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媛媛(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吕梁学校)
语文统编版教材构建了精读、略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略读是“三位一体”编写思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改之后,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课外阅读,而略读则是精读与课外阅读之间的一座桥梁。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统编教材,略读课文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在一般的情况下,略读课文具有篇幅较长等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这就形成了矛盾点,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不匹配,这也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如何在合理的时间安排内,让学生能够在略读课文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略读课文知识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若想达到这种要求,教育人员需要对教材进行整体取舍与整合,将文章内容进行提炼与搭配,抓住文章教学重点,统览全篇,逐渐提升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方法。首先是借东风法,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应用课前阅读时间为学生做好教学提示工作,并且在问题引导中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从而为后期的教学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格外关注,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实际的学习效果。利用这种方法,也能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简约和大气,若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教学结构逐渐优化完善,降低学生的日常学习负担。
比如,在《梅花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提出问题。这个学生问:“梅花魂”中的“魂”是什么意思?梅花魂是什么东西?通过查字典,学生们可以了解到灵魂的含义。
其次为打擦边球法。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文章内容方面有着很大的相同性,都具有文字简洁等特点,在对文字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在课文内容中找到知识点,这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训练有着很大帮助。但是相关的教育人员需要明白,在略读课文授课过程中需要满足教学要求。课堂上教师授课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简略介绍等方式,并不是说将所有内容都略过,而是挑出重点内容,将文章观点引申到课外。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同时也能完成教学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万年牢》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提问:“书上提到万年牢的三个地方,这有什么关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快速找到题目,并与题目紧密结合,掌握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容。
最后为选点突破法。这种方法其实就是将课文中作者表达的观点,或者优美的语言文字提取出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找出具有价值的观点,让学生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有所突破,有所收获,在分析内容后也能有所启迪。
在《花的勇气》一文中,作者冯骥才先生用细致而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维也纳寻花的心理过程。从作家见绿不见花的失望,见草不见花的感叹,到作家见花不见人的遗憾,到作家见花不见地的悲叹,再到作家离别不见花的悲伤。
在阅读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将略读作为重点部分,在这种基础上进行阅读提示,关注教学的重点部分,找出教学的难点,从而对观点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教育人员还需要在课余做好略读处理,完成精读和略读模式的合理转换,最终确保感知和感悟有所交融。教师要对课文内容、结构、语句等方面进行整体研究,在感知形成的初始阶段,在其中加入外力,从而探究出良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内容,并且收集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数据资料,这样才能在多个角度下对文章进行粗略分析,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认知。在已有的阅读感悟基础上,教育人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提醒,合理应用精读方法,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研究阅读形式,对阅读方法进行深入比较,这样才能获得不同的阅读感悟。精读内容重点不宜过多,每次授课选择一个或者两个精读内容即可。
教师要让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认识自己。以《雨来小英雄》为例,这篇文章结构单一,语言浅显易懂,但让学生从通俗的字句中读出滋味,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这篇文章篇幅过长,句子不够集中,学生会被更多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雨来本身。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像精读文章一样,带领学生去细细品味。
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策略合理使用,并且还要注意的是,将一篇文章作为教学重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原有的课文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多种文章内容进行串联,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时段教学,为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提供良好环境。通过多文串联的方式,一般可以将文章划分成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形式为教材串联,将课内教学内容和课外文章进行串联教学,根据不同的串联模式,教育人员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还有比较式串联。这种串联方法需要对阅读提示进行重视,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完成优化与整合,并且还要通过类比法,确定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对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知识获取的途径,通过这种形式也能帮助教师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文章写作能力。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图表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课文情节和写作背景以及思路感情等方面入手,对表现手法进行排列与辨别,通过这种编排的方式不光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阅读方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还能在课文总结方面呈现出知识延伸的效果。多文串联阅读的方式应该以阅读材料作为主要桥梁,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但是不能将学习视角局限于课文内容上。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本着开放的原则,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向课外逐渐拓展与延伸。教育人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需要获取大量的数据,这样才能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与实际效果。
教师在讲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过程中,提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若想保证阅读教学的质量,需要在分析写作技术和训练方法的情况下,加强两者之间的融合,这样才能确保写作与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开展精读课文教学的过程中,作者需要将阅读和写作进行有效联系,按照教学内容特点,合理选择写与读的结合点。在阅读教学课文学习时间相对较短的情况下,很多功能都会整体被忽视。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阅读课文整体具有可读性和故事性,有的故事情节和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这样更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有些课文情感特别强烈,对学生内心会产生较大的震撼,学生对于此方面的文章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教育人员需要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取舍,及时开展文章创造与模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曾经有位著名的特级教师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每篇文章都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文章的意图与写作思路,将教学思路和文章思路相融合。在略读课文教学的开始阶段,教育人员需要做好阅读提示工作,这样才能非常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到课文学习环境中,同时还能明确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案与学习任务。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抓阅读提示,让学生明白学习略读课文的真正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询问学生能感受到怎样的启示,通过阅读文章,可以得到什么方面的知识。教育人员需要和学生多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在学习和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梳理出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在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让教育人员快速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使整个教学进程快速推进,让教学课堂形态变得逐渐鲜明,同时也为学生留下足够的学习空间。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属于教学的主体部分,略读教学可以发挥出良好的补充效果,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精读属于较为简单的阅读方式,略读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教学着力点在于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素养,在课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回忆,然后按照主线事件进行感情线描述,所有的教学方法之间都具有相似性,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以找出重点语句,对语句进行批注,接下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足理解文章的时间。教师要组织学生和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之后选出一些学生在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通过设置交流互动环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很多学生在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抓住了课文学习的重点,并且按照标准要求描述了文章学习的主要故事线,通过这种方式,不光可以突破教学着力点,同时还能检验学生的构思能力,将精读教学方法和略读教学方法进行有效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语言训练作为基础,逐渐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在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语言教学训练任务,而是更应该重视语言教学任务。通过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进行分析得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制定相应的阅读训练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生活,发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际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出了自己在生活中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有的说出了在生活中和朋友之间的故事。通过这种方法,不光可以唤起学生的回忆,同时也能为后期的学习写作积累更多的经验素材。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纷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感受,信任可以让心灵和心灵之间构建更加宏伟的桥梁,只有让学生不断交流与互相学习,才能达到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同时也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充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也能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帮助。
精读课文属于案例和出发点,相对于实际的教学情况和课外学习而言,略读课文属于教学新的出发点,所以在开展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课堂延伸,在课上需要让学生再次进入交流的空间,逐渐提升自身的词汇储备量,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抓住重点进行品读,感受作者在文章写作过程中使用的写作手法,还可以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教学细节,善于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观察与分析,应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积累更多技巧,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保证精读和略读融为一体。在教学完成之后需要对学生的感受进行询问,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方面的拓展,让学生在感悟文章后写出自己与其他朋友之间的故事或者与亲人之间的故事,在课文讲述完成之后,还需要为学生推荐其他名人的书籍,让学生更加广泛地进行阅读,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为学生的日后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总而言之,略读课文不能在教学中被忽视,教师应抓住略读课教学的重点,使其有效地发挥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在教学中,“略读”的实际追求应是使其处于独立阅读和精读之间,不能以“吞吐”的方式,也不能由教师讲授,要用传统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前进,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正确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深意。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需要重新认识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意义,使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略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