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他提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正是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好老师”的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第四,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1]这“四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特质的高度概括,为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好老师指明了奋斗目标。同时,这“四有”,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为师之道的继承和创新,为广大教师从中吸取成长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提供了深刻启示。
我国历史上以至近现代以来具有极其深厚的教育思想和为师之道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集中体现在历代杰出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包括教师思想中。我国一代现代文化教育宗师叶圣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就是典型之一。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教育史上“毕生都投入了教育事业”,并且做出卓越贡献的“大教育家”。[2]他终身从事教育工作,构成了他的教育思想所特有的教师的基本视角和师道的核心内涵,形成了他整个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
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内涵丰富、深刻,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和为师之道,又体现了中国现代教师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要求。这一思想,特别是其核心要义,即中国现代教师的四个“自觉”,对广大教师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3]这也是古往今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我国“好老师”的精神特质。
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叶圣陶就敏锐觉察到时代变迁对教育改革和教师转型的必然要求,深感自己当时作为小学教师肩负的使命责任。他在《新潮》杂志上发表了《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小学教育的改造》等文章,指出,“无论什么事业,我们去做它,必须先把这项事业的价值理解明白”[4]。“小学教育的意义,概括说来,便是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要达到这个目的,须承认人生必须是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而以教育作手段,使学生养成这种种品德和习惯,以至于达到最高的高度。”[5]“教育者的义务便是使儿童得到合理的系统的知识,确定他们的新人生观。”[6]为此,他呼唤:“教育事业原是教师做的,教师不能只等旁人来‘觉我’,要靠自己觉悟。……我是个小学教师,所以我要‘自觉’!我希望小学教育收到真实的功效,所以要请许多小学教师一同‘自觉’。”[7]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一种思想和精神的“自觉”,许多中国教师才会在社会与教育变革发展中转变和成长为具有正确理想信念的现代教师。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叶圣陶先后发表《如果我当教师》《如果教育者发表〈精神独立宣言〉》等文章,指出:教师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都不能忘记“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8]在民主革命加快进程的新形势下,“教育者自当精进不懈,努力尽他们的责任”。[9]要为受教育者着想,坚决革除让人读死书应考试、追求功名利禄的“传统教育精神”;要对国家尽责,明是非、辨善恶,以此立身为教;要为人民服务,不只为某些个人或集团服务,在促进人的发展与自身发展的统一中充分体现教育的真义;要像中国古代思想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0],志存高远,在教育岗位上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实干”,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开端立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叶圣陶发表了《教师怎样尽责任》等文章,指出:实现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直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是人,“而教师就是培养这大批大批的人的,所以教师非常光荣,可是担当的责任也很不轻”[11]。“教师们为了在这伟大的时代尽分内的责任,一定乐于付出无量的心思和劳动。”[12]
叶圣陶关于中国现代教师思想精神自觉的论述和身教,为新时代教师树立理想信念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教师以思想精神自觉树立理想信念,就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变革发展与人的变化发展要求,自觉实现对教育价值与目的的观念更新,实现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灵心澈悟”。要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5],“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6],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的教育理想和职业信念,并且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把自己的理想信念充分体现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之中。
新时代教师以思想精神自觉树立理想信念,就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下一代尽责任,明是非、辨善恶,带头践行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17]。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崇高人生理想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田,转化为他们的行为,成为他们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灯,成为他们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好老师的道德情操最终要体现到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上来。”[18]这也是古往今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我国“好老师”的道德特质。
叶圣陶在其整个教育生涯中,始终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师德修养。早在“五四”时期,他就指出:教师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加强自我修养。“如今小学教师的缺点,就在欠修养功夫。”而“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如今要使小学生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要用种种方法去陶冶他们,自己就不可不先有一种真实明确的人生观”[19]。不久,他专门发表了《教师的修养》一文,强调:“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要将教师的道德行为修养放在其合格条件的第一位。[20]
叶圣陶认为,师德修养,首先是教师要加强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我反思、自我修养。因为学生没有一种特别的本领,只从某一学科教师那里学某一学科,教育教学中影响、感染学生更加深刻更加重要的,往往是教师的人品和行为。教师必须自觉做到“一言一行都没有消极的影响,一饮一啄都要有正当的意义”,“这虽是最正常的,也是最根本的”。[21]在此基础上,进而实现先贤所说的“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22],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道德行为修养发挥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示范作用,打好他们人生的底色。
师德修养,还突出体现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自觉、认真负责、敬业奉献。叶圣陶曾经现身说法:“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23]无论当小学中学或大学的教师,我要时时记着,在我面前的学生都是准备参加建国事业的人。“因此,当一班学生毕业的时候,我要逐个逐个地审量一下:甲够格吗?乙够格吗?丙够格吗?……如果答案全是肯定的,我才对自己感到满意:因为我帮助学生总算没有错儿,我对于建国事业也贡献了我的心力。”[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叶圣陶先后发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身教和言教》《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等文章,就教师如何弘扬我国优秀师德传统,加强自我修养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为了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教师就要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立足自己岗位干好工作,干出乐趣,立志终身从教。要干好教育工作,教师不仅要“言教”,更必须实行“身教”。“我国自古以来有‘言教’和‘身教’的说法,还说‘身教’胜于‘言教’。‘身教’就是‘以身作则’,教育者自己作出榜样来,让受教育者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当然比光凭口说深切得多。”[25]叶圣陶强调:就其本质而言,“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受教育者成长的新形势新要求,教育者必须要自觉地在“德才兼备,知能日新,一心为公,实事求是”等方面提高修养,足以为受教育者的模范,从而更好地尽己职责,为人师表。[26]
叶圣陶关于中国现代教师道德修养自觉的论述和身教,为新时代教师陶治道德情操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教师以道德修养自觉陶治道德情操,首先要深刻认识教师职业的育人本质和道德特性。古人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27]教师无论教什么学科,都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因此都必须首先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新时代教师更应该具有这种道德修养的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8]。好老师不仅要在讲台上旗帜鲜明地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准则,更要注重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以至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力求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29]。
水流模型边界包括北侧的定流量边界、东西侧的隔水边界和南侧的定水头边界。定流量大小采用达西公式结合实测流场及含水层特征计算确定,区域地下水主要接受降水补给,据统计研究区内年平均降水量为783.1 mm,地形平坦,当地降水入渗系数为0.23,由此可计算出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为0.000 493 460 3 m3/d。将地表沟谷概化为一条大致南北向的排水沟。地下水最终以流入水库或民用井抽水进行排泄。
新时代教师以道德修养自觉陶治道德情操,突出体现在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那份高尚的教育情怀和执着的敬业奉献。我国自近现代以来,教师队伍中一直不乏优秀者自觉担当思想启蒙者和教育改革家的角色,更有许多教师热爱教育工作,为培养后人默默奉献一生。新时代教师应当大力弘扬历史上中国优秀教师的这种教育情怀和敬业精神,自觉地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30],向黄大年、张桂梅等时代楷模学习,像他们那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点燃希望、不懈奋进。教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31],从而培养一代又一代学子成人成才,收获桃李满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广的胸怀视野。”[32]这也是古往今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我国“好老师”的文化特质。
早在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叶圣陶就以“欲运我灵思与世界学术接触”[33]的开阔视野,学习研究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包括早期现代教育理论,寻求救国之道和改革之鉴。他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指出:教师要使儿童养成新人生观,成为现代中国人,就“先要把这等问题的各门科学,如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论理学、哲学等等,下一番切实的研究功夫”。[34]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的科学知识,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长进和创造自己工作所需的经验学识。“教师对儿童自然要担负帮助和指导的责任,但是教师自身也随时长进经验,随时有所创作有所进步。”[35]
叶圣陶认为,中国现代教师要担当起自己的使命责任,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一,要熟习所教的学科,“所谓熟习,意思是不仅记住那些学科的内容,而要把那些内容消化了,随时随处都能拿出来运用”[36];其二,“还必须懂得该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还必须懂得该学科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联”[37];其三,“开一门课程,对于那门课程的整个系统或研究方法,至少要有一点儿我自己的东西,以通常说法就是所谓‘心得’”,“我不但把我的一点儿给与他们(学生),还要诱导他们帮助他们各自得到他们的一点儿,唯有如此,文化的总和才会越积越多,文化的质地才会今胜于古,明日超过今日”[38];其四,对于通用的教育理论知识“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之类非钻研不可,钻研这些学科越深,认识学生身心越真,教起来就越有把握”[39]。这些论述,突破了传统的“教书”和“学科”本位,而立足于中国现代教师的文化使命来构筑教师的“专业”和“专业知识”,因此更加注重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的真正消化和善于运用,注重教师与其“育人”任务相应的广博而整体性的专业知识结构,注重教师对所开课程的独立钻研和创见,注重教师对于帮助学生发展这种独立性、创造性所必需的现代教育理论的掌握。除此以外,教师还必须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他指出: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增加本钱,最为切要。所谓本钱,一为善读,二为善写,二者实相关而不可剖分”[40]。“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41]
叶圣陶强调,中国现代教师的知识学问,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实践,要基于本土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努力钻研,灵活运用,有所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真知。1958年,他在给刚从河北大学教育系毕业前往山东任教的外甥女江亦多的信中写道:“你是教育系的毕业生,教育理论当然学了不少,但是在教学和班级工作的实践上,你是个新手,你还没有真知。所以我要提醒你,不要有架子,要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同志学习请教,多动脑筋钻研教学和了解学生,不断努力才能够真正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你在大学学的是凯洛夫教育学,那是苏联的教育学,不是中国的教育学。因此在实践中必须根据我们中国的实际,山东的实际,你们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灵活适当地运用,才能有所得益。”[42]在他看来,教师的教育真知,都是要通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对教育教学现实问题的探索和解决来获得的。
不但如此,叶圣陶指出,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无止境,教师的知识学问也无止境。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工作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提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走向未来的知识和本领,为尽好自己的责任打下更加坚实的专业基础。
叶圣陶关于中国现代教师专业研修自觉的论述和身教,为新时代教师涵养扎实学识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教师以专业研修自觉涵养扎实学识,首先要从立德树人、培养新人的教育使命高度,适应信息时代科技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坚持终身学习,努力使自己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拓宽视野、探索新知,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老师要给学生打下知识基础的“一碗水”,自己就要具备从科技文化创新和社会生活变化的源头活水中汲取的“一潭水”。
新时代教师以专业研修自觉涵养扎实学识,必须基于本土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学习进修。好老师应当围绕自己所教学生和学科,紧密结合学生成长和课程教材,提出并针对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认真、深入开展研修,努力把握和运用新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有效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成长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路径、方法,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不断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与创新中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增进自己的教育真知,成为“智慧型的老师”[4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44]这也是古往今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我国“好老师”的人格特质。
叶圣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无论是当小学、中学、大学和师范学校教师,还是编写各级学校语文课程教材,以至撰写学生指导文章、进行儿童文学创作,自始至终都倾注了他对儿童、对学生的热爱,寄托了他对祖国未来的希望。他深情地把学生比作“种子”,指出,“一棵花,一棵草,他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45]。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以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46]
叶圣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充满爱心和信任,必须基于对他们的真切了解。他指出:儿童都有其本能、欲望和兴趣。“如果能引导,没有一种本能,没有积极的倾向,不过有的比较容易陶铸成良好的品德,有的比较难一些罢了”;“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应该“引导他们满足欲望,归结到合理而有系统的道路上去”;“兴趣是我们的生命所寄托的”,“今后的教育要着力扩充儿童兴趣所及的范围,并使他们养成终身的习惯”。[47]
教师对学生的爱心,突出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亲近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诚意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叶圣陶曾以自己为例指出:“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快,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48]教师还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看作是与学生同样的人,并且在做人、做事和为学各方面乃至细小的行为上以身作则,尽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
鉴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弊端给学生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叶圣陶一再呼吁,要深化教育改革,坚决纠正应试倾向,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他强调,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着想,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49]“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50]“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也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不难想象,这样的人不断增多,社会和国家将达到何等繁荣昌盛的境界。”[51]他的言行,无不体现了对学生的真爱和大爱,对祖国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叶圣陶关于中国现代教师育人实践自觉的论述和身教,为新时代教师怀抱仁爱之心提供了有益借鉴。新时代教师以育人实践自觉怀抱仁爱之心,就要真切地了解学生,使自己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充满爱心和信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特点,创设师生共同生活、亲密互动、教学相长的育人情境,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秉持公平正义之道,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无论其家庭背景和天赋条件如何,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充满自信,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成长为有用之才。
新时代教师以育人实践自觉怀抱仁爱之心,就要真心面向学生和国家民族的未来,自觉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勇于担起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历史责任,坚决抵制教育界和社会上的不良倾向,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好老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主动适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新特点和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努力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教育者的大爱,为学生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定基础,为造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和未来主力军”[52]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