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娟
江西省莲花县人民医院 337100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外科多发病,居各种急腹症首位,临床多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麦氏点压痛与反跳痛等[1]。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较快,随着病程的延长部分患者可伴有白细胞与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研究结果表明[2]:急性阑尾炎能发生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且以20~30岁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占40.0%,且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影响居民生活与健康。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是急性阑尾炎常用的手术干预方法,借助手术能切除阑尾组织,帮助患者快速改善症状,且多数患者可从中获益[3]。但是,急性阑尾炎患者LA手术过程中阑尾残端处理方法缺乏统一标准[4]。而丝线结扎后Hemolock夹夹闭用于LA患者中,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适用性较广。因此,本文以因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者为对象,探讨LA术中采用结扎后夹闭法处理阑尾残端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9月—2022年3月因急性阑尾炎行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1.60±20.01)岁;发病时间3~72h,平均发病时间(23.23±16.83)h;阑尾炎类型:单纯性6例,急性化脓性20例,坏疽、穿孔4例;ASA分级:Ⅰ级19例,Ⅱ级11例。观察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47.13±19.76)岁;发病时间3~72h,平均发病时间(28.06±18.21)h;阑尾炎类型:单纯性3例,急性化脓性22例,坏疽、穿孔5例;ASA分级:Ⅰ级14例,Ⅱ级16例。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阑尾炎诊断标准[5],均经超声等检查确诊;(2)均符合LA手术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3)病情稳定,ASA分级为Ⅰ~Ⅱ级,能配合完成手术处理。排除标准:(1)阑尾周围可见脓肿或伴有腹部手术史者;(2)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或器质性疾病者;(3)阑尾根部穿孔或因精神异常难以配合者。
1.3 方法
1.3.1 手术操作:入组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术前完善各项操作,评估患者身体状态,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姿势,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后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铺巾。待上述操作完毕后,于脐部作长1.2cm弧形切口,置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控制气腹压为12~15mmHg(1mmHg=0.133kPa)。以穿刺方法置入12mm Trocar及腹腔镜为主操作孔,借助腹腔镜的放大作用,在左下腹部位置入12mm Trocar为观察孔。在脐下10cm偏右侧2cm部位置入5mm Trocar套管为副操作孔。待上述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调整为头低脚高左侧卧位姿势,充分暴露阑尾,借助电凝钩与可吸收缝合线常规完成阑尾系膜协管的处理、结扎,并到达根部[6]。
1.3.2 阑尾残端处理及术后干预。(1)阑尾残端处理。对照组:手术操作完毕后,对阑尾尾端常规采用单纯丝线结扎或单纯Hemolock夹夹闭。而观察组手术操作后阑尾尾端采用丝线结扎后Hemolock夹夹闭,并以电凝钩在离阑尾根部0.5cm部位切断阑尾,并给予电钩常规对残端进行烧灼。(2)术后处理。将术中切除的阑尾组织放入标本袋中,并由操作孔取出送病理检查。对于术中渗出液过多者,给予0.9%氯化钠溶液对局部进行常规冲洗,并放置引流管进行不间断引流。术后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并于术后第2天进行换药,对于每天引流量<10ml且引流液澄清时拔出引流管;根据术后恢复给予2~3d抗生素,并于术后1~2d指导患者饮食(流食、半流食等),术后7d评估患者效果。
1.4 观察指标 (1)手术指标。记录两组手术、肛门排气、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医疗费用;(2)生活质量及疼痛。两组手术前、手术7d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从躯体、角色、情绪及社会功能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总分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佳[7];采用视觉模拟疼痛(VAS)量表评估患者疼痛,量表总分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重[8];(3)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术后慢性疼痛、肠道损伤、切口感染、肠瘘、肠梗阻和阑尾残端炎发生率。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住院时间与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肛门排气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2.2 两组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生活质量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手术7d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VA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及疼痛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LA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043,P=0.044<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从人体解剖角度看,阑尾腔内富含微生物,肠壁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导致该部位感染率较高[9]。而急性阑尾炎的发生多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侵入等有关,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胃肠道症状,严重者将会产生全身症状。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且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视野开阔、集诊断与治疗预一体,术后恢复快等优点[10]。目前,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广泛用于坏疽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等疾病中,多数患者能从中获益。
阑尾残端处理是LA手术重要环节之一,如处理不当将会增加腹腔感染、粪漏及阑尾残端炎等并发症发生率[11]。单纯丝线结扎或单纯Hemolock夹夹闭是急性阑尾炎LA手术患者中常用的干预方法,虽然能满足手术治疗需要,但是上述操作不连贯,手术时间较长,增加手术难度,影响患者术后恢复。既往研究表明:腹腔内打结较为复杂且无论丝线缝合或结扎,对于医生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12]。本文中,观察组手术、肛门排气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中采用结扎后夹闭法处理阑尾残端能缩短患者恢复进程,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结扎后夹闭法处理阑尾残端是一种新型的处理方法,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势,且该处理残端方法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处理,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能弥补常规阑尾残端处理存在的弊端和不足,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术后疼痛与不适[13]。本文中,手术7d后观察组躯体、角色、情绪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LA术中采用结扎后夹闭法处理阑尾残端,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能减轻患者疼痛。分析原因:结扎后夹闭法处理阑尾残端处理时以Hemolock夹为主,其宽度较小,可避免极端阑尾根部风险,弥补传统阑尾残端存在的不足。Hemolock夹原料为不可吸收高分子聚合物,生产过程中自带特殊的锁扣,具有无组织反应性、稳固性强及不存在磁干扰等特点。同时,Hemolock夹临床使用时能避免由于组织水肿消退而产生的松动、脱落问题,手术安全性相对较高。既往研究表明:Hemolock夹是由12mm Trocar进行操作,难度相对较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组织损伤风险,亦可减轻对胃肠道功能的影响,降低手术、麻醉等操作对患者产生的应激反应,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中,观察组LA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LA术中采用结扎后夹闭法处理阑尾残端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巩固LA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术中实施结扎后夹闭法处理阑尾残端,未增加手术创伤,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