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敬
新时代以来,我国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我们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逐步变好:蓝天白云重新展现,绿色版图不断扩展,浓烟重霾有效抑制,黑臭水体明显减少,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作为新华社一名从事生态环境领域报道的记者,我有幸成为这一巨变的见证者、记录者,用自己手中的笔向国内外受众讲述美丽中国的动人故事,同时也在一篇篇报道中逐渐丰富自我、收获成长。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抓住重要的时间节点,提前进行策划组织,推出重磅稿件,全力以赴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记者以近期参与采写的两篇报道为例“解剖麻雀”,浅析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报道的体会。
时隔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大会闭幕当天播发的融媒体稿件《第一观察︱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辩证法》,得到1100多家媒体采用,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肯定。
在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前夕,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书写美丽中国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媒体采用达2100多家,为首个生态日写下精彩的一笔。
回顾参与采写这两篇稿件的过程,我深刻体会到做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阐释,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对生态环境领域的记者来说,尤其要结合本职工作,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领会,深刻理解其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新闻报道的“含金量”,让新闻产品不再是易碎品。
□ 《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新华社长篇通讯《书写美丽中国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
以《第一观察|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辩证法》为例,与2018年大会召开时相比,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新的背景之下,该如何理解此次讲话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记者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敏锐地意识到讲话中提出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是此篇观察稿件必须抓住的“新闻眼”。
不局限在生态环境领域进行观察,而是跳出领域从更高视野、更深层次进行思考,从哲学角度对这五对关系进行逐一剖析,从辩证法的角度领悟五对关系中蕴含的对内与外、稳与进关系的认识,把蕴含其中的矛盾论、系统论等观点逐一点出,大大提升了稿件的理论性和思辨性。
对长篇通讯来说,故事性是稿件好不好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近几年参与总书记报道的工作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创新表达来讲故事。
以长篇通讯《书写美丽中国新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为例,国内部记者通过与分社同事合作,首次在公开报道中呈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关心闽江口湿地生态保护的故事。从网上评论、反馈看,许多读者对此印象深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抓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也是总书记说的“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的生动印证。
同时,要给“老故事”赋予新的生命力。我们认真梳理了此前报道过的故事线索,进行新的采访,通过当下的新情况、新进展增加故事的立体性、延展性。记者回访了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地方和相关人士,呈现了昆明滇池治理的新成效、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新进展等,以这些最新的采访素材,立体展现生态文明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此外,史料不变,角度常新。稿件中空气污染治理涉及的3个材料本身是相对独立的故事,看似没有交集。记者转变思路,找到“总书记关心大气污染治理”这根巧妙的线,把3个老故事串成一条全新的链子,增加了稿件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调研是记者的看家本领。好的新闻报道,多是通过深入调研才能得来的。每一次调研的机会都非常宝贵。
我从2016年底开始从事生态环境领域的报道,至今已是第7个年头。刚开始跑口的时候,正处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阶段。一方面,一到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频发重发,环境报道的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当时京津冀的一些地方应对重污染天气预警有一些限产停产措施,各地也在治理“散乱污”企业集群,农村地区推进清洁取暖等,这些举措与各地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就业、民生等问题相互交织,各种舆论异常复杂。因此,记者一开始面临的报道任务就很繁重,压力也很大。
□ 2021年6月17日,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暂栖的象群(新华社/发)
印象深刻的是,2016年11月初,我刚接手环保报道的第二周,去参加环保部组织的发布会,主题就是新一轮重污染天气即将影响北方多个省份。记者跟随环保部门派出的督察组“说走就走”,哪里污染最严重就奔着哪里去,通过调研,记者获得了一手的采访素材,同时也一步步打开了生态环境报道的局面。
当时山西临汾的二氧化硫严重超标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记者主动提出跟督察人员去临汾采访。记者随督察人员从工矿企业到百姓家里,看群众怎么用煤,看焦化企业如何治理废气,还与当地环保局、发改委等负责人深入交流了解情况。有一天半夜12点前后,当地一个站点的监测数据显示二氧化硫浓度再次“破千”,记者一行连夜来到监测站点附近一一排查。此次临汾之行,记者采写的《红色预警下,为何临汾二氧化硫污染屡次“破千”?》,紧追社会热点,通过生动的一线见闻,及时回应了社会关注。
无论是污染治理还是生态保护修复等,并不只是一个领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多元的利益主体,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民生问题等密切相关。因此,记者既要练就扎根一线的好脚力,也要在调研中多思多想,让新闻报道保持客观、真实,减少报道与受众感受之间的“温差”,让报道经得起时间和事实的检验。
2019年,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攻坚,为了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防治纪实》。这篇稿件背后,凝聚着记者团队半年磨一剑的努力。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到2019年初,参与稿件采写的记者赴多个省份深入采访,采访对象包括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交通环保等多个系统的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企业家、普通群众等,共采访了100多位人士。
在云南大理,记者与为治理洱海拆掉一半房子的民宿老板面对面交流,感受到当地为处理旅游和环保之间关系付出的代价;在山西,记者采访多家焦化、冶炼企业,采访市长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了解这个煤炭大省面临大气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在宁夏,记者看到千疮百孔的贺兰山开启了艰难的生态修复,看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决心……有丰富的故事,更有对故事背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的思索。
这篇稿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就不再是成就宣传,而是选择从问题切入,展现各地干部群众为建设美丽家园努力奋斗的图景,让读者充分认识到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形势何其复杂严峻,充分体会到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何其坚定,我国生态环保取得的成就何其难得。
做好舆论监督报道、能够为群众排忧解难,是对记者调研能力的最大肯定,也是记者职业成就感的来源。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保护老百姓身边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招,是我们做生态环境领域的舆论监督最重要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与新华社形成联动机制,拓展了新闻媒体参与督察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新华社记者嵌入式参与,随督察组深入基层现场,做好舆论监督报道,以新闻力量为生态环境保护增添助力。
□ 2021年4月,广西一个湿地公园取水口附近漂浮的“垃圾带”(新华社记者 高敬/摄)
2021年4月,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启动,这是“十四五”时期的首批督察。我和国内部以及多个部门、多个分社的同事一起参与报道,与督察组同步行动,充分发挥新华社渠道优势,文字与视频共振,通稿与新媒体齐发力,形成强大报道声势。
此次督察中,新华社播发了一批记者随督察组采访典型案例的深度报道,既有对问题的深度披露分析,也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产生了积极正面的社会反响,推动了地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整改。
讲好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故事,记者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形式,让新闻报道保持专业度的同时,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首先,记者要当好“翻译”,把生态环境领域中的专业问题加工成更适合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在生态环境报道中,像生物多样性、碳达峰碳中和、新污染物治理等不少概念,一开始是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专业词汇,后来经过大众传播才发展为公众了解的常识。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新闻记者承担了重要的“翻译”角色。
例如,在我国向国际社会宣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很多人包括记者对“碳中和”的概念也不甚了解。记者采访了生态环境部的官员、中国气象局的专家以及多名高校的专家,同时阅读了相关领域的书籍,了解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公约和会议等,在一段时间的报道中,尽量在稿件中增加一些解释性的内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其次,要充分用好国际会议等对外传播机会,向全世界讲好中国绿色发展的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北京世园会、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近年来,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国际会议纷纷选择在我国举办,这是我们向海内外受众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展示生态保护成效的黄金平台。
2021年10月,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开幕前夕,新华社播发重磅长文《万类霜天竞自由——写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开幕之际》。稿件选取了野马回归、兰花保护、从“打鸟人”到“护鸟人”等多个故事,从中外受众普遍感兴趣的多样生物切入,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得到有关各方高度肯定。大会期间,新华社记者广泛采访与会人士,采写《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解读》等稿件,充分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指引中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更将引领人类高质量发展,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 从卫星视角观察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朝阳区将台乡、通州区绿心城市森林公园前后明显变化
此外,顺应当前媒体变革潮流,记者也需要不断增强自己融媒体报道的能力和水平,打造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融合报道,提升报道影响力。
人们常说,一图胜千言,有图有真相。2021年4月2日,在总书记参加植树活动后,我们推出了融媒体报道《总书记倡绿植绿,来自太空的观察》。这是一篇从卫星视角切入的融媒体产品,通过卫星图片的前后对比,直观而又充分地展现了我国国土绿化取得的非凡成就。
新华社近年来播发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相关报道,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融媒体产品,既有扎实、深度的文字采访,又有记者在现场拍摄的图片、视频等,在传统媒体以及客户端、微信等平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生态环境领域的新闻报道,有苦更有乐,有挑战更有成就。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的报道也常做常新。我要永葆初心,在这条路上全力奔跑,以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无愧于这个时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