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天虹
师生交流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类德育活动中运用最普遍的方式。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所采用的“德育话语”相较于其他德育活动,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
近年来,我国德育工作不断完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德育研究虽获得了巨大发展,却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尤其是德育话语方面。师生交流是德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类德育活动中运用最普遍的方式。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所采用的“德育话语”相较于其他德育活动,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本文基于分析和研究提出“构建互信谈话环境、诉诸共情谈话策略、完善谈话后续活动”的具体实施建议,旨在促使沟通真实进行,加强德育有效影响,实现师生双赢局面。
“德育话语”在德育实践中是德育活动的中介,是德育思想的表征,也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体。在对话与交流作为普遍趋向的前提下,“德育话语”在传递意识形态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甚至高于以往任何时候。“德育话语”需要更契合当下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将“德育话语”建立在德育实践的背景下,采用适切的方式,指向特定的德育目的,“德育话语”才能紧密关联德育思想,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种教育的行为,“德育话语”是保存价值与观念的主要形式。教师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表达与传递自己的观点,也要允许学生质疑与发问。只有在师生共同探究和追寻中获取的道德教育才是有效教育,这样的“德育话语”才是实现价值取向与行动目标协调一致的德育对话。
双方平等对话。教育者与受众存在身份、代际上的差距,也存在观点、价值立场、伦理意志等差异。追求平等对话,更多的是实现师生之间或教育者与受众之间的平等共处而非否定双方间的差异的目的。平等对话是师生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的对话,是互相启发与唤醒的对话,是在来回的语言沟通中实现合作获得道德真理的对话。
理解基础对话。教师与学生拥有先天的相互理解性与生命圆融性,但规章制度、管理技术与方法上的不足导致了师生理解功能的失调。师生在对话中实现视域的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双方的相互理解,在自身视域基础上生成和扩展道德经验,消解双方因年龄、经验势差而产生的误解。基于理解基础开展的真诚有效的“德育话语”可以使学生充分表达其真实心声,亦能助力教师根据对话内容进行德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归纳新的德育经验,解决师生主客体的对立矛盾。
提供建议对话。德育对话必定是话题引发的,并且对话内容是在话题基础上的内涵延展,教师通过“德育话语”实现劝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促进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因此,“德育话语”必定是一种平等的建议式对话。在对话中,教师要利用好话语权,保持谈话的节奏与效率,借助对话激发学生思考道德问题,提出学生认同的建议方法,促进学生不断调整自我,获得思想道德层面的提升。
共情策略。为实现这一德育目的,教师作为言说者,可采用共情的方法,即站在学生立场体会和理解其感情、需要和意图,理解学生的内心体验和观点,选择能唤起其想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为达到最佳谈话效果实现劝说的教育目的,教师还要将说话方式、姿态、语气等方面与受众的一致性纳入谈话设计中。
对话理论。师生、生生对话都带有必然性、平等性、批判性。对话既是一种引导我们思考教育本质的理念,又是一种指导我们从事教育的有效手段。基于对话理论的“德育话语”对高中师生谈话具有良好的实践指导意义。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和利他意识都处于迅速觉醒时期,学校道德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本我意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对平等、利他等观念进行理解与践行,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德育话语”作为以优化教育对象思想为目的的语言系统,教师需通过德育话语向教育对象施加一定的意识形态影响,以达到特定的德育目标。在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话语的控制权与唯一性被打破,学校需要德育话语呈现主导性和整合力。现代青少年接收信息方式与途径的多元化,导致学校德育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而是跨越时间、空间且有牵扯不清纽带的虚拟与现实多维。另外,当下学生的网络适应化导致了话语方式的彻底改变。传统的“德育话语”遵循一定的语言与规范,在设定的话语环境中,由德育工作者针对教育对象,进行道德观念、行为表现与价值取向等描述和构建,这样的表达有可能导致高高在上、训诫式的单向灌输,无法实现对话交流,因此需要加以改变。
教师在与学生谈话中需注意保持言行举止得体。教师固然需要在学生中树立师威、师信,但一定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并在谈话中充分展示教育智慧和师德,用善意和坦诚收获学生的信任。
例如,Y同学两周内连续迟到四次,每次与家长核实都反映该生并没有身体不适、交通堵塞等外在原因,迟到完全是因为早上起床拖拉导致。班主任反映与Y同学屡次谈话都没有效果,他每次都不会自我反思,而是强调迟到的并非他一人,但被抓违纪的却永远有他。笔者在与Y同学的谈话中,采用的德育话语充分显示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具体表现在“咱们坐下说”“所以存在你说的情况”“想不到老师曾经这么愤吧”等话语中。笔者与学生坐着沟通,建立了平等对话的基础,认同学生的观点,而非为了权威或威信一味反驳,提供了可信的谈话环境。在Y同学的案例中,笔者并未将自己定义为指责或控诉学生行为的执行者,而是将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并在获得Y同学信任后,避开刻板说教,采用善意和智慧进行理性劝说,从而能够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
德育管理需体现技巧和人本关怀,师生谈话中的德育话语不仅要有理性色彩,也要有感性因素,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创建温暖、关爱、平等的校园氛围,实现育人的目标。在谈话前,教师需提前多维度分析学生的问题,理性地针对具体问题罗列解决方案。
Y同学是一个很典型的教育对象,其主要表现为缺失自我反思,自我中心意识占主导,遇到问题易情绪激动,不能主动自我调节。为此,设计“德育对话”时需要重点为共情做铺垫和尝试。“你能和老师说说每次迟到被老师发现时的心情吗?”“老师读初中的时候,有一个阶段就特别懒惰,经常拖拉作业……”为了实现劝说这一德育目的,师生谈话不仅要有极具说服力的事实和道理,更要有教师字斟句酌的共情内容。笔者在Y同学的案例中,通过教师个人往事的分享提高增进劝说的被接纳度,获得Y同学的信任自然利于进行理性劝说,避刻板说教。
一场谈话的结束并不是一次教育的终结,教师在谈话活动后,要结合谈论的具体事件和学生的特点,巧妙利用潜在契机更新谈话效果,从而完成教师的劝说,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师生双赢。通过“老师现在很感激当年的班主任,如果没有他,我就不会改掉偷懒撒谎赖作业的恶习……”“所以如果咱们把暂时的惰性克服,持续努力学习……你同意吗?”“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制定一个目标层级塔,从最小事做起,好吗”等“德育话语”实现有效劝说,成功转变了惰性学习者。
从学生个体角度来说,他虽然犯了错,但仍是受老师尊重的平等个体,目前的惰性如果被克服,未来仍可能达到老师现在的水平,甚至会更加优秀。从学校角度来者,由于Y同学,级部关注到了管理中的疏忽和漏洞,从而进行制度与管理两方面的完善和弥补,实现精细化管理。师生谈话也提醒了学校要对管理方法进行改进,处理问题要更加全面更综合,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平等的感受,从而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此外,“德育话语”分析也彰显了对话理论的正向指导意义,促使师生充分沟通,从而增进德育有效影响,实现师生双赢局面。
总之,师生谈话中使用准确的“德育话语”策略可以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创建良好人际交往氛围。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作为教师对学生施加各类德育影响的主要载体,“德育话语”的价值和实施策略值得更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