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和军 李振 于新悦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同样没有舆论引导权。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技术与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传播渠道众多、碎片化的信息铺天盖地,更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挖掘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优质内容,以内容优势塑造竞争优势。
2020年大众日报推出“蹲点调查”栏目,特别是今年以来进一步增强力度、完善机制、配强队伍,推动调查报道提质升级。“蹲点调查”提出“行文五千,必蹲七天”,要求采写每篇报道的记者至少蹲点采访一周,不少调查报道蹲点一个月。记者编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在蹲点调研中把握社情民意,采写出大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百姓生活、引起广泛共鸣共情的精品力作,被中央和省级媒体广泛转载。该栏目获评山东新闻奖名专栏。
体验式蹲点调查报道是获取优质内容、发挥专业优势、提升传统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大众日报“蹲点调查”栏目刊发数十组专题报道,涵盖工业经济调查、民营经济发展调查、乡村振兴调查、粮食安全调查、民生热点调查、消费热点调查等多个重要领域,调查报道被人民网、新华网等众多媒体广泛转载。在栏目运行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越是复杂热点越需俯下身,用调查报道给出冷静判断;越是社会焦点越需沉下心,用一线调查作出理性引导。可以说,时代需要深度调研,人民需要深度调研。
“蹲点调查”栏目的定位是:聚焦社会的热点焦点来蹲点;聚焦基层的痛点难点来蹲点;聚焦工作的重点亮点来蹲点。记者通过蹲点调查,努力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提实对策。
一是聚焦热点焦点,传递理性声音。强化社会热点焦点引导,掌握新闻信息传播主动权,是媒体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体验式调查报道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真实客观权威声音,既讲清“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今年上半年,网络上出现一些地方小麦冻害、枯黄等舆情信息。大众日报监测到相关舆情之后,迅速分析研判,第一时间派记者到多个产粮大县核实情况、深入调研,推出《产粮大县的“一年之计”》《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各有一本账》等3万字深度调查报道和大量新媒体产品,用深度调查开展舆论引导,对网络上存在认知误区的信息进行澄清和正面引导。
聚焦社会的热点焦点,就是要考虑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既要聚焦热点话题或当前事件,又要与百姓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针对百姓关注的“办不成事”窗口热点话题,推出《“办不成事”窗口办了什么事》,聚焦山东多个县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窗口情况,就“办不成事”窗口开设以来运行情况、办了哪些“办不成的事”等进行报道。这篇深度报道澄清了部分网友对“办不成事”窗口的误解,并对窗口的改进提升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起到了针砭时弊、引导舆论的效果。今年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令人关注。在“金三银四”校园招聘黄金期,记者前往省内多所高校体验式蹲点,推出调查报道《毕业生求职,高校忙“推销”》及新媒体产品。报道对毕业生就业所涉的各方进行深入采访,让高校、学生、老师、用人单位等讲述对就业的看法和做法,并集合呈现各方为毕业生工作所做的有益尝试。这些报道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透过现象看问题,以扎实厚重的新闻实现有效引导。
二是聚焦痛点难点,推进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对于新闻媒体而言,树立问题意识,以深度调查发现并研究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抓到发展规律。“蹲点”调查栏目聚焦基层痛点难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
今年进入汛期以来,各地防汛压力陡增,居民如何安全度汛、防汛工作还存在哪些短板,这是一个大问题。当台风“杜苏芮”一路北上,极端天气频现,各地防汛在“人防+物防”的基础上,怎样向“智防”发力?城市的地下空间向来是城市内涝的重灾区,也是防汛的重点,城市地下空间如何安全度汛?带着这些紧迫的问题,记者前往防汛一线进行为期数周的蹲点,连续推出了《防汛期的地下空间》《一张数据图,让防汛更智慧》两篇深度报道及多件新媒体产品,这种沉浸式采访摸准了问题关键所在。
□ “蹲点调查”栏目打造“1+N”传播矩阵,在两微一端推出多款新媒体产品
每年冬天,百姓冷暖,各方关注。2022年记者深入山东5市8个县区,蹲点城乡社区、农民家中,推出《农村清洁取暖,如何用得起、可持续》《保供暖,如何向工业要更多“余热”》,从农村清洁取暖民生账、工业余热利用等新角度切入,深度展现各地做好供暖工作新探索,带来一线实践思考。小麦秸秆该如何处理是令人头痛的事。就地焚烧,给大气造成污染;禁烧后,秸秆如何处理?《麦收之后,秸秆去哪儿了》,记者就秸秆还田、综合利用、收储转运等进行探访,结合各地创新实践,提出解题思路。
教育、医疗、住房、生活环境等与民生相关的领域,往往聚集着百姓的实际需求和痛点。“蹲点调查”栏目从细微处发现百姓的急难愁盼,带着问题去蹲点。
三是聚焦重点亮点,让主题报道接地气、聚人气。
“蹲点调查”在大局中定位,着眼全国大事,聚焦重点工作。多让事实说话、多让感情说话,蹲点体验式采访让重点亮点报道接地气聚人气。今年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工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挑战。春节后,山东召开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工业经济发展,各方高度关注。大众日报派出4路记者,奔赴16个县(市、区)开展一线调研。进车间厂房、问企业所盼所需,“蹲点调查”栏目推出了《攻坚“变轨”,竞逐新赛道》《“链”出发展新活力》等3万字深度报道和系列新媒体产品,被500多家媒体转发。这些报道以百姓视角反映大主题,用百姓故事讲述大主题,让主题报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做好深度调查,非一朝一夕之功,这离不开在几个关键点上的健全机制。
一是“顶天立地”,提高选题科学性。“蹲点调查”从机制入手,建立起“舆情监测—分析研判—产品策划—采制发布—效果监测—效能评估”的闭环机制。
实现热点监测研判实时化、日常化。综合利用人工筛选、大数据、智能分析等多重手段,对热点实施动态监测,组织人员第一时间开展分析研判,合力优化热点事件报道的策划统筹,提高选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发挥党报“顶天立地”优势,精准把握选题方向。政治优势、政策优势是党报的传统竞争优势,而长期的一线调查研究,增强记者对社情民意现实把握能力。“蹲点调查”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落实到舆情研判和选题全过程,既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又分析研判网络舆情、基层民情,让蹲点调查选题更连“天线”接“地气 ”。
今年民营经济发展生存状况,是公众非常关注的热点。许多关于中小企业生死存亡的舆情接连出现。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如何?民企发展需政府部门做什么?民企发展还有何诉求?“蹲点调查”团队组敏锐捕捉、迅速研判,决定就这一热点舆情进行调查引导。多路记者深入八个县市区采访,推出调查报道《让政策找企业》《单项冠军攻略》,成为较早就此开展深度报道的媒体。
二是精准化引导,形成“由快到深”调查报道模式。针对热点关注的选题,在操作层面不能“一锅乱炖”,而要分类加工,形成差异化产品,开展精准化引导。
当前,各类公共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突发事件等频发,而全媒体时代中的个体遭遇、负面事件容易在移动端发酵扩大。因此,“蹲点调查”栏目将重要选题进行分门别类,打造“网络评论—应急报道—深度调查—参考报道”系列产品,即当一个重点热点选题出现,最快的引导产品是推出网络评论,同时记者奔赴一线发回现场应急报道,深入挖掘后推出调查报道,形成“由快到深”的调查引导模式。
三是抓住时间窗口,让深度报道快速推出。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一些热点话题稍纵即逝,这对调研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抓住时间窗口,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让厚重报道更快速推出,才能于众声喧哗中立主导,在多元多样中谋共识。
蹲点调查从找选题、调研到成稿,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在具体操作中,采取团队作战模式,针对热点话题,派出多路记者分赴多地采访,以提高报道时效性。
快速机动的背后,是平时的扎实准备。依托常态运行机制,大众日报在一次次热点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在团队人员构成上,老中青搭配,队伍既有经验又有闯劲。同时,内部打通,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四是重磅报道轻量传播,以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效。高质量内容,如果没有足够流量,引导能力会有限。“蹲点调查”栏目打造“1+N”传播矩阵,即以深度调查重磅报道为引领,同步在两微一端推出精读版、蹲点小故事、短视频影记、网络评论等新媒体产品……深度调查报道立体化传播,让厚重调查在传播过程中实现了轻量化,取得“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效。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制度强化“与百姓血肉联系”,传承弘扬好沂蒙精神。一是建立健全基层联系点制度。选取山东140多个有代表性的镇村、企业等基层单位作为联系点,每个联系点由记者编辑与联络员结对子。二是业务考核、评价标准向蹲点报道倾斜,对年度蹲点报道先进个人和优秀作品,大众日报专门开会交流研讨、通报表彰,并纳入年度重大奖项。三是把新闻触角深扎大地。蹲点调查记者每到一个地方采访,在完成正常调研题目之外,还要专门拿出时间到基层村镇街道调研,全面了解基层情况。同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注重网络热点、焦点问题搜集分析,借助网络充分了解社会关注、公众诉求。“蹲点调查”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意愿,把群众诉求作为报道主题,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主角,做到为时代瞭望、为人民调研。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深入调查,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讲清“怎么看”,又回答“怎么办”。“蹲点调查”紧紧聚焦实践遇到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今年以来,“蹲点调查”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推出系列重磅调查报道。强烈的问题意识,让调查报道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从而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比如,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是党和政府关心、百姓关注的问题。各地推出多种消费券,市场恢复情况如何,消费券是否带来乘数效应,百姓究竟买不买账?记者到3个地市蹲点采访。围绕消费券推广“雷声大雨点小”、使用量很少问题,采写出深度报道《消费券外传》,及时发现消费券背后存在的发放平台缺陷多、各行业专用消费券少等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再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篇大文章,其中热点往往蕴含百姓诉求。就农民工欠薪问题,大众日报关注党报热线、群众来信、网络留言等线索,派出多路记者到四市采访,对话农民工、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专家等,形成多篇报道。报道刊发以后,社会效果显著,帮农民工讨回欠薪数百万元,农民工不远数百里送来锦旗感谢。
三是坚持深化调查研究常态化。大众日报把深化调查研究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制度化上下功夫,建立完善调查研究报道长效机制,以制度机制创新确保深度调查研究成为广大采编人员的行动自觉。
重塑日常运行机制。大众日报成立热点引导调查条线,把调查报道作为提升舆论引导力的重要内容。日常运行中,舆论监督部(应急报道组)牵头,多部门参与,按照“讲政治、重专业”“一体化、协调性”“带队伍、成范式”要求,提高调查报道整体性、协调性、聚光度。
强化队伍建设机制。做好蹲点调研,关键因素在人。大众日报强化队伍建设机制,一是强化采编人员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创新工作理念,塑造多种技能于一身的复合型调查记者,为满足大众多样化新闻阅读需求提供保障。二是推行师徒结对制度,组建以老带新师徒小组。部门主任、编辑部资深记者等作为指导老师,从编辑部选取年轻记者,组成师徒小组,指导老师从选题、采写、改稿、新媒体产品衍生等各环节,对年轻记者悉心指导。这一制度有效传承大众报人精神品质与文化理念,帮助年轻记者提高专业能力、改进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