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桃
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引发全国乃至全世界网民围观;南有花花,北有萌兰,网红大熊猫人气爆棚、吸粉无数;长江“微笑天使”江豚自由欢快逐浪的画面再创流量新高;东北虎、雪豹、藏羚羊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出没频频登上热搜……针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消息越来越多,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景象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网。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关乎人类与整个地球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力度不断加强,保护速度不断加快,保护成效日益凸显。如今,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物种数量最多、特有种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这些历史性成就是不可多得的典型报道题材。而“生物多样性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么重要,究竟应该怎么做?”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常常热议并渴求解答的话题。
在采访报道中,当回答这些舆论焦点问题时,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生物多样性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公共性决定了它离不开公众的参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公众推动才能发展起来。媒体在生物多样性领域承担着唤醒意识、激发保护等重要任务。在媒体的不懈努力下,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态度从不甚关心发展为具有更强的保护意识和更好的环境政策执行水平。
随着传播渠道与方式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媒体不应局限于通过新闻报道进行传播引导,还可以发挥桥梁纽带、科学教育、公益平台、聚合整合、监督预警等作用。如何运用融媒体拓展报道边际,让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延链”“破壁”“出圈”,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持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之转化为全体民众的自觉行动,是媒体需要深究细研的时代课题。
生物多样性不仅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物资源,而且在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维持自然平衡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工作,合理有效利用生物多样性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涉及我国经济、贸易、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利益,还将对今后的生物产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由于人类的活动和破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来看,201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提出的“爱知目标”(2010年在日本举办的COP10制定的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中20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处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十字路口。特别是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新冠疫情蔓延,都不断警示人类生物多样性下降带来的生态退化、生物安全事件等巨大影响。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必然的选择,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这一目标的公共性,决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形成全民保护的局面。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自然景观多样,仅仅依靠行政力量难以实现全域的、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加之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唯有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改变行为习惯,推动共同参与,在保护中探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才能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媒体的定位就是要助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担当、公众参与”的生物多样性治理模式,促进全社会达成共识、积极行动。
比如,深入调研挖掘生态环境“颜值高”、绿色发展“有内涵”的案例,持续加强经验模式总结,全方位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地方学习借鉴提供参考,充当不同部门、不同地方以及政府与企业、公众之间的桥梁纽带。比如,针对生物多样性领域出台的重要文件、重大政策、行动方案,推出专家解读甚至一对一的“问答”和线上交流讨论“云课堂”,既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也给各行各业提供工作指导。比如,同时兼顾舆情监测和网民报料,搭建激励公众举报损害生物多样性行为的平台,鼓励更多社会机构参与公益诉讼,积极发挥“发现问题、提出预警、挖掘经验、凝练知识、建言献策、推动工作”的作用。比如,统筹安排信息发布和公益活动,组织日常的生物多样性观察统计科学培训,成为公众参与、分享野外物种辨识、行为观察记录的舞台,促进公众与各级政府、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普查做出积极贡献和良好补益。比如,整合绿色供应链企业、绿色认证和生态标签产品等信息,黏合金融投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激励社会资金的进入,鼓励企业、NGO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保护地的管理运营、监测监督和成效评估。
为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中国环境报在开展宣传教育、加强舆论监督、及时回应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畅通举报渠道等多方面持续发力。
我们精心策划、周密组织,在一版专门开设了栏目“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焦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以及将要实施的计划和举措,以组合报道形成声势。在一版的“美丽中国瞭望”栏目,以“钟寰平”署名形式发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新篇章》《携手同行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等新闻评论,加强思想理论宣传,注重价值理念引领。
针对人们关心的销售、食用野生动物话题,采写报道《记者暗访手记:到底谁在卖野味、吃野味?》,在“今日头条”首页推出后,24小时阅读量达112万,点赞1.7万;《疫情就是命令!各地紧急叫停野生动物交易》等报道全面反映各地开展严格执法、取缔野生动物交易的情况,收到良好传播效果。针对网上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热议,开设“解疑释惑”专栏,通过中国环境App“舆情频道”监测舆情,以观点版为主阵地,就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等热点话题及时向专家评论员约稿,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回应社会关切。还开设了“知行”版以及“生物多样性科普小讲堂”栏目,普及相关知识,策划了《吃野兔都有风险!餐桌上的“野味”藏着哪些致命病毒?》《到底什么样的人爱吃野生动物》等一系列科普文章。中国环境App专门设置“云服务”板块,解读相关政策、分析形势任务、刊发典型案例,为各地学习借鉴提供平台,为用户自主学习提供资源。
在涉及生物多样性的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热点焦点问题上,中国环境报正确引导、主动作为、及时发声,通过批评性和调查性报道开展舆论监督,采写刊发了一大批稿件,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比如,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以及生态环境部联合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林草局、中国海警局等部门组织开展的“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中,派遣记者跟随督察组深入现场,对督察进展和典型案例进行跟踪报道,以舆论监督推动解决环境问题。比如,《书记现场上演单手拔“树”,百姓吐槽“烦得很”!滇池开发乱象有多离谱?》一文被多家网站平台转发,其中中央纪委网站曝光滇池环湖开发乱象的话题在微博上达到1.3亿次阅读。
□ 中国环境报制作的COP15开幕海报
中国环境App开设“爆料”栏目,鼓励个人和社会组织积极举报滥捕滥伐、非法交易、污染环境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违法行为,并定期将用户反映的问题向生态环境部信访举报系统反馈,做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App开设了“我拍大美中国”图片栏目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逐渐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宣传工作是COP15 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应善于利用重要国际会议等契机,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理念、制度体系、治理举措和实施成效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阐释并传播出去,立体、生动地展示给全世界。
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举办期间,来自150多个缔约方国家、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代表共5000余人参会。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COP15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国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一系列务实有力的东道国举措。会议通过《昆明宣言》,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引发国际国内强烈反响,境内外舆论高度关注。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各大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争相报道COP15。人民日报在头版等重要版面刊发30余篇重磅报道。新华社用6种语言发布《昆明宣言》全文并进行相关报道,原创、转发相关报道7000余篇,重点报道《万类霜天竞自由》被全球800余家媒体转载。“新闻联播”连续8天每天播发 3-5 条信息,“焦点访谈”播出6期特别节目,“东方时空”“朝闻天下”“新闻30分”“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滚动播出COP15相关新闻。央视网近一个月发布COP15视频报道600余条。微博、抖音等平台相关内容播放量累计近100亿。路透社、共同社、法新社、俄罗斯新闻网、每日新闻、巴黎快报、朝日新闻、加拿大广播电台、德国之声等多家外媒纷纷报道,对“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寄予厚望,期待COP15 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凝聚强大合力。
2022年12月15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提出了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点主张”,新闻媒体对此开展了大量报道。新华社播发了致辞全文、致辞引发的国际反响及评论文章;人民日报头版转载新华社通稿,要闻2版、3版分别刊发致辞在国内外引发的强烈反响以及部长专访;央视“新闻联播”播发致辞消息及国际社会反响;其他媒体也做了大量丰富的报道,深入阐述了致辞的深刻内涵、深远意义。
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人民日报在头版等重要版面刊发19篇报道。新华社播发中英文稿件80余篇、视频40多条、图片20组近百张,中文稿平均采用约200家,客户端总浏览量约1亿;多条英文稿件采用超百家,在海外各地区主流媒体落地。央视“新闻联播”播发7条消息,“焦点访谈”制作两期节目,“新闻直播间”连续3天播发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节目。中国日报社推出系列报道及COP15专刊,自有平台总传播量近6000万。
□ 自然生态纪录片《生态秘境》收视率创央视纪录频道同期新高
包括中国环境报在内的7家中方媒体共26名记者赴加拿大蒙特利尔采访报道,成为有史以来中方媒体参会最多的国际环保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张元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首席科学家张文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等专家随团接受采访。会议期间,召开专家媒体见面会,进行深入交流,5名专家共接受23次媒体采访,从专家观察的角度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贡献、对会议进程的看法等,进一步丰富了宣传报道的层次。各主流媒体还对《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挪威气候与环境部长、巴西首席谈判代表、欧盟委员会环境总司总司长等外方人士进行采访,从不同角度谈到了对习近平主席讲话的理解,进一步扩大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环境报从多领域、多维度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比如,运维《生物多样性公约》组委会微信公众号、《生物多样性公约》官网,每日甄选、转载、发布各类中英文新闻,面对形式多样的报道,做好内容采集,摘选金句、关键词进行宣传推介,有力发出中国声音。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A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的传播渠道与方式方法发生了极大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报道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在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发挥融媒优势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声音?如何营造全景式、沉浸式的传播新场景和新体验,让受众知其理、感其情,充分参与到生物多样性治理中来?
中国环境报注重贴近受众需求,建设视觉产品工作室,制作了一批图解、海报、数据新闻、短视频、网宣片、H5等融媒产品,提升生物多样性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制作了《一图读懂 |带你了解COP15第二阶段会议》等长图、海报和新媒体产品,加强对《公约》的二次宣传解读,两微阅读量达120万+。
中国环境报拍摄制作的反映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和成就的宣传片《世界因此美丽》(中英文双语),在COP15高级别会议、大会全会、“中国角”及央视平台上滚动播放,受到了参会代表的好评,产生了良好反响,通过海外社交媒体推送,向世界成功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巨大成就,在抖音海外版播放量累计超1600万。
中国环境报联合陕西省有关单位和地区拍摄的4集专题片《汉丹清流》在央视综合频道播放;联合四川省生态环境宣教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出品的6集自然生态纪录片《生态秘境》在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两集联播,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四川的成功实践,先后获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2年第四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2022年度优秀行业节目最佳作品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
中国环境报还结合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比如面向全社会开展“保护多样之美,共建和谐家园”生物多样性主题征文活动,通过多平台、多渠道推送,发掘了一批理念鲜明、情感真挚、笔触生动的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了各地、各机构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故事,为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宣传保护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专家认真评审,52篇征文脱颖而出,被评选为优秀文章并结集出版。
中国环境报作为COP15第二阶段会议“城市峰会”承办方,启动“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评选工作,制作的《遇见魅力城市》宣传册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做法和成就。
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环境报组织实施“用视频纪录生物多样性”短视频全国征集活动,并在中国环境App设立专题,持续展示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效,收集到108个由社会组织发起或参与实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结集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案例集》一书。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App开设了“我拍大美中国”图片栏目,收获了数以千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动人瞬间。用户上传内容还被精心编辑制作成系列新媒体产品,在中国环境网、中国环境App、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号等平台发布。中国环境报向积极参与此次“随手拍”活动的用户发放“中国环境生物多样性”主题限量定制口罩,并在中国环境生态文创商城同时上线。设计师把大熊猫、亚洲象、金丝猴、绿孔雀等珍贵濒危野生动物IP和故宫里的色彩美学搬到口罩上,饱含着“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这些活动的策划在科普性、趣味性、互动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公众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加入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中。
中国环境报联合野生动物救援公益组织在上海、北京等21个城市,投放1928个电子屏、155个灯箱,开展以公益明星为主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连续组织开展“大地文心”生态文学作品征集和作家采风活动,推出一批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品力作,弘扬生态文化,培育生态价值观念。
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前后,中国环境报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比如,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一起关注地球生灵之美,形成系列专访《高吉喜、雷毅、许建初、申小莉,四位专家与你共议生物多样性保护》。从5月18日至5月24日,中环视频每日12:00-14:00同步直播《西湖水下慢直播》,7场直播全平台总浏览量超过500W,点赞数20W+,让大家看见了不常见的“湖底世界”。各种水生植物繁茂成片、欣荣摇曳,鱼儿欢快穿游的场景使西湖的水下生物群体得到越来越多关注。
5月22日,在杭州市首届生物多样性观察节启动之际,中国环境App直播连线西溪湿地现场,线上线下一起抽盲盒、玩卡牌、做调查、逛展览,带用户花样解锁身边的“野生邻居”。当晚,连续两小时不间断进行“神奇动植物看这里”直播活动,由做客直播间的专家和主播一起带用户认识平常不太能见到 的珍稀动植物,借此机会普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切实提升社会各界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
针对湖南省文明办、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湖南省民宗委、中共张家界市委、张家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元帅故里生态桑植湖南省‘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绿色卫士下三湘走进桑植县系列宣传活动”,中国环境App同步进行了网络视频直播。
中国环境App还直播了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在光明区虹桥公园组织开展的“多样魅力深圳万物FUN光明”主题现场活动,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与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举办的城市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综合论坛,邀请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环保公益组织的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关注滨海城市生物多样性问题,探讨社会各界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角色及如何应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有效地应对挑战,在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环境报组织开展的全方位、多角度、全媒体报道,彰显了行业媒体的报道特色和专业优势。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宣传专业性很强,在大众化表达、与公众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在全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要保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热情,进一步增强本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人心,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