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秋,刘俊佐(通信作者),史成刚,林建,冯 飞,潘瑞波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0802)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饮食方式的改变,该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冠心病的发生与血管病变和堵塞直接相关,可能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坏死,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病情控制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冠状动脉CT 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是指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采用CT 扫描技术而获得冠状动脉图像,根据冠状动脉图像可观察冠状动脉血管解剖结构有无异常,血管是否发生狭窄或堵塞,血管内有无斑块形成,另外还能评估冠状动脉支架和搭桥术后血管情况等。且CCTA 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无创、诊断准确率高等优势,从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在既往的检查中,临床多采用CT 常规扫描技术方案,CT 常规扫描会产生较高的辐射剂量和应用较多的对比剂量,不仅会影响患者甲状腺、肾脏等脏器功能,同时还可能增加其癌症发生风险[1]。近年来,临床提出一种新型的CT 扫描技术—CT 双低扫描技术(低对比剂剂量、低管电压),有研究指出,CT“双低”扫描技术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使用量[2-3]。基于此,本文探究和分析了CT“双低”扫描技术结合迭代重建在CCTA 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6 月—2022 年1 月在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CT 血管成像检查的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T 扫描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 例。观察组中男30 例,女36 例;年龄44~81 岁,平均年龄(55.79±7.13)岁;体重39~84 kg,平均体重(64.25±9.19)kg。对照组中男34 例,女32 例;年龄28~81 岁,平均年龄(55.72±8.18)岁;体重40~93kg,平均体重(64.29±10.14)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CCTA 检查适应证者;②年龄25~85 岁者;③患者临床资料真实且完整;④检查前签署增强扫描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心肾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③存在碘对比剂过敏者;④各种心律失常、频繁发作的心律不齐患者;⑤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⑥因其他各种原因不能配合扫描患者。
观察组采用CT“双低”扫描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检查,患者取足先进体位,采用美国GE 64 排128 层螺旋CT 扫描仪对其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如下:管电压100 kV,管电流为自动心电调制,矩阵512×512,扫描层厚0.625 mm,层间距0.625 mm,螺距根据心率自动匹配,球管转速0.35 s/r,应用50%迭代重建,将升主动脉根部设为感兴趣区,待感兴趣区内CT 值达到100 HU 阈值后自动启动扫描,对气管隆突下1 cm 至膈下2 cm 处进行扫描。对比剂注射方案: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帕醇),对比剂浓度为370 mgI/mL,对比剂量(mL)=体重(kg)×0.6(mL),注射速率(mL/s)=对比剂量(mL)/11 s。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送至GE aw4.6 工作站进行VR、MIP、CPR 等后处理。
对照组采用CT 常规扫描技术检查结合迭代重建检查,操作方法基本同观察组,不同的是管电压为120 kV,对比剂量(mL)=体重(kg)×0.9(mL)。
所有患者心率均控制在≤75 次/分,如患者心率>75 次/分,需口服β 受体阻滞剂(倍他洛克50~100 mg)降低心率。
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比两组患者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图像质量优良率、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等CT 辐射剂量指标水平,灵敏度=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度=真阴性/(假阳性+真阴性)×100%,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图像质量采用4 分法由两位主治医师以横断面图像为主,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图像为辅进行评估,4 分:图像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血管主干、分支及远端分支;3 分:图像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血管主干、分支,远端分支显示欠佳;2 分:图像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血管主干,较清晰地显示血管分支,远端分支显示欠佳;1 分:图像对血管主干、分支显示欠佳,图像质量评分4 分为优、3 分及2 分为良、1 分为差,图像质量优良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CT 容积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由CT 机自动计算生成。有效剂量=DLP×k,其中DLP 为剂量长度乘积,k 值为心脏转换系数。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组阳性61 例、阴性5 例,对照组阳性62 例、阴性4 例,两组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结果分别见表1、表2。观察组检查的灵敏度为98.36%、特异度为60.00%、准确率为95.45%,均低于对照组检查的98.39%、75.00%、96.9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观察组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结果对比 单位:例
表2 对照组与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结果对比 单位:例
表3 两组诊断效能对比[%(n/m)]
两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 单位:例
观察组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等CT 辐射剂量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等CT 辐射剂量指标水平对比()
表5 两组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等CT 辐射剂量指标水平对比()
CCTA 已成为临床筛查冠状动脉疾病最常用、最可靠、最安全的技术手段之一[4]。但在既往的CCTA 检查中,临床多采用常规的高管电压进行CT 扫描,其辐射剂量高,从而增加致癌风险,常规剂量对比剂的使用,使其患者体内某些大分子结构被破坏的风险增大,损伤其机体正常细胞,从而增高不良反应发生率[5-6]。近年来,临床提出了应用CT“双低”扫描技术进行CCTA检查,即降低对比剂剂量与管电压。CT 扫描使用的对比剂多为碘对比剂,具有肾毒性,其肾毒性与使用剂量呈正相关,因此,减低对比剂剂量能减轻对比剂产生的肾毒性[7]。临床研究指出,X 线产生的电离辐射与管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降低管电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产生的电离辐射[8]。而降低管电压会对CT 图像质量产生影响,基于此,就需要结合迭代重建技术来改善图像质量[9]。迭代重建技术是一种基于迭代算法产生的图像成像技术,能应用解剖模型使CT 扫描图像重建过程加速,并提高图像分辨力和维持图像真实性,且迭代重建技术还具有多噪声模型、双空间等特点,能对图像噪声进行精准的处理,从而消除噪声伪影,进而提高图像质量[10]。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CT“双低”扫描技术结合迭代重建进行检查,对照组采用CT 常规扫描技术结合迭代重建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主要是因为与CT 常规扫描技术相比,CT“双低”扫描技术结合迭代重建检查降低了对比剂剂量与X 线产生的电离辐射,同时低管电压可提高血管内碘离子的CT 值,使得冠状动脉血管和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增强,从而能保障扫描诊断效果[11]。两组患者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因为适当降低管电压后虽然增加了图像的噪声,但通过迭代重建技术的应用又降低了图像噪声,从而能确保图像质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12]。观察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55.91±40.27)m G y·cm、有效剂量(7.73±0.76)mSv 等CT 辐射剂量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的(953.18±51.39)mGy·cm、(13.34±0.83)mS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伟兵等[13]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类似,说明采用CT“双低”扫描技术结合迭代重建行CCTA 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这主要是因为迭代重建技术能降低图像噪声,在保障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的前提下,降低CT 管电压,从而能降低其产生的辐射剂量[14]。
综上所述,CT“双低”扫描技术结合迭代重建在CCTA 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在不影像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不仅降低了CT 辐射剂量,同时也减少了对比剂使用量及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