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发,王淑萍
(云南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在边境空间区域的深入推进,边民的现实价值和影响日益增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从学术回应现实及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来看,分析和梳理既有的学术成果,既有利于我们了解边民研究的历史发展现状,增进对边民研究的整体性认识,也有助于我们面向未来,展望边民研究的走势和方向。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边民研究的脉络和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边民研究的重要议题进行归纳,总结既有研究成果的整体状况以及未来研究发展需要加强的方面,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边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CiteSpace(引文空间)是一款着眼于分析文献中蕴含的潜在知识的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数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通过可视化的手段呈现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分析主要作者和机构等,同时帮助预测某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走向。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运用部分数学和统计学的算法,对与边民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同时借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生成相关图谱,显示边民研究这一知识域在一定时期发展的趋势与动向,形成若干研究前沿领域的演进历程。
在CNKI数据库输入“边民”进行全文搜索,检索得到相关文献40000余篇,而以“边民”为主题检索得到文献2600余篇。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边民研究的发展趋势,本项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中所收录的和“CSSCI”为数据来源,其刊发文献的质量保障了所收录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在CNKI数据库中,以“边民”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检索时间为2023年2月20日。经过进一步的筛选和剔除后,最终获得426篇文献作为本文所呈现可视化图谱的分析样本;另外,本文在重要议题归纳与分析过程中查阅和参考了除源自“CSSCI”之外的相关文章。
将426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从数据库中导入到CiteSpace5.6.R3中,通过软件的相关功能把文献转化为可操作的格式,将转化好的文献导入CiteSpace5.6.R3,与“data”和“project”数据文件夹建立连接,以便后续数据的分析和保存。以CNKI数据库中的文献作为分析样本,CiteSpace软件可对文献中的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数据来源等方面作出共现网络分析。CiteSpace软件可以将源自CSSCI的426篇文献建立分析数据库,通过分析制作出我国“边民”研究的研究者关系图、研究机构关系图、关键词共现图、关键词聚类图、时间线图、时区图和突变图。这些简明的数据图谱,能够帮助我们清晰把握我国“边民”研究的动态。为了直观地反映各时间段内的发文数量,我们制作了图1。
图1 边民研究CSSCI文献发文量年度分布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边民研究中核心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边民研究中贡献成果较为突出的研究者和机构。另外,通过分析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边民研究中目前形成的合作研究网络和研究小组。在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可视化分析图谱中,节点(标签)的大小代表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发文数量的多少,各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研究者与研究者或机构与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的宽度代表合作的强度。
对我国边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者及其合作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程。根据CiteSpace中的研究者图谱分析方法可知,研究者的发文数量越多,其在分析图谱上所显示的节点就越大,简单来说就是发文数量越多的研究者将更加清晰地呈现在研究者分析图谱上。在某一研究领域内发文超过一定数量的作者被称为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其计算公式为Nmin=0.749Nmax,其中Nmin为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Nmax为作者群体中最高发文量。①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04—209页。根据数据统计,在我国边民研究领域,赵锦山(19篇)为领域内发文量最高作者,故Nmin≈3.264,即发文量4篇及以上作者为核心作者。依据公式计算结果,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核心作者共18人(见表1)。在我国边民研究领域,赵锦山、饶映雪、钟意、汪洪亮、周建新是发文数量排名前五的研究者,他们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上为边民研究作出了贡献。
表1 核心作者发文情况表
CiteSpace软件制作的边民研究中的研究者关系图进一步展现了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情况(如图2)。在这一关系网络图中,节点之间存在的连线则表示不同研究者之间具有合作关系。其节点与作者名称越大代表其发文量越多,作者间连线越粗则代表他们的合作越密切。在我国边民研究当中,形成了部分研究者的合作网络,如邓玉函、秦红增、夏福立以及周俊华等研究者形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但是总体来看,我国边民研究中的合作关系网络较少,特别是发文数量较多的研究者多进行独立研究和发文。由此可见,我国边民研究领域需要建立进一步的合作研究关系,形成相互合作、能力互补的研究圈。
图2 边民研究者关系图谱
运用CiteSpace软件中的Institution板块制作出边民研究中机构的合作共现图谱,生成图3。在边民研究当中,主要的发文机构是高校,如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不难看出高校是研究边民的主要力量,研究的方向集中于民族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类专业。从机构的合作关系上看,云南省的研究机构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图谱中两个地区机构节点间的连线更加清晰。合作机构图谱中的网络密度为0.0034,这表明我国边民研究中存在机构间的合作,只是这样的合作较少。总的来说,我国边民研究还没有形成较为浓厚的研究合作氛围,且现有的机构合作关系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性。
图3 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我们将边民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在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图谱中,节点的大小表示其出现的频次,节点越大词频越高,代表这一关键词的热度越大,越具有前沿性。在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图谱中,每个聚类是多个紧密相关的词组成的,CiteSpace是通过算法将关系紧密的关键词进行聚类,每个关键词一个值,同一聚类中值最大的当选为该类别的代表,给它打上标签,聚类数字越小,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通过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以了解我国边民研究的关键词模块数量,再由关键词聚类模块分析我国边民研究的主题类别。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能够清楚地呈现边民研究中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运用CiteSpace软件,将其中的节点类型(NodeTypes)改为关键词(Keyword),运行后即便得到边民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运行后图谱数据显示,节点数N=477,连线数E=765,网络密度为0.0067,通过这些数据可知我国边民研究中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较强。在图4中,中越边境、跨国婚姻、边国家认同等关键词的节点较为明显和突出,这几个议题是目前我国边民研究当中的中心和前沿话题,多次被研究者作为研究重点。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边民研究当中各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及其中心性,我们对CiteSpace软件中的数据进行表格化的处理,得到了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各关键词在其研究领域的中心性及出现频次(见表2)。通过主要关键词出现频次及中心性表可知,1998年至2023年我国边民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出现的年份分布以及这一关键词的重要性。
表2 主要关键词出现频次及中心性表(节选)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通过表2可见,我国边民研究领域中的关键词按照其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中越边境、跨国婚姻、边境治理、边境地区、国家安全、边民、国家认同、边疆治理、跨境婚姻、边疆、中缅边境,这11个关键词代表了边民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在诸多关键词中,边疆治理与国家认同的中心性排在前两位,在目前边疆治理研究当中,主要侧重探讨国家、地方治理与边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民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视角自上而下地认识和描述边民,从中了解边民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和功能。①张飞:《边民的国家属性与地位功能》,《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第59—67页。而在边民的国家认同研究中,主要涉及内涵界定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以及认同建设研究等方面,前期的研究重点是探讨边民国家认同的内涵及影响因素,近几年的则主要是研究边民国家认同的建设。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我国边民研究中的所有关键词按照其相近性进行分组聚合,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聚类模块。由CiteSpace数据分析可知,在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中,ModularityQ的值为0.8528,于临界值0.3,说明本组数据分析所得的关键词聚类结构显著,因此得到的聚类效果较好;MeanSilhouette值为0.523,于临界值0.5,表明聚类结果是合理的。通过对我国边民研究中的关键词聚类进行分析得到了8组聚类标签(如图5),分别是“跨国婚姻” “国家认同”“对策”“边民”“税收优惠政策”“广西边境地区”“越南”“演变轨迹”。我国边民研究中的聚类模块较少,可以将8个模块分为三部分。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第一部分是策略研究,JHJ2对策、JHJ4税收优惠政策、JHJ8演变轨迹三个聚类群集中于研究与边民相关的各种政策以及边民问题治理的对策的提出,关注边民政策的演进情况和轨迹。第二部分是区域性的研究,JHJ5广西边境地区、JHJ7越南两个聚类群以某个地区的边民为研究对象,对本区域内的边民进行研究并总结出具有区域代表性意义的样本。我国边民研究涉及的区域比较有限,现有的研究当中以西南区域为主,少部分研究涉及北部区域的边民。第三部分是具体内容的研究,JHJ0跨国婚姻、JHJ1国家认同两个聚类群主要是针对边民问题中的某个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这一类研究力求挖掘出某一边民问题背后的动因以及形成机理,以此解释特殊的边民现象。
由CiteSpace分析得到在我国的边民研究形成了8种聚类群,这8种聚类群包含边民研究中的各个主题。为明晰我国边民研究中各个主题的出现时间,我们制作了研究主题的时间线图谱(图6)。从研究主题时间线图谱可知,在边民研究的初期,JHJ0跨国婚姻、JHJ2对策、JHJ4税收优惠政策、JHJ5广西边境地区这4个聚类群就已经产生,边境治理、跨国婚姻、国家安全、互市贸易等主题词出现较早,是早期边民研究中的热点主题。在1998—2023年之间,多数聚类群的研究热度逐渐降低,只有JHJ0跨国婚姻、JHJ1国家认同、JHJ3边民这3个聚类群的研究热度延续至今。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民塑造、边民身份①朱凌飞、陈滢至:《边界地方感与边民身份建构:以中缅边境猴桥口岸黑泥塘村为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08—119页。等,是目前最新的热点主题词,处于边民研究的前沿。
图6 研究主题时间线图谱
为从不同角度观察边民研究的发展,我们利用CiteSpace软件制作关键词时区分布图谱(图7),了解我国边民研究的纵向变化。CiteSpace软件的时区图谱功能是通过图表形式展现收录数据的时间段内关键词的演变,通过关键词落点确定其所属时间段。时区图谱可帮助研究者进一步厘清边民研究的发展脉络。结合边民研究的发文数量年度统计和关键词时区分布图谱可以看出,我国边民研究在2007年开始深入,研究的议题及发文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图7 关键词时区分布图谱
关键词时区分布图谱显示我国边民研究在纵向上持续发展,目前处于不断拓展和深入的进程中。因此,为了进一步观测我国边民研究在不同时段的研究热点,我们制作了相应的研究关键词突发性图谱(图8)。从突现时间来看,“身份重建”这一关键词出现的时间最早,说明在我国边民研究的早期阶段,重新构建和认知边民身份是研究的重点问题。跨境婚姻、边境治理等主题词的突现时间为2013年以后,持续时间不断增强,说明我国边民研究领域的聚焦研究越来越清晰,并已经开展了部分具体研究,其中边民和环境治理突现词成为延续至今的最新研究与热点。
基于我国边民研究的发文数量分布趋势(见图1),并结合我国边民研究主题的产生与分布趋势(见图6)以及我国边民研究关键词时区分布趋势(见图7)和突变趋势(见图8),可将我国边民研究的阶段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1998—2007年,这一阶段是我国边民研究的初步探索阶段;第二阶段2008—2016年,这一阶段是我国边民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17—2023年,这一阶段是我国边民研究的逐步深入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探索阶段(1998—2007年)。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有涉越婚姻、中越边境、边境贸易等高频主题词出现,在这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边境贸易问题等。《广西社会科学》发表的《南宁地区边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最早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边境贸易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成了这阶段边贸问题研究的开端。此后,不少的研究者对我国的边境贸易问题进行研究,涉及云南、广西边境中越毗邻地区的边境贸易问题、中俄边境互市贸易问题以及中朝边境贸易问题。这一时期的边境贸易是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渠道,随着边疆发展的需要,边境贸易成了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时,我们注意到,在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中,为后续关注最高的论文是鲁刚发表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中缅边境沿线地区的跨国人口流动》,该文章下载量为1993次,被引90次,是这一阶段被引量和下载量最高的文献。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将边民本身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而是将出现在边民聚居区域的一些现象和事物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成果多数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论证事实依据主要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获取样本信息后分析整理所得。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6年)。这一阶段中高频出现的主题词有中越边境、跨境婚姻、国家认同、边境服务等,具体的研究内容是中越边境跨境婚姻问题、跨界民族问题、边民互市问题、边民跨境流动问题等。相较初步探索阶段,边民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大部分研究的特征是研究对象更为具体、内容边界更加清晰。不过,这一阶段的边民研究主要被纳入跨界民族等民族研究框架下。这一时期的核心文献中,在2015年发表于《公共管理学报》上的《中国的跨界民族与边疆公共事务治理》以3680的被下载量成为该阶段被下载量第一的文献,文章以跨界民族作为研究对象,对跨界民族跨境交往的成就与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基于我国跨界民族和平跨居主流趋势以及跨界民族事务的主要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模式与机制。①李俊清、黎海波:《中国的跨界民族与边疆公共事务治理》,《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1期,第1—10、153页。同时,发表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婚姻与社会稳定研究》,以85次被引量居于该时期榜首,论文以跨境婚姻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论述了跨境婚姻在人口学特征、地域特征、社会结构特征等方面呈现出新态势。②张金鹏、保跃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婚姻与社会稳定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第47—54页。这一阶段边民研究的学科主要涉及民族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中的质性研究为主,有少量的量化研究出现。
第三阶段:逐步深入阶段(2017—2023年)。在这一阶段,边境治理、边民通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边疆等主题词高频出现,具体研究涉及边民的治理问题、边民在边疆治理中的作用等。概括来说,其核心主题就是治理。在这一阶段,边民研究更加深入,不仅仅探讨边民这一主体和与其相关的现象表面,而且深入探究某一现象背后的动因及演变的机理,进一步构建针对边民的治理体系和框架,将边疆治理纳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程之中。在这个研究阶段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截至发文,其中下载量最高的文献是发表在《地理研究》上的《流动性视角下边界的空间实践及其意义——以云南省河口县中越边境地区X村为例》(下载次数2168),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分析边界空间上针对流动行为的治理手段,质性研究方法分析跨界流动的空间实践及其意义。③唐雪琼、杨茜好、钱俊希:《流动性视角下边界的空间实践及其意义——以云南省河口县中越边境地区X村为例》,《地理研究》2016年第8期,第1535—1546页。除了这篇文章外,下载量较高的文章大部分都与边民治理相关,《中国的陆地边境治理及其研究》(下载次数1178)、《西南民族地区稳疆固边治理探讨》(下载次数1082)、《跨境民族地区的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与边疆安全》(下载次数1062)等。在这一阶段研究中,主要涉及的学科包括政治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这一阶段各个学科交融和贯通强于前两个阶段,学科之间的对话增多。在研究方法上,有部分研究者进行了宏观理论研究,而大多数研究成果注重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综合文献的相关分析,我们又进一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对其议题进行了专门梳理。经过内容分析,归纳起来看,其涉及的核心议题为四个方面:一是边民的内涵研究;二是边民社会现象研究;三是边民的治理研究;四是边民的国家认同研究。
边境地域是一个随着时间和关注对象不同经常发生变化的概念,导致边民的内涵也处在变化之中,边民的身份界定不尽相同。①周建新:《边界、边民与国家——跨国民族研究的三个面向》,《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第1—8页。我国的边民研究主要从国家政治空间和民族文化两种视角去定义。从国家“政治空间”的维度去界定边民,主要是强调边界及抵边居住。②孙保全:《边民意识:一种重要的边境治理资源》,《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2期,第65—73页。从这一维度出发,边民就是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居民,是伴随国家边界产生而出现在边界两侧居住的人口。何跃认为,边民指生活在沿边境地区的人群,他们的身份特征是居住在沿边境一侧的国民。③何跃:《边民主义与跨界民族主义——以中国西南边疆为研究对象》,《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24—29页。方天建认为边民特指边境县份所管辖的边境乡镇中的直接与毗邻国接壤的行政村委会管辖内的所有常住且具有本地户籍的居民。④方天建:《论“边民”与“跨界民族”的属性关系问题》,《广西民族研究》2018年第5期,第36—43页。孙保全认为:“为融通学术研究中的边民概念与政策实践中的边民概念,可将当下的边民界定为沿边县域内的常住居民。”⑤孙保全:《国家发展中“边民”概念的形成与演变》,《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第95—102页。
从民族文化视角去界定边民强调的是群体的文化属性。从这一视角出发,边民主要由跨境民族组成的群体,集民族、宗教等身份特性于一体。⑥夏文贵:《管控与动员:边境民族地区边民管理的双重机制——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M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第47—50页。他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或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⑦李金发:《中越边境边民互市中的族群互动与国家认同——云南地西北边民互市点为例》,《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第47—50页。周建新认为,跨国民族群体是边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⑧周建新:《边界、边民与国家——跨国民族研究的三个面向》,《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第1—8页。谷家荣将中越边境地区的跨境民族群体称为边民,认为血缘关系使滇越边民频繁交往在中越两国边境,而边民交往涉及民族感情、民族心态、民族认同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⑨谷家荣:《滇越边民跨国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基于国家、地方与边民的视角》, 《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2期,第64—71页。
所谓“社会现象”即指社会实在,它同时包括哲学意义上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全部内容。它是社会本质的一种外在表现,一种存在和运行形式。○10崔树义:《社会学:社会现象关系学——社会学研究对象之我见》, 《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4期,第51—56页。边民的社会现象是在边民生产生活中衍生的行为、习惯、意识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内容。我国的边民研究主要关注的社会现象有边民的流动行为、婚姻行为、生计方式、心理等。
从研究内容来看,相关研究对其社会现象进行分类,并分析研究了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带来的影响及其应对建议。以边民的流动行为研究为例,按照流动的原因,有研究者将边民的跨境流动分为政治性流动、经济性流动、社会性流动,以及其他非法流动等多种类型,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跨境偷盗、贩卖毒品等犯罪行为对边境治理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不断调适边民流动行为与国家边境治理存在的冲突性因素,有效化解国家语境下的边境治理困境,研究者还从出入境管理、加快边境地区社会发展、拓展国家职能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①卢鹏:《中越哈尼族跨境流动与边疆稳定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4—8页。
从研究维度来看,边民的社会现象研究主要从历史维度、空间维度两个方面开展。以历史维度研究是指研究者们选择将秦朝到民国时期中某个历史时期的边民作为研究对象,对边民和边界的政治构建和社会变迁②王洪:《从苗民到边民:清代“湖南苗疆”的政治构建与社会结构变迁》,《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第96—104页。、边民的族群身份③朱圣明:《汉代“边民”的族群身份与身份焦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3期,第50—61、180页。等现象进行研究。以空间维度研究是指在研究中将边民按照其居住的空间区域划分为中老边民、中越边民、中缅边民等,对某一空间内的边民现象进行研究,得出具有区域典型性特征的讨论。
边民的治理主要是指由边民行为所引发或与之关联的问题提出的治理体制、管理机制、政策举措等方面的内容。梳理既有的边民治理研究成果,发现其总体上主要围绕或者聚焦在治理主体和治理行为这两个大的方向。从治理主体来看,研究者对于边民治理的主体问题持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边民治理的主体以政府为主导,边民为治理客体。有研究者就提出,边民治理的主体及模式上是党领导下的政府主导,依靠国家权力的运行来配置与整合治理资源;④白利友:《中国的陆地边境治理及其研究》,《新视野》2017年第5期,第28—34页。第二种观点认为边民是边境治理中的重要主体。无论是从国家边境治理强边固防的角度看,还是从边境特殊的地理区位空间上看,“边民既是国家守土固疆需要依靠的边防力量,也是国家兴边安疆需要依托的边地主体”⑤张飞:《边民的国家属性与地位功能》,《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3期,第59—67页。。边民作为边境社会网络和文化圈中的重要群体,“其地位不容忽视,其构成了较为重要的边境治理一元主体”⑥夏文贵:《管控与动员:边境民族地区边民管理的双重机制——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M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第47—50页。。
从治理行为来看,可以分为两个研究的视角:一是国家治理的视角,自上而下地研究面对边民问题时应当作出何种行为回应。孙保全提出,为了营造管边控边的总体氛围,应当运用标语治边强化边民的法治意识与政治认同。⑦孙保全:《标语治边:边境治理的一种特殊方式》,《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52—58页。宋才发提出边疆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和政府要引导和组织享受优惠政策的边民,加强以村为单位的边民互助合作组建设。⑧宋才发:《西南民族地区稳疆固边治理探讨》,《学术论坛》2018年第5期,第45—59页。曹莉以边民补助为切入点开展陆地边境治理的政策机制研究,通过边民补助政策机制的运行来看待国家与边民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边民补助政策机制对于提升边民固边意识、爱国意识以及有利于边民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强调边民的客体属性。⑨曹莉:《边民补助:一种陆地边境治理的政策机制》,《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82—87页。二是边民自我管理的视角,自下而上地提出边民治理中的恰当行为。“随着边境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愈益凸显,学界对边民的持续关注亦投射到与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等紧密相关的发展层次上来。”⑩侯红霞:《实边—守边—通边:边民身份及其功能的演进逻辑》,《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第31—38页。因此,“在边境治理过程中,不但要对边民问题进行监管控制,而且要通过社会动员方式发挥边民在稳边和固边中的能动作用。”⑪夏文贵:《管控与动员:边境民族地区边民管理的双重机制——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M县为例》,《贵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第47—50页。周建新和杨啸则认为,在治理中要充分考虑边民追求经济理性的特点,使边民享有与守土固边职责相对等的权益。①杨啸、周建新:《乡村振兴战略下中缅边境村寨边民流失问题及其治理策略》,《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第88—94页。
随着民族国家体制对国家政治地理空间的影响日渐深入,边民的国家认同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边民的国家认同研究着力点是将边民的国家认同与国家力量的延伸和形塑相关联,认为边民国家认同是由国家力量不断介入和培育而成。从其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的边民国家认同研究着力于内涵界定研究、影响因素以及认同建设研究。在边民国家认同的概念界定中,有研究者将国家认同从心理行为、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四个方面进行划分,提出边民对于国家所产生的情感、对国家政治制度法律的认同、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和延续以及对国家文化的自信皆可以看作是边民对国家认同的一种表现。②李智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综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第88—93页。
在影响边民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中,有的研究者认为国家政策、社会文化、国家经济力量的增长等多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边民的国家认同。③廖林燕:《民族国家视域下我国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7年第2期,第4—9页。有的研究者认为当代社会背景下,文化需求感的满足虽然也是边民认同国家的要素之一,但边民是否直接从国家行为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利益已上升为边民创生并长久保有认同归属国的关键要素。④张含、谷家荣:《社会互动与滇越边民国家认同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第17—22页。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在佤族边民的国家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应从共同的历史记忆出发,明晰自己的身份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汉文化的作用,推动佤族边民最终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共生。⑤杨宝康:《佤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跨境比较研究》,《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第27—33页。
在边民国家认同建设研究中,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边民国家认同教育、制定和完善边民优惠政策以及发展国家话语体系等多方面提出建议。有研究者指出,边民的国家认同塑造和培育的关键,首先是国家和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去塑造和巩固边民的国家认同,历史表明,采取单向、粗暴的强制认同方式的结果常常是适得其反;⑥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民族研究》2011年第5期,第91—103,110页。还有研究者提出,边民会在综合考量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计方式等综合既定条件,在衡量各种关系后,策略性地选择甚至改变他们从前的认同。⑦雷勇:《论跨界民族的多重认同》,《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5期,第28—32页。
“边民”这一概念是随着国家边界划定而逐步演化形成的,包含着政治、地缘以及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性。我国的边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正在力求以宽宏的视野,通过对现有的分析框架和模型进行比较和论述,形成新的研究体系和分析框架。与此同时,通过实证研究中的资料搜集和分析,也为理论探讨和建构提供了新的样本支撑。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我国的边民研究取得了很多成绩,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但同时,我国边民研究还有需要进一步延展和深入的地方,其还预留有较大的余地。
1.研究所关注的区域不全面
从研究区域上看,我国边民研究主要集中在西南边境地区,以云南和广西边民为研究对象的成果较多。西南边境地区作为我国辐射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窗口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相较于西南地区,北部边境地区地域辽阔,但是关于该区域边民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却相对有限。同时,既有的研究成果往往集中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边民现象的研究,很少进行跨地区比较或综合分析。这种地域特定性限制了对边民问题的整体理解和一般性的理论建构。
2.研究主体之间的合作不足
目前从事边民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我国的高等院校,然而核心作者间的合作以及研究团体机构之间的合作相对不足。多数的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都在进行独立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缺少合作及信息的共享,难以在边民研究领域达成研究资源的凝聚。实际上,不同区域的边民现象既存在共性问题,也存在差异性,非常需要跨区域的比较分析,需要不同学校及相关研究者的合作研究。
3.研究边民的深度还不够
目前我国边民研究的议题众多,研究内容丰富,但是多数研究停留在分析表面现状上,对现象背后的生成机理分析不够。同时,边民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等,但目前关注边民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成果相对不足。此外,研究者多数运用了实证调查研究的方法,也获取了不少调查资料和信息,聚焦了一些具体问题,但缺乏以此为基础的理论建构。
1.拓展跨区域的边民研究
不仅要研究国内西南边民、西北边民、东北边民的不同区域特点和周边环境,还要研究不同地域会衍生出不一样的边民的风俗文化和生计方式,探究不同区域边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一般规律,还需要在跨区域比较中探索边民守边护边的功能发挥以及边民社会治理的基本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在总结凝练的基础上进行一般性理论的建构,逐步建构起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解释框架和理论体系。
2.加强各研究主体的合作
我国的边民研究现在正处于逐渐走向深入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的边民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高校、研究人员以及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通过不断加强和深化各研究主体的合作关系,凝聚各方的力量,充分利用研究资源。这样,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更多成果,更有利于拓宽研究视野,促进优势互补,进而将边民研究引向深入。
3.促进边民研究的理论建构
边民现象背后蕴藏着边民社会秩序的深层逻辑,需要我们在全面了解边民现象的基础之上,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探究边民现象背后的行动逻辑和生成机理。同时,不同学科的知识优势和方法基础各有特点,未来的研究应该在问题导向下,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方法借鉴。此外,我国边民研究也应增进理论自觉,在跟进边民现实的基础上形成自洽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系统的理论体系。
综合起来,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及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边境地区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边民的重要性也随之变得更为显著,并逐渐成为边境研究中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①朱金春:《从“国家之边缘”到“边界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边境研究的议题更新与范式转换》,《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第65—74页。随着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对边境的治理会变得更加全面而具体,边民的主体地位也将日益凸显。从回应现实需要的学术使命来看,我国边民研究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在不断拓展和深化的基础上,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