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润其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闽南语音乐属于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演唱方式,这种演唱方式取自闽南当地的方言,具有一定的民间传统歌谣曲韵特征,呈现出独特的文化表现。闽南民俗音乐反映了闽南当地的人民现实生活,并且承担了深厚的当地人民情感。使用闽南民俗音乐来进行演唱,让众多闽南人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因此,针对闽南民俗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将其用于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这将会具有重要作用和关键意义。
闽南民俗音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形式可能是原始人类在生活庆典中使用的简单乐器和歌曲。在宋朝时期,随着移民自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大量涌入福建闽南地区,他们带来了南方宫廷音乐的影响。这种音乐风格逐渐融入当地的民间音乐中,形成了独特的“南音”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闽南民俗音乐逐渐发展出丰富多样的情景音乐。其中包括婚礼音乐、丧葬音乐、戏曲伴奏音乐等,这些音乐不仅用于庆祝和表达喜怒哀乐,也承载了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功能。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戏曲文化,其音乐也是闽南民俗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1]。闽南地区有多种戏曲剧种,如闽剧、潮剧和客家戏等,每种戏曲都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闽南民俗音乐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一些音乐人开始将传统的闽南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听众。
第一种,南音,南音是闽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之一。它源自宋朝时期的中原宫廷音乐,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南音通常由二胡、琵琶、笛子、唢呐等乐器演奏,以悠扬、柔美的旋律和细腻的表达方式为特点。
第二种,引子,引子是闽南地区传统戏曲音乐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在剧情开始前演奏的序曲,用来烘托气氛和引导观众进入剧情。引子常常由锣鼓、板胡、古筝等乐器组成,节奏明快,音乐动感[2]。
第三种,龙船调,龙船调是闽南地区庆祝船龙节日的音乐。船龙节是福建民间传统的盛大庆典,人们会将装饰精美的龙船抬上街头,并伴随着龙船调音乐的演奏,沿街游行。龙船调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感,展现出庆典的喜庆和热闹氛围。
第四种,软弄子,软弄子是闽南地区传统戏曲中常见的伴奏音乐形式。它是伴随着戏曲表演的歌唱和对白而演奏的,用来强调情绪、表达角色心理或引导剧情发展。软弄子通常由琵琶、古筝、扬琴等乐器组成,音乐舒缓悠扬。
第五种,小调,小调是闽南地区民间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形式,用于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尤其在丧葬仪式上,小调被用来表达哀悼和悲伤。小调的旋律悲凉动人,常常伴随着唱词,让人产生共鸣。
闽南民俗音乐注重情感的表达,音乐旋律和歌曲歌词常常直接而真实地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无论是欢快的节庆音乐还是悲伤的丧葬音乐,都能够深深触动听众的情感。闽南民俗音乐通常以自然界的声音和元素为基础,如鸟鸣、水流、山风等。它们通过乐器的模拟和演奏,使音乐更加质朴自然,与大自然产生共鸣。闽南民俗音乐的节奏变化丰富多样,有缓慢轻柔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也有欢快活跃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这种多样性使得音乐能够适应不同场合和情景的需求。闽南民俗音乐中使用的乐器种类丰富,包括二胡、琵琶、笛子、唢呐等。这些乐器在演奏中发出独特的音色,为音乐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另外,闽南民俗音乐常被用作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的媒介。它不仅在庆祝节日、丧葬仪式等民俗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使得民俗音乐成为当地社区和族群之间联系的纽带[3]。
例如,《四季红》,这是一首描绘四季景色的闽南民俗音乐曲目。它的旋律悠扬动听,通过乐器的和谐演奏和轻柔的节奏,传达了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美丽和生机。其中描绘了一些闽南当地的景观,这具有非常强烈的当地特征。再例如《踩山步》,这是一首闽南地区常见的民间舞蹈音乐曲目。它的旋律欢快、节奏明快,以鼓点为主要伴奏,并配以小提琴等乐器。这首曲目充满活力,能够引起人们的舞蹈欲望,展示出闽南地区人们热情活泼的民俗风貌。
首先,闽南民俗音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形式,常常通过家族、宗族的血脉传承。许多闽南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和演奏民俗音乐,这种世代相传的传统使得音乐具有深厚的血缘特征[4]。
其次,闽南民俗音乐常常与家族团结精神紧密相连。许多家族在庆祝节日、婚礼等重要场合会组织家族成员一起演奏和歌唱民俗音乐,加强家族凝聚力,表达对家族血脉的自豪和珍视。
再次,闽南民俗音乐在地域文化认同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闽南地区的居民通过演奏和欣赏民俗音乐来表达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进一步强化他们与闽南地区的血缘联系,并展示出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后,闽南民俗音乐常常在民间仪式和庆典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活动包括婚礼、丧葬、船龙节等,音乐作为一种血缘特征的表达形式,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参与、共同体验的契机,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联系。例如,闽南民俗音乐当中,《灯红歌》《正月正》这些都是用来庆祝新年,表达喜庆愉快情感的重要歌曲,具有一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可以勾起人们对温暖亲情的回忆和重视。
通过这些血缘特征,闽南民俗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家族、社区和地域文化的象征。它通过代代相传和参与各类庆典活动,将血缘、家族和地域的情感融入音乐中,使得闽南民俗音乐审美更加丰富、深刻,并展现出独特的血缘特征[5]。
闽南民俗音乐常常通过旋律和歌词来激发人们的情绪,欢快的节奏和明亮的旋律能够唤起人们的喜悦和活力,而悲伤的旋律和哀怨的歌词则引发人们对故乡、亲情以及生活经历的回忆和思考。这种情绪能够鼓舞人们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另外,闽南民俗音乐的旋律、音色和乐器组合常常具有优美而动人的特点。它们展示了独特的音乐美感,激发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美感的启迪能够提升个体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同时,闽南民俗音乐常常在社交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庆典活动、集体娱乐还是家庭聚会,闽南民俗音乐的演奏和欣赏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它们成为了凝聚集体、增强彼此情感联系的纽带,激励人们建立更紧密的社会关系。除此之外,闽南民俗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演奏闽南民俗音乐,人们能够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传承给后代。这种文化传承的激励性使人们更加珍视和保护本土文化,促进社区和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利用现代的音频、视频录制设备,对闽南民俗音乐进行录制,并建立数字化存档。这样可以保留音乐的原始表演形式和声音特点,方便后续整理和挖掘。随后,将录制的闽南民俗音乐素材进行数字化整理。可以通过标注音乐类型、地域、时期、演奏者等元数据,建立一个可搜索和分类的数据库,以方便后续的查找和使用。
也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或网站,专门用于展示和分享闽南民俗音乐文化资源。在平台上上传已经数字化的音频和视频文件,并提供相关信息和背景介绍,使人们能够方便地浏览、搜索和欣赏闽南民俗音乐。未来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数字化整理的闽南民俗音乐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和挖掘。可以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和音频处理技术,识别和提取音乐的特征,进行音乐风格分类、相似度匹配等分析工作。
利用全媒体数字化技术,将优秀的闽南民俗音乐文化资源应用于教育推广。可以开发音乐学习App 或教育软件,提供学习材料、视频教程和互动练习,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传承闽南民俗音乐。
首先,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民俗音乐传统。与老一辈的音乐传承人交流,记录他们的口述传统和经验,包括歌曲、曲调、演奏技巧等。这样可以保留并系统记录下民间音乐的实际表达方式。其次,建立学习小组,吸引年轻人参与闽南民俗音乐传承。成立由老一辈传承人担任导师的师徒制度,通过定期的集体学习、演奏和指导,让年轻一代学习到正宗的民俗音乐技巧和表达方式。在这一过程中,结合现代教育方法,创新闽南民俗音乐的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开发音乐学习App、在线课程等工具,使得学习更加便捷和有趣。再次,注重培养学员对民俗音乐的理解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接下来,组织文化节庆和演出活动,为闽南民俗音乐提供展示和演奏的平台。通过举办音乐比赛、庙会和音乐盛典等活动,激发社区和年轻一代对闽南民俗音乐的兴趣与参与度,营造积极的学习和表演氛围。最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闽南民俗音乐的传承中。组织社区音乐团队,定期开展音乐排练和演出,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增加交流和互动。同时,建立闽南民俗音乐爱好者的社交平台,在线分享音乐经验和文化知识,促进跨代和跨区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音乐创作比赛、奖励优秀作品等方式,鼓励闽南地区的音乐人和爱好者进行原创音乐创作。提供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并给予肯定和激励。组织音乐创作营、工作坊等活动,邀请专业的音乐导师和艺术家指导闽南民俗音乐的创作。同时,鼓励与其他地区或国际上的音乐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音乐文化的元素和创新思维,为闽南民间音乐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利用现代的数字平台和社交媒体,建立一个专门推广闽南民间音乐创作的线上平台。通过在网络上分享音乐作品、举办线上演出和音乐节等活动,扩大闽南民间音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创作者的曝光率和机会。加强对闽南民间音乐的教育培训和传承工作。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的音乐教育课程和讲座,引导年轻一代对闽南民间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鼓励传承人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作适应时代需求的新作品,推动音乐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建立完善的闽南民俗音乐教育体系,包括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学习资源支持等。在音乐学院、艺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闽南民俗音乐专业或相关课程,为有志于从事闽南民俗音乐的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培训。邀请具有丰富经验和造诣的闽南民俗音乐专家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艺术启发。安排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闽南民俗音乐演出中,学以致用,提升他们的演奏技巧和舞台表现能力。随后,加强闽南民俗音乐的文化传承和实地调研工作。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和村落,与老一辈传承人交流,了解其经验和技巧,并进行实地考察,感受闽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音乐传统。鼓励闽南民俗音乐人才进行跨学科的交叉培养。将音乐与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形式。
总而言之,闽南语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审美基本受众,而审美情感的血源性、激励性、民俗性又可以让闽南民俗音乐获得更大的宣传推广范围。简单来说,这种音乐模式种类较多,并且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展现出闽南人民群众当地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趣,并且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整体审美价值比较高。在今后发展期间,必须要在根本上对闽南民俗音乐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重视闽南民俗音乐文化建设工作,这将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