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梦茜
摘要:本文在传播学的视域下,运用传播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选取河南笙管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为研究对象,对其传播概况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梳理,窥探超化吹歌的传播要素和传播类型,进而发现并印证超化吹歌在当今社会的传播意义,为河南省笙管乐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性指导。
关键词:传播学;河南笙管乐;超化吹歌
河南地处中原地带,具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多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地区。河南笙管乐依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生根发芽,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洗礼,成为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古老乐种。
河南笙管乐是一种以吹管乐器、打击乐器和拨弦乐器构成的乐队演奏形式。其中以笙、管、笛为主要演奏乐器,鼓、箫、云锣等为辅奏乐器。它的主要传播领域为豫西地区、豫中地区、豫东地区和豫北地区。它囊括着宗教、宫廷、民俗等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河南笙管乐以其独有的方式进行传播发展,成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在传播学的视域下,运用传播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选取河南豫中地区笙管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超化吹歌为研究对象,窥探超化吹歌的传播要素和传播类型,进而发现并印证超化吹歌在当今社会的传播意义,为河南省笙管乐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性指导。
一、超化吹歌的传播概况
超化吹歌作为河南流传的一种笙管乐种,其生成地位于豫中地区的新密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这里孕育着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文化——莪沟裴李岗文化;新密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风景秀丽,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
从历时性的角度审视,超化吹歌的发展可以追溯至明朝时期。关于超化吹歌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和21世纪初。这五个阶段分别代表着超化吹歌的繁荣、低谷、危机、复苏、发展和再次繁荣。
从共时性的角度审视,新密城中的溱水河与洧水河孕育着世代子孙,文化也因这两条河流的交汇在此传播和发展,因此超化吹歌也成为“溱洧”文化的重要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地域性的音乐形式,超化吹歌在不同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并贯穿于寺庙、民间、舞台、校园等不同场域中。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寺庙是超化吹歌最早的音乐活动场地,超化吹歌也是依附着寺庙进行发展和传播的。寺庙场域下的超化吹歌每年有固定的音乐活动时间,每次活动也代表着不同的功用,传递着不同的精神文化。在民间民俗的场域下超化吹歌的传承行为通常和当地政府有着紧密联系,在政府、事业部门等举办重大节日活动的时候,会邀请超化吹歌进行演出。在城镇中的广场、街道超化吹歌因其朴实无华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超化吹歌以独有的特色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友人们的目光,演奏着古风适宜的音乐,为友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听盛宴。在学校的场域下,通过“传统文化进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项目将超化吹歌引进中小学进行传承发展。由此可见,超化吹歌是在一种多维传承模式中进行传播和发展的。
二、超化吹歌的传播要素
“任何文化,都必须经过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超化吹歌作为河南笙管乐文化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文中首次提出了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模式,我们称之为“拉斯韦尔模式”。这种传播模式将人类社会传播过程分为以下五种传播要素,如图1所示:
超化吹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其发展过程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播,我们可以从传播学的视域下来审视超化吹歌的传播状况,以“拉斯韦尔模式”为范式分析超化吹歌的传播要素。
(一)传播者与传播形式多元化
超化吹歌的传播者分为民间个体、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三类。民间个体主要是指超化吹歌音乐的操纵者即超化吹歌乐社的成员。他们大多数都是拥有一定的知识文化底蕴,其中有的成员曾担任过当地的学校教师(如钱万仓、宋文建)。作为超化吹歌的民间个体传播者,在保护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在超化吹歌发展的困难时期积极整理乐谱、收集乐器、找寻名单;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他们四处奔走为超化吹歌找寻新的生机。他们不仅担任着超化吹歌“受传者”的身份,同时也是超化吹歌的“传播者”。他们依靠自身的演艺来传播和发扬超化吹歌。超化吹歌音乐的操纵者由受传者到传播者,这种身份的变迁,甚至是多重身份的叠加,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组织主要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系统建立起来的共同活动集体,譬如宗教团体、各地音乐家协会、民间文化保护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传播者。这些社会组织主要是通过寺庙、广场、街道、旅游景点等途径组织超化吹歌开展音乐活动以致其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政府机构主要指国家政府、事业部门等传播者,譬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学校等机构。它们主要是依赖于国家力量推动的传播者。2013年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成立,各地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在国家的号召下,各地政府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这些机构通过舞台比赛、汇演、授课等传播途径推动着超化吹歌的传播和发展。
(二)傳播内容“静中有变、变中有优”
超化吹歌的传播内容可以分为演奏技艺和受传者音乐观念两部分。超化吹歌的传播内容总是在不断地流变与发展。亘古至今,超化吹歌在传播过程中其演奏技艺会随着时间和场域的变化有所改变,不同的场域呈现出的是不同的演出体验。在乐队编制方面,超化吹歌的乐队编制最初只有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基本的乐队编制为16人左右。近几年,超化吹歌举办的大型演出活动人数高达上百人,这也是史无前例的;在演奏乐器方面,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超化吹歌的乐器又加入了新颖的弹拨乐器,古筝、中阮、琵琶等,乐队规模和人数也逐渐增多,这给超化吹歌带来了新的活力;在曲目类型方面,除了古曲、民歌、祭祀音乐和练习曲外,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超化吹歌还加入了具有现代元素的流行歌曲和外国歌曲,以及加入人声这一演出形式。其次,超化吹歌的音乐活动受到了受传者音乐观念的影响,老一辈成员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影响,他们不仅是演奏技巧的传播,更多的是音乐观念即家族责任的传播。如今,超化吹歌得到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大力传播,影响力逐渐扩大,传承人逐渐增多,但是新一代成员仅是对超化吹歌音乐的一种传播和普及,是对超化吹歌这一音乐文化“记忆”的传播。超化吹歌始终都是朝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进行发展,在与当代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中不断演变。
(三)传播渠道多样化
传统的超化吹歌主要是在寺庙宗教、乡村民俗中进行音乐活动的,表达出一种迎神赛会的精神寄托。近些年,经过政府机构的传播和发扬,不再局限于面对面传播,也开始出现跨时空传播。随着传播技术的蓬勃发展,超化吹歌逐渐开始被制作成唱片、视频、磁带、光碟等形式,人们既可以通过这些储存方式来欣赏超化吹歌,同时也可以利用电视、网络、舞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传播学习。故此,超化吹歌的传播范围愈来愈广,人们利用全媒体对超化吹歌这一民间艺术进行复制和传播,突破了时间上和地域上的限制,使其具有更广阔的传播范围。
(四)受传者顺时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超化吹歌的受传者是有限的,主要分为操纵音乐的成员们、寺庙场域下的僧侣和前往寺庙参拜的会众。由于传播范围的限制,超化吹歌很少有机会进行较大规模的演出活动,这很难打破地域内受众人数的限制。随着先进科学媒介的出现和传播范围的扩大,操纵音乐的成员们已不再是传播的主力,超化吹歌受传者的类别也越来越多样,有乡村民众、政府人员、学校师生、国外友人等。
(五)传播效果因“场域”而异
超化吹歌作为新密市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深受新密市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新中国成立前超化吹歌主要在宗教寺庙的场域下进行音乐活动,满足了百姓们敬神娱神、求福祈愿、净化心灵的精神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宗教祭祀被看作一种封建迷信,超化吹歌为自身发展转至文化部门所举办的舞台表演,此时不仅为人们提供审美娱乐还有利于多种文化的交流学习;改革开放后,为了迎合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超化吹歌恢复了在宗教寺庙的音乐活动,同时也出现在舞台比赛、乡村民俗的场域中,它不仅承载着普通民众的民间信仰又体现出娱乐大众的功能;进入21世纪,为响应政府机构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河南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为超化吹歌开辟了学校汇演这一新的演出场域,在这一场域中超化吹歌不仅吸引了更多的人群欣赏学习,而且还传达出弘扬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三、超化吹歌的传播类型
超化吹歌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笙管乐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传播类型。其主要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类型。
(一)超化吹歌中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即自我传播或内在传播,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指个人收到传播内容后自身对传播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超化吹歌作为一种群体性的音乐活动,每个成员进行音乐活动的过程都属于人内传播。首先,超化吹歌的传播者集体在进行音乐活动时,受众就会根据周围的情况和行为做出预判,这种自我构建与他人联系的行为,即为人内传播开始过渡为人际传播。
(二)超化吹歌中的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指的是每个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访谈、书信、电话交流、电子邮件等,均是在人际传播的范围之内。超化吹歌采用的是面对面最直接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就是音乐传播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传播方式——口传心授。超化吹歌经历了漫长的口传心授时代,这种主要的传播类型具体表现为宗亲传承和师徒传承两个方面。超化吹歌的传承主要依赖于宋氏宗亲内部组织起来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教祭祀为依托,在前七代仅限于宋氏宗亲内部传承,到第八代开始出现宋姓外的他姓人员,这就出现了师徒传承。这两种民间个体的传播类型范围狭小,传播强度和力度较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超化吹歌中的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含义是指组织内部所进行的信息行为。它是维护组织内部之间正常运作的保障,同时也是组织内部与外部相互交流的纽带。近些年在超化吹歌的传播过程中,政府机构对于超化吹歌的影响颇大。新密文化广电旅游局下设的文化馆和各乡镇的文化负责站构成了一个具有层级鲜明的组织,为超化吹歌的传播、保护和发展投入了较大精力。通常,超化吹歌在舞台场域下参加的活动都是由县文化馆决定的,他们会将活动时间、地点提前三天下传到超化镇文化负责站,由文化负责站传至乐社负责人,再由乐社负责人告知乐社成员,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交流形式。这种组织传播方式一方面扩大了超化吹歌的传播范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超化吹歌内部组织的正常运作。
(四)超化吹歌中的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新时代超化吹歌传播所展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大众传播是指具有专业技术的媒介组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化手段,面向社会大众进行传播,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信息生产能力和广泛的传播能力。从定义可以看出,其传播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群体,受众范围是其他传统媒介所不能比拟的。在超化吹歌的传播中,因为电视、广播、网络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其走出新密市,走向了大众的视野,这为喜欢和热爱超化吹歌的群體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渠道。
大众传媒对超化吹歌的传播具有非常显著影响。1992年,超化吹歌参加河南省电视台《七彩虹》演出;2011年12月参加河南省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欢乐中国行》节目;2011年12月参加郑州市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3年12月参加河南省电视台公共频道《魅力中原》节目;2015年6月再次参加河南省电视台公共频道《魅力中原》节目;2016年5月参加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节目;2016年7月参加河南省电视台《文化财富》节目;2016年9月参加郑州电视台《出彩河南人》节目;2018年1月参加河南省电视台《出彩中国梦》春节晚会;2019年3月中央电视台邀请超化吹歌录制《传承的力量》;2019年5月河南报业集团和河南电视台分别对超化吹歌进行专题录制;2019年8月河南广播电视台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国卿老师进行专访;2020年4月中央电视台摄制组录制超化吹歌纪录片;2020年7月中央电视台邀请超化吹歌录制《发现之旅》节目;2020年8月郑州电视台、新密电视台联合邀请超化吹歌拍摄《全域旅行》节目录制;2022年11月河南音乐广播电台邀请超化吹歌传承人王国卿进行直播专题录制。
从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社会和国家对超化吹歌文化的高度关注和保护,使其以全媒体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传播和发展。
四、超化吹歌传播的现实意义
超化吹歌是中原文化滋长出的笙管乐种,是中原地区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超化吹歌作为河南豫中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是对河南省笙管乐文化的全方位展现,从历时性角度来看,超化吹歌的变迁发展也可以看作是河南笙管乐的总体演变。从共时性角度来看,超化吹歌又能吸收学习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打造成为河南乃至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文化品牌,具有广泛的传播能力。
然而,在新时代的超化吹歌也存在一些发展问题。一是过多依附具有不稳定性的民间个体传播。无可厚非,超化吹歌这种文化艺术来源于民间,从民间吸取营养并通过民间进行传播发展,但这种自然传播是以传统生产方式为基础,其传播方式过于单一。面对当下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自然传播劣势显而易见,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各种娱乐方式随之而来,这虽然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民间文化艺术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尤其是年轻人很容易在喧嚣繁华的环境中遗忘诸如超化吹歌之類的民间文化,这就必然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出现历史性断层。若想民间艺术获得长久的发展,那么找寻新的传播方式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二是新时代的超化吹歌缺乏创新性。只继承不发展对于任何一种文化艺术来说都是“硬伤”。审视超化吹歌的历史发展,可以找到属于各个阶段的文化印迹,并通过历史现实来获得自我存在的新鲜血液。新时代的今天,超化吹歌虽然已有网络传播的趋势,但自我完善功能仍需加强,通过曲目风格感受到超化吹歌的光辉岁月,但却未能感受到超化吹歌在新时代环境下的新气息。
超化吹歌是河南笙管乐文化的直接体现。发展河南笙管乐文化,首先需要解决以超化吹歌为代表的笙管乐过度依赖民间传播的通病,对此,政府相关机构可加大对笙管乐传播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提高关注度,引导其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具有时代性素材的新作品,使其焕发新的活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郑州市社科调研课题项目“全媒体时代郑州地域戏曲文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ZSLX20231045);2023年度郑州市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题课题项目“全媒体视域下国家级非遗超化吹歌的传播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xwhyj2023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修海林.音乐学领域中的传播学研究[J].中国音乐,1993(02):8-1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