独立,就必须冲破社会的道德标准、冲破群体思想的束缚,摆脱传统的、陈旧的社会观念。玛拉在车站再次遇到罗伊后也曾想,也许罗伊能接受她的过去,也许她还能跟他在一起,毕竟这也是她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的机会,最重要的是罗伊仍爱着她。因此,玛拉跟随罗伊去他的家乡见他的家人,她的一切似乎都为他们所接受。表面看来,她已经通过了所有人的“检查”。只是,罗伊手臂上的那枚闪闪的金质徽章——“权力的眼睛”却刺痛了她的眼睛。现在问题已不在于罗伊,而是玛拉自认配不上他。当时社会里恪守忠贞的观念对玛拉产生很深的影响,最后她只有献上自己的生命来寻求救赎。“空间本身既是一种‘产物,是由不同范围的社会进程与人类干预形成的,又是一种‘力量,它要反过来影响、指引和限定人类在世界上的行为与方式的各种可能性。”[8]137主人公玛拉心理感知的是空间的压抑和束缚,在此,个人心理空间折射出主人公压抑无助的心情,折射出人物主体自我迷失等社会文化烙印。
五、结语
威尔逊在《魂断蓝桥》中分别从伦敦地区滑铁卢桥、滑铁卢火车站等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个人的心理空间描写了一战时期人们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处境,揭示出处于一战这一特定时期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在这种特定空间当中,人们屈服于形式化空间统治的力量。威尔逊将对村舍和都市等大自然的描写来揭示空间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同时显示出当时伦敦地区耐人寻味的社会文化内涵。其中景观空间让读者可以窥见战争时期人们的生存境况,社会空间让读者看到战争时期英国社会人们的生存现状以及空间背后隐喻的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空间产生的影响,个体空间让读者进一步思考造成女主人公生存现状的原因。这三种空间成为其剧本中的一种蕴含多维意义的指涉系统,成功地展现了一战时期的伦敦,人们生活的全景,展现了战争时期人们尤其是女性的生活状态。人们所处的空间每时每刻都在对人行使规训的权力,使人服从于权威,这也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空间对女性的压迫。文学作品中的空间是各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存在于社会空间中的人,最终会蜕变为空间规训的产物。通过用空间批评理论对《魂断蓝桥》进行解读后,我们发现剧本《魂断蓝桥》具有很强的空間表现力,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具有丰富内涵的空间画面,同时也扩展了空间批评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陆扬.空间理论和文学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4(4):31-37+170.
[2]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李蕾蕾.当代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知识谱系引论[J].人文地理,2005(2):77-83.
[4]乔治·威尔逊.魂断蓝桥[M].安琪,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
[5]赵炎秋,主编.文学批评与实践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6]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J].沈阳大学学报,2008,20(2):79-82.
[7]刘北成.福柯的思想肖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作者简介:
钱小丽,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