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宇侨
摘要:近年来,许多音乐家用诗歌作为题材对音乐进行创作,对诗歌的音乐表现进行了新的诠释,同时也是对音乐内容的创新做了新的尝试。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是近现代创作的优秀作品,是音乐与诗歌相互融合的代表性佳作。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首音乐作品进行论述:一、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通过对全曲的了解和学习,力争全面地分析其曲式结构和特点;二、寻找旋律与诗歌相对应的线索,并加以诠释。通过对诗歌相关资料的查阅,对文献综述以及各种琵琶工具书和教材的阅读,加深对白居易人生经历和唐诗创作背景的了解,对该曲音乐与诗句的呼应加以解析;三、剖析技术处理对音乐情绪的影响。重点分析演奏技巧,研究指法技艺,阐释技术处理对音乐情绪的影响。通过对以上诸多方面的分析,使琵琶演奏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使演奏技术与音乐表现融合得更好,进而达到音乐与诗歌完美的融合。
关键词:音乐;诗歌;融合;技术处理
一、绪论
(一)《琵琶行》的写作背景
唐诗《琵琶行》作于中唐时期(公元816年)秋,是白居易被调到江州任司马时所创作的。白居易先生先为左拾遗,后任左赞善大夫,在当时颇受重用,但是,当时的唐朝藩镇势力强大,即使在街头刺死宰相,刺伤御史中丞也不会因此获罪。但是白居易为人正直,上表奏章要缉拿凶手,还有“擅越职分”的嫌疑;并且白居易对高官多进行喻诗讽刺,所以也得罪了诸多权贵;再者当时有人给他肆意编制罪行,所以才被贬到江州任命刺史。这件事对白居易在思想上的影响尤为深远,从此,白居易的内心逐渐消沉,锐气也逐渐消磨。《琵琶行》创作于白居易被贬后第二年,在浔阳江头夜送客偶遇琵琶女,对琵琶女曾经风光无限、凄凉落寞的遭遇深感同情,又感觉与自己的遭遇十分相像,因此创作了极具感染力的《琵琶行》。
(二)诗乐融合一体时期
诗与乐的融合与分离并不是近代才出现,而是从诗乐舞融合文明的开始就一直伴随着诗与乐的融合与分离。早在上古时期诗、乐、舞便是三为一体,密不可分。《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其中可见乐、舞、诗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毛诗序》、《淮南子道应》、《吕氏春秋》中均写出诗、乐、舞的融合,密不可分。这一时期音乐与诗歌相互依附,而且地位也有一定的差别,乐是主导,而诗只是依附于乐而存在的。但是到了孔子时期,诗与乐开始分离,到了魏晋南北朝,文人更是开始注重文字诗歌的含义,不再注重乐的音律,所以诗与乐的融合不再随处可见。然而到了唐朝时期,诗、乐再次融合,诗与乐的地位发生了转变,二者不再是主导与依附关系,而是紧密结合,有了一定的审美价值,诗歌也被赋予了韵律的美。这也证明了诗与乐的融合顺应历史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研究的意义
选择这首乐曲作为我的研究对象原因有三,其一:通过对诗歌的写作背景、白居易人生经历的了解,探究《琵琶行》这首诗的内在涵义,有利于增强对这首诗歌的情感理解。《琵琶行》是白居易以第一人称进行讲述的,在学习和演奏中我始终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琵琶女动听的琴声和内心活动的变化,所以要从多方面材料进行分析查找,从而理解其内涵;其二:通过对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学习与苦练,有利于增强自身演奏技术的进步。音乐旋律变化丰富多样,充满叙事性,平行的旋律在乐曲不同的乐段呈现出不同的情感,而且乐曲演奏的技术变化不仅仅是谱面上那么简单,细微的技术处理都会对音乐的中心情感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具体地分析乐曲能促进演奏技术的进步;其三:通过对唐诗与音乐的分析,有利于增强音乐与诗歌的融合。乐曲每一段旋律都能细致地描绘出琵琶女与白居易的表情、动作和情感的变化,而且与唐诗中的情境相对应,使音乐与诗歌相互呼应,相互融合。
二、音乐与诗词的融合
(一)曲式结构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这首乐曲共8个乐段,属于单乐章多段体曲式结构。由引子、慢板主题、快板主题,尾声四个部分组成。在引子中多用二度和小二度的音程关系进行叙述,为整首乐曲的情感营造了伤感、凄凉的基调,引子中多用二度和小二度的装饰音,再加上两次划奏,描写出了浔阳江头的风景,夜晚江边,微风粼粼,水波荡漾。一连串模进式的泛音进行,也显得江头景色十分朦胧,缓缓推出了琵琶女的形象。
慢板主题由六个乐段组成,旋律第一段为抒情段,主题旋律连贯并且富有舞蹈性,与引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柔和的慢板进行,在a调的基础上,显得色彩暗淡委婉;第二段由第一段主题旋律向上移动四度而成,是主题旋律的变奏,把琵琶女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向上进行了推进,突出了琵琶女温柔伤心的委婉形象;第三段的华彩,用迸发的长轮、大量的推拉音进行表达,吸取了戏曲音乐中哭腔的板式,把音乐的情绪推向高潮,表现了琵琶女悲伤到了极致,已经抽噎,无法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境界;接着再次呈现主题旋律,但是速度稍快,表现此时琵琶女的内心活动稍微缓和,恢复了平静;第五、六段运用大量的低音旋律进行,模仿古琴低沉的音色,表现着白居易的叹息,寄托着对琵琶女一生悲惨经历的同情。
快板主题是由两个乐段构成,是整个乐曲的高潮段,旋律的重复和模进描绘了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惨境遇,开始的4小节是强有力的扫弦,1/4拍时进行加强了音乐的节奏感,使音乐更加具有感染力;第八段音乐突慢,外弦轮指加以里弦三连音的交织运用也使乐曲更加深入人心,更容易引起共鸣,乐段末尾结束在小三和弦上,从而引出了尾声。
尾声与引子相互呼应,运用一连串的泛音,首尾相应,均衡对称,好似琵琶女缓缓出现,又伤心而回的情景。最后几个音的弹奏采用低音区的音位,音色低沉,更像是白居易的嘆气声,惹人深思。
(二)旋律与诗歌的对应
《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旋律与《琵琶行》中的诗句是相互对应的。诗中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简单的七个字便交代了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引子对应江上送客,主人刚刚下马,闻听琵琶声,前去聆听,对“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情景进行描写,以至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女主人公的形象缓缓出现。一连串泛音的向上进行,对应了“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情境,一场晚宴的结束也是另一段交流的开始。
慢板主题描写琵琶女开始诉说一生经历,心情平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正应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诉说着琵琶女讲述着自己后半生的凄凉、潦倒,情到深处也有些哽咽与哭泣;“轻拢慢捻抹复挑”描绘着琵琶指法中弹、挑、吟、揉的演奏手法,描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技术;“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是第三段中华彩的部分,强弱对比明显,旋律变化莫测,耐人寻味,琵琶女抽噎着表达自己的悲伤,已经无法用声音来表达,只有哽咽和抽泣,“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对琵琶女内心世界最贴切的描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则反映出了白居易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悲痛内心,一个扫弦的运用像是碎裂的玉,敲打着自己的内心;之后“整顿衣裳起敛容”收拾好自己的妆容,整理好自己的情绪,继续诉说着自己那悲惨的经历:只剩自己一人,百般飘零,曾经春风得意,如今却如此潦倒,门前冷落鞍马稀。第六段用三小节轮指和扫弦收尾,白居易与琵琶女一同叹息,内心活动复杂,让人心酸,在“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句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快板中更多的是诉说着白居易内心的不平。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足以,写出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以来的孤独,寂寞,感慨自己的悲惨遭遇,抒发着与琵琶女同病相怜之情。二人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至此地,表达着对琵琶女的同情之心,更多的则是饱叹着自己的不幸。对应的尾声则是回想自己的一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曾经的风光已成今日的回忆,唯有沉默才能表达内心的沉闷,悲凉。
(三)技术处理对音乐情绪的影响
乐曲以自由的吟诵性曲调开始,犹如唐代大曲的散序,时松时紧,似乎是琵琶女在诉说着心中的怨恨。引子的部分十分注重左手的技术处理,自由的旋律,松紧有序、时强时弱,为诉说心中的哀怨做了铺垫;两处划奏似是江边的微微风声,一连串的泛音像水面上的波纹,把主人与琵琶女慢慢推近。慢板主题流畅优美,注重连贯性,犹如大曲之入板,曲调委婉而优美,几处带音从容不迫,强而有力,富有节奏感,也使旋律更加沉稳;开头一个琶音,便明亮地描绘出了琵琶女的形象。乐曲中的散板有大量华彩,装饰音一带而过,但又需要演奏的清楚准确,左手大幅度的揉弦,用戏剧性的哭腔演奏,表现琵琶女的痛哭流涕,哀怨而悲切,速度力度变化丰富,强弱、松紧有序,像是哭泣中抽搐的呼吸,装饰音后的扫弦,强而有力,表现出琵琶女已经收不住悲痛的情绪,忍不住泪水嚎啕大哭,这种演奏能很巧妙的触碰到听者的内心深处,引起听者的共鸣和同情;乐曲中的第五、六段运用大量的滚、绰、吟的演奏手法,右手分弦,左手用绰的演奏手法是诗人的叹气声,单音和八度音程的连续使用,是白居易的欲言又止,表现了白居易对琵琶女的同情之心,二人同病相怜。
快板运用大量的扫弦,是白居易与琵琶女内心的宣泄,干净利落,没有杂音,像是内心的咆哮,表现白居易与琵琶女虽然经历不同,但境遇却十分相像,也描绘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哀。三连音的挑奏要求沉稳,大气,浑厚,用一种空谷回声之感表现白居易的沉思;尾声中,右手大量轮指和泛音的运用,以及左手打、带、绰等演奏技术的处理,暗示当年歌舞升平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只有今日的凄凉悲惨,会一直伴随着自己的后半生。
三、结语
(一)主要观点
通過对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这首乐曲的学习与练习,可以看出这首乐曲充分的表现出了白居易与琵琶女内心情感世界的变化:从两人相遇,相互交流,到结尾二人感觉同病相怜,感叹命运的曲折。更有了流传至今的绝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再配以这首琵琶曲,完美地诠释出了音乐与诗词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呼应。乐曲无论是在曲式结构上还是在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内心情感体验上,都与诗歌《琵琶行》达成了高度的融合与统一,可以说是琵琶曲中诗乐融合的表率之作。
(二)研究不足之处
对《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这首乐曲不论是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进行了了解,也对唐诗《琵琶行》这首诗进行了分析与探索,能在音乐中寻找到琵琶女与白居易内心交流的画面,增加了大量的文字阅读,弥补了自己诗歌文学方面的不足。但是对曲式结构的分析还不够细致,尤其在“技术处理对音乐情绪的影响”中,对技术处理的分析不够全面,分析的内容太过于肤浅,并不能深刻地进行剖析。对诗词的理解还有不到位之处,而且在演奏中不能很好地诠释诗中的情感,演奏技术还需要加以练习。
(作者单位: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博远学校)
参考文献:
[1] 高文馨. 跨越千年的心弦交融——浅析琵琶独奏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J]. 大众文艺,2012,No.29109:146.
[2] 张修敏. 论诗乐融合视野下的诗与乐的审美和意义关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40-42.
[3] 樊薇. 琵琶名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J]. 乐器,2003,09:38-41.
[4] 闫岩. 浅谈中国民族乐器曲目由字到乐的艺术处理——以琵琶名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例[J]. 现代交际,2014:86-87.
[5]卜晓蕾. 浅析唐诗《琵琶行》与琵琶曲《诉》之间的艺术交融[J]. 北方音乐,2013:129-130.
[6] 关颖,王千一.浅谈唐诗《琵琶行》与琵琶艺术[A].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7] 关颖. 诗词与琵琶艺术的完美结合——浅析唐诗《琵琶行》与琵琶艺术[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1-123.
[8] 王雪梅. 诗乐合璧 相得益彰——论音乐与诗的融合关系[J]. 邵阳学院学报,2004,04:109-111.
[9] 吴婷. 诗与乐关系的演变——从诗乐一体到诗乐分离及再次融合[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301-30