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路径探析

2023-11-12 02:20:28李莉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大历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德树人

摘  要:大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需要准确把握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大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大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有效路径,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历史观,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磅礴的青春力量。

关键词:大历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189-04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一门从历史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应该主动将大历史观融入其中,引导大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树立正确历史观,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准确把握大历史观的科学内涵

(一)熟知真实历史,勿夸大其词、文过饰非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1]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和空间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对历史要始终保持尊重的态度,既不夸大炫耀取得的成绩,也不隐藏掩饰存在的不足。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风雨历程中,中华儿女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创造出无数个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大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外国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大量侵略特权,中华民族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对欺压和凌辱,中国人民奋起抗争、不屈不挠、艰苦探索,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奋斗、发愤图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要求人们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客观公正评价历史,勿歪曲真相、虚无历史

“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在事实和公理面前,一切信口雌黄、指鹿为马的言行都是徒劳的。黑的就是黑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说一万遍也不可能变成黑的。”[3]历史都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产生的,因此,评价历史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既不能歪曲真相、全盘否定,也不能以偏概全、虚无历史。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近30年的曲折探索,为改革开放积累经验、奠定基础;经过40多年的砥砺奋斗,创造前所未有的辉煌。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不能否定党的领导、丑化党的形象、抹杀党的功绩,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辨别现象和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领袖人物也并非全能,全面神化和全盘否定都不可取。领袖人物理论水平高、斗争经验丰富、领导才能卓越,为民族、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受历史条件限制,领袖人物所作的决策并不是完全正确的,也存在失误和不足之处。因此,评价领袖人物要站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看到他们所拥有的条件,“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4]

(三)准确把握历史规律,勿以古非今、厚今薄古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5]“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6]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要善于从古今对比中探寻历史规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几次转变,客观反映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社会主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及时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于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彻底告别吃不饱、穿不暖的窘境,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人类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往直前的,而是充滿曲折坎坷。但是不管有多大的艰难险阻,历史总是按照自身规律向前发展,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其前进步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加之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实践经验,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曲折探索道路,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巨大损失。对此,人们要正确看待,“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1]

二、深刻认识大历史观融入“纲要”课的重大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纲要”课作为全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政课,要把大历史观融于其中,讲清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讲清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付出的沉重代价,讲清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明白学习“纲要”课不是为了增加仇恨和痛苦,不是为了炫耀成绩,而是为了铭记苦难历史、缅怀逝去同胞、珍惜伟大时代,自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担当的理解,懂得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

(二)推进“纲要”课改革创新的迫切需求

面对思想开阔、兴趣广泛、个性张扬的“00后”学生,如何打破他们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如何打造让他们爱上的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7]。“纲要”课既要讲授历史知识,也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唯有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赢得“00后”学生的欢迎,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把大历史观融入“纲要”课是坚持“八个相统一”原则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质量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拔得头筹。只有了解了祖国的昨天,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今天的国情,更准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对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成熟,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对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面对很多新资料、新观点、新理论,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不利于形成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把大历史观融入“纲要”课,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全面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做到不忘历史、不忘初心,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2]

三、积极探索大历史观融入“纲要”课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教学内容,把大历史观融入教材教案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教材给出的是教学的基本结论和简要论述,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7]“纲要”课使用的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2023年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共有10章,重点讲授1840年以来中国180多年的历史。首先,新修订教材所含内容非常全面,囿于篇幅限制,有些知识点讲得比较粗略,有的甚至一笔带过,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既要讲清楚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更要讲清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如第8章第1节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内容比较简略,可以结合最新史料,向学生讲清楚此次战争为何要打,为何会赢,有什么意义。着重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大学生明白“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8]其次,教材内容相对固定,存在一定的修订周期,这就需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发展实际,把最新的党的理论成果和国家的发展成就融入其中。如第4章第1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可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让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伟大五四精神,牢牢记住六点要求,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最后,实时更新教案,做好教学设计,根据教材章节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解。如第10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要讲好教材内容,还要重点讲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阔步前行,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中国奇迹,激发大学生奋发读书、报效祖国的热情。

(二)更新教学方法,把大历史观融入第一课堂

一直以来,个别大学生总认为“纲要”课就是一门历史课,中学已经学过,大学敷衍学习就行,不用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导致他们对许多知识点一知半解,对一些错误观点和理论缺乏判断力。首先要适应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改变以往单纯的“填鸭式”灌输,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通过案例、图片、视频等素材的生动展示,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第5章第2节“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可以播放电影《血战湘江》,通过直观感受80多年前,红军34师部队付出巨大牺牲,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悲壮故事,让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美好的学习时光。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方法,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其中。可以组织学生就课程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然后按小组进行发言,以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统筹运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探寻“纲要”课教学规律,打造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课后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重要论断的内涵,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三)挖掘教学资源,把大历史观融入第二课堂

“马克思主義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7]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是不等同于实践,所以把大历史观融入“纲要”课只靠讲授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思想的巨大力量、去领悟思想的博大精深。首先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考察,真切感受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和光明前景;运用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与异地场馆进行远程互动,达到“学生不出门,资源在身边”的效果;建立“纲要”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地合作,为学生更多实习实践的机会。其次是利用好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组建“四史”宣讲团,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地区,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四史”宣讲活动,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最后是利用好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大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平台,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作用,开展诸如读书沙龙、征文比赛、历史情景剧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谈体会、讲感受、扮角色,更加亲近“纲要”课,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发挥教师作用,把大历史观融入大学生头脑

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纲要”课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保质保量完成授课任务。首先要信念坚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学生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纲要”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思想性,需要透过历史现象探寻历史事件背后的本质,恰恰是很多大学生只能看到表象,无法识破伪装。教师要自觉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其次要博学多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定期参加主题教育、党性锻炼、实践培训等活动,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彻底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实质和危害,用深厚的实力赢得学生信赖。最后要正身率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修养,严守纪律规矩,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人前人后一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 中国共产党历史知识问答[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5] 新华网. 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EB/OL]. (2014-10-1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3/c_1112807191.htm

[6]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7]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2020(17).

[8] 习近平.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荐稿人:秦元春,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華康)

作者简介:李莉(1985—),女,硕士,淮南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革命与建设。

猜你喜欢
大历史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立德树人
“大历史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7年65期)2018-01-30 06:20:08
明朝文官制度的那些事
速读·下旬(2016年4期)2017-05-10 20:12:2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论“大历史观”指导下的传统历史教学变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企业导报(2016年12期)2016-06-17 16:41: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4期)2016-06-08 13:5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