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玉兰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侯方域的诗歌研究不断深入。王凯符《侯方域简论——兼谈六十年代对他的批判》[1]、王树林《侯方域民族气节重议》[2]为研究侯方域扫除了障碍。王树林、何法周先生在侯方域作品的整理和校笺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侯方域诗集校笺》[3]对侯方域的诗歌进行整理,为研究侯方域的诗歌提供了蓝本。《侯方域全集校笺》[4]则提供了包括侯方域散文、传记、墓志铭等在内的更为广泛的材料。同时,出现了很多探讨侯方域诗歌的单篇论文,一些学位论文也将视角投向了侯方域诗歌。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侯方域诗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整理,以期找出侯方域诗歌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侯方域诗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些期刊论文从诗歌的渊源、主题、创作、理论等角度对侯方域诗歌进行研究,并且采用田野考察的方法研究四忆堂的得名来由。同时,一些学位论文也将视角投向了侯方域《四忆堂诗集》,这些学位论文较为全面地对侯方域诗歌进行了研究。
渊源研究。袁春艳《论侯方域对杜甫诗歌精神的继承》[5]从侯方域对杜甫的诗歌理论、诗歌题材内容、诗歌风格、人格精神的继承四个方面阐述。黄玉琰《交游活动对侯方域文学创作的影响》[6]从交游的角度研究侯方域诗歌创作受到的影响。
创作研究。朱寅《论侯方域的诗歌创作》[7]认为侯方域诗歌以诗纪实、各体兼工、感情浓烈,反映了明末清初风雨飘摇的社会现实。谢军宽《侯方域和他的诗文创作》[8]以《过江秋咏八首》为例分析了侯方域的诗歌对国事的慨叹。
诗歌理论研究。王树林《侯方域诗论的主旨及源流正变观》[9]认为侯方域的诗歌理论在当时的诗坛上有广泛影响,以风雅为宗旨,以盛唐杜诗为典范,反对无病呻吟。王树林、吉素芬《“感遇为诗”、“格调”、“章法”及其他——侯方域论诗札记之二》[10]认为侯方域论诗主要强调现实生活对诗人思想感情、诗歌创作的决定作用,提出了“感遇为诗”、“感遇而申怀”的创作源泉观。反对只重形式而轻视思想内容,注重格调、神韵、境界、章法等,用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何法周的《论侯方域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上、下)[11]探讨了侯方域的诗歌创作,并从宗旨、流变、源流、艺术、价值五个方面研究侯方域的诗歌理论。另外,陆亮《忧时悯俗、托物见志——侯方域咏物诗的心路观照》[12]从题材的角度对其咏物诗进行研究,并指出他“忧时悯俗,托物见志”的论诗主张。
此外,《我亦阅修途,努力肆前响——侯方域早期诗歌主题研究》[13]探讨了侯方域早年诗歌的主题。袁春艳《侯方域的“悔”与“忆”》[14]采用田野考察的方法,从忆国、忆友、忆己、忆家四个方面揭示四忆堂的得名由来。陆草《论商丘诗派》[15]将侯方域放入商丘诗派这个文学流派中,探讨了侯方域的“运骨于气”的文学理论。黄玉琰《论侯方域的四忆堂诗》[16]从主题、艺术特征、接受及意义三个方面探讨了侯方域诗歌。
明月熙在博士论文《侯方域研究》从创作追求的角度对《四忆堂诗集》进行了探讨,指出诗歌多采用“橇枪”、“杜鹃”意象表达对当时积重难返的朝政的不满和对海晏河清的清平盛世的向往,诗歌创作的追求是“以诗存史”,并且分析了“以诗存史”的原因,即风雨飘摇的晚明时代背景和侯方域本人对杜甫的推崇。
黄玉琰硕士论文《侯方域诗文研究》从主题取向、艺术特色、论诗宗旨以及与云间派对比四个方面对侯方域诗歌进行研究。指出侯方域诗歌忧时悯乱、遁世归隐、故国情结和情深意笃的主题取向,以《诗经》的风雅之道为宗旨,以盛唐杜诗为典范。艺术特色在于:溯流风雅,追步少陵;长于用典,善于寄兴;取材典型,诗备众体;风格多样,兼具雄浑悲壮与清丽悱恻之美。
刘海侠硕士论文《侯方域研究》从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两个方面分析复社对侯方域的诗文的影响。文学思想方面,侯方域赞成“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主张,但他强调文学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作用。文学创作方面,侯方域在复社的影响下,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
朱寅硕士论文《侯方域诗文研究》从思想源流、思想倾向、艺术追求的角度对侯方域的诗文进行探讨,并将侯方域的诗歌分为四个阶段。科考之前的少年游学时期为第一阶段,诗存《四忆堂诗集》的第一卷;崇祯十二年至弘光元年的社事活动和江南流亡时期为第二阶段,诗存《四忆堂诗集》中的第二、三卷;顺治二年至顺治八年的归田隐伏时期为第三阶段,诗存《四忆堂诗集》中的第四卷;从顺治九年至去世的痛悔哀伤时期为第四阶段,诗存《四忆堂诗集》最后两卷。这与王树林《侯方域全集校笺》将后两个时期合为一个创作阶段略有不同。
研究不够深入。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热衷于求大求全,将侯方域的诗、文、生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黄玉琰《侯方域诗文研究》、朱寅《侯方域诗文研究》、明月熙《侯方域研究》。这对我们全面把握侯方域及其文学创作是有好处的,但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很难在某一方面作出深入研究。另外,学者们多采用诗文互证的方法研究,而忽略了更为广泛的笔记、碑刻、墓志铭等相关研究材料。
缺乏理论指导。一些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比如刘海侠《侯方域研究》在对风格进行论述时,将“引经据典”作为风格列出。实际上,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用典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不是一种风格。风格是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有机整体中表现出来的作家独特创作的一种审美属性。例如李白的奔放飘逸,杜甫诗的沉郁顿挫……[17]177。用典是一种修辞方式,引用也是一种修辞方式。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在第12章第三节抒情方式中列举用典这一修辞手法[18]280,《文心雕龙·事类》对引用这一修辞方式作出了说明,“事类者,盖文章致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19]427。
目前,学术界对侯方域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诗歌渊源、诗歌理论、创作等方面,表现为研究方法单一,研究不深入,利用材料不充分。今后的研究应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借鉴田野考察法、文化学、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借助文学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挖掘包括墓志铭、书信、碑刻等更为广阔的研究资料。在以下领域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诗名与文名。通行的文学史认为其主要的文学成就在文而不在诗,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认为“方域健于文而不长于诗”[20]233。《侯方域诗的主旨及源流正变观》则认为“诗名为其文名所掩”。侯方域散文之名远远大于诗名,究竟是其诗歌写得不如文好,还是其诗名被文名所掩,这个命题值得我们探讨。
比较研究。目前,将侯方域诗歌与同时代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少,学者们不妨关注这几个视角,即侯方域诗歌和冒辟疆、钱谦益诗歌比较研究,侯方域诗歌与复社、几社、雪苑社诸子诗歌比较研究。
整体研究。侯方域与陈贞慧、方以智、冒辟疆并称明末四公子,同时又是商丘诗派的重要成员,将侯方域诗歌置于明末四公子、商丘诗派中进行研究,以整体的角度探究明末四公子、商丘诗派的创作风貌。
诗歌艺术技巧。侯方域才子之诗,故创作技巧纯熟。典故随处可见,并且善用比喻,以鼹鼠、蝇、恶木喻小人,以苍鹰自喻,但其他的艺术技巧目前探讨得并不多。
风格特色研究。钱谦益评侯方域诗歌“俊快雄浑,有声有色”,但对其风格形成原因、表现还没有进一步探讨。另外,弄清楚明末社会急剧动荡、亡国后的心态对诗风的影响,对研究侯方域的诗歌有很大帮助。
[1]王凯符.侯方域简论——兼谈六十年代对他的批判[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2]王树林.侯方域民族气节重议[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3]王树林,何法周.侯方域诗集校笺[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王树林.侯方域全集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5]袁春艳.论侯方域对杜甫诗歌精神的继承[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6]黄玉琰.交游活动对侯方域文学创作的影响[J].殷都学刊,2006(1).
[7]朱寅.论侯方域的诗歌创作[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8]谢军宽.侯方域和他的诗文创作[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4).
[9]王树林.侯方域诗论的主旨及源流正变观[J].殷都学刊,1996(3).
[10]王树林,吉素芬.“感遇为诗”、“格调”、“章法”及其他——侯方域论诗札记之二[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2).
[11]何法周.论侯方域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J].周口师专学报,1995(3)、(4).
[12]陆亮.忧时悯俗、托物见志——侯方域咏物诗的心路观照[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4).
[13]袁春艳.我亦阅修途,努力肆前响——侯方域早期诗歌主题研究[J].神州(上旬刊),2012(10).
[14]袁春艳.侯方域的“悔”与“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5).
[15]陆草.论商丘诗派[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16]黄玉琰.论侯方域的四忆堂诗[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17]刘甫田,徐景熙.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8]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19]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0]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