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湖湘元素”的路径研究

2023-11-12 16:44曹清清
文教资料 2023年12期
关键词:湖湘专业课程思政

曹清清

(湖南开放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同时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这些就为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明确了方向,那就是专业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善于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近现代先进文化中挖掘思政素材,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用文化的强大感召力激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是我国最先提出的,很多国家没有完全同义的“课程思政”概念。国外擅长的渗透式、生活化、社会化教育,通过学科教育进行思政教育融入,即“品格教育”“公民教育”“宗教教义”“价值教育”等活动,实际上与我国的“课程思政”理念具有相似性和互通性。在课程评价方面,国外学者普遍重视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倡导以学生需求为评价导向,评价主体多元化,并且借助模型分析来获得准确评价效果。这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国内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针对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课程思政评价研究等方面。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挖掘专业课的思政元素,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成桂英和王继平在2019 年发表的《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中指出,“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关注点只要包括“课程思政”目标是否正确适当、明确具体,“课程思政”元素是否被充分挖掘,“思政”和“专业”是否有机融合、是否有较强的时效性、是否有较高的达成度以及教师是否敢于向错误的观点“亮剑”[3]。在湖湘文化融入课程方面的研究,张晓敏在2021 年发表的《试论湖湘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及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中指出了湖湘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基本路径。[4]娄文浩在2021 年发表的《湖湘红色文化促进思政教育改革研究》中提到了湖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湖湘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5]廖佚在2022 年发表的《“三高四新”背景下湘商文化融入高职教育研究》提出要从树立新理念、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提升教师素养、加强师资队伍等多方面使湘商文化融入高职教育。[6]

通过上述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思政路径研究,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的发展;教学评价指标构建研究,有利于促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实践的贯彻实施。

二、湖湘元素的内涵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是湖南学子树立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湖湘文化”中的“湖”和“湘”分别指的是洞庭湖和湘江两个水系,因此湖湘文化就是指在湖南地域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和宋明中原文化等的洗礼,造就了无数湖湘名人,如蔡伦、周敦颐、王夫之、左宗棠、曾国藩、魏源等。特别是近代以来,湖湘大地更是群星璀璨,诞生了谭嗣同、黄兴、毛泽东、刘少奇等人,他们前赴后继推动历史前进,使得湖湘文化有着“湖南人才半国中”“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的盛誉。湖湘文化经过不断地升华、创新,逐步形成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格物致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身体力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独特内涵。本文中所提的“湖湘元素”就是以“湖湘文化”为主体的,在湖南从古至今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湖南人创造和传承的,具有湖南特质的先进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系统梳理新时代湖湘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数字化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重塑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和政府治理模式,激发了全新的发展动力,但同时也带来了隐患。大数据部分从业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等故意或非故意地造成了一些用户的隐私数据或者敏感数据的泄露,带来了巨大的危害。2023 年发布的《2022 年网络犯罪报告》中明确指出,未来三年全球网络犯罪损害成本将会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并将其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数据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数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升,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大数据人才刻不容缓。大数据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都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利用相关算法对大数据进行挖掘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职业院校的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打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显性技能和隐性素养的通道,培养满足国家和企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加强大数据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在向学生传授相应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职业道德素养和价值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国家安全需要的高素质大数据专业人才。

四、大数据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研究

全面、深入地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并将其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功能,建立及时、有效、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湖南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必然趋势。然而,作为新兴专业,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为顺应政策要求,近年来也在逐步融入思政的内容,但是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来看,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内容契合的思政元素少且特色不鲜明

目前专业课程内容中虽然已融入了思政元素,但融入形式及呈现形式单一,且嵌入点、嵌入形式设计不够合理。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与思政教育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机械地把思政教育加入专业课,不利于学生接受,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无法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2. 课程思政中涉及的“湖湘元素”缺乏

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来自省内,湖湘元素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他们也对优秀的湖湘文化产生共情,因此湖湘元素比其他元素更能激励省内学生立德成才。而大数据技术专业所涉及的技术大多为国外技术,思政元素中可供挖掘的中国元素不多,涉及的湖湘元素几乎没有。思政元素少致使案例设计困难,特色不鲜明,难以激发学生共情,课程思政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3. 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反馈机制不完善

传统的专业课程的评价多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评价,而缺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意志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评价,缺乏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评价,未能对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改进起到反馈的作用。

总之,湖南省内大数据专业课程普遍存在不能满足培养实现“三高四新”战略的高素质大数据人才的要求。为此,根据《教育部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实施的意见》中提出的“统筹整合湖湘文化资源”的要求,切实促成“湖湘元素”与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深度融合,既是促进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创新之举、务实之要,也必然推动湖南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发展。

五、大数据专业湖湘元素的融入路径研究

大数据专业“湖湘元素”课程思政的实施,应当以专业的发展历史以及专业的发展前景为依托,挖掘大数据专业课程湖湘特色育人元素,形成特色案例,通过探究案例融入的形式,达到思政案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效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做到湖湘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知识自然融合。

1.“湖湘元素”挖掘

我们结合大数据技术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学生成才成长的规律,遵循情感原则,将学生成才路径划分为三个层次:学好专业的必备技能,如善于规划、实践精神;干好工作的基本素养,如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合作精神等;立身处世的高尚品质,如精业敬业、勇于创新、家国情怀等。根据大数据专业课程具体内容和对课程思政元素的需求,挖掘贴近湖南本土学生实际的湖湘特色育人元素,同时引入与大数据相关的政策法规元素(见图1)。

图1 湖湘元素挖掘思路

2. 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

我们依据学生成才路径三个层次的要求,以湖湘思政元素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国家发展中的重大决策、产业发展中的典型事件、科技发展中的领航人物、学校发展中的先进事迹等特色案例,同时将案例进行数字化呈现,形成颗粒化资源,建立了包含78个“湖湘元素”案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并不断添加和更新,真正实现专业教师间以“湖湘元素”为切入点的课程思政案例的共建共享。

3. 湖湘特色育人案例融入专业课程

高校通过融目标促高度、融内容促广度、融方法促深度,达到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融目标即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人才需求目标,将湖湘元素思政育人目标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融内容即根据专业课程内容的特点,巧妙地融入课程思政案例;融方法即根据思政案例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知行能力、思学能力、职业素养等。在专业课程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形式多样的思政融入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共知、共情、共鸣的效果。以“Python 网络爬虫技术”课程为例,我们进行了湖湘元素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实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达到了知识、技能、素养三维能力的提升。

六、湖湘元素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实施效果和学生掌握情况的反馈,是评价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是否有效的重要措施。课程中对专业知识学习情况的反馈相对简单,但是在能力反馈和品德反馈方面,就难以定量。

1. 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

我们在湖湘元素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湖湘元素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育人目标、大数据专业课程设置的逻辑框架、岗位的人才需求,要结合湖湘元素的特点,注重反馈机制的时效性,秉承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行性的原则。该模型可以衡量湖湘元素课程思政工作的质量,促使专业教师更加清晰地知晓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坚定学生技能报国的理想,加速以德修身的行动,明确以技立业的目标,提升教学质量。

2. 评价模型的构建

湖湘元素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教学评价强调导向评价、优化评价、增量评价和过程评价,这与CIPP评价模型的基本理论相切合。因此,以CIPP 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现状,我们构建了目标定位、企业需求、条件资源、制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课程评价、课程影响9 个一级目标[7],在一级目标的基础上细化出20 个二级目标(见图2),并进一步构建了评分细则。

图2 基于CIPP 模型的湖湘元素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结合课程内容构建的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大数据技术专业湖湘元素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地规范、指导、监督、量化了考核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及时发现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中的不足并进行了反馈与改进,为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有效的量化工具,充分发挥了诊断和调节作用。

七、结语

本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湖南省内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构建了湖湘元素课程思政体系。以CIPP 模型为基础构建湖湘元素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模型,构建了一套可参考和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为专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提高高职院校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人才质量,发挥湖湘元素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帮助高职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的大数据人才。

猜你喜欢
湖湘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湖湘扫描
湖湘扫描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湖湘扫描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