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越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17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是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它承载了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的轨迹。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了威胁,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临着消失的险境。孝义皮影戏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地方民间艺术,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面临问题。
孝义皮影戏是我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派,是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于2006 年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相关资料记载,它至今已有2400 多年的历史。凭借自身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为孝义皮影戏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孝义皮影戏主要包括纸窗皮腔灯影戏和纱窗碗碗腔皮影戏两种类型。其中纸窗皮腔灯影戏是孝义本土影戏,据侯丕烈《卜子夏在孝义》一书考证,孔子的弟子卜子夏来孝义,为了更好的传播儒家学说,利用“影乐”形式“设教”,将“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为“影、乐、教”,而孝义皮影戏发展到今天仍然延用“影、乐、教”的形式。纸窗皮腔影戏的特点是采用纸窗的表演形式,以小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剧目题材以神话传说为主,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是国内绝无仅有的皮影艺术表演形态,因此孝义也就成为我国皮影戏的最早发源地之一。纱窗碗碗腔皮影戏则是在清朝中晚期才由陕西传入孝义。与皮腔影戏不同,碗碗腔采用纱窗的表演形式,代表性的乐器是一种被称作“碗碗”的独特乐器。它的剧目主要以《三首案》《大西汉》等历史故事为主。由于其委婉动听的音乐唱腔,更符合大众口味,因此碗碗腔皮影的受欢迎程度一度超越了当地原有的皮腔皮影。
孝义皮影戏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既包含神话传说,又有大量历史故事。故事有长有短,红火热闹,展现着表演操作者的高超技艺。在剧目中像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纣王、妲己、哪吒等神话人物都是经常出现的形象。而纱窗碗碗腔皮影多以历史故事为主,主要剧目包括《桃花计》《九连珠》《苦极阁》《通尘珠》《两世烟》 等,多反映社会现实,直抒百姓心意。为了充分的展现独特的故事内容,皮影艺术家们制作了许多不同形态的皮影道具,包括各式各样的花鸟树木、桌椅板凳,或简练夸张,或古朴典雅,如同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卷一般,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价值。
孝义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距今已有2600 多年的历史。孝义原名“永安”,唐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听闻郑兴“割股奉母”的故事,遂将永安更名为孝义。“义”取自“义虎救樵夫”的故事。此后,“孝义”这一地名沿用至今,成为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至今保留有汉魏时期的中阳楼、隋代临黄塔等古建筑,见证了孝义悠久的历史发展足迹。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这里还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皮影、木偶、碗碗腔被誉为孝义“文化三绝”。孝义皮影戏伴奏音乐独特别致,以“三吹三打”为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木偶戏盛行于孝义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渐与皮影戏合为一个班社。碗碗腔则是诞生于陕西,长于孝义,受山西梆子腔、孝义皮腔等民间艺术影响所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唱腔。一直以来,皮影、木偶、碗碗腔深受民众喜爱,是老百姓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孝义皮影戏也走进景区,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比如张壁古堡皮影馆、大同云冈石窟皮影馆等。本文以张壁古堡为例,对孝义皮影戏在旅游景区的发展传播现状进行系统考察和分析。
张壁古堡是古代著名的军事要塞——雀鼠谷的重要堡垒之一。历经漫长岁月洗礼,积累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2009 年当地有关部门开发以来,便从军事要塞转变为当地有名的旅游景点,并于2015 年被评为国家级的AAAA 级景区。古堡内有元代的古戏台、大明万历年间的空王殿以及有着至少1000 多年历史的古地道。
张壁古堡皮影馆坐落在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内,经常上演的剧目包括《金斧头》《大变化》《鹤与龟》等。2017 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5》节目组专程去张壁古堡录制节目。嘉宾在古堡的皮影木偶馆现场观看了孝义皮影戏《大变化》演出,还以每个嘉宾为原型制作了皮影人物,由他们亲自上手去学习体验影人操作。此次节目播出,让国内外观众了解了古老的孝义皮影戏,对古堡的旅游业发展和非遗孝义皮影戏的传播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常规性演出,张壁古堡景区在传统年节或重要节庆时期,也会举办不同形式的主题演出。例如,2022年初,张壁古堡策划举办了一系列特别演出活动,孝义皮影戏作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巡演活动的一大亮点,精彩的皮影剧目轮番上演,让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感受到地方民间艺术的魅力。
除了现场演出外,皮影馆还专设了皮影衍生品展区。与传统皮影不同的是,这些以孝义皮影戏为原型而创作出来的文创产品,更注重与时代结合、与受众的审美需求结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装饰性和趣味性。如皮影书签、摆件、挂件、DIY 影人半成品等,皮影造型有的源自孝义皮影戏人物形象,有的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吉祥图案,还有的属于现代卡通形象,可供游客参观欣赏、动手体验,还可购买收藏。可以说,将传统孝义皮影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而成的文创衍生品,有效地提升了旅游纪念品的收藏价值,同时也成为张壁古堡景区的一大特色品牌。对于孝义皮影戏来说,既是保护传承,也是宣传推广。
为更好的促进孝义皮影戏传承和当地旅游业发展,张壁古堡内还设置专门供前来参观的游客近距离观摩和体验的活动。将“游”和“学”有机结合,在旅游的过程中,做到有针对性地安排内容丰富的参观、学习、探究活动,游客在皮影馆小院里可以向传承人老师学习皮影和木偶的简单操作,做到亲眼所见、亲身体会、亲自动手,满足了广大游客探究皮影、木偶表演奥秘的好奇心。游客在张壁古堡内通过亲自体验,切身体会传统表演艺术的魅力,更易于在潜移默化间增进人们对孝义皮影戏的认识理解,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
在“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下,孝义皮影戏以地方文化旅游项目形式展现在游客眼前,在拓展其传播空间的同时,对能否“原汁原味”传承孝义皮影戏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扩大传播范围,提升文化自信
孝义皮影戏走进张壁古堡景区,是民间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二者相互促进。通过旅游带动孝义皮影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对提升文化认知、文化自信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张壁古堡将孝义皮影戏这一可利用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和其承载的文化传统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与旅游服务产业当中,通过展演、参与体验、售卖衍生品等方式,促进高品质旅游和深层次文化内涵相融合。在游客观光当地美景的同时,孝义皮影戏为旅游活动注入了纯正的地域文化特色。游客在参与体验过程中,增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2.拓展传播空间,改善生存状态
张壁古堡开设皮影馆,拓展了孝义皮影戏的传播空间,也改善了皮影艺人的生存状态。众所周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孝义皮影戏,进入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演出市场的萎缩。而张壁古堡“文旅融合”理念的推行,恰好为皮影艺人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可以满足艺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也为孝义皮影戏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
3.促进产业转型,助力非遗传播
张壁古堡开设孝义皮影馆,通过现场展演、参与体验、实时讲解、衍生品售卖等形式,将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产业的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间双向互动,促使二者更具有生命力与竞争力。在文旅融合化的发展中,大力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通过当地特色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游客,进而再将所获取的资金收益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双赢目的。
1.过度商业化
“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传播渠道,扩大了孝义皮影戏的社会影响力,转化为商业经济价值。但过度依赖旅游业的孝义皮影戏,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非遗伴随当地旅游业的兴衰而变,降低了非遗自身的文化内涵、短频重复演绎造成文化快餐现象。孝义皮影戏在融入张壁古堡“旅游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原真性”与旅游“盈利性”之间的平衡问题。在日常的商业化演出中,为取得利益最大化,景区里皮影戏演出的背景音乐主要采用录音光盘,而不非现场伴奏,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取代了传统的表演方式,民间文化传承的本体被扭曲,逐渐沦为旅游景区的商品。
2.弱化“原汁原味”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上是保持“原汁原味”。但“文旅融合”发展中的孝义皮影,为了更好的迎合游客需要,不得不进行一些改造或创新。在一些旅游景区,孝义皮影戏的演出呈现出较强的“程式性”特点。精彩的唱腔与对白被录音所取代、复杂多变的影人操作改为简单的比划等,这一系列的变化,对于游客来说,看似十分红火热闹,但对于孝义皮影戏来说,已然在逐步丢弃本身的“原汁原味”特点,演员不需要全面掌握孝义皮影戏表演的“唱念做打”基本功,仅以操弄“哑巴”皮影为能事,最终将导致孝义皮影艺术走向迷失。
3.非遗沦为“符号”
旅游景区中的孝义皮影戏,不可避免地有着一种超越地方性的混杂意味。非物质文化遗产趋向于现代化的体验,使鲜活的非遗文化变成了单一的“文化符号”。为了满足景区内庞大的游客数量,现场演出和衍生品的制作都被不断简化。在“文化符号”式消费的影响下,人们由关注孝义皮影戏本身,更多地转向关注它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符号,追求一时的新鲜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民族特色被逐渐遗忘。在张壁古堡中的孝义皮影戏虽然通过现场演出和教学的方式竭尽全力的去维护非遗的原真性,但随着旺季游客的不断增加,程式化的表演依旧避无可避。
“文旅融合”背景下,孝义皮影戏作为张壁古堡旅游景区的一大亮点,促进了周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皮影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扩大了传播范围、改善了传承人生活现状。与此同时,过度商业化的展示导致孝义皮影戏发展为当地旅游业的“文化符号”,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底蕴不断流失。原汁原味的孝义皮影戏逐渐淡出大众视野,被录音取代。为了更好的推动孝义皮影戏的传承发展,使其摆脱旅游业附属品的地位,亟待深刻反思当前旅游开发和本真坚守之间的矛盾,进而为开辟非遗发展新空间,不再单靠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去衡量非遗传承的“好”与“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