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天津体育职业学院,天津 301636)
微时代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生成的一种特定的时代形态,根植于网络化和信息化,以音视频、图片、文字等为信息载体而实现信息交互,其信息传播依赖于微信、微博等各种微媒介,具有实效性、便捷性、共享性等特点。微时代中的思政教育突破传统状态下“课堂加书本”的模式,依托固定和移动网络终端,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依托线上与线下手段,网络教育与实地教学之间形成互为补充的关系,同时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微媒介平台的加持下,使思政教育实现创新化发展[1]。微时代背景对传统思政教育形成较大的冲击。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系统性与联动性较差、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信息互动效率较低,极大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在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必须紧扣时代特征,强化与微媒介的融合度,建立符合大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政教育全新模式。
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微时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传播成为微时代中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首先,随着社会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向微媒体、微平台方向发展。这些微平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线上参与的机会,增加学生获取思想政治学习资源的渠道,进而更好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2]。大学生群体因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以及对新生事物的较强的理解与接受力,成为微时代中信息交互的主要参与者,在微时代扮演着异常活跃且重要的角色。这对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有了新的要求。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必须紧扣时代特征,充分发展与网络媒介融合的教育方式,重视和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微平台,建立专门账号,加强维护和管理,积极使用微平台进行信息发布,设立互动版块,开展主题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平台互动。此外,在打造“微平台”过程中,还应强调微平台的多维传播性,即平台要包含语言、图表、声音等多种传播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突出思想政治“微平台”的理论高度、内容深度和形式广度[3]。
其次,鉴于大学生易受网络意见领袖观点的影响,思政教育者应该努力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熟练掌握各种微平台的使用技巧,经常在平台发表多种形式的“微文章”,努力成为平台上的意见领袖,提升学识魅力,从
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一方面,为了最大化地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搭建专门化的实践微平台,通过开展线上读书、论坛、讲座等活动,为网络意见领袖发表个人观点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协同和交流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网络意见领袖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互动,了解到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人格成长、专业发展、生活实践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并通过抖音互动、微信交流、公众号信息推动等途径,帮助学生化解生活学习中的各类难题,从根本上提升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应创设网络意见领袖培养环境,鼓励大学生积极加入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可以邀请优秀网络意见领袖发表演讲或开展讲座,促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提升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4]。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组织网络意见领袖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的特点,更有效地传播思想政治建设成果。学生能够借助线上平台发表个人观点,增强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首先,加强教师媒介素养的淬炼和提高。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进修与培训制度,构建高效的政治理论学习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端正学术风气,严厉惩治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加大对学风建设的监管力度,以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教师的素养培育。鉴于微时代中以微平台为主要媒介进行传播信息的现状,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加深对媒介平台的认知和理解,并在工作和学习中积极使用微平台来提高行为效率,加强自身的理论与技术素养,使自己既具备深厚的思政教育知识功底,也拥有精深的信息网络应用能力,更好地监督和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5]。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师要学习并掌握线上教育和网络资源的管理应用技术,学习使用课程选择系统、常用的网络学习平台、知识管理系统等线上授课工具,熟悉在线学习跟踪、在线教学评估等常规教学操作办法;要逐渐适应在线教学和网络课程设计与管理的特点,积极开发和优化课程内容,探索教学设计、教学跟踪等多元化手段,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确保思想政治网络课程开发效果的达成;要营造课程交互、沟通互动的学习氛围,探索在线评估和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创作和共享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线上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为打造优质思想政治“微队伍”夯实基础。
其次,以学生作为教育辅助者和媒体监督员。教育辅助者和媒体监督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补充力量,应顺应微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提升微媒体运用能力和理解能力。一方面,应具备在微媒体平台上有效搜索、筛选并获取准确、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判断信息来源、分析和辨别信息真假,以正确的方式获取并传递信息,同时深入理解和熟练使用新媒体表达形式,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创作具有影响力的故事性思想政治教育视频[6]。另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及公民意识,能够合理评估各种信息,避免听信谣言和伪造信息,充分推动思想政治微课堂的有效构建。
微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生成、发布、传播与接收模式得到更新,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形式。传统思政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教学过程呆板,教学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低下。在微时代,微媒介的影响力日益壮大,从根本上促使思政教育模式内容发生本质转变。比如,通过与微课的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线上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平台将重难点知识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进行上传,让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即时地接收和学习这些内容,同时通过微课平台搭建的互动交流版块,随时与教师及其他学习同伴进行交流、互动,反馈学习疑惑,分享学习心得。同时,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借此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微课堂教学效果,可以设计“思政小知识”基础教学、“思政小课堂”直播教学、“思政微胶囊”拓展教学等系列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灵活多变、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学习实践活动[7]。
“思政小知识”微课堂是一种在微媒体平台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旨在快速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思政基础知识。“思政小知识”微课堂遵循小而精、灵活多变、大众化、趣味化等原则,通过先进的微媒体技术,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领悟和理解思政教学内容。
其一,确定微课程主题。针对学生当前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思政基础知识,从实际需求出发,精选合适的微课程主题,构建有深度和易于理解的教育内容。将思政知识切割成小的、独立的单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二,确定适宜的微媒体平台。“思政小知识”微课堂建设需要选择微信、微博或抖音等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媒体平台,保证思政小知识能够传递给学生。
其三,制作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在制作“思政小知识”时,应借助声音、视频、文字等来呈现,保证匠心精神与思政教育的紧密结合。另外,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及时调整并优化“思政小知识”微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思政小知识能够得到广泛传播。
“思政小课堂”视频直播教学是利用视频直播技术把思政课程精华简单、有效地呈现给学生群体的教学方式,这一模式充分满足了学生追求特色化、个性化、快节奏的学习需求。
其一,确定教学主题和目标。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选择有意义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主题,并将主题要素贯穿始终[8]。
其二,制定思政直播时间表。确定思政视频直播的时间、课程内容、互动形式以及技术设置,安排好教学流程,确保课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专业性。
其三,确定视频制作和播放方式。主题呈现应凸显影像效果和节奏感,注重技术度和观感度。同时,应该充分考虑视频的加载、播放速度和专业程度等因素,确保思政课内容的视觉体验和学习效果。
“思政微胶囊”是指在微媒体平台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精细化呈现的形式,如微信公众号、抖音小视频等,旨在丰富学生的思政知识储备量。
其一,确定教学主题和目标。围绕二十大精神及国家最新时事政治转向,制定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主题,确立课程目标和知识结构。
其二,制定微课程计划和学习资源。制定生动有趣、紧扣主题的微课程计划,并根据教材或实践案例构建“思政微胶囊”课程,多元化收集相关视频、文献、图片、音频、图表等学习资源,使“思政微胶囊”内容精细、全面、活泼。
其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思政微胶囊”教学质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性,同时还与学校提供的技术、资源、培训、服务等息息相关。要不断改进思政微胶囊教学模式,增强其可扩展性、可移植性以及形式多样性。
思政教育的开展对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状态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面临的环境状态日益复杂多元,其不可测因素增加、无序性加剧,加大了大学生遴选优质网络信息的难度,对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微媒体背景下学生对复杂网络信息环境的不适应情况十分常见,加上学生对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不强,他们在鱼龙混杂的信息中很容易迷失自我。
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规范微媒介的有序发展,建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微平台,在人本化、生活化、精致化的理念指导下,优化微环境,加强网络监管与纠错制度建设,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高效挖掘资源。一方面,高校要制定网络文化指导方针,针对网络管理的实际现状,制定相应的治理规定,明确网络文化、网络安全、信息共享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机制,构建较为优良的网络文化环境。另一方面,高校应坚持及时监管、科学指导、迅速告知的监管原则,防范网络风险,切实维护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健康、有序,保证校内网络和网络数据资产的安全性[9]。
针对微时代下学生的微生活形态,应建立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群,并制定相应的微生活规范,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要积极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引导他们诚信对待他人的微生活,保护个人隐私和网络安全,拒绝与负面信息进行互动。同时,要加大网络管理和监督力度,加强网络宣传、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规范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从而为大学生合理运用微媒体提供指引。此外,大学生微生活与信息交流紧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在信息交流渠道中的做法进行约束,以最大化地发挥微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促进作用。
鉴于微时代更为复杂的网络文化环境、更加纷繁的信息传播状态,为了确保大学生能够持续接受正向与积极的网络信息、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误导,进而在网络世界中有序地学习生活,高校应积极承担起强化网络监管、凝聚各方思政教育力量、健全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的责任。
首先,从加大思政教学研究队伍建设入手,夯实研究基础,壮大研究队伍,整合网络思政教育力量,形成思政教学的合力机制。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立健康、有组织的网络学习平台,平台涵盖思政理论、咨询技能、预测技能等多种学习模块,以此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强化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为后续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夯实基础。另一方面,整合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发挥团队协作和知识共建优势,形成网络思政教育联盟,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化、协同化发展。总之,在微媒体时代,应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牢牢把握规范化、标准化、网络化取向,建立数字化、媒介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流程,提高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开创具有科技含量和可操作性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10]。
其次,完善网络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积极推动国家网络管理立法,净化网络环境,以法治化为基石,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工作,为网络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一方面,高校应制定网络监管规定和安全条例,对学校网络使用规则进行全面管理,确保教育信息安全。同时,应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适当增加网络安全课程和知识讲座频次,强化师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工作,协调各个部门和院系,建立数据中心和信息科技平台,提高网络技术研发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为高校教育数字化发展创造条件,最大化地释放网络技术对教育活动的服务功能。只有如此,才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微媒体环境,最大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价值。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行业中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的教学组织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质量。在思政教育范畴,高校承担着引导和培育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大职责,在教育目标与内容、教育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应与时俱进,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事物认知模式,制定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随着以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为核心特征的微时代的来临,在思政教育的诸多方面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而积极应对挑战的最佳途径便是了解和掌握微时代发展特征,提升教育者在微时代的参与性和存在感,占领微时代中的思政教育主阵地,从而以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