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策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3-11-12 19:57:36庞唯娴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 庞唯娴(江苏省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新课改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着更高的目标与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讲解,应当在引导学生接受与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还能够获得相应的能力提升,收获一定的快乐。所以,在现阶段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注重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与方法,尽可能保留小学生的天性,在传授知识时,引导学生掌握人生的哲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优化自身教育观念,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研究认为,教师要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与组合。同时,借助现代的教学技术开展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并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中的“我们爱整洁”时,笔者就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简单引入方式。首先,利用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习惯的回顾,让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内心体验。因为低年级学生没有真正养成爱整洁的习惯,不调动学生的内心体验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目的。于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们体验爱整洁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最后,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养成爱整洁的习惯。这样的教学不仅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内心的看法,从而让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同时,教师也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教学技术展示教学内容,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我们爱整洁”这一教学内容不仅让学生懂得整洁的好处,还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整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着重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爱整洁的生活习惯。这就需要教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维持一切认知活动的因素,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在新时代教育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只有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探索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并以趣味作为知识的呈现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并通过趣味性的方式贯穿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二年级下《绿色小卫士》这个板块中的“小水滴的诉说”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课堂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几名学生来扮演小水滴。把每个学生看成一个小水滴,结合当前地球的现状,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呢?由于转换了角色,从另一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思维启发,学生们在课堂上开展了互动,认识到每一滴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师还让发言的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这样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较高的积极性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扮演“小水滴”诉说的过程中,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引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证明,小学道德与法治知识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资源,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变革。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艺术的根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优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实现课堂革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充分理解现代教学技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优化传统教育方法,在充分遵循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更新教学手段,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教材小学四年级上《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时,其中有“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内容,如果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变废为宝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们简单观看视频,了解人们怎样变废为宝。虽然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了解,但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因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内化知识。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并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如课前就让学生准备一些塑料瓶、废纸壳等生活废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学习。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自行选择素材来完成相应的手工任务,让学生们感受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有哪些可以采取的妙招。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录制整个过程,把学生们的剪裁、组合、拼装的过程记录下来,让他们感受绿色生活的意义。这样,既优化了教学模式,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联系生活实际教学,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还能够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守护者》这个板块中的第二课《公民意味着什么》时,因为“公民”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于是教师就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知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就“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这个知识点,教师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转化为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帮助学生加深对“公民”与“责任与义务”的理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对每一位公民都具有约束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样的教学情境:“xx省的国家高级官员在工作中利用自己的职权贪污受贿,最终被绳之以法;再如,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经常抢劫与偷盗,最终被司法机关进行审判。”通过这样的生活实际情境,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公民意味着什么,还认识到每个公民都应该遵从宪法与其他法律。这样,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案例中理解了宪法是我国具有最高约束力的法律这一基本概念与意义。不仅如此,学生们能够把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而学会如何遵纪守法。实践证明,真实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五、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应当基于学生此阶段的学习特点与规律,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引导小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设计,并借助现代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投入学习中。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知识,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发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第四课《不做“小马虎”》的相关知识时,就应当结合教材知识的基本特点,有效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知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部分学生在上学时忘记带作业、部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草草应付了事,通过列举一系列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相关知识的深刻内涵,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向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案例。比如,司马迁从小便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对待任何事情都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教师通过将学生与古代先辈们进行对比,使学生更好地感悟知识的内涵,从而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有效认知。

六、基于传统游戏活动,优化课堂内容设计

游戏活动是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投入到具体的学习活动当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所以教师应当基于传统游戏活动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既能够体验到游戏活动的快乐,又能够感受相关知识的深刻内涵。教师应当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本特点,有效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与要求,设计课堂教学计划与模块,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好好玩》第六课《传统游戏我会玩》时,教师不能够一味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应当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带领学生开展实际的游戏活动。所以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向学生渗透传统游戏的深刻内涵,比如翻花绳、丢手绢等一系列传统游戏活动,既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又能够基于教学活动渗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适当分组,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游戏,与其他同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相应的游戏活动。教师在学生的游戏活动结束后,再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传统游戏是先辈们进行娱乐的活动,与现代电子科技相比,传统游戏活动更具有趣味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学生过于沉迷于手机,教师应当基于传统游戏活动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七、基于寓言故事讲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教师应当基于学科教学的特点,有效串联其他学科的知识,实现知识教学的互通,从而更好地落实现代教育的目标。教师作为教材知识的讲述者与传授人,就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合理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相关知识的实际内涵,从而高效促进教育工作的推进。教师应当讲究方式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手段中适合学生理解的,更好地设计课堂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基于对寓言故事的讲解,有效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第四单元《我会努力的》第15课《坚持才会有收获》时,教师就应当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向学生讲述相应的哲理:一个人不能贪图一时的便宜,应当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才会收获相应的回报。若一味贪图小便宜,最终便无法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样一来,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寓言故事,有效地向学生渗透相关知识的深刻内涵,还能够通过寓言故事将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语文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串联,有效充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八、基于学科知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不能够放在学习效率当中,应当注重这门学科对学生的思维与价值观带来的积极影响。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更好地感恩父母、回报社会。同时,教师也应当正确认知课程教育的重要性,能够结合教材的基本知识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渗透相关知识的内涵,学生也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授课计划,逐步对知识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时,教师就可以基于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渗透孝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不妨借助“孟母三迁”的故事,向学生介绍父母教育孩子的艰辛与不易。所以,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学生应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不可与父母发生争执。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故事,使得学生能够在小学阶段养成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精神品质,达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另外,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科改革,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帮父母做家务、捶背等活动,使得学生更好地感悟教材知识的深刻内涵,从而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作用,这对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优化教学策略需要教师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并掌握全新的教学方法,遵循儿童的认知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保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有,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适合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学模式,才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深入掌握相应的知识。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