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困境及路径研究

2023-11-11 07:31严晨晖连莲
村委主任 2023年9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严晨晖 连莲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离不开物质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精神文明支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自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切实提升,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风貌得到极大改善,但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居民认知程度不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产生冲突、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农民传统价值观念遭遇瓶颈等问题。为此,本调研以正处转型期的滨江社区和传统自然村董墅村为例,主要采取访谈和问卷的方法,探究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以期为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合理发展提出有益借鉴,进一步自觉加入到乡村文化建设的一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振兴;实地调研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9-0157-05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G249.2      文章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 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全面”二字内涵深刻且丰富,不仅说明了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且还指向未来发展将往提质增效方向发力。这意味着,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补齐乡村振兴短板,提高乡村振兴发展质量,并为全面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助推“十四五”规划的有效实施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早日实现,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常州市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剖析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着力尝试探究出一些有助于常州市乡村文化发展的路径。为此,2021年5月至8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2人,首先前往常州市新型乡村——任葛村、杨树村进行采样,之后以滨江社区和董墅村两地为中心开展系列文化共建活动并进行实地调研。此次调研运用了文献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覆盖领导干部、社区工作者、村民和志愿者等调研对象。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分别在江苏少先队微信公众号、江苏有线智慧社区电视台、常州晚报、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官方网站、常纺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等,共发表省、市、县区、校级报道12篇,并积极制作宣传视频,引发了广大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对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思考。

1   访谈结果研究

1.1   滨江社区的访谈结果分析

滨江社区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原春江镇,2020年,以原春江镇的徐墅、百丈、象墩、录安洲、春江、友谊河、滨江、东海、黄海、龙圩、圩塘11个居委会区域,划为春江街道行政区域。在对滨江社区杨书记谈话中了解到,滨江社区正处于农村集体向城镇社区过渡的转型期,无论是在经济开发还是在传统文化上都经历了一些冲击和变革,主要问题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农村向城镇转型过程中发生冲突。村民对于城镇化发展变革的不理解、对新环境新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对宣讲教育的选择性漠视,都是阻碍文化建设的绊脚石。尤其是村民到了新社区群体居住环境中,其在村里自由的生活习惯遭到了严重冲击,往往会产生一些急躁情绪,发生不文明行为。比如,电梯的不规范使用、垃圾不分类投放、高空抛物等,容易引起居民不满甚至会引发公共安全事件。另外,村民法治意识大多较为淡薄,不懂法、不用法,个别大学生甚至也存在不守法的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向城镇转型过程中冲突事件的发生。因此,加大社区的法治宣传教育、切实提升居民尊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和能力,势在必行。二是社区提供的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参与度有待加强。因滨江社区正处于向城镇转化的过渡期,很多都是临时建房,虽然体育设施、文化空间等都在尽可能的补充,但社区居民的生活作息和生活理念仍然较为封闭,缺乏积极参与文体活动的主动性。三是社区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够。由于社区也在整合规划,很多基建设备,如道路改造项目都在进行,现在最紧急的是提升经济建设质量,但社区资源有限,因此,在资金方面难免会有所倾向。仅仅简单地给居民发发小礼品或宣传册,并不能让居民或村民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为此,滨江社区的杨书记在剖析文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同时也明确表示,滨江社区已经制定了未来五年的“社区文化振兴远景规划”,未来,滨江社区有可能会引入第三方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此外,滨江社区将持续开发之前投放建设的法治宣传主题公园,后期将打造法治宣传角,提升居民的法治素养。同时,加强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重点在于改变居民的陈旧生活观念,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使滨江社区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1.2   董墅村的访谈结果分析

在与董墅村党总支陆书记访谈过程中了解到,董墅村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比如,生长在董墅村的著名农民作家高晓声,民间曲艺人陆云飞,企业家朱国良、吴甫昌夫妇、姚世坤等。但对于董墅村来说,乡村文化建设任务仍然道阻且长。具体来说,一是人才队伍缺乏。作为一个传统的自然村,随着城镇化建设提质增效,董墅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里老少群体占幅较大,乡村“空心化”明显,因此,村庄里无论是策划活动,还是组织互动,都缺乏高素质的人才。二是村民主人翁意识有待提升。据陆书记介绍,董墅村在乡村村容村貌和文化建设方面还是花了不少心思。之前,村里整体风貌较为杂乱、绿化较差、河道水质及沿岸环境卫生情况不好,而现在的董墅村,路面整洁宽阔、绿树成荫,稻田规划有序、风吹麦浪,呈现一派乡村恬静之美,村容村貌已经焕然一新。然而,部分村民却依然改不了顽固陋习,乱堆乱放生活垃圾、私搭私建、言语粗鄙,不仅道德行为会存在失范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会触碰法律红线,走上不法之路。因此,需要加强村里的规则教育和文化宣讲教育,增强村民爱家爱村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三是文体设施相对缺乏。董墅村文化建设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薄弱,除了广播、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以外,并未投放更多充足的文体设施,因此,该村还需要在积极筹措或申请经费上下功夫,建构更多文化空间,让乡村文化振兴成果切实走进村民生活。调研最后,陆书记向我们介绍,董墅村在筹备“高晓声故居修缮计划”及“郑陆镇美丽乡村景观提升工程(董墅村)”,进一步提升河道景观、道路修补、优化空间、完善设施,并且加强村民教育,提升村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

2   问卷数据分析

由于疫情原因,本调研对象以滨江社区和董墅村两地村民(居民)为主,通过发布网络问卷的方式进行开展,两调研地线上线上共收集网络问卷332份,有效问卷330份,现从中筛选出部分数据做客观性分析。

2.1   对乡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关心度有待加强

问卷调查中,有56.02%的民众对其所在乡村或社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和积极参与的热情,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见图1)。

2.2   乡村(社区)现有的相关文化设施分布不均

从整体情况看,基础文化设施产品种类较多,但是存在分布不均衡、使用不够充分等问题(见图2)。

2.3   乡村(社区)开展集体性文化活动力度不够

从民众感知角度得出,乡村经常开展公共文化活动的比例不到一半,村“两委”组织开展文化建设活动的力度不够(见图3)。

2.4   對村里(社区)文化服务建设现状满意度有待提高

从乡村文化活动的举办次数,活动的多样性创新性,文体活动的主题、科技知识课堂普及、文化栏内容宣传等问卷数据来看,有62.65%的村民(居民)对村里(社区)文化服务建设现状比较满意,但也不能忽37.35%的小半部分民众意见,应积极汲取他们的建议,不断提高满意度。

2.5   村民(居民)文化活动的选择多偏向于实用技能型

村民(居民)更加注重技能培训等实用价值高的文化活动,对偏向传统或偏向新潮形式的文化输入的接受度都不高。

2.6   村民(居民)的建议多偏向于外部条件提升和骨干力量的领导

村民(居民)不仅要求持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也希望能够参与有良好体验的文体活动,无论是配备完善的设施设备,还是强调文化骨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活动,都是更加偏向于外部力量主导,而相对忽视对于自身本土文化挖掘和扶持。

3   研究结论

乡村振兴是国家振兴的“主战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阵地”。而乡村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没有文化振兴,乡村振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现结合调研实际情况,梳理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困境及路径构想。

3.1   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的困境

3.1.1   乡村公共文化短缺

就调研情况来看,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常州市各乡村都积极开展了系列乡村文化改革与建设,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现有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仍处于一种不平衡和不充分状态。从调研的数据来看,55.12%的乡村有文化活动室,57.83%的乡村有健身场所及健身器材,图书室普及率只有42.77%,文化广场的建设率在43.67%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但是缺口仍然很大,由于资金缺乏,剧场、影剧院、农家书屋、电影放映等文化建设形式式微。除此之外,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相对单一,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不能因地制宜结合本村特色去设计开发产品,并且,文化人才相对缺乏,一些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因此,乡村公共文化就会因为缺乏吸引力而很难激起村民的认同感难以产生共鸣。

3.1.2   乡村“空心化”问题明显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大量农村中青年劳动力涌向城市,这些劳动力在城市谋求更好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加之,城市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等资源更加丰富,而农村地区相对落后,这种差距促使农村人口外流,因此,农村文化建设主体力量薄弱。董墅村陆书记在采访时说道:“近几年看,我们村里的土地基本上已经流转了,不用种田,年轻人外出创业的比较多,现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占比比较大,老人在接受文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现代与传统冲击碰撞的适应问题,他们不会使用新式的科技设备,不能接受网络信息联通,在文化塑造这块接受能力较弱,而孩童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段,没有强有力的文化人才主体进行道德普及和示范,就更加不会自主形成主人翁意识和规则意识。”由此可见,乡风民俗生存空间有所萎缩,难以形成浓厚的文明乡风和道德氛围。

3.1.3   思想道德建设遭遇瓶颈

乡村文化是乡村农民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居民或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然而,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并没有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与滨江社区干部访谈中了解到,乡村在向城镇化过渡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断裂的挑战,造成思想道德建设的滑坡。

3.2   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3.2.1   强化财政支撑,强化队伍建设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各级政府将财政和资源下移,把更多人、财、物以及服务引向农村。具体来说:一是拓展筹资渠道。科学、合理地制定乡村文化振兴财政预算,使之能够覆盖到乡村文化振兴项目的范围和内容;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对每笔专项资金进行严格审核,从支出到收入都进行严格把关,秉持公开透明使用的原则,确保资金不挪用、不挤占,进而发挥最大效用[2];促进资金筹措渠道多元化,制定财政优惠等相关的政策,引入社会资金,激励企业、团体及个人投资兴建乡村文化活动设施,赞助乡村文体活动,建设文化惠民工程。二是强化队伍建设。针对乡村文化产业及文化宣传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需要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除了注重对优秀青少年学生的鼓励表彰、号召他们学成回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外,还需设立专项文化人才培养项目,优化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他们自主和带领村民创作新作品、讴歌新时代的积极性。另外,还要注重将乡情、乡音和乡愁等作为纽带来创建“乡贤会”,开展“学乡贤”“亲乡贤”“敬乡贤”活动,以此来吸引和凝聚各类乡贤,支持家乡经济文化建设,同时,倡导村民向乡贤看齐,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质和担当精神,积极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3]。

3.2.2   加强顶层设计,挖掘本土特点

可以针对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设计具有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可以挖掘具有地域特点的民间艺术开发文化产品;也可以宣扬耕读传家,诚信重礼的家规家训和乡风民俗,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华的传统文化。因此,寻回梦想家园,筑牢文化根基,迫在眉睫。

一是制定长期规划。各级党委、政府应引起重视,可以在制定“经济发展五年规划”的同时,配套制定“乡村文化建设五年规划”,真正将文化振兴上升到当地政策文件当中去实施,根据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去调整目标进程,充分调配公共资源,使政府、企业、村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扎实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二是挖掘本土特点。可针对各村实际情况,对乡村遗址、遗迹、文物等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带动乡村旅游;须注重村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秧歌、戏曲等传承与“活化”,可采取“送文化”“育文化”的形式开展交流;组织有艺术功底的村民发挥才能进行设计创作,将文化表演或文化产品产业化,使之形成相应的文化品牌[4];也可深度挖掘本村的好人好事,定期召开“好媳妇”“孝心青少年”评比,设置年度乡村优秀道德文化墙展示道德模范事迹等,通过弘扬优秀家风、家教、家训,营造乡风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

3.2.3   加强宣传教育,注重文化传承

自强、勇敢、勤奋、进取等优良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底色,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是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和场所,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有奖竞答、文化长廊张贴、广播定时播报等,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乡村文化振兴整体大环境,让村民耳濡目染,形成文化自觉。

二是丰富文化宣传内容。比如,定期宣讲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方针政策;普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开展法治宣讲教育活动,解读法律法规法条,分析法治案例;宣讲国学经典,中华文明礼仪等,由此,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增强其建设家园、为集体贡献力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是注重科学知识普及。除了思想道德建设外,也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讲座、开展法律知识宣讲、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尤其是针对后疫情时代,要更加注重公共安全卫生,开设针对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的培训班等,守正创新,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使乡村文化振兴提质增效。

4   结束语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乡村文化振兴是村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于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强化财政支撑、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宣传教育,针对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产业振兴等融合发展,真正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20-10-29)[2020-10-29].https://www.gov.cn/xinwen/2020-10/29/content_5555877.htm.

[2]佘明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21.

[3]龚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协同治理探析——基于广西贺州的思考[J].行政与法,2019(02):84-94.

[4]赵琦.乡村振興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25)[2018-02-25].http://www.moa.

gov.cn/ztzl/yhwj2018/spbd/201802/t20180205_6136480.htm.

基金项目:2021年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八五普法视阈下江苏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探究”(RDS2021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严晨晖(1989-),女,汉族,江苏镇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连莲(1985-),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逻辑与治理反思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文艺复兴”的经验启示与辽宁的“文化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