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在广西的难忘岁月

2023-11-09 15:15房永明
文史春秋 2023年7期
关键词:竺可桢校歌浙大

房永明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3年,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在气候变迁、物候学、农业气候、自然区划和科学史等方面探索了一生,也奉献了一生。抗战时期,竺可桢这位我国现代教育的先行者和实践家,曾在广西渡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艰难历程

从《竺可桢的抗战年代》一书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竺可桢1938年至1940年在广西的行迹。

1938年6月底至7月底,往返泰和—南昌—长沙—汉口—桂林,8月底至12月底,多次往返泰和—桂林—宜山,12月,往返宜山—南宁—龙州—河内—昆明—重庆。

1939年1月,往返重庆—贵阳—河池—宜山;2月底至3月底,往返宜山—贵阳—遵义—重庆—昆明;5月至6月,往返宜山—桂林—贵阳—遵义—湄潭;7月至8月,多次往返宜山—柳州—桂林;8月至10月,往返宜山—桂林—重庆—北涪—乐山。

1940年1月3日—1月6日,往返宜山—桂林;1月12日—1月29日,宜山—贵阳—遵义。

1938年9月,竺可桢等人乘车经衡阳、桂林,于25日抵广西宜山。当时桂林是广西省会,为与当时的国民省政府各机关联络交涉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在宜山的办校事宜,竺可桢在此停留多日,之后也多次奔波于宜山与桂林之间,期间与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多次相见,交谈浙大办校选址事宜以及开展学术交流。

竺可桢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在1938年9月21日的日记中记载:

桂林

上午8点黄秉维偕叶左之来,遂偕至乐群社左近之蜀社,即四川会馆。现为科学实验馆筹备处,内分生物,冶金、物理、化学、矿物等五部,而地质研究所即在其内。晤仲揆,遇张更、时昭涵等。据仲揆云,骝先决辞职,傅孟真知为各所所长所不喜,遂荐三人于蔡先生,即吴政之(有训)、丁巽甫及任叔永。余谓三人均佳,但吴、丁二人素与政府无往来,将来取款不免困难耳。

15点偕刚复至省政府晤黄旭初,适在开会,遇马君武及邱昌渭。据马谓,灵川地方极好,余有时间当往一察勘。出至文昌门内副爷巷中华职业学校晤杨卫玉,余等托其觅工人至宜山造校舍。

1938年10月3日的日记记载:

桂林

上午8点杨钰森和杨德胜及复兴土木公司黄学诗代表萧君来。复兴公司近在桂林为省府建科学实验馆,而杨钰森则曾在柳州沙塘为广西大学建筑,故可谓均有相当经验。二家均自湖南来,愿往宜山一观。10点偕刚复出至桂林高中晤丁绪宝,渠方在计划物理实验制一量尺,颇饶兴味。

12点出,偕丁、胡、华景行至东坡吃点心。据丁谓,桂林高中有学生1200人。晨4:30起,5点上课至7点,8点早餐,9点至12点在野外避日机。13点至17点上课,18点晚餐,一日仅二餐。最近始于12:30加一餐稀饭云。

1938年11月1日,浙江大学在桂北宜山标营大草棚餐厅举行开学典礼,竺可桢发表《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之演讲。在演讲中,他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说他不仅是浙江的先贤,而且在吉安、宜山都曾停留讲学,可以说浙大正走着王阳明当年走过的路。王阳明一生几次受到重大打击而处于危难环境中,但他能经受艰苦磨难而成就大业并成为大学问家,这也和浙大在日军侵扰下要在恶劣中经历磨难,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的情状相似。竺可桢推崇王阳明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把知行打成一片,不容学者稍有苟且偷惰之心”。他认为“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标尺。

竺可桢的《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演讲,通篇饱含拳拳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其主题是大学生要取法乎上,学习王阳明自觉觉人,成己成物,成为“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宜山古称庆远,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当时,因战火波及,西南地区有不少学校机构迁至宜山,顿时使宜山热闹非凡。浙大迁到宜山后,以宜山工读学校为总办公室,竺可桢常在这里办公;以文庙、湖广会馆为礼堂、教室,并在东门外标营搭盖草房为餐厅、教室和宿舍。教授分住城内各处,竺可桢租住西一街32号(现为新华书店)。

在浙江大学三迁中,师生眷属就有千余人,有老有少,图书、仪器和行李达200多吨、2000多件。竺可桢充分估计行进中的困难,除事先亲自踏勘,还对人员迁移进行严密组织,专人带队,精心安排,分批出发,还备有保健人员及接待站等。他对财物的安全也十分重视,安排分批装运,并派专人押运。他随时掌握运输进程,随时指挥调控,还帮着联系运输工具等。所有这些,在竺可桢的日记中都有记载。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三水一片混乱,枪声四起,学校电嘱押运人员改走衡阳一路,但押运学生坚持走三水。为避敌机,学生弃船而走,任其漂泊,幸亏学校追寻职员及时赶到,才将货物运至肇庆脱险,几经周折,才将行李等运到宜山。其他几批图书、仪器和行李,在竺可桢周密安排下,虽有周折,也最终运至宜山。由于竺可桢指挥得法,师生员工亲密合作,绝大部分仪器设备、图书行李未有损失,物理系连玻璃器皿和米突尺都未损毁与丢失一件,这在迁校的几所高校中是极为少见的。其实,外人所不知的是,竺可桢在进入广西的10天前,经历了致命打击,妻子张侠魂、儿子竺衡在江西泰和因病去世,竺可楨几乎家破人亡。他在日记中表达了丧子丧妻之痛:“七点一刻到吉安。八点二十到上田村。下车即遇宁、彬诸儿,梅儿说妈妈病好点了。我问衡怎样,说衡没了。我闻信之下,几乎不能辨别是真是梦。”1938年8月4日,“侠于今日下午三点一刻入殓,殓就入棺,三个孩子都哭。绕棺一周后盖棺,而从此侠与世隔绝了,呜呼痛哉!”

宜山古城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环境清静,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但城内无电,师生们用小油灯照明,吃、住、行比较分散,学生宿舍及餐厅是自盖的草房,生活十分艰苦;上课没有桌椅,只好站着听课,用鸡肠带挂块小木板搁腰里记笔记;更有甚者,许多师生受过恶性疟疾(瘴气)的洗礼,仅1938年10月至12月初,得过此病者已多达200人,有的甚至被夺去了宝贵的生命。1939年6月7日,竺可桢在日记里记述:“浙大学生自来此后,患疟者已达三分之一,江西一年级熊大鸾忽患疟症去世。”

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后,敌机对宜山的骚扰和轰炸更加频繁了,师生们正常的教学活动难以为继,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1939年2月5日,竺可桢等去太平乡慰问难童,有18架日机在宜山标营上空来回盘旋,投弹118枚(其中1枚未炸),炸毁标营浙大宿舍8间、大礼堂1座、教室3座14间,办公室、体育室、阅览室等都被炸毁,唯一的一架钢琴也被毁。由于竺可桢平素强调防空,教育有方,师生眷属除3人受点轻伤,其余均安然无恙,但有122名学生的被服全化为灰烬。时值年关,除学校拨专款救助,师生们友爱互助,捐衣送物。竺可桢亲送丝棉袍1件,其他衣服3套,助遭受财物损失的学生渡过难关。此后,竺可桢一面向教育部要求再次迁校,拨发迁校费,对初拟云南建水校址、路线做些勘察:一面寻找宜山县郊坝头村一带可新建简易校舍的地点,以便尽快避于乡间上课。

办学往事

在宜山14个多月的办学过程中,有很多值得记述的事情,限于篇幅以下介绍几件。

“求是”校训和校歌。1938年11月19日,浙大召开校务会议,竺可桢提议决定以“求是”为校训,并请国学大师马一浮撰写校歌歌词。

马一浮,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马一浮接受撰写校歌歌词的任务后,沉思苦想,颇费一番心思,不到两周,歌词写成。《浙江大学校歌》歌词如下: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开物前民。嗟尔髦士,尚其有闻。念哉典学,思睿观通。有文有质,有农有工。兼总条贯,知至知终。成章乃达,若金之在熔。尚亨于野,无吝于宗。树我邦国,天下来同。

竺可桢又请中央音乐学院应尚能教授谱曲。1919年8月14日,竺可桢请各院院长听“回声歌咏队”等进行试唱。1940年春开始,全校师生都学着唱校歌。此后,每周早会(时称纪念周)或纪念性集会等,均全体齐唱,训诲良深。几十年来,浙大一直传唱校歌,从宜山龙江边,唱到遵义城头;从湄江河畔,唱到西子湖滨;从书斋校园,唱遍五湖四海。

马一浮所作的校歌,歌词含义深邃,有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和“求是”精神,对于鼓舞师生奋发向上、坚定信念、学以致用起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古奥难懂、难以上口、缺乏活泼创新之缺陷。1997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前夕,学校曾征集师生员工及校友创作新校歌,但多不如意,故没有改动老校歌。

义卖劳军赤子情。在举校西迁的日子里,竺可桢始终把救亡图存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他多次在文庙、体育场等地作抗日形势演讲和抗战必胜的精神动员报告,大力鼓励与支持学生自治会和话剧团等社团在街头演出、大唱革命歌曲及進行抗日宣传和演讲;他支持学生文艺公演,有时还前去观摩。1939年4月,浙大师生参加宜山各界抗日宣传周,负责游艺和墙报,受到广泛的好评。1939年5月30日,为了纪念“五卅惨案”14周年,由学生公演3个独幕剧《黎明》《三江好》和《破坏大队》,大大鼓舞了师生和市民的抗日救国的信心。

义卖和劳军是浙大师生抗日支前的一大亮点。在宜山的14个月里,浙大学生举办过4次义卖活动。在义卖时,学生们高唱抗日救亡曲,演话剧和京剧以助兴。浙大话剧社演出赵慧深编的三幕话剧《自由魂》时,竺梅陪父亲竺可桢观看演出,见看演出的人很多,特设5元一票的荣誉席都坐满了。开演前,竺可桢发表演讲,盛赞前方战士英勇作战,并表示将上次文庙义卖所得1700元捐出,表达浙大人对前线勇士们的心意。竺可桢还捐出妻子张侠魂生前珍藏的12件物品,1939年11月19日在文庙举办的大义卖上,竺可桢又捐了许多物品。1939年5月8日,浙大学生捐款援助第七中山伤兵医院购买蚊帐,竺可桢带头捐款30元,以表心迹。

宜山期间,浙大学生自治会曾3次赴前线慰劳军队,其中以1940年1月8日1940届、1941届和1942届同学77人组成的战地服务团规模最大,团长潘家苏,副团长庄自强。他们去慰劳著名的昆仑关战役的前线战士,颇感自豪和荣幸。出发前,竺可桢校长亲自授团旗,勉励同学们以浙大人的好形象出现在前线。在宾阳前线的10多天中,同学们护理伤病员、分送慰问品、进行演出等。

教学不忘启民智。宜山地处柳州以西80公里,当时人口25万。宜山山峰秀丽,清澈的龙江从西蜿蜒而过,水陆交通堪称便利。但这里的瘴气、大脖子病随处可见,多是因缺碘造成。所有这些,曾一度困扰着竺可桢,令他忐忑不安,更使他不安的是那里文化教育普及不到位。于是他与学生会负责人商议,决计为宜山人办一件好事,不久,文庙开光了,但它不是香火的缭绕,也不是僧人的诵经声声,而是白天供浙大师生教学之用,夜晚气灯高照供夜校班上课。夜校办得很红火,有识字班、成人班,开一些常识、算术、练字、珠算等课程,还教唱抗日歌曲。

办公之余,竺可桢还到教室看望师生,关心夜校的教学,受到宜山市民的称颂。在那段岁月里,竺可桢不仅关心学生的文体活动,还关心宜山市民的文体活动,浙大经常开展篮球比赛,推动地方文体活动的开展。学校特许宜山高中生旁听大学课程,并创设实验小学,安排教职工子女及附近学龄儿童入学。浙大农学院师生还去郊外传授农民耕作技术,参加收割劳动。标营农场还举办缫丝技术表演等,为促进地方养蚕、丝织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文

猜你喜欢
竺可桢校歌浙大
因为有你
——省景德镇老年大学校歌
齐齐哈尔老年大学校歌
博尔塔拉老年大学校歌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有趣!浙大的实践课让网友羡慕不已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浙大全球农商研究院
胡适与竺可桢打赌
竺可桢学——《竺可桢全集》催生的一轮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