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有效路径

2023-11-11 02:11张成涛
教育与职业(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机理共同富裕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面临着多层次、多维度的挑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是:助推实现农业现代化,筑牢农民共同富裕的产业根基;帮助农民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推动农民实现物质富足;加强精神文化教育,推动农民实现精神富有。据此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推动理念更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深度互嵌;加强要素整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推进培训资源建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需求;多管齐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能力。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富裕;机理;路径

[作者简介]张成涛(1979- ),男,山东平度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理与推进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YJCZH222,项目主持人:张成涛)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1-0097-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学界普遍认为,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着力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因此,农村应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发展农村生产力,一方面,需要打造高水平的农村产业体系,通过促进農村经济增长来缩小城乡和区域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需要建设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由此看来,农村产业体系打造与农民队伍建设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两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微观层面能够显著提升农民个体的收入水平,进而在宏观层面提高农民群体的收入水平。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载体。当前,学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尚未触及共同富裕的维度。因此,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有效路径是亟待推进的重要课题。

一、农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与现实挑战

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农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组成部分,既有全民共同富裕的一般特征,也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因此,厘定农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研究深化的逻辑前提。

(一)农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

1.农民共同富裕是全体农民的共同富裕。总体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共同富裕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因此,发展成果应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收入不高,且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22年,我国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5111元,离富裕的标准差距较大。农民共同富裕包含所有的农民在内,使全体农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这就需要着力促进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进而缩小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不让一个农民掉队。

2.农民共同富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它不仅是结果,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共同富裕在不同发展阶段设定了明确的目标与任务: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全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全民共富、全面富裕、共建共富、逐步共富,因此农民共同富裕应按照既定的阶段目标稳步推进。

3.农民共同富裕应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是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农民不仅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主体,也是共同富裕的行动主体。共同富裕要突出人的全面发展,以提升农民的福祉为主旨,解决农民的生活问题、发展问题,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农民与时俱进地过上幸福生活,这意味着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辅相成,物质富足为精神富有奠定基础并创造条件,精神富有为物质富足提供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

4.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产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基础。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为农民提供数量庞大的高收入工作岗位,以确保农民收入的高水平。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农业是吸纳农民就业的基本盘,也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载体。因此,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二)农民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农民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农民自身及诸多外部要素的影响,实现农民共同富裕面临着多层次、多维度的挑战。

1.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低,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15年。2019年,我国农业全体从业人口具有高中(中职)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低于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只有1%。据《202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年,农村家庭户主未上过学的比例为3.4%,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1.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2%,大学专科文化程度的占1.6%,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

目前,农业经营主体中小农户占比超过98%。以小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是基本国情,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模式尚未形成。受生产方式的限制,以小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难以发挥出农民的劳动潜能。2020年,我国工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3.1倍。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因此劳动生产率低是农民收入水平低的直接决定因素。

2.现代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对农民收入提升的支撑不够。《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3%”。近十年,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带动维持在7%—9%的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实现的进程。

职业是影响初次分配的基础性因素。农业是低收入行业,且农业收入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从整体来说,农业对农民收入提高的支持力度较弱。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短,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动力不强,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仍然不高。这不仅决定了当下农民收入的低水平,还削弱了对未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支撑作用,成为制约农民共同富裕的羁绊。

3.农民整体收入不高,且收入差距有持续扩大的风险。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远低于城镇居民和全国人均收入水平。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3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85倍。因此,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大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

我国通过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表现为贫困人口绝对收入水平的提高,但脱贫人口与其他群体的相对收入差距仍在拉大。《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低收入组家庭、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和中间收入组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681.5元、10391.6元和14711.7元。这三类居民共占农村居民总数的60%,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928元,仅为全体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从不同地区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看,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相对差距也保持在高位。因此,农民收入差距扩大风险仍然存在,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掣肘。

4.农民的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农民增收仍面临多重挑战。第一,农民的收入来源以劳动性收入为主,而农业生产劳动收入又是农民劳动性收入的主体,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率低决定了农民能够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获得的收入较低。第二,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与技术技能水平不高,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偏少。第三,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滞后,加之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适配性不足,农民拥有的土地等财产尚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的资源来获取收益,这也是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

农民增收,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度体系,盘活农村资产,将农民资产作为要素融入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要通过调整技能培训的供给增加农民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进而建立起农业生产与现代大市场之间的供需对接,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受篇幅限制,本文主要是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动技能提升的维度开展研究。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

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現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因此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农民共同富裕涉及农民群体和农民个体两个维度。农民群体共同富裕是农民个体富裕的集聚,它建基于农民个体富裕的实现,而农民个体富裕的实现要以技能、思想与意识等方面的提升作为支撑。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共同富裕形成了耦合关系。

(一)助推实现农业现代化,筑牢农民共同富裕的产业根基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因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供大量的高收入工作岗位,并且将农户经营嵌入农业产业体系,引发农民生产模式的变革,进而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劳动效率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涉及诸多要素,其中人是最重要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短板,而且农业发展现状注定无法在短期内吸引大规模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因此,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通过激发农民群体的内生动力并挖掘其发展潜能来实现。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载体。学历教育的时间和资金等成本投入较高,因此学历教育是小众农民的选择。凭借周期短、投入少、形式灵活等优势,技能培训必定会成为农民素质提高的大众化选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业现代化相生相伴,国家层面大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始于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锚定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从业者的需求,培育与农业产业发展适配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人才。截至2022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已经超过2000万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这一目标势必推动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大幅提升,也离不开更大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撑。因此,提质增效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改革的目标指向。

(二)帮助农民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推动农民实现物质富足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农民职业化转型则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由之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在职农民、中高职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群体,使其增长农业生产知识、习得农业专业技能,进而具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合作社理事、家庭农场主、涉农企业的员工、致富带头人、信息员、经纪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职业岗位的素养,为其职业化转型奠定基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为农民提供一技之长,使不同类型的农民均能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第一,对于低收入农民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建立收入稳中有升的新机制,进而彻底解决脱贫之后的返贫问题,使其实现“脱贫—增收—富裕”的良性循环。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技能培育与产业扶持的叠加使产业扶贫帮扶政策覆盖了98%以上贫困户,成为中国大规模减贫的直接驱动力,这一模式的成效已被实践证明。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靠的支撑。第二,对于中等收入农民来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通过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或优化生产结构等途径使其生产经营有效嵌入现代农业体系,依托产业发展来增加收益,进而实现增收能力的提升、收入结构的优化和增收路径的拓展。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遵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依据“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分类培育;同时,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多样化的职业选择——或成为农业企业的员工,或成为家庭农场主,或成为农业产业服务的提供者。

(三)加强精神文化教育,推动农民实现精神富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通过构建“人+产业+文化”的协同模式,使共同富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使农民确立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念。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如果农民的意志不坚定,势必会影响共同富裕实现的进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通過以技强志、技志并育等方式帮助参训者塑造主体意识和角色意识,以及产业意识和现代化意识,坚定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念,使他们相信能致富,知道怎样致富。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够推动农民形成团结互助的意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小农户的模式存在,生产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协作(或合作)式生产方式的比例仍然较低。农民思想保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障碍。共同富裕要求不让一个农民掉队,这就需要农民之间加强互助合作,以互助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农业生产或经营活动,既能缩小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能提高农民的抗风险能力,进而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帮助参训者破除小农意识,将共同富裕的意识装进农民的头脑,使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营造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帮助参训者树立起致富带头人的责任意识,秉承“带头致富,带领村民致富”的理念,与其他农民结成互助共同体,从而达到“培育一个、带动一批、致富一片”的目标,带领周围的农民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实现农民精神富有。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助于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将乡土文化与技术技能培育进行融合,实现技能培育、文化育人、产业发展的联动。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文化,引导农民重新审视和发现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价值,形成勤劳勇敢、不畏困难、苦干实干的精神,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汇聚磅礴力量。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相生相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是动态的、渐进式的过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应随着农民共同富裕发展进程不断地进行调整与优化,进而实现两者的有效互动。

(一)推动理念更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深度互嵌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定位应契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根本。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流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发展将向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精准农业等新业态转型。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农业数字经济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6万亿元,2035年达到7.8万亿元,2050年将达到24万亿元。以产业发展理念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理念转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紧跟农业发展趋势,实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度互嵌。

2.将共同富裕的理念融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加光明的前进指引。因此,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外在表现存在些许差异:基于乡村振兴的背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核心在于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价值诉求倾向于农民群体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贡献;基于共同富裕的背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侧重于农民个体与农民群体致富能力的提升。面向共同富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有效提升农民职业素质,给予广大农民更多发展机会。

(二)加强要素整合,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创新

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通过模式创新来适应培育目标的调整。第一,根据新型职业农民成长逻辑,从终身成长的维度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置于终身发展的框架,培育重点从阶段性培训转变为系统性、整体性与长期性的培育,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第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以真实生产经营项目为实施载体,以实战化的思维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融入生产经营项目,提升个体的致富能力和创富能力。第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徒制培养模式。立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需求,整合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与培训机构的资源,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体,将农业企业作为技能培训基地,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作为农业企业的学徒,实现农业企业生产实践与技能培育的统一。第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坚持质量与特色并重的原则,允许各地根据自身的特色与需求进行改革创新,大力推行农民田间课堂、项目推动、送教下乡等模式,提高培育的精准度。

(三)推进培训资源建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多元需求

培训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建设是培训资源建设提质增量的重要抓手。面向共同富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资源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分类型、分层次的特征,这就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

1.依据培育需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建设的顶层设计。第一,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确定培训资源建设的总体需求,包括培训资源的类型、数量、层次等方面,并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第二,依据既定的目标对现有的培训资源进行处理优化,包括对资源进行增加、删减、修改,使资源建设更加符合培育需求,并加大在线教育资源建设。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农民在线教育培训”,因此应对在线教育资源的类型、数量、形式、内容、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2.加大机制创新,推动优质资源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的更新与完善离不开全社会资源要素的支撑,需通过机制优化将社会资源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建设。第一,建立利益相关主体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个人、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资源供给体系,使得利益相关主体的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第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源的招标采购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急需的优质资源可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的形式来获得,增加高质量资源的有效供给。第三,优化社会资源的引入机制,通过激发社会资源的活力拓展资源供给渠道,使社会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投入其中。

(四)多管齐下,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能力

1.加大新型職业农民培育的政策保障力度。目前,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政策,但大多具有局部性和地方性特征,属于不完整且不成体系的文件。从整体来看,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碎片化特征明显,政策的系统化和体系化不够。第一,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完善应立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现实需求,包括从法律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对象、培养形式、基地建设、政策支持与监管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补齐政策短板。第二,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应拓展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和致富等整个链条。已有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培育环节,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和致富等维度的关注不够。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制定应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在服务中促发展,推动农民转入“会致富、能致富、快致富”的轨道,用致富成效作为评价标准来倒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的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应以满足农民内在诉求为着力点,从重培育转向促发展和能致富的维度,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2.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机制建设。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核心元素,因此,增强共享性应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机制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第一,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培训机构、农民、农户、合作社、龙头公司等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多元协同合作机制,持续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第二,建立持续性扶持机制,以项目扶持打通新型职业农民致富的通道,以致富能力提升推动农民致富的预期收益得以兑现,以实效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吸引力。第三,建立致富共同体的互助机制,围绕致富项目构建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导的致富共同体,通过引入政府、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优质项目和资源来推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第四,建立多元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涉农企业等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进而实现相关主体的利益绑定,使得各方主体均能从不同维度获得收益,最终形成稳固的利益共同体。

3.夯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力保障。第一,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指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中央财政继续通过专项补助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地也要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实行差异化补助”。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求,增加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专项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投入的稳定性。第二,利用行业企业平台争取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示范项目(专项计划),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融入示范项目,以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收入。第三,充分利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减轻行业企业发展的资金负担,进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腾挪出相应的资金,用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第四,创新资金筹集方式,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政策红利,引导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职业培训机构等主体投入资金及其他资源,用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涂圣伟.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政策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23-31.

[2]吕德文,雒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政策体系及其实现路径[J].中州学刊,2022(1):83-91.

[3]林万龙,纪晓凯.从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022(8):2-15.

[4]农业农村部.2022年我国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EB/OL].(2023-02-14)[2023-04-12].https://food.cnr.cn/jdt/20230214/t20230214_526153724.shtml.

[5]唐任伍,史晓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2-63.

[6]李楠,郑心语.新发展阶段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80-82.

[7]唐亮,杜婵.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依据、现实挑战及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2(7):10-17.

[8]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9]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司.2021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10]林万龙,纪晓凯.从摆脱绝对贫困走向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022(8):2-15.

[11]黄季焜.加快农村经济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共同富裕[J].农业经济问题,2022(7):4-15.

[12]鄢一龙,白钢,吕德文,等.天下为公:中国社会主义与漫长的21世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3]叶兴庆.以提高乡村振兴的包容性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中国农村经济,2022(2):2-14.

[14]张远新.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难题和路径[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5):123-131.

[15]王瑜,秦凤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3):79-84.

[16]武汉大学乡村振兴研究课题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来自贵州省的调研[J].中国人口科学,2021(2):2-12+126.

[17]李实,陈基平,滕阳川.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7-46.

[18]王美倩,郑旭东.基于具身认知的学习环境及其进化机制:动力系统理论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6(6):54-60.

[19]沈红梅,霍有光,张国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J].现代经济探讨,2014(1):65-69.

[20]林克松,杨欣怡.职业教育促进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83-90.

[21]郁建兴,任杰.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政策议程[J].政治学研究,2021(3):13-25+159-160.

猜你喜欢
机理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雾霾机理之问
球形ADN的吸湿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