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交叉学科建设研究
——以建筑遗产交叉学科建设为例

2023-11-12 22:17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4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遗产交叉

常 瑾

(北京建筑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4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对跨学科、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的研究逐渐增多,究其原因,核心势必在面向国家、社会、区域和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时,作为高等学校,可以在服务社会方面创新性地切实解决问题。这就为高校交叉学科建设提出要求,即建设方向明确、针对问题切实、解决困难有效。围绕这个建设要求,我们有必要追溯并且再次明确学科、交叉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基本概念。

一、交叉学科的建兴

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深化改革,由此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交叉学科门类。202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首次明确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建立了交叉学科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和调整退出机制等具体措施。交叉学科是在学科交叉的基础上,通过深入交融,创造一系列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展示出一种新的认识论,构架出新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新的更丰富的知识范畴,已经具备成熟学科的各种特征。这是在有关学科学位的政策文件中首次明确对交叉学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1]。交叉学科实行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坚持高起点设置,高标准培育,建立了先探索试点、成熟后再进目录的机制,由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依程序自主开展交叉学科设置试点,先试先行,探索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此基础上,还明确了试点交叉学科编入目录的申请条件和论证程序,严把质量关[1]。

二、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交叉学科为例

(一)交叉学科的发展

从学科本身的特点看,先从相近学科进行融合,再逐渐到理工科与人文科的交叉,新的“合作”势必会促进新的成果迸发,比如有的学生在结束建筑学或者测绘工程学的本科阶段学习后,选择建筑遗产保护学科攻读硕士乃至博士研究生,从而在新的领域探索新的学科交叉问题。再如有名学生本科学习的是软件工程专业,偏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硕士选择了建筑学学习,并开始尝试交叉学科研究。这名学生跟随导师进行长城保护研究,主要运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对长城沿线进行全方位数字扫描,获得分辨率接近厘米级的连续高清图片。基于建立数据集训练出的人工智能模型,对团队拍摄的长城无人机图像批量处理,以实现自动统计长城上敌楼、箭窗的数量、位置和尺寸信息,以及长城上不同材质的颜色信息。经研究发现,长城不仅有灰色材质,还有红色的吐水石、红色的条石基础、蓝灰色的条石基础,甚至有因微生物附着产生的黄色敌楼。

从交叉学科与解决实际问题看,建筑遗产保护更新有关的各类项目,在城市发展规划的宏观层面和人居生活环境的微观层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在2016年以“白塔寺再生计划”为显著案例,相关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认识建筑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讨论。位于城市规划与“北京金融街”仅一街之隔的核心区域,白塔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且被众多商圈包围的“宝藏”地带。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城市核心区大拆大建的方式已不合时宜,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模式应运而生。基于此,对这个“宝藏”地带更新的定位是,以疏解人口调整人口结构、以提升业态吸引优质产业、以改善基础设施改良居住环境、以复兴胡同文化促进精神归回。从目标到实施层面的具体做法是,在保持独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居住片区原有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植入设计、文创和展览展示等新的元素,全面营造融合传统、创意、时尚的新文化街区[2]。

对于建筑遗产保护交叉学科的研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维持本心的基础上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点。交叉学科研究会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我们用前面举过的例子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发展规划和人居生活环境在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上都存在差异性,城市发展规划看待问题的视角可以更宏观和抽象,人居生活环境的研究则更微观和具象。做成一个像“白塔寺再生计划”的成功案例,即便是跨学科的专业研究者,也需要一个花时间去磨合的过程;一些交叉复杂问题需要不断讨论甚至争辩,才能达到一个契合点。再比如,围绕长城保护测绘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于数据的采集与图像的抓取很难说不受到影响;回到实验室,对于数据和图像的处理又是与各种报错之间的“斗争”。这就要求研究者既要有实地勘测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又要有踏实冷静处理真实数据和编写代码的本领。在同一研究中,不同的战场要“调用”不同的学科知识储备以应对需要。

(二)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交叉学科的发展历程

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即北京建筑大学于2012年获批“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注重建筑遗产保护的应用理论与工程技能的紧密结合,在知识构成上以建筑学为主干学科,兼有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支撑学科领域工科知识和历史学、考古学等文科知识,设置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建筑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建筑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建筑遗产环境保护工程与技术等四个研究方向,围绕国家在建筑遗产保护领域中的特殊需求,遵照建筑遗产保护工程系统的技术规律,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建筑遗产保护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体系。

该项目实施以来共招收6届36名博士生,其中2名博士生已授予工学博士学位。在读博士研究生先后开展了“丝绸之路”中国段保护策略、石窟寺文物精细三维重建、北京市长城文化带保护、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业遗产保留、陕西唐建陵保护、西汉河西地区边防体系空间布局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北京城市设计国际联合工作营、建筑遗产保护协同与创新博士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该项目在实施期间,推动了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快速发展,学校于2014年获批“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中心;2017年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建筑学、土木工程列B档;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土木工程获批博士授权点;2019年学校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获批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8年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验收评估结果的通知》,经专家评估、征询有关部门意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学校“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按文件要求,因学校已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将不再保留特需项目[3]。

三、交叉学科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如果说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奠定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那么从交叉学科发展的背景看,它也是打开通向交叉学科学习的大门。我国大学目前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给予刚刚迈入象牙塔的莘莘学子学习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知识,为未来学科融合和交叉学科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这种润物无声的启迪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发展。正如《管理办法》的及时出台,使我国交叉学科的特征愈发显著。从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看,部分学生在本科所学的专业与研究生所学的学科并不相同,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这种关系,往往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打开不一样的视角。

要明确强调的是,学科交叉不等于交叉学科。从学科自身建立与发展的规律层面,首先需要知识的分化与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对独立且专门的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要能够适用于学位授予单位规模化、规范化的培养人才;从学位授予单位的层面,首先要聚焦重大科学问题或关键研究领域,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根据本单位学科特色大力促进多学科交叉,协同开展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从交叉学科建设的层面,学位授予单位应在师资力量、成果、绩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按《管理办法》规定,本着科学精神,积极稳妥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各国的交叉学科发展情况各异。如欧洲早期更多是由科学家自身兴趣激发出的学术交叉,这些科学家热衷于学术交流,以学生和教师的交换体系为支撑,促使研究人员经常进行学术上的短期交流,各个课题组之间互换博士生,等等。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围绕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在交流中碰撞出交叉学科方向。这种交叉不是具体课题,而是更注重交流。而美国的学术交叉又与欧洲不同,更多的是源于国家的需求,以及大型公司的需求,体现出更为明显的需求导向,围绕着未来需求重点,形成学术交叉的资源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符合“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要求的。而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的核心工作理应是围绕学科建设展开的。因此,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本质应该也是以培养人、塑造人为中心。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到学科是依据客观知识分类体系和学术制度所安排的,但也包含主观设定成分。在客观上,学科和学科建设依据科学技术自身的演化逻辑或社会产业的真实需求;在主观上,学科和学科建设受制于人们对科学的认知水平与教育理念的发展。客观与主观的交汇点往往也会存在矛盾点,而矛盾点正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增长点。也就是说,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客观现实且多样复杂的,学科划分与学科建设则是按照人们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主观认识而产生的,具有理论性与单一性。在客观现实中,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并不一定完全按照主观的分类出现,也不一定始终按照主观设定好的分类一直延续。把知识分类并按照科目学习,对人进行专门的培育,尤其侧重于某一方面的重点塑造,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局限性,需要知识谱系井然有序,需要学者术业有专攻,需要不同人才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

学科划分与学科建设则是按照人们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主观认识而产生的,未来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并不一定完全按照主观的分类出现,也不一定始终按照主观设定好的分类一直延续,而更多的是通过学科的不断分化、综合、重组实现。学科交叉是面向真实问题的学术制度安排,未来包括建筑遗产保护在内的交叉学科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

(一)明晰前沿方向,建立交叉学科

《管理办法》明确了交叉学科概念,国家也首次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了一级学科。学科一旦设立,表明进入了组织体系,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成果输出等环节都有了根据地,学科发展也有了主要支撑。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自主设立二级交叉学科,并使之避免僵化的动态发展,这是高校发展都需要面对的战略性议题,需要有把握科技趋势的前瞻性视野。

(二)运用新兴科技改造传统学科

人工智能学科被看作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头雁”,是未来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元素。因此,不仅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学科的渗透,还要促进人工智能领域自身新兴技术与各个学科的融合交叉,推动学科迭代进步。

(三)围绕主干学科加强学科群建设

高校应注重维护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奋发向上的发展环境,构建各学科协同创新共进的良好氛围。做优龙头学科、做强特色学科、做实支撑学科和做精交叉学科。

(四)推动跨学科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跨学科学习可以体现在跨学科或者培养方案选课的课程阶段,也可以体现在由不同学科导师自愿结合开展学术组会的研究阶段,更可以体现在由校院研究生管理部门组织专门的交叉学科研讨阶段。跨学科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要有科学的组合设计,结构化学习内容以提升研究生的智能水平。

(五)聚焦难题攻关,创设跨学科组织

解决综合的问题需要创新的方式,组织创新也应该包含其中,需要设立跨学科组织解决科技难题、创新学术组织模式。为攻克难题而存在,自问题解决而撤销,在动态调整中发挥组织作用,既可以让交叉学科的建设有依靠,也可以缓解组织冗余问题。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遗产交叉
遗产怎么分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千万遗产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
交叉学科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