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分析

2023-11-09 14:08朱可心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3期
关键词:侯方域李香君孔尚任

朱可心

(烟台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爱情的开始:阶级差异下的美貌吸引

《桃花扇》的两位主角,侯方域是反对权奸,是具有大局意识的复社士子之一。而李香君虽属“秦淮八艳”之一,却是位于社会底层的风尘女子身份。风尘女子在当时是一种特殊群体,往往被看作不贞洁的代表。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一个是出身名门的士子,一个是青楼的风尘女子,身份地位不相配。

随着商品经济兴起、城市繁荣,加之哲学思想对情欲逐渐认可,不少文人与风尘女子长期自由接触,在历史上留下了炫目的一页。作为“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是名妓,自然是不少文士倾慕的对象。而两人的相识可以说是侯方域主动出击,想一睹美色。在《访翠》一出中,侯方域说道:“昨日会着杨龙友,盛夸李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今日清明佳节,独坐无聊,不免借步踏青,竟到旧院一访,有何不可!”但方域的求见却遭到了香君的拒绝。虽是青楼女子,但她却有着自己的气节。并且香君素又性存高远、热爱文学、关心政治,这点从第二出《传歌》也能看出:香君的卧房四壁都是些诗篇名画,连杨文骢都称赞道“都是些明公题赠,却也难得”。当侯方域抛上扇子时,香君发现原来求见她的是一位文人,不是阮大铖一党人。于是松口发出邀请:“如此春光,不可虚度,我们楼下小酌罢”,遂两人在杨龙友的引荐下相识。所以说二人相识有侯方域的主动因子为引,先是因为容貌,后来香君才因身份而接纳侯方域。可以说香君对侯方域开始的感情不是爱,而是钦佩。从钦佩侯方域的身份、名节进而慢慢转化为爱情。这样的爱情一开始就建立在侯方域复社士子的身份之上,假设侯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两人还会擦出爱情的火花吗?显然是不能的。由此看来,两人的爱情基础就是不牢固的。

而早在《先声》一出中,作者便提到是以爱情的叙事为内在主线来爬梳南明王朝覆灭后的悲怆之情。孔尚任的意图却十分清楚,是以爱情悲剧表现政治态度,以此来编导自己的爱情观。正如沈默所说:“《桃花扇》乃先痛恨于山河迁变,而借波折于侯、李。读者不可错会,以致目迷于宾中之宾,主中之主。”作者的主旨中,爱情是政治的附庸,没有了国家,爱情的位置便不复存在。在戏剧的开始,《桃花扇》编排就可见一斑。两人的相识,既是爱情的开始,也同时为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爱情的过程:超越阶层的道德女尊

虽然从表面看,侯方域和李香君是情投意合,不像其他戏剧那样爱情被封建的家长制所控制,俨然一对才子佳人,郎才女貌。可是从深层看,这对看似“男女平等”的佳侣也暗含着“不平等”的因素。

在道德问题上,李香君表现出不同一般风尘女子的高尚情操。她热切盼望南明王朝能够稳定,同时憎恶阮大铖等人到极点。在《却奁》一出中,送来讨好嫁妆的阮大铖,被香君没有丝毫犹豫就拒绝,并痛骂:“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展现了她的血性气节。当侯方域被迫逃离南京去往扬州时,留香君一人在家。此时的香君遭阮大铖陷害,被田仰下命令娶为妾,但香君坚持不下楼。“已嫁侯郎,岂肯改志”,并愿意以死明志。就像学者张琴说的:“李香君所固守的不仅是男性配偶的性行为的纯一,也是政治操守的纯一。这种政治操守的固执,正吻合了国难之际国家与民众对士大夫的期望。”虽然二人的爱情经过政治的阻挠,但香君执意坚守自身,不惧外人攀附与流言,守护他们的爱情。此时的侯方域生死未卜,香君的不从代表的是她骨子里传统的“为夫守节”的思想。也是,关乎名节非小事,更何况这是香君!

在这个方面,侯方域似乎还没一个歌妓勇敢,他也曾产生过许多软弱的念头。对阮大铖提供的嫁妆,侯方域是半推半就的接受了的:“就便真是魏党,回国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在被阮大铖陷害后,他对新婚的李香君流露出不舍,完全没有顾及大局,还是在香君的劝说下才走的。在动乱之际,迫于压力的他动摇了,还参加了清朝的面试。对于此事,还遭到了张问陶的作诗嘲讽:“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显然,这样的侯方域是不符合民众的期望的。张琴指出:“复社诸子与阮大铖的冲突,其实和儒家的重视私人关系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侯方域和李香君之间的爱情关系实际是一种政治、情感与儒家传统相互矛盾的体现。而处于其中的中国作家和文人往往是身不由己,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学人物形象复杂的原因之一。当时香君选择与侯相识,不仅是看中他复社士子的名号,更是看中他的气节。在明知香君爱慕他气节的情况下,侯方域却时常在斗争中展露动摇的一面。他往往采取一种调和的态度,总觉得阮大铖这样的人有一天会改邪归正,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让香君失望。如果没有李香君的说服劝谏和果断行为,侯方域就很有可能会在政治上遭遇麻烦。《辞院》中,香君力劝候方域奔赴前线,可见她虽身在青楼,但关注时局,深明大义,不过分留恋儿女情长;《守楼》中,香君头破血流,拒绝再嫁,可见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二;《骂筵》中,香君痛骂南朝尸位素餐的当权者,可见香君对权奸的蔑视,嫉恶如仇。二人比较之下,香君虽为女子,却敢于斗争、反抗,有一身的烈骨,而侯方域身为男子,最后却选择了投降清廷,其内心的坚守不如香君。这种功利的爱情也成为了导致最后悲剧的原因之一。

三、爱情的外部环境:儒家情怀下的社会悲剧

侯李看似如胶似漆,但两人除了新婚燕尔共度了几个月的良宵,之后却总是错过,留下爱而不得的忧伤。按理来说,当这对夫妇好不容易又见面,应该发生一段“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美好情景,然后就此耳鬓厮磨、长相厮守。但事实却是:侯方域和李香君顿时大彻大悟、看破红尘,就此遁入空门。叫人着实不解!

梁启超在为《桃花扇》作注时谈到:“既作历史剧,此种与历史事实太违反之记载,终不可为训。”指出孔尚任之于《桃花扇》的创作有虚构的成分,与历史事实不符。孔尚任自己在《凡例》中也说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子虚乌有之比。”《桃花扇》不能和历史划等号,它具有文学的虚构性。孔尚任“稍有点染”之处且放之史可法、杨文骢等人不管,在侯、李二人身上则体现为美化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据侯方域在《答田中丞书》(卷三)所言:“仆之来金陵也……金陵有女伎李姓,能歌《玉茗堂词》,尤落落有风调。仆因与相识,间作小诗赠之。未几,下第去,不复更与相见……”“不复更与相见”等辞能够看出侯方域将与李香君的相逢相知看作是露水情缘,分别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了。所以历史上的侯李二人爱情并没有《桃花扇》中所写如此动人。孔尚任为何要这样改写呢?我认为还得从作者的生平中寻找答案。

孔尚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倡导“学以致用”,这里的致用不单单指做官,更是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带领民主做出一番事业。这就对读书人有很高的觉悟要求。要发愤图强、大有作为,不能游手好闲,饱食终日。可是,孔尚任目光所及之处的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并非如此积极入世,这些都让信奉“人世”思想并身体力行的孔尚任难以理解,更不能接受。正如陶慕宁说道:“当南明江山阽危之际,举国张惶,莫知所措,唯东南党社中人纷纷以国扶社稷之任自命,奔走联络,建策输诚,国人亦皆目之为中流砥柱。然而,党国政社名流雅士们却沉酣吟唱歌舞、醉心于歌妓美色。这样的积习严重地摧毁和销蚀了他们优良的精神和道德气节,甚至在于面临生死的危急关头,多有委顿苟且,全身保妻子者。”在这群士人身上,孔尚任感受到了幻灭感,所以他要通过戏剧将他的独特视角表现出来,以达到警醒后人的目的,抒写前所未有的对历史的深深反思。

而孔尚任最后以自己为一个精神上的回归者所做出的“点染”,可以说这正出于他对另外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本身精心营造的想法。这个想法是:来自汉族的知识分子们所具有的隐逸、避世、高洁的中国传统遗民文化情怀和背后的对儒家文化、民族道统的精神崇拜及尊严。也惟有给侯李爱情一个悲剧的结局,孔尚任所信奉的儒家理想才不至于幻灭散尽,士人才能勉强保住尊严。最后爱情随政治消亡,终是代表了孔尚任的痛楚与无奈。

四、政治讽谏的范本

提到《桃花扇》,大多数人想到的先是郎才女貌的爱情故事,可实际上,《桃花扇》并不是以爱情故事为中心、而是以历史叙事为中心的。与一些完全虚构的戏剧不同,侯方域和李香君本身既是真实存在重要历史上的人物,同时又是《桃花扇》中的重要角色。这就表明,作者在描写侯李的时候,不可能仅仅单纯描写花前月下。《桃花扇》共四十处,但其实描写爱情的戏码只占十三出,称不上是大部分。

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常常是其创造者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缩影,而《桃花扇》这部戏剧传达的正是孔尚任内心的那种悲凉之感。开头的唱词就点出了“笛声吹乱客中肠,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这一江山易主的时代主题,结尾处“传得伤心临去语,年年寒食哭天涯”的感叹更是给全剧画上了悲凉的句号。因此,可以说整部剧都笼罩在江山更迭的时代氛围中。

《桃花扇》的悲剧结局是侯李二人命运的必然,但这段爱情的破灭本可以团圆收尾。戏剧的尾声,两人终于团聚,却主动放弃了幸福。在此之下,这种悲剧感已远超传统意义上的离合之感。经历险阻,马上迎来团圆,但最终以悲剧收尾。孔尚任并非不珍惜两人的爱情,而是明确指出了在时代不断更迭、江山逐渐陷落、整个社会动荡的关头之下,这段珍贵的情感像一颗小小的尘埃,是微不足道的。这不仅是一场爱情的悲剧,更是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一场悲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剧作家和批评家们能够正视戏曲强大的社会功用性,因此提出了戏曲具有“讽谏”“教化”“史鉴”等功用的观点。于是作家们更加注重将他们的研究重点放到如何真正充分利用中国戏曲“正面”的履行社会主义职责上面。《桃花扇》最终旨归则是通过“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以实现“经世致用”的政治抱负,通过戏曲创作给清朝提供一种治政之道。因此,《桃花扇》也有着政治教化过重的弊病。

总之,《桃花扇》揭露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超脱于朝代之外。侯方域对李香君的感情一开始并不够真诚,李香君的不畏权奸令侯方域震撼,于是情愫渐生。这样的爱情,本就是蒙着政治色彩开始的,所以他始终在爱情和政治这两者之间游走,不免为爱情增添了功利性色彩。之于侯方域,他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做出的选择导致政治压倒爱情,所以整出戏便是一出表面的爱情悲剧下的政治悲剧。

并且,孔尚任对于结局的处理也是别具匠心。按照往常的剧情,大家都期待奸臣不得善终、侯李爱情圆满。但二人幡然醒悟进而出家的结局打破了中式团圆结局的固有模式,使剧作更加具有政治性和历史感。孔尚任以其自身的历史意识与文人笔法,借《桃花扇》的悲剧精神谱写了一曲南明兴亡的挽歌。

猜你喜欢
侯方域李香君孔尚任
桃花扇
“抉心呕成”还是“画其轮廓”?
——从《桃花扇》序文看孔尚任创作心境的变化
桃花扇
孔尚任:我和清朝隔着一曲《桃花扇》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侯李爱情书写
浅析《桃花扇》中侯方域的悲剧性
《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剖析
孔尚任《桃花扇》东传朝鲜王朝考述
桃花扇落,几层妆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侯方域诗歌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