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增强CT 与MRI 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11-10 01:26唐兆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16期
关键词:符合率直径肝癌

唐兆华

(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621)

肝癌属于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2021 年疾病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新增肝癌患者数量约90.56 万例,而我国每年新增肝癌患者数量约45 万例,占全球新增总量的50%左右[1]。肝癌疾病的诱因较多,原发性诱因包括酒精肝、乙肝、丙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而继发性诱因则源自原发部位肿瘤相关因素[2]。早期肝癌疾病不具有典型症状表现,因此多数患者确诊时疾病已进展至中晚期,不但治疗难度极大提升,也影响预后质量。因而,及早准确诊断肝癌疾病,科学有效地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临床影像常用的技术包括肝脏增强CT 与肝脏MRI,其中增强CT 技术操作较为简单,但针对微小病灶检出效果不理想;而MRI 则具有分辨率高、微小病灶检出率高等优点,但操作相对复杂,且检查时间长,二者如何选择值得进一步分析[3]。本研究针对2020 年1 月—2023 年2 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59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肝脏增强CT 与肝脏MRI 二者在肝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3 年2 月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59 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影像检查技术不同进行分组,A 组(30 例)患者采用肝脏增强CT 检查;B 组(29 例)患者采用肝脏MRI检查。A 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33~79 岁,平均年龄(51.28±3.54)岁,病程2~14 个月,平均病程(8.92±1.05)个月。B 组中男15 例,女14 例,年龄32~80 岁,平均年龄(51.31±3.56)岁,病程3~15 个月,平均病程(8.97±1.0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确诊肝癌疾病,符合《肝细胞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 版)》[4]标准;②符合增强CT 及MRI 检查指征;③精神及认知功能正常;④配合诊疗,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同时患其他恶性肿瘤疾病;②有腹部手术史;③妊娠、哺乳期女性;④合并传染性疾病或严重感染;⑤抵触配合诊断。

1.2 方法

肝脏增强CT 检查:A 组肝癌患者均采用肝脏增强CT 检查,设备选用东软64 排 Neusoft 64,检查前,叮嘱患者饮用温开水1 000 mL,协助患者调整体位至仰卧位,完成肝部的整体平扫。设置扫描参数数据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层厚5 mm,层间距1.5 mm,扫描周期0.8 s,矩阵512×512。待完成平扫检查后,进一步实施增强扫描,为患者注射碘海醇造影剂,采用双桶高压注射器,注射量为70~80 mL+3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速率为3 mL/s。完成注射后20 s 开始进行增强扫描,采用阈值触发,监测层面一般在右膈肌上1~2 cm,感兴趣放到腹主动脉上,阈值180 HU,延迟6 s 扫描(吸气屏气+扫描床移动)。扫描期相和延迟时间:通常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延迟25~30 s,门静脉期延迟50~60 s,实质期延迟120~180 s。

肝脏MRI 检查:B 组肝癌患者均采用肝脏MRI 检查,设备选用联影1.5T 超导磁共振,进行该检查前需告知患者禁食6 h 以上,协助患者调整体位至平卧位,阵列线圈选择体部相控、腹部相控,首先进行常规序列扫描,包括T1WI、T2WI、DWI。检查范围设定为膈顶至右侧肾下极处。扫描参数设定数值包括:层间距1 mm,层厚5 mm,梯度场强度45 mT/m。进行T1WI 序列检查时,各项参数具体数值设定为:重复时间(TR)220 ms,回波时间(TE)1.2 ms,视野(FOV)400 mm×300 mm。进行T2WI 序列检查时,各项参数具体数值调整为:TR 5 600 ms,TE 86 ms,FOV 400 mm×300 mm。进行DWI 序列检查时,各项参数具体数值再次调整为:TR 6 500 ms,TE 66 ms,FOV 400 mm×300 mm。完成平扫检查后进一步进行增强扫描,向患者体内注射钆特酸葡胺注射液造影剂,注射剂量控制在0.1 mmol/kg,注射速率控制在2.5 mL/s,另外注射2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设定扫描参数具体数值为:层间距0.5 mm,层厚5 mm,TR 30 ms,TE 7 ms;FOV 375 mm×370 mm,矩阵256×128。同时进行冠状位重建。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肝癌患者检出准确率;②对比两组肝癌患者病灶位置符合率;③对比两组肝癌患者病灶直径符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肝癌患者检出率对比

A 组肝癌患者经肝脏增强CT 检查,检出24 例,检出率为80.00%;B 组肝癌患者经肝脏MRI 检查及增强扫描,检出29 例,检出率为100.00%。B 组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A 组(P<0.05),如表1 所示。

表1 两组肝癌患者检出率对比

2.2 两组肝癌患者病灶位置符合率对比

A 组30 例肝癌患者中,20 例为肝内病灶,10 例为肝外病灶;B 组29 例肝癌患者中,20 例为肝内病灶,9例为肝外病灶。A组经肝脏增强CT检查19例为肝内病灶,5 例为肝外病灶,B 组经肝脏MRI 检查病灶位置与手术完全符合,符合率为100.00%,明显高于A 组(P<0.05),如表2 所示。

表2 两组肝癌患者病灶位置符合率对比[%(n/m)]

2.3 两组肝癌患者病灶直径符合率对比

A 组30 例肝癌患者经诊断,病灶直径不足3 cm 患者共计21 例(70.00%);通过肺增强CT 检查检出病例17例,4 例直径不足3 cm 患者漏诊;病灶直径超过3 cm 患者共计9 例(30.00%),通过肺增强CT 检查检出病例7例,2 例直径超过3 cm 患者漏诊;B 组29 例肝癌患者经诊断,病灶直径不足3 cm 患者共19 例(65.51%);病灶直径超过3 cm 患者共10 例(34.48%)。B 组患者病灶直径不足3 cm 检查符合率明显高于A 组(P<0.05),如表3 所示。

表3 两组肝癌患者病灶直径符合率对比[%(n/m)]

3 讨论

肝癌作为临床恶性消化道肿瘤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健康[5-6]。由于肝癌疾病的特异性较差,因此早期半数以上患者缺少典型症状表现。伴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产生乏力、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等情况,此时如未予以重视且对症治疗,病情逐步加重,产生消化道出血、肝破裂、肝功能衰竭等问题,严重者累及多项组织器官、肿瘤转移扩散,危害患者生命。因此尽早、准确诊断肝癌疾病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有效控制疾病、改善预后的关键[7-8]。

目前,临床诊断肝癌所采取的金标准为肝脏病理组织穿刺活检技术,然而该检查方式属于创伤性操作,患者耐受性不佳,且使患者产生疼痛感,一般难以应用于临床疾病的初步诊断中,具有较大局限性。另外,病理穿刺活检如穿刺位置不当,极容易出现漏诊问题。为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需多次完成穿刺取样工作,进一步增加了患者的疼痛感。另外相关研究发现,肝脏病理活检穿刺期间,可能引起针道出血问题,而病灶容易跟随穿刺针道进而转移,因而,需谨慎采取该检查方式[9]。而临床又可通过血清标志物检查方式辅助诊断肝癌疾病,常用指标包括甲胎蛋白等,这是由于该指标具有较高特异性。相关研究显示,肝癌患者的甲胎蛋白指标远远高于健康人群,可通过判断数值辅助诊断[10]。然而该指标同样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仅可作为辅助手段,同时一些肝癌患者测定甲胎蛋白结果并未大范围升高,进而引起误诊、漏诊问题,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近几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影像学技术诊断肝癌疾病逐步受到医务人员及患者的认可。相比活检穿刺及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更为便捷、安全,并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且可对患者病灶、肝脏形态等进行观察,便于疾病的诊断[11]。目前较为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包括肝脏增强CT 技术与肝脏MRI 技术。对于肝癌患者来讲,接受影像学检查较为代表性的表现包括:于动脉期检查病灶呈高信号及高密度影;于静脉期检查病灶强化增强,内部呈低密度或等密度;于延迟期检查病灶可见组织衰弱,整体检查过程,表现为快出快进、速升速降的典型征象。但是目前肝脏增强CT 与肝脏MRI 技术如何选择尚存在一定争议。

随着CT 技术的不断进步,时间间隔、分辨率均明显提升,从而降低了伪影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提高了图像重组质量,更可较高质量地显示小病灶,再结合增强扫描技术,清晰显示病灶形态,同时显示血流特点。临床应用该技术进行肝癌诊断时,首先予以平扫,后进一步予以增强扫描,便于更客观、充分地观察肝脏,然而针对低供血病灶,该技术检出率不理想,难以清晰显现周边临近组织的情况,易出现漏诊问题。

MRI技术利用高强度磁场内原子核形成的共振信号,影像重建技术等取得多方位、多参数、多序列的影像,能够更高质量地显现软组织结构,便于准确判断病变问题[12]。与CT 增强技术相对比,MRI 无放射性,检查期间患者无需担忧辐射的问题,同时检查后可获取更多影像信息及图像信号。MRI 技术可完整获取患者肝脏图形,便于掌握肝脏功能,分析结节性病变,从而提高检查准确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 组肝癌患者通过肝脏MRI 技术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A 组肝脏增强CT检查(P<0.05),同时B 组患者肝脏MRI 技术诊断病灶位置的符合率100.00%明显高于A 组(P<0.05),由此反映出MRI 技术用于临床诊断较小直径的肝癌效果更理想。而肝脏增强CT 技术检查较小直径病灶时,易受患者呼吸、周边组织等干扰产生伪影,进而难以准确判断病灶,出现漏诊问题。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肝癌疾病可首选肝脏MRI 技术,相比肝脏增强CT 技术准确率更高,同时可更精准地判断病灶位置及直径,为后续治疗提供影像学支持,值得运用推广。

猜你喜欢
符合率直径肝癌
各显神通测直径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山水(直径40cm)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爱虚张声势的水
预爆破法处理大直径嵌岩桩桩底倾斜岩面问题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